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好萊塢電影想到什麼

好萊塢電影想到什麼

發布時間:2021-08-09 05:35:11

㈠ 提及電影時,人們都會想到好萊塢影片,好萊塢指的是什麼

好萊塢是世界著名的電影城,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衫磯市郊區,是美國著名的電影生產基地。

㈡ 什麼是好萊塢電影

具有好萊塢特性的,好萊塢產生於美國經濟沉迷期,很多人沒事需要享受需要精神安慰,好萊塢應運而生,一些好萊塢手法其實是一種操作,或是剪輯特效要表達的一種視覺語言

㈢ 電影是什麼——看好萊塢電影的感想

有電影人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弄暈了頭,開始懷疑電影到底是不是藝術。
我想起了王天德在藝術鑒賞課上說的,「藝術起源於游戲」。
也許可以不用「游戲」這個詞語。但是藝術首先必須是能讓人愉悅的。不管是哭是笑,總之精神上得到一種愉悅。從某種角度來說,藝術在當代必須有廣泛的感染力,否則,也許它是藝術——如果要執著於這個名詞——但這種藝術的價值何在?當我們假設藝術里隱含著原始真理,而這原始真理又必然具備普遍性的時候,不得不肯定好的藝術必須能溝通盡可能大的人群,而不是孤芳自賞。真理不是孤芳自賞的,而應當為多數人能或多或少體會或者領悟——即使領悟的是碎片而非全部,那也是領悟。
電影作為文化工業中的一個產品,其商業性固然是真,其藝術性也是真。而且,這個藝術性,本身就包含了能溝通更多大眾,而不是畫地為牢,弄一些沒有影響的東西出來。
紅樓夢中那些精緻食物的過分描繪,那些游園活動的細致過程,難道有一定都有非凡的意義(要塑造人物、表達思想?)?多數時候,我感覺裡面也有不少感官刺激,或者說純entertainment的時刻。這些都與故事緊密結合,讓人稱妙。其實說起來,食物、音樂、視覺、運動,很多都是高檔次的感官刺激罷了。
沒錯,電影是要有所探索的,要捕捉和揭示真諦的,要在藝術(或者技術)手法和觀念上試圖有發展和創新的。但是這只是衡量電影價值的一部分。不完全。人們對電影還有娛樂的需要,如同過去一些優秀的小說一樣,需要某種程度上的「好看」。如果能把好看和其他的所謂藝術性思想性等等整合得渾然一體,那自然就是大師之作。
最近看了一些好萊塢電影的感受是:難怪好萊塢電影沖擊了全世界。歐洲電影抱怨好萊塢追求技術,以技術擠壓藝術,是完全不靠譜的說法。這種說法就跟中國清末民初時,認為西洋人只有強大槍炮,但形而上學、道德等方面都很差勁一樣。
也許我們可以追問好萊塢技術對真理的傷害,根源在於人本身對真理的漠視,對自身存在的麻木與錯誤感受。但好萊塢的強大絕對不僅僅是技術。沒有人類精神的技術可以賺一時之金錢,無法繁榮長久。然而如果看從二十世紀中到現在的好萊塢電影,藝術上有成就的作品絕對不少,縱然其電影市場上充滿了爛片,但相信任何電影工業發達的地方都如此,精品總是伴隨著很多垃圾作品而來。
譬如《教父》導演科波拉受到戛納青睞的《對話》(the
conversation)還算是一個正面而不是反面的例子。故事的敘述方式很「現代」,換個詞語說就是很「裝叉」,當然不太過分,可以接受。主題是個很受那些評委歡迎的,批判政治利用技術對人的生活全面監控,無孔不入,人活著再無安全感。然而即使是這樣不過分裝叉的片子,我都覺得這種思考和這個片子的表達本身,超過了人們日常生活的感受。也就是說,共鳴度較低。在政治需求特別的年代,這種主題也許很敏感,但是過了一定歷史時期,這個故事不那麼貼心,也缺乏動人的感情和人物。
《教父》卻並非如此,時代過了,但是故事依然超越時代而充滿魅力。原因在哪裡?人。人的魅力是永恆的。更何況現代化的過程還沒完,全世界都依然在感受著新時代給人與人之間關系帶來的變化。
電影依然脫離不了人,感情。也脫離不了藝術本身自帶的感官或者感受的美妙刺激。歐洲電影好多追逐新的藝術手法、新的主題觀念,說好聽點是開拓,說不好聽點也是為技術而技術。

㈣ 什麼叫好萊塢電影!

Hollywood
好萊塢(Hollywood),本意上是一個地名的概念,港譯「荷里活」,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市區西北郊,是洛杉磯的鄰近地區,約有30萬居民。但由於當地發達的娛樂工業,現「好萊塢」一詞往往直接用來指美國加州南部的電影工業。不過電影製片廠分布的范圍早已不局限在好萊塢一隅,好萊塢與其周邊的伯班克等市共同構成了美國影視工業的中心地區。
好萊塢市內有不少數十年歷史的老電影院,通常被用作電影首映式或舉行奧斯卡獎頒獎禮的場所,如今也成為旅遊熱門地點。
作為大洛杉磯市的一部分,好萊塢沒有自己的市政部門,但有一個指定的官員擔任所謂「榮譽市長」,僅供各種儀式需要。目前,好萊塢市的市長是約翰尼·格蘭特(Johnny Grant)。

許多電影公司在好萊塢落戶,著名的電影公司有:米高梅公司(Metro Goldwyn Mayer,簡稱MGM)、派拉蒙公司(Paramount)、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雷電華公司(Radio Keith Orpheum,簡稱RKO)、環球公司(Universal)、聯美公司(United Artists)、哥倫比亞公司(Columbia Pictures)。

好萊塢電影列表(不齊,僅供參考)
7、《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越瘋人院》
8、《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環游太空》
9、《Taxi Driver出租汽車司機》
10、《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
1、《Casablanca卡撒布蘭卡、北非諜影》
2、《The Godfather 教父》
3、《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
4、《Lawrence Of Arabia阿拉伯的勞倫斯》
5、《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奧滋國歷險記》
6、《Psycho精神病人》
11、《Patton巴頓將軍》
12、《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13、《Platoon野戰排》
14、《Pulp Fiction低俗小說》
15、《異形 Aliens》
16、《離開拉斯維加斯 Leaving Las Vegas》
17、《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終結者2:世界末日》
18、《普通嫌疑犯 The Usual Suspects》
19、《七宗罪 Seven》
20、《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月黑高飛,刺激1995》
21、《Forrest Gump阿甘正傳》
22、《燃情歲月 Legends Of The Fall》
23、《泰坦尼克號 Titanic》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榮獲199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11項大獎,並創造了18億美金的累積全球票房記錄, 這一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24、《心理游戲 The Game》
25、《新娘不是我 My Best Friend's Wedding我最好朋友的婚禮》
26、《新小婦人 Little Women (1994)》
27、《夜訪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28、《勇敢的心 Brave Heart》
29、《拯救大兵雷恩 Saving Private Ryan》
30、《老大靠邊閃 Analyze This》
31、《The Matrix黑客帝國》
32、《Blade Runner銀翼殺手》
33、《全民超人 Hancock》
34、《功夫之王》
35、《X-戰警2 X-Men United》
36、《超人 superman》
提起大片大家都會聯想到好萊塢,好萊塢雲集了大批世界各地頂級的導演、編劇、明星、特技人員。好萊塢電影場面的大氣、火暴,特技的逼真、絢麗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好萊塢作為電影人的天堂也吸引了我國大批明星和導演,中國明星李小龍、成龍、李連傑、周潤發、鞏俐、章子怡、劉亦菲、李冰冰等,著名導演李安、吳宇森都到好萊塢發展過。好萊塢電影隨著中國開始引進外國電影以後迅速在國內紅火起來,美國大片、好萊塢明星都有了很多支持者。

㈤ 好萊塢電影有哪些特點

1、從出品廠家來看,凡是屬於八大公司的電影,都是好萊塢電影。如米高梅,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華納、環球、哥倫比亞……
2、從演員角度來說,好萊塢電影是明星制,這是和其他地區電影的主要不同之一。
3、從生產方式上來說,好萊塢電影是工業化的製作,流水線式的生產,好萊塢電影是電影商品化的最高成就。
4、從內容和品質上看,好萊塢雖然也不乏大師級人物,但基本上是商業電影。

㈥ 好萊塢電影中的典型特點

1、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眾多技法中最明顯的傾向是採用「客觀化」,意即呈現一個基本的客觀故事,在此基礎上穿插人物的「知覺主觀」和「心理主觀」視點。因此,經典好萊塢敘事電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

2、戲劇化的故事結構: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性沖突。



3、角色結構譜:經典好萊塢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動角色(active)。

被動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單線人物(one-string)、圓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4、蒙太奇技巧: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等影片中創造性的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參與。

並由此發展出後來成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的一種拍攝和剪輯語法:用主鏡頭或交待鏡頭建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然後,當動作發展時,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戲劇性高潮時用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5、全知的敘述模式:當攝影機採取全知的敘述模式時,觀眾對劇情的了解就遠遠大於劇中人對劇情的了解,觀眾就實際上進入到一個和導演無意的共謀。

即觀眾和導演都在劇中人「上面」,猶如上帝一樣俯視劇中人物困境。這時觀眾對劇中人物的認同轉移到對導演的認同,觀眾從劇情的參與者轉移為旁觀者。

㈦ 好萊塢電影到底是指什麼樣的電影

其實「好萊塢電影」作為一種風格本來就不是一個准確的定位,它指的就應該是好萊塢出產的電影,但是由於好萊塢有一套自己偏愛的影片拍攝方式,所以就權且把用這套方式拍攝的電影叫做有好萊塢風格的電影吧,我總結了一下大概有這么幾條:
從創作思維上講就是影片創作者在創作開始時先自己給影片提出的問題提供一個結論,比如「愛情就應該把純潔的感情放在第一位」或者「做了壞事就必須要受到懲罰」,這個結論必然是在某種價值觀體系下的(在美國就是中產階級價值觀),然後在進入具體創作時處處想著這么一個問題:「如果觀眾看到我這么拍會怎麼理解?」從而在影片過程中調動所有可能的視聽手段來強化上面提到的那個結論。
在視聽上體現為好萊塢黃金時代流傳下來的經典的剪輯方式,這種剪輯方式的最重要代表就是正反打鏡頭。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個結局意味著整部影片所創造的夢幻世界在觀眾心中的完全確立,觀眾在接受了這個大團圓結局的同時,也就接受了上面所提到的那套價值觀。
如果一部電影具備了前三點你已經可以叫它好萊塢風格了,但好萊塢電影還有幾點是必須要說的,
一個是明星制,那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不同的明星本質上代表的是一種做人方式,代表的是一種特有的有「魅力」(這種魅力在觀眾心中的確立是之前放映的好萊塢影片的強化與傳媒的吹捧有密切關系的)的性格,在創作時這種性格就給創作者提供了一個人物的模版,故事只能在這個模版下進行,所以從來都是劇本還沒完成,哪個明星來演什麼角色就已經確定了,如果發生意外要換一個明星,那麼劇本就要相應地進行調整,調整成適合新換的明星形象的故事。
還有一個是視聽奇觀,這不一定就是指的大場面,美麗的明星、好看的畫面都是視聽奇觀的一部分,目的都是為了創造一個夢幻世界,最終為確立一種價值觀而服務。

㈧ 說說看好萊塢電影對世界有什麼影響

一說到電影,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美國好萊塢。這也難怪,據權威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票房TOP10里,美國電影就佔了9席!如果一個人聲稱自己是影迷,卻沒看過好萊塢電影,那就好比來北京沒登長城,去西安沒吃羊肉泡饃一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㈨ 好萊塢類型電影是什麼表達方式

好萊塢類型電影,是一種集體文化表達的形式。

好萊塢類型電影是一種集體文化表達的形式。大約每十年,就有一部電影既斬獲票房又成為文化現象。《黑暗騎士》不僅躋身10億元俱樂部,僅次於1997年的《泰坦尼克號》,在IMDB評分上,也一度擠掉雄踞榜首多年的《教父》。

一如瑞恩.M(Ryan.M)與科內爾.D(Kernell.D)早在1988年就尖銳指出的:文化是政治的前廳。電影是一種癥候治療。那麼,荒涼暴力的《黑暗騎士》到底碰觸了哪根文化神經而大熱天下?2009年初,印度孟買發生恐怖襲擊,巴以戰火在加沙重燃。

20章里18章由哲學家寫就,由漫畫人物蝙蝠俠的虛構故事來回答神秘的哲學問題:人性、責任或者缺乏責任,自由VS宿命,社會義務,政治信託……四年後,諾蘭在《黑暗騎士崛起》中再現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已然是現實而非替代現實。

《21世紀的超級英雄:電影中的性別、類型與全球化》一書,就考察了諸如全球化等因素如何影響了"後9·11"時代的超級英雄電影,揭示了這些電影是如何插入並評論近期文化事件與社會趨勢的。抵抗是資本主義精神的一部分,暴動反映了霸權,它可以被當作改良的工具。

同時,電影是好萊塢工業的商品、是全球化娛樂體系的一部分。想像一個超級英雄電影中的特殊代理人拯救這個世界,要比想像由一個真實的政治行動來實現它更為容易。不可否認,思想的力量可以將普通人轉變為超級英雄,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政治行動不需要爆炸。

一如艾柯所言:"這些超級英雄人物試圖與來自生產他們的現實世界的社會問題作戰,它的敘事試圖撫慰與觀眾息息相關的焦慮和擔憂。"超級英雄類型,也許是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批評。事實上,超級英雄電影曾被批評為——包含了一種維持現狀的意識形態表徵。

一如約翰遜(Johnson)所言:漫威漫畫在歷史上曾經整合了社會現實,創造了更為互文的沖突。這一傾向漸漸出現在電影中:人物變得更具主體意識,甚至提出了他們努力達成的"上善之道"。漫威電影宇宙開始追隨這一更為傳統的邏輯。

因此近年的故事更多聚焦道德議題,批評了典型的諸如美國外交中的武力解決等。超級英雄類型呈現出價值與意義的復雜變動,當流行文化開始使用主流理想時——意識形態投射就強化了它的影響。這些電影展現了一種危機、一種矛盾,映照出當下的政治語境。

芬蘭學者羅德里戈·穆尼奧斯·岡薩雷斯(Rodrigo Munoz-Gonzalez)在《超級英雄是戴著面具的思想家?》中,也通過對當代超級英雄電影的分析做出如下結論:"超級英雄電影《鋼鐵俠》(2008)與《美國隊長:冬日戰士》(2014)暗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當下政治議題。當代大片呈現出在一種爆炸性敘事中處理重大政治議題的趨勢。"

㈩ 好萊塢電影

切,有誰記得《終結者2》嗎?
你們說的那些和這部電影比算得了什麼?

閱讀全文

與好萊塢電影想到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漫好看的電影 瀏覽:774
侍神令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75
電影忘川河畔免費 瀏覽:469
好看的女鬼電影大全 瀏覽:11
五月份有什麼電影推薦的 瀏覽:775
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看哭了多少人 瀏覽:39
波軍沖進德軍陣地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86
死亡筆記後篇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29
鏡花水月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198
槍版3d電影轉2d怎麼轉 瀏覽:545
怎麼看電影的點映見面會 瀏覽:283
電影票是怎麼購買的 瀏覽:638
電影什麼中學 瀏覽:122
愛情電影哪個最好看有的肉 瀏覽:50
好看少兒電影 瀏覽:715
電影天堂app怎麼下載不了了 瀏覽:726
大年初一抖音免費上映的電影 瀏覽:454
dc下一部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瀏覽:92
看個電影需要多少視頻流量 瀏覽:268
電影院年終獎多少錢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