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千與千尋》這部片子的主題是什麼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影片日文原名是《千與千尋的神隱》,在日語中,神隱一詞,指「若隱若現消失的神秘事物」。在片名中,拍攝者就已向眾人透露了在影片中將隱藏著諸多需要揭開的秘密與隱情……
從少女千尋隨其父母出遊的迷路,以及途徑深山老林中一座座詭異的建築及石像,影片一開始便營造出了一種略帶「恐怖」氣氛的前奏,似乎預示著某種不詳。而當到達那空城死域般神秘叵測的城寨、爸爸媽媽被無人看守的美食所吸引、大快朵頤之後瞬間變化為兩頭巨豬之時,畫面和情節將影片倏時帶入高潮。
從此刻起,千尋便進入了一個鬼魅妖魔主宰的「人間地獄」般的世界,它們控制著被下了符咒的、或變為豬玀或成為奴隸的人類們。以控制者的「理由」——只因人類的無休止的貪婪與慾望犯了「天庭」——也就是妖魔們的眾怒,便要終生服役與任「人」宰割於此。
其實千尋的爸媽本是善良的,只是因了「人類」的惡名且誤入了歧途,被連帶卷進了策劃者的陰謀,成為了這異域之地的犧牲品。而極盡諷刺的是,妖魔們的世界並非「和諧、美好、團結」,這些打著「貪婪制裁者」旗號的牛鬼蛇神們似乎比人類的貪欲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加變本加厲——這又何嘗不是寫實著現實人間某些寫照?——主人公小千尋的千里之尋便在這樣充滿膽寒與驚悚的氛圍內展開……不要忘記你自己的名字,否則,你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是愛!是愛!是愛改變了這一切!」
這兩句台詞甚為值得一提,也許正點出了本片所要表達的核心理念。
是的,是千尋用善良、真誠與愛在感動、改變著鬼魅之城的一切,反觀人類社會,那托起人類繁衍的生生不熄之火,不正是愛嗎?
影片的點睛之筆不在任何畫面上,而是小主人公千尋的名字,細心的觀者想必能初見端倪:千尋,代表著人類千萬次、千萬年、千萬里的追尋、找尋,尋覓那生命生存生活的真理與本質,尋覓內心中最真的那個自己……也代表著影片製作者通過少女千尋,願帶領所有觀看此片者一同尋覓的良苦用心。主要還是講小千尋通過愛找回父母。大人容易被世界的表面所迷惑,會貪婪虛偽之類的。天主教提到的七宗罪就是人們不能犯的。 zhuy
zhuy
⑵ 千與千尋這部電影主要告訴我們了什麼道理
來說說愛情這個永恆的話題
千尋與白龍之間的愛情。當千尋闖到陌生的世界惶恐萬分,白龍施展法術保護她逃走;千尋快要透明消失的時候,白龍給她送來葯丸和飯團,讓千尋在他的懷里號啕大哭;白龍帶著千尋冒險過橋,進入湯婆婆的浴館……白龍的表現符合每一個青春少女對於白馬王子的期許,想像中接下去千尋應該在白龍法力的保護下隱藏下來,救出父母,逃回人間。可是,是這樣嗎?可以在愛人的保護下,遠離現實世界的辛苦嗎?不是的,白龍對千尋說,你一定要去求茶壺爺爺、去求湯婆婆給你工作,在這里只有工作的人才能不被變成動物。於是千尋去求來了浴館的工作,在眾人的歧視中打掃最骯臟的浴池,伺候腐爛大人洗澡煥然一新變成了河伯,千尋的善良和努力贏得了同伴的友誼。在白龍生命垂危的時候,千尋把河伯送給她的葯丸給白龍喂下,緊緊地抱著白龍的頭不讓他掙扎吐出葯丸,又偷偷溜出浴館坐上火車去尋找下了咒語的錢婆婆解救白龍。當千尋騎在白龍身上從錢婆婆那裡騰空飛翔的時候,兩個人喜悅的淚珠在空中飄揚,雖然沒有宮崎駿電影中最擅長的音樂來煽情,可是那個場面還是感動了我。愛情可以抵擋風雨嗎?可以借著愛人的保護逃避自己的責任嗎?長大了才發現,英雄救美那是夢幻,互相扶持才叫做愛情吧。
還有很多評論說無臉人對千尋的感情是暗戀。我倒覺得更像是一個孤獨的人對朋友的依賴。他用金錢來誘惑大家收買大家,但是看到大家對金錢的貪婪又很厭惡,一口把他們吞掉。但他發現千尋不要他的金子,會在雨夜給他留一扇門讓他避雨,想方設法讓他洗心革面。所以無臉人眷戀地跟著千尋踏上旅途,一句話不說只是默默尾隨。看了之後我只想說,他是個多麼孤單的人。
不知道宮崎駿是個什麼樣的人,一部動畫里包羅萬象,回味無窮,雖然也很揭示人性,卻讓人看了不絕望,崇拜——
⑶ 宮崎駿的《千與千尋》想要表達什麼思想
千與千尋原日文名是千與千尋的神隱,就是失蹤的意思。千尋是她在現實世界的名字:獲野千尋,但在那個魔法的世界湯婆婆為了讓千尋失去自我,給她千這個名字,而讓她忘卻自己的千尋這名字,暗喻失去了自我。千尋在一系列的經歷後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我們翻譯過來給了千與千尋這個名字。其實都是一個人。
「這是一個沒有武器和超能力打鬥的冒險故事,它描述的不是正義和邪惡的斗爭,而是在善惡交錯的社會里如何生存。學習人類的友愛,發揮人本身的智慧,最終千尋回到了人類社會,但這並非因為她徹底打敗了惡勢力,而是由於她挖掘出了自身蘊涵的生命力的緣故。現在的日本社會越來越曖昧,好惡難辨,用動畫世界裡的人物來講述生活的理由和力量,這就是我製作電影時所考慮的。」——本片導演宮崎駿
論《千與千尋》中的象徵手法及其生態人類學內涵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英語系 杜一煒摘要:在《千與千尋》這部電影當中,宮崎駿仍然延續了其一貫的風格,即善於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進行探討。但與以往作品不同的是,作者多採用了不易讓人察覺的象徵手法來表現這一生態人類學主題。千尋與白龍象徵著人與自然,千尋與白龍之間的故事,也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故事。在探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宮崎駿還從人類自身的角度進行了反思,其中兩個角度便是「貪婪」和「迷失」,並囊括進了其他一些微觀的主題思想,如兒童的教育等。關鍵詞:象徵;關系;貪婪;迷失1. 引言宮崎駿本人曾說:「動畫電影應該有較低的入口(什麼人都能看懂)和較高的出口(有討論的餘地,有挖掘的價值)」,並認為美國迪斯尼動畫讓他覺得入口和出口一樣低,「有愚弄觀眾之嫌,這大概就是我不喜歡它們的原因吧。」從低入口這方面來看,在《千與千尋》這部電影里有活靈活現的人物,美麗精緻的畫面,跌宕起伏的情節,和隨時讓人驚訝的想像力。這些元素都是不太需要討論和挖掘的,大部分人都會喜歡。所以,即便不去管電影當中蘊含著的深刻主題,千與千尋也是一個非常值得看的電影。而另一方面,電影的高出口(准確地說是在較低入口基礎上的高出口),則是使宮崎駿的作品蜚聲世界的根本所在。但究竟是什麼把觀眾從低入口帶到了最終的高出口呢?是象徵手法的運用。曾經有人評論說,《千與千尋》中幾乎每一個人物都能在日本社會中找到原型。這一說法雖無從確切考證,卻也能從某個方面說明象徵手法在這部電影中的作用(見下文所述)。象徵這個手法之所以能夠把觀眾從低入口帶到高出口,就在於象徵的主體很容易讓人接受,是一般人生活中存在或者都能想像出的意象,比如一棵樹,一條龍,而這些東西究竟象徵什麼則可以表達得很抽象。2. 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象徵手法的運用,宮崎駿表達了深刻的生態人類學內涵。所謂生態人類學:「不僅局限於研究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同時也研究人類與對這種相互關系施加影響,相反地也接受其影響的文化(觀念)體系之間的相互關系。」[1]體現到這部電影當中來,作者首先探究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其次也從人類本身的角度進行了探討。片中的主角之一小白(白),實際上是由千尋年幼時住處附近的一條小河化身而成的河神(這條小河後來因填河建房而消失),也就是說小白象徵著自然的一部分,或者也可以說代表著整個自然。如果把千尋與小白之間的故事看成一個10歲女孩與一條小河的故事,整個電影就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意義。在千尋與小白之間,作者想表達的,或者說他期待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就像10歲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互相喜歡的那種感情一般。 可以舉一個很久以前的事例:一個德國的小男孩從幼兒園回來對媽媽說有個中國的小女孩很漂亮,長大後想娶她,這個德國媽媽的回答是「如果你想娶她,那就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有所成就,再去娶那個中國姑娘吧。」,而中國的父母肯定要責罵孩子一頓了。當時引用這個例子的用意是對比中西兒童教育, 現在放在這里看,宮崎駿想在千與千尋里想表達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指的也就是這種孩童之間單純的互相喜愛之情。片尾兩人曾有反復確認再相見的對話,也表達了宮崎駿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期望,即期望千尋能再見到幼年時的那條小河。如果在了解到這一點的基礎上回頭審視整部電影的情節,會發現這部電影與宮崎駿之前的作品相比,並沒有降低對環保主題的重視。不同的是,在這部電影當中,環保主題被作者用象徵這一手法掩蓋得更不易察覺罷了。在之前的作品,比如《風之谷》、《狸貓大戰》、《天空之城》當中,環保的主題非常突出,而在《千與千尋》中,作為主要人物的小白卻並不能讓人很容易地聯想到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主題。除了表現理想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外,影片也著力表現了現實中的這一關系,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湯婆婆和小白之間的糾葛。湯婆婆在小白面前,無疑象徵著貪婪的人類。而片中小白是一個聽命於湯婆婆,甚至會做一些壞事的角色。他受湯婆婆之命去錢婆婆處偷取魔法印章,玲在向千尋描述小白的時候也說:「聽說他替湯婆婆做一些不法勾當。」在湯婆婆和小白之間,即人與自然之間,是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這種不合理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惡化。可以看出小白表面上服從湯婆婆,心裡卻並不情願。而且他也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如同影片中其他失去了名字的角色一般,象徵小河的小白也幫著人類做了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名字的象徵意義見下文所述)。但最終這種對現實關系的反映又回歸了理想主義。小白最終也沒有為象徵貪婪的人類的湯婆婆帶來魔法印章,並且也不願再做湯婆婆的徒弟。湯婆婆並沒有對小白的獨立暴跳如雷,加以懲罰或強制,小白也沒有因之前被利用而報復湯婆婆。人類與自然之間最終趨向寬容與和解。這一點在宮崎駿另一些主題鮮明的電影中也能找到影子。比如在早先的作品《風之谷》中,作者要表達的主題也是:雖然人類對大自然的態度是無視甚至恣意破壞,但是自然還是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寬容和保護著人類。河之主(河の主)事件也體現了宮崎駿對現實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考。河之主以一種令人極其惡心和厭惡的形象出場,而這並不是它本來的面目。在千尋的善良和努力,以及在場所有人的幫助下,大家從河之主體內拽出大量垃圾,才讓河之主恢復了本來的面目—一個慈祥老人的形象。這部分的情節指出:正是貪婪的人類自己使得自然變得如此令人厭惡。從手法的運用上來看,河之主事件並沒有過多採用象徵手法,能夠讓人明顯地聯想到環保這一主題,這在整部電影中並不多見。3. 對人類自身的反思宣揚了環保的主題,或者嚴格地說探究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影片也許可以說已經意義深遠了,但《千與千尋》當中表達出來的思想還不止這些。在探究人與自然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作者對人類本身的思考在片中也是表現得相當深刻的。這個問題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3.1 貪婪這是作者表達得比較直接的一個方面,也並沒有採用過多的象徵手法遮掩或者隱藏。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源,是人類內心的貪婪。故事的發生就源自千尋父母對美食的貪欲,此外片中還隨時對人類的貪婪進行描繪,如湯婆婆對魔力的貪婪,油屋中某些職員對炭燒的貪婪,以及整個油屋從上至下對金子的貪婪等等。 從整體上來看,人類的貪婪更多是通過油屋來表現的。油屋象徵的是一個企業、公司、團體、機構或者組織。我們可以把很多詞集合起來表示油屋的象徵含義,小到只有幾人的團隊,大到整個社會,都可以看作油屋。總之,一群人因為某種目的集合在一起,有著明確而復雜的分工合作,有著上下的權利、等級和相互之間的利害關系,就是油屋。而這里的「某種目的」就是利益,即每個人為謀求自己的利益在油屋工作。無止境的對利益的慾望,即是貪婪這個詞的解釋。總之,對貪婪的描述在片中佔了很大的比重,而造成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的根源正是貪婪。此外,在赤裸裸地反映貪婪的同時,作者也讓人類實現了對貪婪的自我救贖。片中很多有著明顯缺點的人物都經歷了一定的轉變,坊變得懂事;湯婆婆變得明理,不再霸道,並最終寬容千尋並與自然和解;小白變回有名字、有自我的河神;還有無面人的轉變、河之主的轉變等等。而有趣的是造成這些轉變的,甚至可以說拯救整個世界的,卻是一個10歲的單純、不諳世事的孩子。難道成年人不會比孩子更明事理、更懂得把握自己嗎?這也是宮在片中提出的一個問題:造成所有是是非非的是心智成熟的大人,而解決問題的卻是一個懵懂單純的孩子,解決問題靠的也是孩子的善良與純真。回到貪婪這個詞上來,孩子單純的心反而是經得起誘惑,沒有貪欲的心。 片中反映貪婪的另一個重要意象就是「吃」(完整的說包括「吃」、「被吃」和「吐」)。千尋的父母因為貪吃而變成豬,而變成豬之後就要被宰給其他的人吃;無面人不停地吃,在吃下河神丸之後又不停地吐。片中對各種食物的描繪也極盡奢華多樣。通過參照宮崎駿對之前作品的評論可以發現,這些對「吃」和食物的描繪反映了生態人類學家中尾佐助提出的照葉樹林文化論的思想:作者把整個世界都理解為吃與被吃的食物鏈關系。宮崎駿在對之前的作品《風之谷》和《幽靈公主》的訪談中分別說道:「在這個世界吃與被吃是同一回事,因為整個森林就是同一個生命個體。」(關於《風之谷》的訪談)「例如蒙古人就是靠草為生的,各種生物吃了草,然後人再從生物身上取得鹽分、肉和皮。死亡的生物屍體也歸給其他生物,歸於土而滋養了草。蒙古人在這個巨大的食物鏈和生命循環體系中生存,也看到自己的存在。」(關於《幽靈公主》的訪談))「做與吃。不僅是公平,而且是誰來做,誰來吃,或者講勞方和資方間的關系。」 (關於《幽靈公主》的訪談)「要活著就要吃,而要吃就必須要做。貪婪是什麼?只想吃不想做。」 (關於《幽靈公主》的訪談)雖然相比之前的作品而言,作者在《千與千尋》中基本擺脫了森林這個意象,在之前的作品如《風之谷》、《幽靈公主》、《百變狸貓》當中,都有著大量森林的意象,森林或為故事的發生地,或為各方爭奪的焦點等[2],但電影在吃與被吃的問題上仍然體現了照葉樹林文化論的思想。3.2 迷失迷失與貪婪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兩種性格特徵。失去了自我就容易禁不起誘惑而變得貪婪,禁不起誘惑也會使人喪失對自己的認識。這里要提到的就是名字的象徵意義,即自我、身份、或者對自己的認識。在日常生活當中,每個人的名字是確認一個人身份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失去了真正的名字意味著不知道自己原本是什麼人,即不知道自己應有的身份。油屋中所有的角色都被剝奪了真正的名字。這種普遍性的迷失也非常能夠反映現實中的社會,即大部分人都不了解自己的存在,每天只是無謂地重復著一些工作,為了利益忙忙碌碌。翻看哲學、進化論和部分文學作品也可以發現,「我們到底是誰?」,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片中千尋和小白互相為對方記住了名字,使兩人都找回了自我。在對迷失這個主題的表現中,無面人(顏無し)可以說是一個特例。首先,他也沒有名字,無面人也只是無法稱呼而不得已的辦法,在這一點上他與其他油屋中的角色沒有太大差別。而與別的角色不同的是,他連臉也沒有。相比名字而言,臉是確認一個人的身份更加重要的方式。我們想起某個特定的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想起他的臉(當然,也包括其他的特徵比如身材、舉止、說話方式等等,但想起臉是所有這些方式當中最直接的一種。而這種最直接的方式被作者用來象徵能夠使一個個體區別於其他個體的所有特徵的集合)如果一個人沒有名字,那麼別人在這個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很難指稱他。描述出他的特徵會非常麻煩,也容易造成誤解。但在這個人在場的情況下我們至少還可以用這個人所處的位置等特徵來指稱,比如「這里這個人」、「那位」,或者用各種方式指定位置,比如用手指指向目標等。而如果一個人沒有任何可以供人確認的特徵,那他參與社會生活,與人打交道,甚至被人談論都是很困難的。如果有臉,至少自己還能夠認識自己,與人面對面打交道的時候也能互相指稱。根據心理學的自我意識理論,自我意識分為逐步發展的三個階段:1. 生理的自我意識2. 心理的自我意識3. 社會的自我意識[3]按照這一理論,無面人連最基本的生理的自我意識都沒能達到,更不要說後兩個階段。油屋中的其他人都有臉,有一個假的名字,還能完成普通的交際,而無面人缺少了臉這個最重要的方式,他的怯弱、吞吞吐吐等等表現,包括要吃掉別人才能用別人的聲音說話以及吃人這種瘋狂的行為就都可以理解了。試想如果一個靈魂活在一個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軀殼里,要如何開口跟別人交流呢?一個既沒有名字也沒有臉的人,就好像一張既沒有名字也沒有照片的身份證一樣。他很想說話,但只能發出一個音。他想說的話,在心的深處鮮活,等到送達語言,早就枯死。他不可能表達,更不可能溝通。大千世界裡,他一個聽眾也沒有。但轉念一想,他所面對的這個困境,不也擺在我們每個人的面前嗎?其次,無面人是一個完全迷失了自我的人,他完全為了別人的認同而存在。別人對他的認同可以讓他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只要他吃東西,並且給錢,那麼所有的人都尊敬他,崇拜他,甚至對他趨之若鶩。然而這種建立在金錢上的滿足感又是無比空虛的,他越吃越強大,越被人追捧,但是這種追捧並非發自人們內心,人們只不過是想要他的錢罷了,這一點他自己也清楚。千尋這種單純而真實的人能夠認同他,才是他真正希望的。無面人不停的吃,而他造出來的黃金最後也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而變成了糞土。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存在,哪怕創造再多的財富,恐怕最終還是無用的。再次,這個角色的形象是一個戴著面具的黑影。戴著面具是因為沒有臉,這一點不再贅述,而關於代表他身體的黑影則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在沒有吃任何東西的狀態下,無面人的身體是長條型、半透明、模糊的黑影。單從形狀上來看,與其說長條形還不如說沒有形狀,總之就是為了盡量少地表現出體型上的特徵。而在吃了食物和人之後,無面人的身體漸漸有了清晰的輪廓,顏色也有了反光的真實質感。這個由虛到實的轉變可以看作是從描繪自我的迷失到表現貪婪的丑惡。在無面人吐出了所有東西之後,他又變回了模糊黑影的形象,緊接著在列車上和站台上出現了很多有著普通人的外形,但身體和無面人一樣模糊透明的角色。也就是說,無面人很多。宮崎駿自己也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無面人。」指的也是每個人乃至整個人類對於「自己到底是什麼?」的迷茫。4. 微觀主題 在探究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並反思了人類自己的貪婪與迷失這些宏觀的主題之外,作者還將其他一些微觀主題囊括到了電影當中。下面結合一些具體的角色說明這些局部的象徵手法和對主題意義的影響,也試著探討前文所述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在日本社會中找到原型。」這一觀點。4.1 千尋千尋在一開始並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角色。宮崎駿自己在訪談中也說過:「她不是一個漂亮的可人兒,也沒有特別吸引之處,而她那怯懦的性格,沒精打採的神態,更是惹人生厭。最初創造這角色時,我還真有點替她憂心呢;但到故事將近完結時,我卻深信她會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角色。」舉一個例子,片頭千尋在極度驚恐中沖下沒有扶手的長長樓梯;而到影片過了大半時,千尋發現受傷的小白飛上了樓頂,自己又無路可走,面對同樣高而危險的失修管道,千尋選擇了扎緊腰帶沖過去。4.2 小白表面上冷漠,內心又很人性化的角色。在整部影片當中,小白只在千尋面前展現過笑容,除此以外幾乎都是以嚴肅的面目示人。作者心中的自然也是如此,表面上冷峻而無情,內心卻擁有像人一樣的情感。4.3 湯婆婆這個角色的方方面面筆者在前文已有所闡述,這里僅在其基礎上探討幾點細節。(1)如同《天空之城》里的強盜婆婆一樣,她並不是一個徹底的反面角色。宮崎駿在訪談中說:「故事裡的湯婆婆,看似是個壞人,但背後卻也有她辛酸的一面。」在宮崎駿的電影中很少像迪斯尼的動畫片一樣出現完全的大反派角色,反面人物性格往往非常復雜。(2)小白受重傷之後醒來得知千尋去了湯婆婆處,然後上樓找湯,見面就說湯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還渾然不知,這時湯的第一個反應是去看無面人留下的金子是否有問題,然後才發現原來是坊被調換了。但是她對於失去金子和失去坊的表現卻有很大不同,可以說她本身還是明白,其實坊對她來說才更重要。(3)像以前的作品一樣,《千》中描繪了精彩的飛翔的意象。(彭修銀,郝娟:2007:53)但同樣是會飛,湯婆婆裹得嚴嚴實實,在陰郁的天空中飛行。這樣的景象與小白和千尋在片尾的飛行,河之主的飛行對比起來,象徵自然的這些角色飛行起來更加自由馳騁、無拘無束,更能體現作者的理想。4.4 煤球和鍋爐爺爺煤球從事著繁重而又危險的體力勞動,性情淳樸,但思想比較單純或者用不恰當的貶義可以說思想愚昧,性格狡猾而怯弱,讓人聯想起著名電影《七武士》當中的農民形象。他們成群結隊,本應擁有強大的集體力量,卻懾於管理者的權威而惟命是從,即便心存不滿也逆來順受(見影片中煤球受到鍋爐爺爺呵斥時的表現)。幼稚地追求眼前利益,例如千尋在幫其中一個完成任務之後,所有的煤球都會假裝無力來騙取幫助。鍋爐爺爺的6隻手同時要承擔多項任務,這象徵的是一個管理者的忙碌。這對於普通人來說可能會造成焦躁和不知所措的情緒,而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則是常態,這一點在電影中表現得極富想像力。4.5 坊在坊身上體現的,基本是兒童教育這個主題。坊在湯婆婆的照顧下,自私而霸道,無理取鬧地哭,認為油屋外面只有細菌、會讓人生病。而真的身處外面的世界時卻無比的興奮,意識到了獨立的重要並辛勤地參與了發帶的編制。一個細節就是,原本不走路的坊在蚊子飛不動時開始自己走路,並拒絕了千尋背它的好意。4.6 錢婆婆錢婆婆象徵著作者理想中人類的狀態:品性善良,生活儉朴,從事簡單自然的勞動,與自然為善,這些可以通過對比錢婆婆與湯婆婆的住處也可以窺見一斑。而象徵真正權力的魔法印章卻掌握在她的手中。這種處世方式才是理想中整個人類應有的處世方式,換言之,世界應該由這樣的人來掌控。片中的各種魔法象徵著人類的科技,而科技的發展、物質水平的提高並不是人類的歸宿,只能使人更加遠離自然和迷失。4.7 湯婆婆處的三個人頭象徵著善於阿諛逢迎的勢利小人。這些人對上司唯唯諾諾,他們只能發出一種毫無意義聲音。這象徵著他們說的話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只不過是上司話的重復。他們基本沒有實際的權力,但是一旦讓其掌握權力,他們所作的事情便是報復和濫用職權(他們被錢婆婆變成坊的樣子之後對變成老鼠的坊以及蚊子採取報復;即便在湯婆婆眼皮底下也大吃大喝,直到被發現才灰溜溜地跑開)。5. 結語、象徵與模糊性作者採用象徵的手法把影片內容抽象化之後,影片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了模糊朦朧的意識。而正是在這種模糊朦朧當中,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的身份、人類社會等深刻的主題被作者用豐富的想像力雜糅在了一起,成就了一部動畫電影史上的傑作。例如,片尾處被救出的父母對油屋的一切渾然不知,影片被帶回到現實世界。到底哪邊才是真實的呢?片中父母被蒙在了鼓裡,對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而作為觀眾的普通人就如同這對父母一樣,對作者的理想或無知或無視,可以說影片把作者的理想描繪成現實,而把正常的人描繪成了被蒙蔽的人。在片頭走進油屋的世界和片尾走出油屋的世界時,千尋都抓緊了她的母親,作者還特意用了相同的對白,為的就是強調千尋在兩種情況下不同的心理狀態。之前,膽小的千尋是因為害怕才抓緊了母親的手,而之後則是因為對油屋的不舍、對兩個迥異世界的不安等種種情緒。最後時刻還閃爍在千尋發間的發帶,彷彿是在告誡觀眾,那個千尋曾經身處其中的,理想能夠成為現實的世界,才是真實的。在這里,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對立變得模糊了起來。此外,片中賦予了自然以人性,自然與人一樣成為了有感情,有思想的個體。如果不說賦予,作者可能認為自然本來就是有人性的。如果再提高一個層次說,人性與自然性本身就不是兩種不同的性質。片中對人與自然的區分非常模糊,人即是自然,自然亦有人形。在這種思維下,人類當然可以實現與自然之間的,如10歲孩子般的互相喜歡,至少在影片中,宮表達出了這種期望。而人類與自然身份的模糊性,可以說是與以往的作品大不相同的一點。在以往的作品中,人類與自然,往往是對立而分明的兩個方面的。「發生過的事情其實不會忘記,只是一時沒有想起來罷了。」錢婆婆的這句話本意是在說千尋在「屏憶」[4]中其實沒有忘記小白的名字。但如果回想一下,千尋的名字也是因小白才不至失去的,即小白也沒有忘記千尋。換言之是不是可以說成:「自然也不會忘記人類對它他做了什麼的」呢? 注[1] 綾部橫雄. 1988. 文化人類學的十五種理論[M].貴州人民出版社:145.[2] 彭修銀, 郝娟. 2007. 宮崎駿動畫中意象體現的日本民族審美特質[J], 日語學習與研究(第四期): 53-57.[3] 楊燕. 2007. 社交心理學[M].天津人民出版社:56.[4] 戴錦華. 2007. 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9.參考文獻[1] 戴錦華. 2007. 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9. [2] 彭修銀, 郝娟. 2007. 宮崎駿動畫中意象體現的日本民族審美特質[J], 日語學習與研究(第四期): 53-57. [3] 理查德•格里格. 2003. 心理學與生活[M].人民郵電出版社.[4] 楊燕. 2007. 社交心理學[M].天津人民出版社:56.[5] 綾部橫雄. 1988. 文化人類學的十五種理論[M].貴州人民出版社:145.[6] 中尾佐助. 2006. 照葉樹林文化論[M].(札幌)北海道大學出版會.
⑷ 千與千尋講的是什麼意思啊
《千與千尋》講的是10歲的少女千尋與父母一起從都市搬家到了鄉下。沒想到在搬家的途中,一家人發生了意外。
他們進入了湯屋老闆魔女控制的奇特世界——在那裡不勞動的人將會被變成動物。千尋的爸爸媽媽因貪吃變成了豬,千尋為了救爸爸媽媽經歷了很多磨難,在期間她遇見了白龍,一個既聰明又冷酷的少年,在經歷了很多事情之後,千尋最後救出了爸爸媽媽,拯救了白龍。
《千與千尋》是宮崎駿執導、編劇,柊瑠美、入野自由、中村彰男、夏木真理等配音,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於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2001年該片在日本最終取得了304億日元的票房。2003年,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第5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千與千尋》中的主要人物有
1.荻野千尋。千尋是一個瘦小的十歲小女孩。在搬遷的路上,誤入鬼怪神靈休息的世界,他在好心人的指點下在湯婆婆那裡工作,最後幫助白龍想起了自己的名字,解除身上的咒語。
2.賑早見琥珀主。人類世界的琥珀川河神,真身是白龍。因為琥珀川河流被掩埋而無家可歸,來到湯屋在湯婆婆門下學魔法,成為湯婆婆的弟子,並忘記自己的名字,被稱為「小白」。
3.湯婆婆。澡堂「湯屋」的主管,同時也是鎮上的管理人。她還經常會化身為黑翅膀的大鳥出門巡視,命令凡是不工作的人都要變成豬被吃掉,而為她工作的人都會被拿掉名字,一旦記不起來,就永遠都離開不了她的澡堂了,然而,她對澡堂的客人卻是百依百順,笑臉相迎,每天都在房間里數錢記賬。
4.錢婆婆。湯婆婆的雙胞胎姐姐,她們都長得一樣,連手上帶的戒指都是一樣的。錢婆婆要千尋交出白龍,千尋把印章交還給她,並且代替白龍向錢婆婆道歉,之後錢婆婆原諒了白龍的所作所為,還送了千尋一個頭繩護身符。
5.無臉男。無臉男是一個渴望朋友的人,無意間在千尋的幫助下進入了澡堂,他給千尋的金子被拒收了,他變得惱怒,把感覺在嘲笑他的兩個人吞進了肚子里。最後他被留在了錢婆婆那工作。
《千與千尋》是部反映多主題的動畫片,觀眾可從中窺探對貪婪自私的諷刺,也可從看到獨立成長的重要性、甚至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⑸ 千與千尋 想表達什麼
主要講千尋在和父母一起搬家的路上,誤打誤撞的進入了神靈的世界,而千尋的父母就因為貪吃變成了豬,被關了起來,千尋踏上了拯救父母的旅程。在這個過程中,她經歷了很多困難,也遇到了很多奇怪的人,但最終,千尋用自己的努力救出了父母,父母變回了人形,一家團聚。
《千與千尋》是部反映多主題的動畫片,觀眾可從中窺探對貪婪自私的諷刺,也可從看到獨立成長的重要性、甚至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宮崎駿通過一個小女孩走入異世界而迷失的故事,嘗試提出自己對當代日本這種「國之迷失」精神層面的解答——帶著現在迷失的自我,溯根尋源,為過往的錯誤致歉自省,找到自我,弄清楚自己究竟是誰,方才知道何去何從。
(5)千里千尋電影主要表達了什麼擴展閱讀:
《千與千尋》是由宮崎駿執導、編劇,柊瑠美、入野自由、中村彰男、夏木真理等配音,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於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
劇中的千尋是一個典型的現代社會青少年的縮影,他們在父母的溺愛中,在家庭的溫室中成長。因為科技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人們生活方式更加琳琅滿目,這些青少年在物慾橫行的環境下成長,他們的性格中存在一些共性的缺陷,膽怯,消極,任性,安於現狀,被父母寵溺著不懂人情世故。
在父母都變成了豬後,她不得不獨自一人面對危險,面對絕望,在湯屋的這段時間,她學會了堅強,勇敢,執著。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錯綜復雜的問題和危難的情況,她學會努力去克服,不僅自己成長變得更加成熟,還使在湯屋裡打工的人重新認識生存的意義,他們的生存不再是拚命地低頭打工,唯利是圖。
千尋有著真善美的一切特徵,她善良勇敢,這與貪婪的大人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又隱喻出作者對保護資源的想法,是一部老少皆宜且觀影感受截然不同的優秀動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