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找一部電影,好像是巴西的。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199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導演: 沃爾特·塞勒斯
編劇: Marcos Bernstein / 喬·伊曼紐爾·卡耐偌
主演: 費爾蘭德·蒙特納哥 / Marília Pêra / 文尼西斯·狄·奧利維拉 / Othon Bastos / Soia Lira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巴西 / 法國
語言: 葡萄牙語 / 德語
上映日期: 1998-01-16
片長: 113 分鍾
2. 巴西電影的介紹
1896年,電影傳入巴西。1898年,外國移民A.塞格雷托攝制了巴西第一部影片──《瓜納巴拉海灣風光》。1903年開始出現新聞電影。第一部故事片是A.萊亞爾在1906年拍攝的《勒死人的匪徒》。
3. 巴西短片《愛,牽手》電影版什麼時候上映
2014年3月28日在巴西上映,具體你可以看看IMDB網站上的信息
youtube上有預告片,你能上的話,我把網址發給你
4. 有哪些推薦的巴西電影
6.魔幻現實主義在水彩動畫中的巧融,《男孩和世界》呈現而出的是以孩子視角所見光怪陸離的世界,那天馬行空的奇想,在純潔簡約畫風中的勾勒是對現實社會中資本主義對人壓迫的深刻縱深,一部簡單的動畫,卻留給了觀眾無限的遐想與沉思。文/夢里詩書
5. 電影《巴西》(又名:妙想天開)為什麼叫巴西這個名字
按照導演的說法,是來源於貫串影片的歌曲「Aquarela do Brasil」,歌詞開始為「Brazil / Where hearts were entertained in June / We stood beneath an amber moon / and softly murmured 'someday soon...'」 另外,導演也說影片是對南美國家以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政治體制的一種紀實。
6. 巴西電影中央車站是哪個年代的故事一
六七十年代。
因為原著小說《破碎的四月》是78年出版的,不會再早了。
你可以看看巴西電影的另一個神作《上帝之城》
望採納
7. 巴西電影【愛,簡單】在內地什麼時候上映
國外上映的時間是2014-03-28(巴西) / 2014-02-11(柏林電影節),內地應該不會讓它在電影院上映的,比如暹羅之戀就不能上映,網上的話復製版DVD(或叫膠版DVD)通常需要2-3個月,這個和正版的差不了多少,如果想看正版的話至少需要半年。
8. 推薦幾部巴西電影
2003《卡蘭迪魯》(Carandiru)http://lib.verycd.com/2004/10/03/0000022200.html
1996《異國的土地》(Terra Estrangeira)
http://lib.verycd.com/2004/09/07/0000019900.html
巴西公主》1994 導演:庫拉.卡穆拉蒂
《九月某四天》1997 導演:布魯諾.巴萊托
《妖姬沙蒂》2002 導演:卡里穆.艾默茲
《入侵者》2002 導演:貝托.布蘭特
《摩托日記》2004 導演:沃爾特.塞勒斯
《奧爾加》2004 導演;賈米.曼賈迪姆
9. 巴西電影的歷史
60年代初,由於政府對內實行一些維護民族利益的措施,一批年輕的電影工作者紛紛以獨立製片的形式發起一場振興巴西電影的新電影運動。評論家D.內維斯、S.奧古斯托以及導演羅查,G.、迭戈斯,C.等人以都市大學活動中心的刊物《都市》為陣地,發表他們的見解。他們反對商業化的巴西電影,反對好萊塢對巴西電影實行的殖民化,以面對現實為原則,主張創立植根於巴西民族文化土壤中的新巴西電影。
新電影運動一方面借鑒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使用非職業演員和採用實景拍攝的方法,另一方面借鑒了法國新浪潮的低成本獨立製片方針。新電影的導演們把目光投向巴西社會的陰暗角落(貧民窟和內地),揭露社會矛盾。這時期的重要影片除紀錄片《五訪貧民窟》(1960)、《海角游藝會》(1960)等外,故事片有P.C.薩拉塞尼的《卡伊薩斯港》(1962)、A.杜亞爾特的《還願者》(1962)、葡萄牙電影導演R.格拉的《卑鄙的人》(1962)和《槍》(1964)、迭戈斯的《悠揚笛聲》(1964)、多斯-桑托斯的《乾涸的生命》(1963)、羅查的《太陽國里的上帝和魔鬼》(1964)等。1964年軍事政變後,新電影的導演們把視線從農村轉向城市,拍攝了一些針對反動當局的思想激進的影片。如羅查,G.的《苦惱的國度》(1967)、迭戈斯,C.的《大城市》(1960)、L.伊爾茨曼的《死者》(1965)、多斯-桑托斯的《愛的飢餓》(1968)等。這些影片反映了人民對時局變化的困惑、悲觀、憤懣與失望。影片的主人公多號召用暴力來擺脫困境。 80年代初,巴西電影不但產量可觀,而且不少影片在國際上獲得強烈反響。如G.薩爾諾的《德爾米羅·戈維亞上校》(1979)、L.伊爾茨曼的《他們不穿禮服》(1981)、若奧·巴蒂斯塔·德·安得拉德的《被榨乾的人》(1981)、日裔女導演山崎靜的《異鄉淚》(1980)、迭戈斯的《再見,巴西》(1980)和《逃奴堡》(1984)、巴本科,H.的《佩紹特》(1980)和《蜘蛛女之吻》(1985)等。
自1965年起,在不同城市舉辦本國電影節。1975年成立巴西電影工作者協會。
10. 巴西電影的起源
1912年,巴西電影公司在聖保羅成立。1915年,在里約熱內盧又成立了古阿納巴拉公司。這時期的影片大多是根據真事拍攝的犯罪故事,或改編偵探故事小說,諸如F.桑托斯的《巴尼奧斯的犯罪》(1913)、巴洛斯的《年輕寡婦》(1914)、V.卡佩利亞羅的《瓜拉尼人》 (1916)、J.梅迪納的《上帝的懲罰》(1919)等。20年代,在巴西的其它城市也出現一些電影公司,這時期的影片內容多是宗教故事,只有少數影片涉及國內生活問題,如A.阿拉維斯的《璜從林中來》(1923)、喬·羅伊斯的《海邊來的安塔列》(1925)等。當時最重要的導演是H.毛羅,他被認為是巴西第一個以自己的美學觀表現巴西民族現實的電影導演,作品有《瓦拉達奧火山口》(1925)、《在生命的春天》(1926)、《灰下火》(1928)、《礦工血》(1930)、《凶惡的人》(1933)、《我的情史》(1935)、《婦女城》(1935)等。1929年,A.克梅尼和R.盧斯梯格受歐洲先鋒派的影響,拍攝了《聖保羅,一個城市的交響樂》。1929年,18歲的M.佩紹托拍攝了影片《界限》,該片使用了多種敘事技巧,並在蒙太奇和主觀鏡頭的運用上做了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