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霸王別姬>中有一段情結懂
「馬前」二字,原來是梨園行的專業詞語,一出戲拉得時間太長,舞台監督就發話說:「馬前」點。示意場面上利索些,怕戲散得太晚了,觀眾趕不上最後的一班電車。既然有「馬前」,自然也要有「馬後」,「馬後」是什麼意思呢?前一出帽戲本來沒有多少戲,可是腕兒還沒到,或者是哪位重要的觀眾還沒到,「馬後」點,該唱一個腔的,多唱幾個腔,該跑一圈的,多跑幾圈,還要告訴台上的演員,幾時看見前排正中的那個座位有人坐下了,你立馬滾下台來,捧角兒的爺來了,正戲就要開場了。
急急風
戲曲打擊樂的一種打法,節奏很快,多用來配合緊張、急速的動作。///就是說,台上的配樂已經催了你半天了 趕緊上場吧
『貳』 電影《霸王別姬》到底講的是什麼
講述的是自小被無力撫養自己的母親送到梨園謀生的小豆子(張國榮飾)在被別人欺負時,總有大師兄小石頭(張豐毅飾)幫扶,兩人感情漸漸超越兄弟,小豆子因為天生麗質被選作旦角,卻由於對藝術的執著使得他對自己的身份是男是女產生了混淆之感,因此經常遭受師傅毒打,小石頭一直都冒死相助。
長大之後兩人因合演京劇《霸王別姬》而成為一時名角,紅遍整個北京城。一直不懂小豆子(化名為蝶衣)感情的師兄(化名為段小樓)想娶妓女菊仙(鞏俐飾),為此蝶衣傷心欲絕,與段小樓的關系也漸漸疏遠,甚至要決裂。
之後是文革時期,兩人迫於各種原因只能互相出賣,一番輾轉迂迴程蝶衣在絕望中投靠了官僚袁世卿(葛優飾),可與師兄兩人終究沒有逃過被批鬥的命運。幾經周折,多年以後,歷經滄桑的程蝶衣與段小樓在空無一人的劇場中,重新站在舞台上回演一切的源頭《霸王別姬》,對藝術與現實的絕望使得蝶衣最終含笑自刎在台上......
(2)霸王別姬電影為什麼姓段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1988年陳凱歌出席電影節時,徐楓主動約他會面,且拿著李碧華的小說專程來見他,見了便說做出這樣一部電影非陳凱歌不可。李碧華原小說舊版中的結局是程蝶衣和段小樓若干年後在香港的浴室相見,都沒有穿衣服,坦誠相待、回首前塵,感慨不已,然後出得門去,各走各路。
陳凱歌跟李碧華說這個結局得改。《霸王別姬》所著意闡發的是關於人性的主題—迷戀與背叛,在創作之前,陳凱歌對兩個編劇強調千萬不要把人物意識形態化,人物該是誰,你就讓他是誰。
二、評價
1、本·金斯利(英國演員,獲得過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張國榮在《霸王別姬》里的演出讓人見識到什麼是完美表演。
2、韓國導演李俊益:陳凱歌導演雖然有很多作品,但是我最喜歡的作品就是《霸王別姬》,張國榮在電影里的精湛的演技讓我感動。
『叄』 霸王別姬電影真正含義是什麼
這部電影格局很大說的東西很多,有很多方面內涵不只一個,不同的角度有很多。只拋磚引玉,從角度上去理解。若從程蝶衣的角度上看,這是一個不斷被拋棄的故事。被母親、被師哥、被繼承者、被時代、被自己鍾情一生的事業、……不斷拋棄,最終放棄自我的故事。
若從段小樓的角度上看,這是一個小人物如何自以為是,最終葬送了所有,乃至身心的故事。若從菊仙的角度上看,這是一個愛上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故事。若從小四的角度上看,這是一個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這部劇每個人都有他完整故事,脈絡清晰,相互交織,最終匯聚在一起變成了霸王別姬這部劇的總體框架。作為華語巔峰之作,可以說每個細節都經得起推敲。完成度頗高。致使後來者無法超越的一部電影。
(3)霸王別姬電影為什麼姓段擴展閱讀:
影片評價
《霸王別姬》兼具史詩格局與文化內涵,在底蘊深厚的京劇藝術背景下,極具張力地展示了人在角色錯位及面臨災難時的多面性和豐富性,其中蘊含的人性的力量和演員們堪稱絕妙的表演征服了全世界的眾多電影觀眾。
電影描述了中國文化積淀最深厚的京劇藝術以及京劇藝人的生活,細膩地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電影不僅具有縱深的歷史感,還兼具細膩的男性情誼與史詩格局,它將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摻著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歷史發展盤旋糾錯地展現出來。
『肆』 霸王別姬是怎麼回事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誌》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虞姬其人有姓無名,名早已漶滅在歷史斷裂的黑洞里了,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
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哺。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惟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里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台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盪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對歷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賴於對原始文本的讀解。
仔細玩味虞姬的和歌,從中發現了這個愛情故事的疑點。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頭兩句是客觀紀實,同時也是虞姬即將抒發感慨的情境鋪排。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和項羽的疑惑是一致的——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可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虞姬對形勢的判斷居然直接導致了對項羽精神狀態直至未來命運的否定!大王您繼續戰斗的意氣已經到頭了,我也不願苟活了。虞姬憑什麼判斷出「大王意氣盡」了?僅僅憑項羽聞楚歌而「夜起,飲帳中」嗎?如果這是激將之辭,以自己不願苟活激勵項羽繼續戰斗,那麼項羽和諸將的反應就不應該是「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而應該是怒發沖冠,決一死戰。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話語的煽動力和傳染性,虞姬精心設計的「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這一情境鋪排所產生的奇妙效果——它真的讓項羽和諸將失去了決戰的勇氣!
虞姬的態度是非常奇怪的。作為項羽最寵愛的女人,當項羽遭逢末路,但尚未完全失敗的時刻,她應該挺身而出,激勵項羽,而不是附和項羽「時不利」的藉口,誘惑項羽在惡劣的形勢面前低頭。畢竟項羽才三十餘歲。她深知項羽一生百戰,出生入死,也曾有過「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從而擊敗秦軍,起死回生的經典戰例,也曾有過以三萬人殺漢卒十餘萬人,逼迫劉邦數十騎逃跑的經典戰例;可是此時,虞姬非但不用以前的類似處境鼓勵項羽,恰恰相反,反而哀嘆「大王意氣盡」!此刻項羽身邊尚有八百餘騎,俱是精兵良將,無不以一當十,即使打不過劉邦,起碼可以保護項羽全身而退,以圖東山再起。事態的發展也驗證了這一點。項羽突圍而出,到了烏江邊,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可見項羽不是沒有渡江生息的機會,只是項羽固執地認為「天之亡我」,不願渡河,「乃自刎而死」。虞姬為什麼不等所有的機會都用盡,再無生路時殉情,就這么匆匆忙忙就判了項羽的死刑呢?
虞姬這首被人贊譽為「堅貞愛情結晶」以及我國最早的五言詩(南宋王應麟《困學紀聞》)的和歌,就這樣散發出了可疑的氣息。我甚至懷疑她是劉邦效法西施而派往項羽身邊的美女間諜。以劉邦的智力和行事風格,以項羽的「婦人之心」和不聽勸諫剛愎自用的性格,這是完全可能的。可是史籍漫漶,不僅劉邦、項羽、虞姬的籍貫之間找不出絲毫的蛛絲馬跡,就連虞姬最早追隨項羽的時間也無可考了。
『伍』 電影《霸王別姬》的問題
1.抱歉,我不清楚。
2.因為蝶一是個戲痴。他是人戲不分的,把現實中的自己是當作虞姬來對待的。所以他不是愛小樓,他只是以一個虞姬的身份去愛他的霸王。
而他也是對戲充滿感情的。戲就是他生存的意義。他潛意識上已經把自己都沉浸在戲中了。小時候一直倔強不肯說「我本是女兒身」,可是後來因為環境和遭遇,終於強迫自己說出了那一句唱詞,從此以後蝶衣就已經不是小豆子了,他只是虞姬。
文革過後,他心中的京戲已經被徹底毀滅了。霸王的低頭,小四的反叛,都讓他對於戲的沉浸和寄託徹底失去意義,他也就覺得自己沒有生存的意義,所以決定和他的霸王最後再唱一出戲,然後離開。
既然世界已經容不下他,容不下他的京戲,容不下他一個虞姬,他又何必苦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呢。
『陸』 哥哥電影{霸王別姬}最後那段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他們3個都被捉了
因為段小樓為了自保所以才說程蝶衣和菊仙的不是。在那個人性扭曲的年代,就像程蝶衣所說的,他們就只剩下一張人皮了,根本就沒了人性。程蝶衣是因為看透了段小樓才揭他的短的。最後程蝶衣在演最後一場霸王別姬時自盡了。
『柒』 電影《霸王別姬》里,那把劍為什麼這么重要到底象徵了什麼
可以仔細看看少年蝶衣跟少年小樓給張公公唱完戲之後,小樓在張公公府上一眼就看上了那把劍.一邊玩弄著劍一邊對蝶衣說:霸王要是有這把劍早就把劉邦砍了.到時候當上了皇上,那你就是正宮娘娘了."蝶衣:"師哥,我准送你這把劍"
1.就因為小樓的這一句玩笑話,蝶衣就這么記了一輩子.基本上是可以說這把劍貫穿了全部影片.從第一次.因為菊仙和小樓鬧翻,到了袁四爺府上發現這把劍,為了當初的約定蝶衣出賣了自己.換來了這把劍.結果小樓看到這把劍卻只說了一句話"好劍!現在又不唱戲要劍干什麼?"於是,蝶衣心灰意冷,轉過身向眾人宣布.以後跟小樓各唱各的.這應該是第一次決裂.
2.第二次出現是在段小樓不唱戲之後,跟菊仙發脾氣.說"我姓段的就會唱戲"然後用這把劍舞了一段.之後就被關師傅叫去.因為關師傅.小樓蝶衣和好.又開始一塊唱戲.(其實這段里這把劍沒什麼特殊意義)
3.第三次是在.菊仙流產之後.菊仙把這把劍交給了袁四爺,讓袁四爺幫小樓把蝶衣救出來.段小樓救出蝶衣之前就被菊仙逼著給在牢里的蝶衣一封算是斷交的信吧.後來蝶衣出來之後.讓小四把這把劍再一次給了小樓.小樓收下了.基本就是同意再跟蝶衣一塊唱戲的意思.
4.第四次應該就是文革時這把劍被段小樓一邊揭發蝶衣,一邊跟蝶衣撇開關系的時候扔進了火里.結果卻被菊仙給救了出來.那也是蝶衣感到崩潰的一點原因.最後是菊仙臨死前把這把劍還給了蝶衣.然後回到家自盡.
5.最後一次.就是蝶衣在二十年之後再次跟師兄一塊唱霸王別姬的時候拔出來的那把劍.自刎.
像這種代表的含義之類都是見人見智的.個人認為,在本片里這把劍對於蝶衣早就不僅是信物而已.更加是代表了他的信念.從一而終的信念.京劇.小樓.跟了他一輩子.這把劍差不多也跟了他一輩子.最後還是死在這把劍之下.如果一定要說出個所以然來,那個人認為在不同的時期這把劍都有不同的象徵.比如,1.這把劍就象徵著蝶衣的希望.蝶衣表白.在本片來看,蝶衣對小樓從來都沒有一句露骨的語言,最大尺度的也不過就是.師哥,就讓我跟你唱一輩子戲.而已.當時跟菊仙對峙之時.也只是說袁四爺要栽培咱們.師哥,.你上哪去?你別走.然而這把劍繼承著蝶衣的願望.希望小樓記起當初他的約定.可是也就這個傻蝶衣才能記住這樣的玩笑話.
2.我一直偏執的認為,這時候小樓也是想蝶衣了.關師傅只不過做了一個順水人情.段小樓那一句"我姓段的就會唱戲."也恰恰證明了.段小樓必定也是離不開蝶衣的
3.這個不多說了.這無非就是這個內向,自戀,沒服過軟的蝶衣像小樓的示好.
4.段小樓把這把劍拋向火里目的很明確.徹底撇開跟蝶衣的關系.既然他之後蝶衣和袁四爺的關系,自然也就知道蝶衣為了這把劍犧牲了什麼.這是蝶衣後來崩潰的其中一個原因.而這把劍卻被菊仙.蝶衣眼裡的這個妓女.第三者撿回來.自己心愛的人卻面目猙獰,於是蝶衣徹底崩潰了.這把劍就著這個作用 - -
5.自殺工具.也就是關師傅那句.這人阿.得自個成全自個的很好的詮釋.這是蝶衣在這部片子里最主動的事情了.也是成全了自個兒的一件事兒.其實之前主動的一直都是菊仙.自己婚姻就是自己爭取來的.最後的死也是自個的決定.而我經常在想,蝶衣如果從一開始就主動一點兒是不是就不會這樣了.我講多了..
貌似說完了. = =
『捌』 《霸王別姬》電影講的是什麼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所認為的主題是新舊時代和文化的交替。《霸王別姬》這部電影很火,在豆瓣排名是數一數二的存在,就算在國外的IMDB中,也有8.1的高分評價。IMDB8.1已經算是優秀電影,在文化差異和語言差異的情況下,還拿下了8.1屬實厲害。小叔跟電影差距很大,表現的主題也完全不同。
這部電影將近三個小時,裡面的每個人物都描寫的很深刻。包括程四爺、張公公、小癩子、小四,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有些人活在過去,沒有抓住新時代的力量,只能被淘汰。而有些人,像是程蝶衣養子小四,抓住了新時代的力量,成了新時代的標兵。人還得自個成全自個,自個不肯成全,什麼都無用。
『玖』 有關電影 霸王別姬 的幾個問題。
1.孌童猥褻
2.他早看菊仙不順眼了,(因為他同性戀,不想師兄娶菊仙)而菊仙的動作又讓他以為她在嘲笑他以前是6指,所以發飆
3.國民黨高官仰慕程蝶衣,把程蝶衣保釋出去為其唱戲。
4.純粹師兄弟感情,程因為分不清楚戲和現實入戲太深了,而又太感性了,只希望生活在戲里,所以自殺。(這個問題,可以看成「偶然」與「必然」兩方面。
偶然,是指程蝶衣當時使用了真劍,而京戲《霸王別姬》最後有虞姬自刎的動作,演戲時一般用的是假劍,自然不會出事;而那一次卻使用了真劍,可謂「誤傷」。其實,文革前,他和袁四爺在一起探討戲時,當時拿的就是真劍,要不是袁四爺提醒,估計也就死了。
必然是指程蝶衣死了才足以表現他對藝術的追求,所以這是電影藝術效果的要求。電影要表現的就是程蝶衣「人戲無分,從一而終」的道理。而這一死最能體現這一點,而且為人物增添了悲情色彩,讓人回味無窮,扼腕嘆息啊。讓人不由的認同「程蝶衣就是虞姬」。
另外電影所說「虞姬怎麼演都是一死」,也暗示了這一悲情結局。
)
『拾』 電影《霸王別姬》究竟是講什麼我一點都看不懂!
影片講述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師兄弟,段小樓演生,程蝶衣演旦,兩人一向配合天衣無縫,尤其一出《霸王別姬》譽滿京城。師弟傾慕師兄,然而段小樓在認為該成家之時迎娶了名妓菊仙,自此三人圍繞一出《霸王別姬》生出的愛恨情仇開始隨著時代風雲的變遷不斷升級,終釀成悲劇。
影片通過三位主人公的同性戀和異性戀的矛盾,把他們的命運和歷史背景融合到一起,展現出他們情感上的糾纏和交葛。蝶衣從小依賴師兄小樓,這種依賴演變為一種愛情,但是小樓回對待他的感情卻顯得曖昧和模糊。而小樓和菊仙的異性戀,也是菊仙更為明顯。小樓始終是一個模糊的狀態,也許是因為害怕,這種害怕在文革期間表現的更為明顯。然而這種矛盾還是以生命的終結畫上了悲劇性的色彩。
《霸王別姬》是湯臣電影有限公司出品的文藝片,該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陳凱歌執導,李碧華、蘆葦編劇;張國榮、鞏俐、張豐毅領銜主演。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
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此外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且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 。1994年張國榮憑藉此片獲得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2005年《霸王別姬》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
參考鏈接:網路-《霸王別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