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手冊年度十佳影片名單已出,哪部作品的內容最貼近現實
年度華語十佳影片:《地久天長》(王小帥 / 王景春 / 詠梅 / 齊溪 / 王源 / 杜江 / 艾麗婭 / 徐程 / 李菁菁 )、《陽光普照》(鍾孟宏 / 陳以文 / 柯淑勤 / 巫建和 / 劉冠廷 / 許光漢 / 尹馨 / 溫貞菱 / 吳岱凌 )、《紅花綠葉》(劉苗苗 / 胡維捷 / 馬思琪 / 羅克旺 / 張玲 / 張靜 / 張守盤 )、《熱帶雨》(陳哲藝 / 楊雁雁 / 許家樂 / 李銘順 / 楊世彬)、《叔·叔 》 (楊曜愷 / 太保 / 袁富華 / 區嘉雯 / 盧鎮業 / 胡軼心 / 林耀聲 / 江圖 / 王曉怡 )、《夕霧花園》(林書宇 / 李心潔 / 阿部寬 / 張艾嘉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婁燁 / 井柏然 / 宋佳 / 馬思純 / 秦昊 / 陳妍希 / 張頌文 / 陳冠希 / 顏卓靈 )、《南方車站的聚會》(刁亦男 / 胡歌 / 桂綸鎂 / 廖凡 / 萬茜 / 奇道 / 黃覺 / 曾美慧孜 / 張奕聰 )、《撞死了一隻羊》(萬瑪才旦 / 金巴 / 更登彭措 / 索朗旺姆)、《少年的你》(曾國祥 / 周冬雨 / 易烊千璽 / 尹昉 / 周也 / 吳越 / 黃覺 / 張藝凡 / 張耀 )
電影中多年後王景春、詠梅在醫院和老朋友們再度相見的場景,還是沒忍住淚水,你不知道打動你的是電影,還是時間和生活本身。
2. 法國<電影手冊>的歷史
《電影手冊》年度十佳電影是每年從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評選出來的優秀作品,入選的電影被認為是延續電影藝術發展,提供世界電影新的經驗的年度最佳作品,基於《電影手冊》在全球范圍內獨特持久的影響力,每年出爐的十佳電影實際上也為各個地區的電影文化在全球電影譜系中的地位進行了評估,因而每年的評選結果備受全球媒體關注。今年除了兩部華語片外,還分別有韓國導演洪尚秀作品《電影童話》和新加坡導演邱金海作品《伴我心》上榜,四部亞洲片上榜,在入選數量上與美國電影持平,說明亞洲電影具有非常強大的活力。
電影手冊》派 又稱《電影手冊》集團。是從1955年開始聚集在以安德烈一巴贊為首的《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周圍的一批青年影評人,他們後來從影評工作過渡到拍片,成為法國"新浪潮"電影c內主將。
《電影手冊》雜志創辦於1951年,由安德烈巴贊、羅·杜卡和雅克杜尼奧爾一瓦爾克洛茲任主編,其中巴贊的美學思想對雜志的面貌起著主導的影響。 1955年起,一批贊同巴贊的理論觀點的青年開始以《電影手冊》為理論陣地,運用"作者論"方法,樹立起新的評價標准。他們中的主要人物是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夏布羅爾、杜馬契和謝勒爾等。從1958年起,特呂弗,戈達爾、里維特和夏布羅爾相繼拍出他們的第一部影片,對法國電影中的"新浪潮"起了形成作用,這批人從此被稱為《電影手冊》派。 "新浪潮"在[96t年趨於衰落後,這批人發生了分化,特呂弗和夏布羅爾成為受歡迎的商業電影導演,但他們的影片仍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里維特轉向實驗電影。戈達爾的道路則更為復雜多變,在1968年前,他的影片具有愈來愈濃重的現代派色彩i宣揚存在主義的反道德觀和無政府主義的政治思想,在形式上則肆意破壞傳統的電影語法。從1968年開始,他突然轉向極左,拍攝了一系列有濃厚政治色彩的短片,反對資本主義,鼓吹暴力革命。1971年他因車禍受傷,停止拍片。七十年代末,他又開始拍攝故事片,宣稱"不再過問政治"。
3. 創辦了《電影手冊》雜志,並擔任了該刊主編的人是誰
安德烈-巴贊
1950年,電影理論家與影評家安德烈-巴贊(1918—1958)創辦《電影手冊》,並在創刊伊始,就定下了這份雜志的辦刊基調。巴贊在戰後法國電影理論界一直保持著強有力的戰斗者姿態,他批評戰後法國電影只重浮華、商業性,依賴大製作和明星獲得利潤的作法,倡導年輕的電影工作者拍攝直面生活、朴實無華的寫實之作。在他的領導下,《電影手冊》很快就團結了一批極具反叛鋒芒的青年影評家。這些年輕人深愛二戰中他們無緣看見的美國電影,而且他們把約翰-福特、霍華德-霍克斯和希區柯克等人的作品,視作自己日後電影實踐所效仿的楷模。
4. 法國《電影手冊》十大佳片
法國電影《香水殺手》經典,不愧為法國最昂貴的電影.
5. 電影手冊是哪個國家著名的電影刊物
法國,1950年,電影理論家與影評家安德烈-巴贊(1918—1958)創辦《電影手冊》。
6. 電影手冊的欄目介紹
《電影手冊》常設的欄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導演訪談」,以及對許多不同的民族國家電影所做的深度報道。「作者研究」是該雜志以每期一個重點人物的形式推出的,這些人物不但有電影史中已成經典的大師,比如費里尼、伯格曼、帕索里尼等人,也有為新近去世的大師推出的紀念專輯,比如庫布里克和布萊松專題,同時還有對正在創作的電影導演進行的專題性回顧,比如阿莫多瓦專題,或是北野武專題。進入這個欄目的作者既有以拍攝藝術片而確立自己地位的電影家,也有在好萊塢商業電影領域中獨領風騷的電影導演,比如吳宇森。 「導演訪談」是對正在拍攝新片的重要導演作現場采訪。在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馬丁-斯柯塞斯、伍迪-艾倫、阿蘭-帕克、王家衛等人的面孔,而他們的肖像也會經常出現在該期雜志的封面上。
1999年12月,《電影手冊》雜志現任主編夏爾-戴松來到北京,帶來了與這本雜志的發展歷史密切相關的幾部電影作品,在北京電影學院進行了名為「《電影手冊》雜志周」的專題放映,引起很大反響。而此前在3月,他們還在上海調查中國電影狀況,並將成果發表在《電影手冊》題為「中國國產」的專輯上。他們對中國新生代導演的創作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同時對港台電影也多有介紹。
7. 2003電影手冊十佳
《電影手冊》(Cahiers Cinema),1950年由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1918-1958)創辦。創刊宗旨是倡導戰後法國的年輕電影從業者,以「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為原則,創作起碼正朴實無華、能客觀反映這個起碼實世界的電影作品。並且,高度強調導演對電影的靈魂性作用。由此,從該盡可能志的編輯中誕生了數位大名鼎鼎的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和讓-呂克·戈達爾等等。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侯麥、里維特等人隨後掀起了改編電影史進程的「新浪潮運動」。正因如此,他們的編輯部才會不斷涌現出像阿塞亞斯暈樣的年輕導演。
「年度十佳電影」則是《電影手冊》每年評選出來的當年度在法國公映的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分別由雜志的專欄編輯與雜志讀者投票。上榜的影片有些是你不屑一顧的,有些是你頂禮膜拜的,有些則乾脆是你聞所未聞的,可無論怎樣,它的個性鮮明的評判標准始終是電影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8. 《電影手冊》世上最美的100部電影
1.公民凱恩
9. 電影手冊的2014年十佳
法國《電影手冊》2014年度十佳名單:
1,《小孩子》(法)導演:布魯諾·杜蒙
2,《再見語言》(法)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3,《皮囊之下》(英/美/瑞士)導演:喬納森·格雷澤
4,《星圖》(加拿大/美國/德國/法國)導演:大衛·柯南伯格
5,《起風了》(日)導演:宮崎駿
6,《女性癮者》(丹麥/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導演:拉斯·馮·提爾
7,《媽咪》(加拿大)導演:澤維爾·多蘭
8,《愛很怪》(美/法)導演:艾拉·薩克斯
9,《天堂》(法)導演:阿蘭·卡瓦利埃
10,《我們善熙》(韓)導演:洪常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