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跪求!一部歐美電影的影片分析
非常老的電影:M就是兇手
這部電影是影史上第一部講述連環變態殺手的電影,弗里茨·朗的第一部有聲片。
這在當時一定非常里程碑,不過,時間流逝,「第一」會慢慢變成符號,一道考題,一則引用短語,從極具意義到意義的屍體,在最後5分鍾到來之前,你彷彿在看一個被後來者撫摸、仿效和取用了多次的紀念品,直到最後5分鍾,令我們驚嘆的5分鍾,宣告它永遠屹立於偉大作品之林,並且永不褪色。
M的結尾5分鍾分析:
兇手M表現為精神異常,連續作案,殺了八九個女孩子。警方展開地毯式搜捕還是一無所獲,在此期間,黑幫老大的娛樂場所屢次受到排查,生意不振,黑幫老大要出擊,利用丐幫人肉搜索,先於警察擒獲M。最後5分鍾開始了,黑社會組織模擬法庭,法官、審判長、聽審聽眾一應俱全,還為M配了辯護律師,開始雙方駁辯:
M說:他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只要一看到小女孩,他的內心就由惡魔驅使,引導他犯下不可饒恕的罪惡,在那時,他忘記了一切。有兩個他在斗爭,一個說「你要做」,一個說「你不能」,內心時時備受煎熬;而要裁決他的黑社會都是心智正常的普通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卻也做著殺人放火的勾當危害社會,到底是誰應該受到制裁呢?
還以為是擺設的辯護律師卻異常認真、堅持,他極力為 M 辯護:「因為我的被告在不可抗拒的沖動下犯了罪,所以不該被判處死刑……沒有人會因為忍不住的事情而受懲罰……沒有人能夠把一個不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殺死,這個國家不行,你們當然也不行……應該把他送進醫院,而不是監獄或者絞刑架」。
審判長(黑幫老大)說:出院後又開始殺人呢?應該判他死刑……
此刻,圍坐著的聽眾沸騰起來,攻向M,想即刻處死他。
此刻,警察趕到,「救」了M,影片在此高潮落幕,一位母親呆看鏡頭「 這樣救不回我們的孩子,我們應該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我不太清楚自己看的是哪個版本,據說修復版是加長了法庭戲,是有一場真正法官進行的審判?)
突然之間,一個難題甩到觀眾面前。《M》的意義出現了。
拼音文字容易湊出點名堂來,譬如鑽石的檢驗就會說用4C標准(Carat、Clarity、Colour、Cut),管理服務要追求5S(safety、standardization……),片名叫V叫M叫Z都可以看作有寓意。
兇手的名字與M無關,之所以說「M就是兇手」,是某人急中生智怕兇手給跟溜了,乘其不備塗在兇手衣服背後的記號,在那個場景中,M就是 murder,但到了(模擬)法庭上,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而受法律保護,他將接受治療而不是處決,大眾無法面對法律對他們道德觀念的不合作,此時的M就是 moral,法律只在為我所用、為我出頭時才受我尊敬,否則就讓道德來處死他吧,這才體現公平和公正,鏡頭掃去,黑社會和受害者家屬和一般民眾,已經模糊不清。
此時再來看導演頗為奇怪的創作意圖「我們應該很小心地照看自己的孩子」(這行字也正是電影放到這時出現的)就會覺得是對社會失控無可挽救(沒有小心照看、放任社會走向危險極端)、個體意志與集體利益相處尷尬(個體發瘋威脅到群體生命,群體瘋狂折磨個體生命)、法律無能道德恐怖(法律只能是最大限度的實現公正,道德能用來殺人)的無奈諷刺了。
以下是專業犯罪心理和精神醫學分析(可是當加入):
什麼叫做「罪犯-認識」的醫學機制?簡而言之,首先,這種機制關注罪犯主體(他是誰?他具有何種性格、持有何種觀念?他的精神是否正常、心理是否變態?)多於關注犯罪行為(他做了什麼?應該受到何種懲罰?),其次,這種機制相信,無論是審判案件還是制止罪行,最為關鍵的環節在於「認識罪犯」,尤其是在病理學的意義上認識罪犯的精神結構。最後,治療取代了懲罰,成為司法權力的運轉邏輯。比如,死刑不是出於殺人償命的正義原則,而是出於一種對社會的治療,像割除腫瘤一樣消滅危害社會的罪犯。
福柯告訴我們,精神病學插手法律領域始自19世紀初,與之相關的是1800至1835年間發生的一系列格局大致相似的案件:
1,莫澤葛(Metzger)報道了這樣一個案件:一位獨居的退休官員日益迷戀上房東太太的孩子。一天,「沒有任何動機,也沒有任何諸如憤怒、傲慢或復仇之類的激情沖動,」他攻擊了這個孩子,用鐵錘砸了孩子兩下--盡管最終未出人命。
2,塞勒斯塔特(Selestat)案件:在阿爾薩斯,在1817年的嚴冬,當飢荒襲來時,一個農婦趁丈夫離家工作之際,殺死了他們的小女兒,割下孩子的腿熬湯。
3,1827年在巴黎,女僕亨里特•科爾尼耶(Henriette Cornier)來到其僱主的鄰居家中,堅持要鄰居女兒在她那兒呆一會兒。鄰居起初有些遲疑,最後也同意了。但是,當鄰居回來接女兒時,科爾尼耶剛剛殺了她,把頭割下來扔到了窗外。
4,在維也納,凱瑟琳•齊格勒(Catherine Ziegler)殺了自己的私生子。審判時她解釋說,自己的行動是出於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以精神錯亂為由,她被宣告無罪開釋。但她宣稱,最好還是將她關在牢里,因為她出了獄還會這樣做的。十個月後,她又生了一個孩子,並即刻將之殺死。在審判時,她宣稱自己懷孕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殺死自己的孩子。她被判死刑並當即執行。
5,在蘇格蘭,一個叫約翰•豪伊森(John Howison)的人潛入一所住宅,殺死了一個他幾乎不認識的老婦,但他沒有偷竊任何東西,也沒有躲藏。被捕後,盡管證據俱在,他卻矢口否認這一事實。辯護律師辯稱,這是一個瘋子的犯罪,因為犯罪沒有實質動機。豪伊森被處死了,行刑時,他對一個官員說,他真想殺死這位官員。這番話後來被認為進一步證實了他的瘋病。
6,在新英格蘭,在一片空地上,亞伯拉罕•普雷斯科特(Abraham Prescott)殺死了與他相處一直很好的養母。回到家中,當養父詢問時,他淚流滿面。普雷斯科特自動供認了自己的罪行。後來他解釋說,當時一陣突如其來的劇烈牙痛征服了自己,然後就什麼也不記得了。調查後來確認,他曾在晚上攻擊過他的養父母,這個行為被認為是夢游發作的結果。普雷斯科特被判處死刑,陪審團同時也建議予以減刑。盡管如此,他還是被處死了。
尤其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精神病學家霍夫鮑爾〔Hoffbauer〕、埃斯基羅爾〔Esquirol〕和喬吉特〔Georget〕、威廉•埃利斯〔William Ellis〕和安德魯•孔貝〔Andrew Combe〕等不厭其煩地提到這些案件以及其他同類案件。通過對這些案件的反復言說,精神病醫學為法律領域構建了一種新型的惡魔形象——精神病罪犯。「犯罪精神病學第一次宣告自身是對這一惡魔的病理學研究。」
福柯並不是認為,如果沒有精神病學的構建就不存在「惡魔」;他所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精神病學以何種方式改變了法律的關注重心(從對犯罪行為的關注,轉變為對罪犯主體的關注);司法意義上的懲罰如何轉變為病理意義上的治療;通過以上兩種轉化,「權力」如何獲得一種嶄新的形式,成為精神病學化的權力?
讓我們回到電影本身。給我印象頗深的另一個場景是「平行會議」。為了捉拿兇手,警方開會討論;而黑幫成員們也聚集在一起討論同樣的問題。盡管出於不同的目的,但無論是警方還是黑幫,都希望將兇手繩之以法。導演運用蒙太奇和相似的布景,突出了兩場會議的平行性質,似乎是要告訴我們,在如此殘酷、如此變態的罪犯面前,通常意義上的正(警察)邪(黑幫)對立完全被消解了。黑幫再違法,也遵守著起碼的人性原則,而M卻是反人性的,他是絕對的邪惡。
福柯告訴我們,現代社會的善惡對立是司法權力的運轉根據;現代司法從根本上說是對他者的治理。因此,權力需要製造一個他者。不僅警察需要黑幫,而且警察和黑幫所組成的社會需要一個絕對反社會的M。而在精神病學化的意義上,M作為絕對的邪惡,又恰恰被去除了善惡的道德性質:他不是壞人,而是病人。作為一個精神病罪犯,M是社會自身的疾病。因此,權力的責任在於認識、診斷、治療。我們已經說過,現代司法的懲罰制度(尤其是死刑)的運轉邏輯並非出於惡有惡報的正義原則,而是出於一種醫學原則:罪犯的生死和道德無關,這是一種針對社會的治療。
到目前為止,醫學化的司法更多體現了一種現代性的進步。然而它也帶出了現代性的獨特問題:首先是法律的去正義化危機,其次是構建絕對他者的危險。生活在現代社會中心的我們是不會體會到這種危機和危險的,除非哪一天我們也被不幸地診斷為瘋癲、不正常,淪為「社會的疾病」。誰也不知道這會不會發生,不過,也許一直以來,我們暗地裡早已是作為潛在的精神病人而得到治理?這聽上去很荒謬,不過,至少福柯認為,這才是不折不扣的真相。
『貳』 什麼是電影研究
電影研究產生大量類型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
對於電影製作者而言,類型框架提供了一個生產決策的樣板,類型的相對穩定推動了片廠生產的標准化。"類型熟悉度"能夠減輕拍片的風險性,考察世紀之交十年(1991—2000)間發行的好萊塢電影我們會發現:熟悉度越高的類型電影(如劇情片和喜劇片),明星力量與批評家的評論效應對於票房的影響就越小;相反,熟悉度越低的類型電影(如科幻片和外語片),越強的明星力量與越正面的評論對於票房的影響就越積極。
同時,基於文化產品的快速廢棄,為了確保重復消費,類型需要革新。因此在一個"消費者需要熟悉度來理解他們所看但是又需要享受新奇"的電影工業中,類型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令人詫異的是,這些年來缺乏好萊塢電影類型趨勢的分析。
電影研究產生了大量類型研究,檢驗它們的主題、形式特徵、地位等的演變,但是沒有提供一種對電影類型的頻率與流行度的短期及長期趨勢的統計學概覽。電影工業內部對於類型趨勢的經濟學研究也是極少的,盡管許多國家電影局對類型與票房收入都做了數據收集。
關於當代好萊塢電影製作的兩項研究,曾經分析了1967—2006年四十年間美國票房前二十名的不同類型的出現頻率。研究發現:最常出現的五種類型是動作、冒險、喜劇、驚悚和劇情片。但是在研究時段以外,劇情片從1967—1971年間出現頻率最高的類型衰落為2002—2004年間出現頻率最低的類型;西部片、戰爭片、音樂片、浪漫喜劇的出現頻率也在下降;與此同時,科幻片與動畫片廣為流行。
本研究在票房趨勢上將著重參考的一項研究,是尼克·雷德芬引入統計學分析的《美國電影票房的類型趨勢(1991—2010)》,對二十年間每年美國票房收入前五十名所做的樣本分析,這是目前類型研究中非常匱乏的一種實證研究。聚焦在不同類型出現的頻率及排名、不同類型的票房收入與發行模式以及好萊塢大片廠的發行規律等。旨在考察新世紀美國最賣座影片的類型趨勢,類型如何塑造了美國電影市場,尤其是不同類型問鼎票房榜的頻率;通過考察票房排名的趨勢,來確定特定類型上升或下降的模式。
5. 喜劇片在票房前五十名中的數量有小幅回落,在票房前二十五名中的比例也持續保持在50%以下,但是在票房前十名中的比例急劇下降,從14%降至7%。因此,進入票房前十名的喜劇片比例也減半,在2005—2010年六年間這一下降趨勢更為顯著:2006年之前,喜劇片只有一年未能進入票房前十名;但是2006年之後,五年有四年沒有一部喜劇片進入票房前十名。因此,我們可以說此類電影數量還像以前一樣多,但是在票房榜上下降。
6.恐怖片沒有特定趨勢,大部分歸因於它們在票房前五十名上出現的頻率低。票房前二十五名中的恐怖片數量下降了一半,由1991—2000年間的14部降至2001—2010年間的7部。電影數量保持穩定,但是這一類型自2005年起就沒有一部電影進入票房前二十五名。很少有恐怖片進入票房前十名,1000部樣本中只有4部。
7.浪漫愛情片在美國票房榜上的數量也很少,二十年間只有11部進入票房前十名,包括《泰坦尼克號》。11部電影中,7部是2001年前上映的,4部是2001年後上映的;2000—2010年間十年有六年沒有浪漫愛情片進入票房前十名。
8."其他"由四種不同類型組成,因此對於言說這些電影在票房榜上的趨勢意義不大。但是《拯救大兵瑞恩》在1998年高居美國票房榜首;《珍珠港》在2001年票房排名第七;《芝加哥》在2002年票房排名第十。除此之外,沒有影片進入票房前十名;這一類進入票房前二十五名的頻率也很低。9.狹窄類型主導了美國票房。
進入每年票房榜的數量是明顯的,進入1000部電影的票房前二十名的數量也如此。每年票房最高的電影中有8部奇幻/科幻類型,而許多其他電影也有很強的奇幻或科幻元素:如《怪物史瑞克2》《阿拉丁》《聖誕怪傑》被歸類在家庭電影,但是明顯也可被視為奇幻電影,許多動作/冒險電影如《蜘蛛俠》《黑暗騎士》等也有很強的科幻主題。
『叄』 高一研究性課題關於歐美電影
愛情故事,泰坦尼克號,人鬼情未了
『肆』 一份圍繞電影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
這種很麻煩的。首先要求你對電影的了解,確定你想從電影的哪個角度切入,具體內容可以講個幾千字,等先確定你的研究方向再說
『伍』 何謂後現代主義(一些外國電影反映的主題)給具體論述.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因為後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成俗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范其主義。後現代主義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後被神學家和社會學家開始經常使用的一個詞。起初出現於二、三十年代,用於表達要有必要意識到思想和行動需超越啟蒙時代范疇。而現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亂的,沒有中心。一些人認為後現代主義是基督教世界的終結。
從形式上講,後現代主義是一股源自現代主義但又反叛現代主義的思潮,它與現代主義之間是一種既繼承又反叛的關系;從內容上看,後現代主義是一種源於工業文明、對工業文明的負面效應的思考與回答,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剝奪人的主體性、感覺豐富性的死板僵化、機械劃一的整體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與解構,也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本質主義、基礎主義、「形而上學的立場」、「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與解構;從實質上說,後現代主義是對西方傳統哲學和西方現代社會的糾正與反叛,是一種在批判與反叛中又未免會走向另一極端——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的「過正」的「矯枉」。
Postmodernism
Writing from the 1960s forward characterized by experimentation and continuing to apply some of the fundamentals of Modernism, which included Existentialism and alienation. Postmodernists have gone a step further in the rejection of tradition begun with the Modernists by also rejecting traditional forms, prefering the anti-novel to the novel and the anti-hero over the hero. [編輯本段]後現代主義產生與發展後現代主義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80年代達到鼎盛,是西方學術界的熱點和主流。它是對西方現代社會的批判與反思,也是對西方近現代哲學的批判和繼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會、哲學、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編輯本段]後現代主義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科技和理性的極端發展及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科技和理性的負面效應得以充分展現正是藉助了自然科學的建立,西方資本主義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把科技推向了極端。資產階級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龐大的工業生產體系,推動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變成了獲得私利和殖民掠奪的工具。從而使國內的危機和矛盾不斷激化,也加深了各資本主義國家瓜分世界市場中的不平衡狀況,最終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在兩次大戰中,被現代科技武器滅絕的生命達到7000多萬。不僅如此,科技和戰爭之間還陷入了一種惡性發展之中,把科技和理性、西方社會和西方人推向了更加片面化、極端化和畸形化的困境。
人淪落為理性和機器的奴隸:科技本是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於動物的本質特徵之一,然而,社會歷史和現實卻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對立面:理性變成了純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變成了部分人掠奪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權也服從於工具理性,人從理性的主體和人道主義服務的中心對象的位置淪落為工具理性和機器的奴隸。這使得人們不得不用懷疑的眼光重新審視科技理性。
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矛盾加劇,人們的生存狀態更加惡化:隨著西方社會的發展,管理和生產的高度機械化、科學化,社會生產和管理變成了更為龐大、嚴密和無情的機器體系,人成了這個龐大機器的一個部件,人們的生活、消費、思想觀念完全商業化了,並且為商業廣告、大眾傳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體性、選擇性,成為「單面人」(馬爾庫塞語),由工人和學生舉行的遊行示威時有發生,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斷激化。西方人在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之後,又不得不感嘆「人也死了」!
資本主義對自然的破壞越演越烈,威脅著人們生存的自然家園。:隨著工業的發展,一方面,人們受利益驅動大量開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資源幾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業又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和氣體,排放到自然界,進一步惡化了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環境。自然界是人類的家園,是人的「無機身體」(馬克思語)。環境的惡化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存本身。這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和反思研究現代主義電影之後的電影美學思潮和傾向的批評理論。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社會經歷了危機和動盪的時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濫,反映了青年一代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憤懣、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亂。後現代主義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美國波普藝術家理查德·漢密爾頓概括現代主義大眾文化的特點是:流行性、短暫性、可消費性、低成本、批量生產、青春性、詼諧、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業化。盡管電影中的「後現代」概念與「現代」概念的界線十分難以確定,因為電影藝術自身就是現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但是,與現代主義電影迥然不同的另類電影為後現代主義電影批評提供了研究的對象。以反文化的立場顛覆傳統藝術電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費主義姿態拼貼五花八門的藝術技巧和手段,從蒙太奇轉向拼貼的電影語言,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標志。後現代主義電影理論認為,1968年後的法國電影,尤其是戈達爾的影片和德國導演讓—瑪麗·斯特勞布的若干影片,已經包含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貼、隨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現拍攝現場、加入電視采訪、直接面對觀眾宣講等顛覆傳統電影語言的手段。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萊德》、阿侖·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說》、費里尼的《八部半》、安東尼奧尼的《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也可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先聲。20世紀90年代,後現代主義電影來勢洶涌,後現代電影理論批評方興未艾。西班牙的佩德羅·阿爾莫多瓦,法國「新新浪潮」代表呂克·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貝內克斯和「新流行派」揚·庫南,美國的大衛·林奇、昆廷·塔倫蒂諾和科恩兄弟,英國的丹尼·波勒等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採用反常的情節結構、漫畫式的敘事基調、混雜的拼貼方式、電視廣告式的美學語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詩學、反諷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這些都是後現代主義電影批評極力推崇的手段。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哈桑在《後現代轉折》中列舉了現代和後現代的若干對立表現,可以作為認識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參照:現代與後現代;浪漫主義,象徵主義,達達主義;形式——聯結封閉反形式,分裂開放;理念游戲;秩序無序;再現滑稽模仿;藝術品——完成作品行為藝術/即興表演;審美距離互動參與;整體解構;中心去中心;文本互文本;語義學修辭學;深層表層;詮釋反詮釋;敘事——恢弘歷史反敘事/具細歷史;大師法則個人語型;癥候慾望;類型變化;超驗反諷;確定性不確定性?碎片化;零亂化;經典性非經典性-種類混雜;狂歡;生殖的——兩性/同性關系;超越性;內在性;歷史性與非歷史性。
『陸』 推薦一下歐美的比較奇特的探索人性的電影 (不要太好萊塢風格了)
中國還有句話,叫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我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慾望的——要吃要喝要拉要睡要溫暖要舒服要疼愛要幸福。慾望無所謂善惡,是一種生存規律,是一種自然屬性。但是達到慾望的手段和方式是有善惡之分的,只要你不損害別人和社會的利益,不傷害他人的情感和慾望,不要太過於自私和貪婪,就基本做到了善。甚者你維護和幫助了別人的慾望,那你就是個高尚的人了。反之,你就是惡。如果你是這部電影中的一個人物,你會怎樣抉擇自己的善惡呢?我想我會和他們一樣邪惡的。
每接觸一部好電影,我往往要看上幾遍。看完這部影片後,我感到非常惡心,極其排斥,不想再多看它一眼,這也證明了這是最好的電影之一。
『柒』 對外國的電影有研究的來
№1:《勇敢的心》(Braveheart)
在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格蘭的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在父親的好友的指導下學習文化和武術。光陰似箭,英王愛德華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布法令允許英國貴族在蘇格蘭享有結婚少女的初夜權,以便讓貴族效忠皇室。王子妃伊莎貝拉是個決斷的才女,她知道這道法令會讓英國貴族有意於蘇格蘭,但更會激起蘇格蘭人民的反抗。年輕的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願意做一個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倫卻被英軍無理搶去,並遭殺害,華萊士終於爆發了。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後」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兵宣布起義。
№2:《四根羽毛》(The Four Feathers)
《四根羽毛》講述的是1898年英國與蘇丹開戰之即,一名即將新婚的英國貴族軍官哈利在開赴北非前一晚決定退役。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給他代表恥辱和藐視的四根羽毛(這四根羽毛分別象徵「自由、祖國、榮譽和激情」)。為了挽回名譽,哈利喬裝成一個阿拉伯人,秘密前去挽救那些將他視為膽小鬼的人的生命。此段視頻展現的就是他朋友所在英軍部隊在沙漠里誤中埋伏,其小型方陣被敵人從四個方向同時圍殲的過程。
№3:《亞瑟王》(Who Was King Arthur)
與他的武士同伴一樣,亞瑟相信一旦羅馬從英國撤軍,將會給英國帶來無窮的災難和混亂。雖然信仰基督教的亞瑟想回到羅馬為自己虔誠的信仰盡微薄之力,但是他意識到他的首要任務是使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武士們獲得自由並告老還鄉。
然而,在亞瑟解放圓桌武士之前,他們必須完成羅馬交與他們的最後一項任務,深入敵軍區域完成一項神聖的使命。亞瑟與圓桌武士遭遇到他們的宿敵:魔法師梅林和他的游擊隊,武士們戲稱他們為「鯨面族」,因為他們總是在臉上和身上塗上藍色顏料。亞瑟和他的圓桌武士深信這些「鯨面族」是英國的靈魂,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深受羅馬的摧殘。如今,羅馬一旦撤離,沒有了亞瑟和圓桌武士的幫助的鯨面族面臨大舉入侵的撒克遜人將毫無抵抗之力。
在梅林和美麗、勇敢的桂尼維亞(姬拉-耐特莉飾)的循循善誘之下,亞瑟王漸漸找回了自己的力量,逐漸背離羅馬,並開始編織「成為這片土地的王者」的夢想,歷史被永遠的改寫了。
驚心動魄的情節,令人屏息的武打場面和偉大的歷史背景成就了這一部空前絕後的《亞瑟王》。
№4:《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1429年,英法戰爭如火如荼際,少女瓊安對外宣稱自己已獲得上帝的指示。法國當時的儲君查理,在岳母的鼓吹下,接見瓊安,並同時將大批軍隊交由瓊安指揮,一時之間,少女所帶的軍隊戰無不克,儲君也如願加冕成為真正的國王。但在他登基後,不再支持瓊安,在缺乏援兵的情況下,法軍節節敗退,瓊安被指為妖女,最後被處以女巫死刑活活被燒死,五百年後,梵帝崗教廷為少女平反,冊封為聖女貞德,平復五百年來的冤屈。
№5:《魔戒》三部曲
《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魔戒2:雙塔奇兵》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Two Towers
《魔戒3:王者無敵》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6:《特洛伊》(Troy)
又是美女惹的禍?特洛伊(小亞細亞西部的古城)王子赫克托耳和二王子帕里斯在到訪斯巴達的時候,遇見斯巴達國王的妻子海倫。被海倫美色吸引,帕里斯半擄半搶地將海倫帶回特洛伊。這還了得,面目無光的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向他的哥哥阿伽門農(即鄰國邁錫尼的國王)求助。隨後,阿伽門農成功邀請到當世的勇士阿基里斯,領千隻船艦,十萬大軍千里迢迢渡海攻打特洛伊。由於斯巴達是希臘的領土,因此這場持十年之久的戰役主要是希臘和特洛伊之間的戰爭,最後,希臘憑一隻巨型木馬智得特洛伊城。
№7:《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亞歷山大大帝生於紀元前356年為馬其頓王(菲利普)之子,是歷史上第一位征服歐亞大陸的著名帝王。亞歷山大自幼聰穎過人,曾受教於大師(亞利斯多德),稍長即被授予首府總督之職,並以平定山賊有功而任命為馬其頓大軍統帥,隨父橫掃希臘城邦之亂。
西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亞歷山大繼任王位並繼承乃夫遺志,率領希臘聯軍進攻波斯,關尼卡卡一役大敗波斯並直入小亞細亞攻佔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崩潰,波斯王大流士被殺,又進軍埃及又越過印度河進入恆河流域,因軍士思鄉被迫退回。亞歷山大融合東西文化,鼓勵民族間通婚,並倡導民族間地位平等,將希臘思想律法散布各地,開創希臘化時代文化,死時卻年僅33歲。
№8:《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
日本出版界巨子角川春樹親自導演的古裝戰爭巨制,在加拿大拍攝的外景重現了日本戰國時代兩軍對壘的氣勢和格局。劇情描述上杉謙信在武將輔佐下滅兄成為越後國領袖,並以無敵的騎兵團威震四方,有"越後之虎''稱號",而在群山環繞中的甲斐國國君武田信玄同凱空窺越後國豐饒土地,施計賄賂謙信的文臣武將,謙信囚禁了叛將的妻女卻不忍心取二人性命,因其篤信佛教而不忍殺戮,但命運卻逼使他跟武田信玄展開長達十二年的爭霸戰。本片在劇情闡述方面比較復雜,對不黯日本戰國歷史的觀從形成一個負擔,但在製作上不惜工本,服裝布景攝影都美侖美奐,作戰場面亦精彩可觀。
『捌』 研究性學習之外國電影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感人的,我覺得,這個是以有獎競猜為主線,穿過主角的坎坷的一生,當他們被「拿」去當乞丐時使我感慨現在社會的黑暗。。。很真誠的一部電影。《Man on Fire 》(憤怒復仇)有關於綁架的,也反映了社會現實,有點殘忍,看得令人心碎。有很多電影等著我們去發掘,我只能感慨社會太現實。。。
『玖』 歐美獲獎電影分析
就拿奧斯卡為例吧,因為在國際上最權威,影響也最大嘛~影片首先要是文藝片,因為文藝片獲獎的概率最大(當然泰坦尼克號和指環王3是個例外)至於題材呢,這個沒什麼定論,好比劇情片《英國病人》,驚悚片《沉默的羔羊》,愛情片《美麗心靈》,犯罪片《無間行者》,戰爭片《勇敢的心》,勵志片《阿甘正傳》,傳記片《甘地傳》,其包含了各種題材的電影,所以說題材是不限的(優秀就好)。至於獲獎影片的意義關鍵在於影片是否有值得人深思的內涵,或者說是反映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主旨,就拿8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老無所依》來說,一個電影里包含的主題和含義深深地隱藏在了人物對話之間,深入研究後,讓人感覺受益匪淺,還有78屆最佳影片《撞車》,整部電影所包含的信息和主題簡直可以稱得上是美國社會的網路全書,還有第67屆《阿甘正傳》阿甘的精神感動了一批人,雖然僅僅是一個人的電影,卻反映了一代美國夢,所以歐美的獲獎電影,和中國不同,他毫無商業色彩也少有明星成分,一部電影可以反映人性,可以反映社會現實,也可以反映人生態度,但是只要你很精闢,就能在歐美電影的獲獎名單里佔有一席之地~好了...這就是我的態度,挺膚淺的,望樓主採納!
『拾』 一部外國喜劇電影,一個老頭研究一個土族部落的性文化片名是什麼啊
我們一家都是野蠻人
劇情梗概:著名的「課本多教授」(李察德瑞福斯飾演)是學術界大名鼎鼎的人類學者,帶著孩子在原始部落作研究的他,私下是個常常為了教導三個頑皮小孩而傷腦不已的單身父親。
過去兩年來,他作研究、維持小孩與家計的開銷,都是來自研究基金會的贊助,這項經費的目的的其實是贊助課本多教授到新幾內亞尋找當地最後一個未開發部落,正當研究經費耗盡,回到美國國內後,基金會與人類學系共同為他主辦了盛大的演講會,等著看他對外公布一項」世紀大發現」,可惜的是,課本多教授什麼也沒找到,而且十萬美元的研究經費卻早已被他花光了!
人類學系為了歡迎他的演講,特別派了一位特別助理芙若尼卡來協助他,不知所措的課本多教授完全不知道應該從何講起,不知情的芙若尼卡則想盡辦法要讓他上台,在害怕要繳回十萬元經費的心情下,課本多教授只好隨便應付了事,可是當被問到部落名稱時,情急的課本多順口就」掰」出Selmikedmu的名字,原來這是他三個小孩子的集合,眾人對他的研究結果大為訝異,人類學系的主任甚至希望他能將拍攝的錄影畫面整理好,再作一次更盛大的發表。
這個要求讓課本多教授更加為難了,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錄影帶,有的只是另一個部落的生活情況,於是他只好要求三個小孩一齊配合他演戲,他們把後院打點成原始森林,把自己裝扮成原始民族,再把以前的片段剪在一起。
展示當天演講廳里滿場的觀眾全都聚精會神的聆聽,課本多教授頓時之間大受歡迎,在芙若尼卡的推波瀾下,各大媒體都爭相采訪他,雪球越滾越大,課本多要挽回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更糟的是,研究單位要求他公開這個部落」婚姻生活」的影像紀錄,著名的電視台願意高價購買,早已喪妻的課本多這下子麻煩真的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