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無問西東這個電影主要表現什麼主題
影片講述了四個不同時代卻同樣出自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對青春滿懷期待,也因為時代變革在矛盾與掙扎中一路前行,最終找尋到真實自我的故事。
中文名:無問西東
外文名:Forever Young
出品公司:上海騰訊企鵝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等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導演:李芳芳
《無問西東》由李芳芳自編自導,章子怡、黃曉明、張震、王力宏、陳楚生領銜主演的劇情片,於2018年1月1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幾個年輕人滿懷諸多渴望在四個不同的時空中一路前行,他們在最好的年紀迎來了最殘酷的抉擇。
該片最初是作為向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作品,片名《無問西東》取自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2012年4月16日,該片在北京的拍攝部分完成,之後劇組前往雲南拍攝取景;同年12月31日,電影正式殺青。
Ⅱ 中國目前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需要有足夠的誠意和情懷的電影,可惜這個社會太浮躁了,而環境又如此的市儈……有一個哥們,電影學院導演畢業,那麼多年一直要拍自己想拍的電影。2006年的時候,我們一起在一家互聯網公司打工,他最困惑的問題就是:萬一我拍個片子火了呢?那我就有錢拍我想拍的片子了。那會我們都覺得他有病,還不輕。2011年的時候,他終於鼓搗出自己的第一部大電影,還拿了國際大獎,雖然因為題材問題國內沒上映,但那會我們這幫人覺得:這還真能做的到?!隔年他又做了第二部電影,還是因為題材小眾,國內院線給的排片量少的可憐,雖然這個片依然在國外拿了獎。目前,這哥們決定改做商業片,先把名氣哄起來。好的東西,卻沒有出口!其實現在還是有很多有情懷有激情的創作人,但是沒知名度沒投資,一切都是空談。資本從來都是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評判好壞的唯一標准又是掙錢不掙錢、賣座不賣座,大環境不修行,再好的東西也出不來。
Ⅲ 中國電影有什麼優點 不要具體的 要概括性的回答。。。
中國電影首先要提到香港電影,香港電影長久以來一直都領先著內地電影,不論數量質量,還是其影響力都遠超內地,但內地電影盡管處於劣勢,也憑著其獨有魅力廣泛得深入廣大人民群眾得心裡,像早期國產得電影董存瑞,鐵道游擊隊等等,都是家喻戶曉影響一代人得優秀電影,為何不是很發達得電影產業會有一大批優秀電影呢?中國電影得特色是什麼?答案就是深入人心,沒錯,凡是能經久不衰得老一輩得優秀電影,就是靠抓住觀眾得心裡,如此,在這各種復雜多元得影視世界,中國電影也有自己得一面特有得旗幟。
Ⅳ 中國的電影主要弘揚的是什麼樣的價值觀
電影是一種要在市場上流通的大眾文化產品,如果在文化價值取向上脫離了時代的普遍要求,在文化心理上偏離了社會的共同認可,其市場前景必定黯淡
電影,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產品,與一般的商品相比,其特殊性在於它的內容層面必定會涉及人類的情感、道德、文化、精神等諸多因素,而且這些因素又都涉及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基於電影產業的這種特殊屬性,我們必須對電影產業的發展設定相應的價值傳導目標,這個目標既應當包括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價值「植入」電影的敘事體系之中,同時,也包括將當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滲透進電影的故事情節之中。
不尊崇「叢林法則」——
表現正義與人性的世界才能得到觀眾認同
文化價值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種文化所體現的關於生活方式、社會理想、精神信仰的基本取向,它決定著人們在政治、社會、倫理、藝術領域對於是非、善惡、正邪、美醜的基本判斷。什麼樣的東西值得珍惜,什麼樣的東西不值得珍惜,什麼樣的生活有意義,什麼樣的生活沒有意義,什麼樣的思想能被認同,什麼樣的思想不能被認同,都是由人們的文化價值觀所決定的。
一部影片不管講述的是什麼時代的歷史故事,不論採取的是什麼種類的敘述方式,文化價值觀都會深深地「嵌入」影片的敘事內容中,都會「浸入」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許多情況下,電影所承載的價值觀是從觀眾並不在意的故事情節中流露出來的。就像影片《趙氏孤兒》,在孤兒從屋頂上縱身跳下的那一刻,屠岸賈收回了他張開的雙臂,故意讓孩子重重地跌在地上,讓他從肉體的痛苦中明白:這個世界上誰都不能相信——自己的乾爹也不例外——能夠相信的只有自己手中的刀劍,這就是屠岸賈灌輸給孩子的以「叢林法則」為核心的價值觀。他要在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一種冷酷的功利哲學,並以此作為他安身立命的處世之道。此後,在孩子重新回到屋頂上想拿回寶劍並且再次從屋頂跳下來的時候,程嬰走上前牢牢接住了他!程嬰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刀劍更值得信賴的力量,這就是父愛!趙氏孤兒沒有信奉其乾爹的功利哲學,因此在人生的價值路口沒有選擇強權,而是選擇了人性。他體現出中國電影所嚮往的人類理想是一個與「叢林法則」的價值體系相背棄的正義的人性的世界。
現在,我們不能將人性視為好萊塢電影的專利,在人類價值觀的天平上,中國電影同樣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如果說,美國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敘事主題是為了讓一個普通的士兵在慘烈的戰爭中活下來,那麼,中國電影《集結號》的敘事主題則是為了讓那些死去的普通士兵擁有生命尊嚴;一個關注的是普通人存在的生命價值,一個關注的是普通人犧牲的意義;一個是通過防止人的自然死亡來強調生命的意義,一個則是通過拒絕人的符號性死亡,來強調人的精神價值。
不信奉「娛樂至上」——
電影市場競爭的關鍵是價值觀的被接受度
電影體現的價值觀,歸根究底要落實到作者對於人物性格、人物命運的表現上。《歲歲清明》中富家子弟尹逸白與農民的女兒阿敏之間的情感是這部影片最成功的敘事玄機。在尹逸白犧牲後,阿敏與父親厚葬了這位抗日英雄,這里看似並沒有什麼令人震驚的舉動——令人震驚的是這厚葬的儀式竟然整整延續了阿敏的一生!從17歲的阿敏在墳塋前深深默哀,到中年的阿敏在墓地旁靜靜陪護,一直到弓腰駝背的阿敏在墳前的默默敬守……影片用十幾秒鍾的鏡頭語言展示的是阿敏用其一生守護著的感情。在此之前,他們連手都沒有拉過,可是,他們之間朦朧的個人感情在尹逸白為國捐軀的瞬間得到了驟然的升華!他們對真情的忠誠使我們從內心為之感到驕傲。
一部電影的價值觀能不能被觀眾所廣泛接受,是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競爭的關鍵。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導致了電影在敘事邏輯方面的差異,敘事邏輯的差異又形成了心理認同機制的差異,而不同的觀眾心理認同機制則造成了不同的文化消費取向,不同的文化消費取向最終導致了電影觀眾市場的分流。在這個由文化價值觀所造成的市場格局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觀眾的文化價值取向,以及這種價值取向主導的審美趣味。為此,處於市場競爭中心地帶的電影產業必然同時處於文化價值表達的核心地帶。
在影片《畫皮2》中,妖狐小唯曾經為了救人而自毀妖靈,違反妖界的禁令,被冷凍在寒冰之中達五百年,這表明她在影片敘述的前史中已經站在了與人類相同的價值基準線上。在神雀兒將她從冰天雪地中救出來後,她一直都夢想變成人。小唯曾經問雀兒:「你有過人的體溫嗎,有過心跳嗎,聞過花香嗎,看得出天空的顏色嗎,流過眼淚嗎,世上有人愛你、情願為你去死嗎?」這些只有人才能擁有的感覺,是小唯最想得到的生活。她最後不惜用自己美艷的皮膚換得靖公主的人心,下嫁到天狼國與虎狼為伍,就是想要體驗那種雖然短暫但卻幸福的人類生活。對人類世界的神往成為影片突出的敘事主旨,也成為影片著意表達的一種價值取向。由此可見,就是在娛樂功能佔主流的商業電影中,中國電影依然在講述著自己珍視的價值觀念,而沒有完全信奉「娛樂至上」的商業取向。
一部影片在文化價值觀方面的正確與否,對於這部電影市場營銷的成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設定一部電影的文化趣味,如何確定一部影片的文化主題,這些其實都是影響一部影片市場盈虧的重要因素。電影,歸根究底是一種要在市場上流通的大眾文化產品,如果它在文化價值取向上脫離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普遍要求,在文化心理上偏離了我們這個社會的共同認可,其經濟市場的前景必定黯淡。所以,建構中國電影強國的時代使命,並不僅僅是一個電影的經濟學命題,同樣也是一個電影的文化價值建構與傳播的命題。
Ⅳ 中國電影的創作目前存在什麼樣的主要問題,如何解決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國電影總產量200餘部,但是,其中真正精心創作,用膠片拍攝,能在市場上引起反響的,不過二三十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年度電影票房收入為15億人民幣,其中一大部分是屬於進口片的,而人口僅為4793萬人的韓國年度電影票房收入達到了1萬億韓元(約等於70億人民幣)。電影似乎正在逐漸失去觀眾;大多數國產片,投放市場後都是虧損的,一國內著名電影製片廠導演對我說,70%的片子連三分之一的投資都收不回;許多電影場次,觀眾還不如工作人員多,上海一家重要影城的經理說,他們那裡,電影票房的收入,有時還不如賣飲料、卡通玩具等的收入。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電影真的沒落了嗎?非也。這里有體制上的原因,電影投資、融資渠道不暢,投資、製作、發行主體地位不對等,中國沒有電影分級制度、攝制影片許可以及發行許可審查主要是內容審查(電影投資風險不可控),等等。
我認為,中國電影的根本問題是「原創力」低下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電影是反映時代生活的,就想當然地以為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是天生具備的。恰恰相反,和其他藝術樣式相比較,中國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可能是極其低下的,比較而言,也許人們更願意看小說、看電視、聽歌劇,而不願意進電影院,進電影院也更願意看進口片。
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礎是什麼?是劇本。但是,中國電影恰恰忘記了這一點,不重視編劇的勞動,許多片子在劇本上的投入低於總投資的3%至5%,許多甚至不到3%,對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萊塢對好劇本趨之若鶩。
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一、中國電影最多隻能在「奇觀模式」里打滾。去年受到所謂好評的《可可西里》其實也是這樣一部片子;二、深度模式「平庸」,電影可以表現老生常談,但是,要對老生常談的東西作深度挖掘,這就產生了電影創作的「深度模式」,比如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就是這種模式的電影,父子情是老生常談,張藝謀繼續老生常談,是因為他想對這個情感做主題和表現方式上的深度挖掘,但是,可以看得出來,張藝謀的深度挖掘是不成功的,他得到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表現方式是新的,但對父子情的挖掘依然是平面的,沒有新意;三,「異見模式」缺乏。李安的《斷臂山》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他採用的是異見模式,他表現兩個男人的愛,讓女人退場的愛,他對人類長久以來形成的兩性愛情觀定式構成了異見,他把電影對愛的表現推向了一個異見的領域,相比較而言,這個模式要比張藝謀《千里走單騎》的模式,其創新的程度就大得多。「異見模式」是電影創作真正的創新模式,中國電影要走出困境,有待異見模式的真正崛起和繁榮,然而,恰恰是這一點,它正是我們的死穴,異見模式在中國電影中幾乎是空白,不斷觸碰觀念禁區的地方。
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礎是什麼?是劇本。但是,中國電影恰恰忘記了這一點,不重視編劇的勞動,許多片子在劇本上的投入低於總投資的3%至5%,許多甚至不到3%,對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萊塢對好劇本趨之若鶩。
.美國的大片為什麼還看?就是是因為編劇編的好,很多都非常精彩,而再看國內的很多電影,有以下的毛病:
1,矛盾沖突不明顯,電影故事敘述速度過於緩慢;
2,對話太長,很僵硬,缺乏幽默;
3,故事結構鬆散,
4,在思想主題的新意方面挖掘不深;
5.喜歡搞所謂的大片,觀眾不知道是電影的投資大還是電影場景大還是演員名氣大.很多人對「大「的認識進入誤區.
6,故事越來越看不懂,千萬不要在電影里玩深沉,不要忽悠觀眾,觀眾的欣賞力是很高的;
這段時間,我認為<瘋狂的石頭>很不錯,如果大家覺得本片還不錯的話,我認為國產電影還是有希望的.
Ⅵ 當下的電影表現題材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類型片主要是要有突出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
當下中國的電影主要弊端是錢都花在了請演員上,只要演員陣容好就是好片子
尤其是科幻片,而且影片的情節也不太令人滿意,沒有什麼深刻的東西,看了讓人感覺很平淡
而且翻拍,連拍的很多,沒有意思
Ⅶ 中國的電影缺少什麼
個人愚見現代中國電影缺失的是責任和內涵!表現的只是票房與人氣,少了讓人津津樂道的過程,但票房能等於就是好電影嗎!
Ⅷ 中國電影現狀
中國電影隨讓近幾年的票房雖然節節攀升可並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就2008而言《天水圍的日與夜》被《看電影》《電影世界》等幾家媒體雜志評為2008最好的電影,和前兩年的好片相比著實差出一個檔次,可以看出現在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是要大片要票房而非質量的惡性路線,這是從2002年的《英雄》開始,引發的大片熱,到現在依然再繼續,以《赤壁》為據,而並沒有看到頹勢,可能有人會說拍大片有什麼不好啊,人們不用一直去看歐美的大片而是可以更多的去選擇中國的大片。但事實上,大片的拍攝是沒有錯的,可就中國電影而言更需要的是中等成本的影片,這樣可以拉動整體的中國電影製作的范圍,讓人們知道電影並不只是那麼一小眾的是是大導演的事。
中國電影現狀是需要更多的體制和人才,寧浩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因為「新星導」計劃,他才有機會拍攝《瘋狂的石頭》,而取得巨大的成功。可他只是一個人,而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導演,拍出他們的誠意和好想法,可中國這樣的平台少之又少。這樣我們可以思索那成為一名導演需要怎樣的條件那,人們也許最先想到的是良好的人脈,這個沒錯。可在那裡才能構建人脈那,當然是北京電影學院。所以往往一名出色的導演都會誕生於一所出名的學校。馬丁西科塞斯在紐約大學電影系,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加州電影學院專攻電影,喬治·盧卡斯在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電影系但凡大師級人物都是如此,而中國寧浩,張藝謀,陳凱歌等大導演就都是出在北電,這也就是問題的所在,在美國有那麼幾所的大學電影專業都是數一數二相互競爭營造出電影氛圍,而在中國,就只有北電,有電影夢想的就只能去北京,造成格局過於單一局面,推陳出新緩慢的現狀。
這樣使得一些有才使得電影行業中許多職位都處在一種沒有渠道施展的境地,就編劇而言,編劇對電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個人認為這又是中國電影最薄弱的環節。把《黑暗中的舞者》同中國的《漂亮媽媽》進行比較,兩片有著相似的情節和主題,可在世界電影史的地位有著天壤之別。鞏俐與比約克的孩子都有著殘疾,她們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許多,但問題是在付出的過程中,兩人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出現,鞏俐的苦大仇深(中國類似題材電影的通病)與比約克的含蓄隱忍形成顯明對比,而這絕不是表演的問題,卻是劇本已經賦與的人物性格。鞏俐的生活與奮斗完全是為孩子而存在的,性格單一,缺乏作為人的一方面的要素,比約克則不一樣,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卻因為兒子而放棄,這樣的處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豐滿,更具有人性的閃光點。當然,我們可以有一種並不一定正確的猜測,即中國影片要表現的僅僅是概念化中的社會現象與概念中的善良母親,完全是一種宣傳與贊揚,甚至是乞求憐憫,而至於人的內心世界則無須反映,因為它是獨特的而不是社會的,盡管它最偉大卻不是必然。 所以在這里暫不談導演功力的深厚,在劇本上兩部影片已經發生了質的差別,所以提升編劇素質和水平是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可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不下於攀登珠峰,美國還有編劇協會可以罷工,可中國但不說沒有什麼編劇協會,就算所有編劇都罷工了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往往人們不願意花高價請編劇去編一個精緻的故事,而是喜歡拿同樣的前去編出3個粗製烈遭的故事。中國恰恰不缺少的就是底薪勞動力,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每年畢業那麼多編劇專業的學生,而且像導演系、電影學專業找不著工作的也有不少在寫劇本,包括北影、中戲的進修班學生,還有很多社會文學青年也在一起搶飯碗。國外有工會,大編劇帶著小編劇,慢慢新人就成熟了,我們現在的劇本創作中心都干什麼了?就是徒有虛名,完全不管學生們的死活!
錄音、攝影、後期。。。。。也都面臨著和編劇一樣的問題,算是老問題根深蒂固,難以解決。索性人們也就不去尋求問題的答案,而是另外尋找自己的生存之路,有些迫不得已,改行幹些其它,有些執著的也只能抓住文藝小成本片子這棵救命稻草。希望那天國際那個大獎提名,一鳴驚人,可這又是何等的困難,中國有金雞獎,有華表獎,可又只有在國內上映的片子才有競賽資格,使得一些過不了光電審核的片子犯難了。這時我們發現在外國獲獎難,在中國獲獎更難啊,中國的獨立電影之路還是任重而道遠啊。從此觀察,中國似乎有一些美國電影運營的影子,因為眾所周知 獨立電影最為發達、取得成就最高的地區恰恰是商業電影最發達的美國 ,而在商業上中國的模式已經日趨成熟,恰恰是在獨立方面仍然缺乏一些人力和財力去做。獨立電影在質量上的參差不齊,根據創作者的個人水準,它既有可能是上乘的藝術精品,也有可能是粗製濫造的垃圾。很少有人願意去投錢,這也是造成一些優質電影胎死腹中的原因。
所以這樣看來,中國電影依然不容樂觀。
Ⅸ 誰能告訴我這部電影什麼名字,我一直在尋找!
不是美國電影,而是德國電影:Michael Kohlhaas - Der Rebell (1969)。是根據德國文學家克萊斯特的同名小說《馬販子戈哈斯》改編的。
Ⅹ 你對中國電影有什麼看到作文
對於電影發展中存在的艱難現狀如下:
一是「出口轉內銷」。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的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功,反過來又提高了影片在國內的票房,使得不少電影人採取了類似的辦法——先到國際上拿獎,再通過宣傳來提高國內的票房。當然為此就必須去迎合西方。一方面採取西方較少見的各種東方民俗風情的奇觀,如顛轎、擋棺、求雨等;另一方面採取西方感興趣的題材內容,如同性戀、亂倫等,同時採用西方習慣的表達方式。如《霸王別姬》中的口誤;《一個都不能少》是改編自小說的,小說中涉及到民辦教師的問題,但導演擔心外國人看不懂什麼是民辦教師,就把這個情節刪去了。
二是加強了宣傳炒作,利用媒體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如夏鋼的《紅櫻桃》放映前,傳出女主角郭柯宇的家人為一個裸體鏡頭狀告電影廠,其後則不了了之。現在宣傳炒作已經成了重要的手段,開機儀式、首映式、明星簽名等,再加上各種明星的宣傳。這在商業上有一種現象叫「鯰魚效應」。意思是長途販運鮮活的魚類,會有很高的死亡率,如果水箱里放一條活躍的鯰魚,激活了其它的魚,死亡率便會大大下降。
總體說來,中國電影之所以陷入低谷,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
其一,體制問題。中國的電影產業傳統上採用賣拷貝的方式,即電影製片廠僅作為電影的製作方,將電影以拷貝的形式賣給電影發行公司,而電影的票房收入基本歸電影發行公司所有,電影製片廠只得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多數的電影賣到幾十個,上百個。個別電影只能賣出幾個拷貝,使電影製片廠陷入困境。
其二,電影的多級審查制度。中國大陸電影審查制度是個內部的制度。它不對公眾開放,不像多數法庭審判或價格 聽證。這種做法本身充滿非體制、「地下」的色彩。因此,要求電影審查不再暗箱操作的呼聲時起時伏。暗箱操作也不符合公眾經濟的原理。很多影片因為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的問題而被判為禁片,不能 播出,令中國電影的發展裹足不前。
其三,商業社會中娛樂方式的多 樣化,以及電視、走私電影的出現,導致國產電影產業受到沖擊。
其四,相對較高的電影票價超出了社會大眾的平均消費水平,使看電影成為奢侈品。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電影發展戰略的失敗。這些年電影廠普遍舉步維艱,卻又提出精品戰略,主張拍主旋律影片,對各電影廠更是雪上加霜。關鍵的問題是拍一部虧一部,而觀眾對電影又失去了信心。要改變這種面貌,首先要找回信任,要拍出好看的影片,這就要先從商業電影入手,通過商業電影的盈利來投資於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