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推薦 > 台灣什麼時候開始演電影

台灣什麼時候開始演電影

發布時間:2021-07-06 20:51:25

1. 台灣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什麼時候會在大陸上映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影片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兩位少年前往台北,那裡的一切沖擊著這兩個少年的感官。學校宿舍里發生了對同性的霸凌,盡管禁忌一一解放,學校也開始招收女生,但這些人任然如毒蛇猛獸人人唾棄。而兩個男孩之間的友情,也因一個女孩的介入,而就此被打亂。然而大陸的粉絲觀看也是十分困難的,好在有最新消息是電影即將上架流媒體平台Netflix,12月23日就能在大陸正式上線!

雖然這部電影現在還沒有在內地上映,但如同預告片中所說的:“我們每個人的初戀,都如同史詩級電影一樣偉大”。不知道你是否也想起那個刻在心底的名字?

2. 90年代的台灣電影的發展狀況

電影輔導金與90年代台灣電影
90年代台灣電影的發展主要依賴 電影輔導金 ,才在質與量上撐起一番局面。到了䠖紀末,台灣電影已經慘淡到年產量近堋位數,台北電影院票房平均不到百萬砄境地。少數還在拍片不靠輔導金的導栔,或是有能力自籌資金或得到外國投蠇的導演與製片,如 侯孝賢 、 楊德昌 、 蔡明亮 、 焦雄屏 、 徐立功 等。在艱困的環境中,一些新興導演䠍前仆後繼、奮不顧身地投入電影製作而已建立地位的新電影導演則仍固執堰堅持拍攝他們的 作者電影 。90年代起,台灣社會開始出現族群舠國家認同的對立情勢。在這樣的社會氠氛中,一些重要作品也開始探索 本省人 與 外省人 的認同問題,如《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導演,1991)、《 無言的山丘 》(王童導演,1992)、《 戲夢人生 》(侯孝賢導演,1993)、《 多桑 》(吳念真導演,1994)、《 去年冬天 》 ( 徐小明 導演,1995)、《 好男好女 》(侯孝賢導演,1995)、《 紅柿子 》(王童導演,1996)、《 超級大國民 》(萬仁導演,1996)、《 太平˙天國 》(吳念真導演,1996)等。 90年代的另䠀個趨勢是,一些電影開始在形式上力栂創新,如《 西部來的人 》 ( 黃明川 導演,1990)、《 阿嬰 》( 邱剛健 導演,1991)、《 月光少年 》( 余為彥 導演,1993)、《 暗戀桃花源 》( 賴聲川 導演,1993)、《 十八 》( 何平 導演,1993)、《 寶島大夢 》( 黃明川 導演,1993)、《 飛俠阿達 》( 賴聲川 導演,1994)、《 逃亡者的恰恰 》( 王財祥 導演,1996)等。
後新浪潮電影
李安與蔡明亮
90年代來除了 侯孝賢 與 楊德昌 已在國際影壇建立作者導演的地位外台灣出身的 李安 、馬來西亞來台的僑生 蔡明亮 也分別成為世界矚目的台灣導演。李堉的《 推手 》(1991)以優異的導演技術為 後新浪潮電影 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後的《 喜宴_(電影) 》(1993)不但獲得 柏林影展 金熊獎 ,在台灣本地與國際票房上均非常成堟。接著推出的《 飲食男女 》(1994)就完全奠定李安的國際地位;堞此他就在美國 好萊塢 發展,備受好評。2OOO年李安的《 卧虎藏龍 》結合美中台港的資金與技術,在台砣於是藉各地名利兼收,把李安的聲望栨到另一個高峰。與李安醇熟通俗的導栔技術相比, 蔡明亮 則展現他較為個人而陰郁的導演風格㠂一反新導演普遍探索懷舊或歷史記憶砄題材,蔡明亮把它的觸角深入都會男堳的慾望黑洞中,如《 青少年哪吒 》(1992)觀察都會青少年虛無而沒出路砄生命、《 愛情萬歲 》(1994)探觸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傷口㠁《 河流 》(1997)與《 洞 》(1998)更直接描繪都市黑暗角落的游頂,似乎來到了世界的盡頭。蔡明亮的頻影給人一種現代寓言的感覺,但也因礪十分灰澀難懂,使其作品雖聲名在外但在台灣一直是曲高和寡。其它在90幠代出現的新新導演,如 陳國富 、 徐小明 、 王小棣 、 易智言 、 陳玉勛 、 林正盛 、 張作驥 ,以及獨立製作的 黃明川 、 賴聲川 等,也都有水準以上的作品出現。但9 年代台灣電影最戲劇化的發展莫過於素錄片的熱潮興起,至今方興未艾。
紀錄片在台灣異軍突起
台灣紀錄片 在近年的蓬勃發展,主要是受惠於1987 ??的 解嚴 與 小型電子攝錄像機 的普及化。90年代中期以後, 文建會 開始支持紀錄片的訓練、推廣教育,堶他政府與民間單位也積極資助,並設砋各種影展與獎項以鼓勵優良紀錄片。堰灣出現一批年輕的紀錄片導演。他們䠆自社會各角落,影片題材也五花八門有的探索嚴肅的社會或政治議題,有砄則以自己或家人、朋友為拍攝對象,栢索個人的生活與問題。雖然台灣紀錄砇一般而言技巧尚嫌粗糙,美學基礎較礪薄弱,但整體的成績已漸受國際矚目也有一些影片參與國際重要 紀錄片影展 獲獎。在台灣 劇情電影 逐漸陷入困境時, 紀錄片 在台灣反而有較佳的發展空間。

台灣電影的發展歷史,很詳細,你參考下——
http://.zh.wikiax.org/

3. 如果台灣4月上映的電影,大陸什麼時候能有

大陸電影上映的時間和台灣上映時間是沒有任何關系的,也就是說有可能同步也有可能晚,至於晚多少就不清楚了,有些電影甚至不會上映!!!!

4. 台灣偶像劇一星期一集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應該是流星花園吧,我記得偶像劇很早就是一周一集了,除非有些放在8點檔的,或者是天使情人那種的是每天播的
深情密碼我確定是一周一集的

5. 在台灣上映的電影多久才會出DVD

不一定,要看發行商的想法~
大部份是在二輪戲院上演或演完即推出,但現今很都是一輪演完即推出,
畢竟投資回收越快越好.

6. 台灣的歷史影片

日治時期

日治時代台灣自製日語電影《莎勇之鍾》,李香蘭主演第一部在台灣拍攝的電影是1907年2月日人高松豐治郎率領日本攝影師等一行人在全台灣北、中、南一百多處地點取鏡的《台灣實況紹介》。電影內容涵蓋城市建設、電力、農業、工業、礦業、鐵路、教育、風景、民俗、征討原住民等題材[16]。第一部台灣人製作的劇情片《誰之過》於1925年由劉喜陽、李松峰等人組成的台灣映畫研究會製作。不過即使劇情片,仍有相當多的影片。具有政治宣傳的作用[17]。

1908年,高松豐治郎於台灣定居,開始在台灣北、中、南七大都會建戲院放映電影,並與日本及歐美的電影公司簽約,建立制度化的電影發行放映制度。1924年後,台北的放映業者由日本請來一流的辯士(電影說明者),電影放映業愈加彭勃起來。1935年10月,日本領台40年舉行台灣博覽會,以及隔年台北與福岡間開辟航空通運,這兩件事推化造就了日治時期台灣電影放映業的鼎盛時期[17]

民國時期

台語電影興起
主條目:台語電影

台語電影《舊情綿綿》,洪一峰主演。1955年,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與何基明導演合作,拍攝該團的拿手戲《薛平貴與王寶釧》,成為二戰後第一部台語片,一直到1981年最後一部台語片《陳三五娘》為止,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台語電影時代。根據統計,台語片的總產量將近兩千部,產量最多時一年高達120部作品問世。《薛平貴與王寶釧》在當時台灣社會引起大轟動,皆創下當時票房紀錄,[18],引來一窩風的台語歌仔戲跟拍風。

健康寫實電影
1960年代,台海情勢逐漸穩定,中央電影公司提出健康寫實的製作路線,兼顧歐美寫實主義電影下,聘請李行拍攝《蚵女》與《養鴨人家》兩片。兩片均頗叫好叫座。[16]。

60年代末期,知名導演李翰祥來台發展,並香港電影技術帶進台灣。此階段所拍電影類型除了初期的黃梅調,尚有歷史宮闈片《如西施》及文藝片,其中以瓊瑤原著為藍圖者佔了8部。

胡金銓與新武俠片
1960年代,香港卲氏公司開始製作新派的武俠片,其中的兩位主要導演胡金銓與張徹後來都來台灣發展。胡金銓於1967年為聯邦公司編導武俠片《龍門客棧》締造了絕佳的票房紀錄[19],從此武俠、功夫、武打類型的電影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一,直到80年代才沒落。胡金銓的電影發揮中國京劇的特色,結合彈簧床與吊鋼絲的特技,運用蒙太奇電影手法,使得武打動作快速俐落,動靜收放形成視覺韻律。

功夫片興起
1971年,香港嘉禾公司推出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唐山大兄》及次年的《精武門》均在台掀起一股功夫熱潮,而台灣武俠主流自此就轉化為功夫片、武打片繼續在台灣流行。接著張徹在卲氏公司幕後支持下,於1974年率奇子弟兵姜大衛、狄龍等來台成立的長弓公司,也讓功夫武打片,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要角。

愛國政宣電影
1970年代中期之後,開始了一段台灣電影的愛國政宣片時期,如《英烈千秋》、《大摩天嶺》、《戰地英豪》、《女兵日記》、《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香火》、《黃埔軍魂》、《成功嶺上》、《源》、《皇天後土》、《假如我是真的》、《辛亥雙十》、《血戰大二膽》等。

除此,叫特殊的片種則有如《汪洋中的一條船》的自我勉勵寫實片及如《一個女工的故事》的文藝片。

學生電影類型
之後,李行、宋存壽、屠忠訓等導演拍了一些如《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候鳥之愛》、《歡顏》等清新的小品。之後,導演林清介則在《一個問題學生》賣座後,連續拍攝相同類型,以學生生活為主題的學生電影,這些類型電影包括《學生之愛》、《同班同學》、《男女合班》、《台北甜心》、《畢業班》等。而這波電影尚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年輕人的心聲》、《不妥協的一代》。此階段學生電影成為台灣新浪潮電影出現以前的重要台灣電影類型。這些低成本獨立製作方式,也讓新導演有了拍片的機會。事實上,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也在此階段接拍了《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等兩部片子。

台灣新浪潮電影的興起與沒落
台灣電影「現代主義」化,可說是始於三支短片合而為一的黃春明原著改編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片中另有《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除了部分禁演引發的《台灣電影宣言風波》外,中影公司大膽啟用新人拍攝鄉土文學作品,也是確立台灣電影新浪潮的主因。事實上,於《兒子的大玩偶》之前,中影已先啟用楊德昌、柯一正、張毅、陶德辰拍攝了《光陰的故事》,《在那河畔青草青》與《小畢的故事》。這些電影也促成了台灣電影的新風貌,更因票房賣座,讓台灣新電影成為主流[16]。

《兒子的大玩偶》製作完成後,突破當時台灣政治與電影保守勢力的抵制,於輿論、口碑與市場的支持下,為往後台灣電影的創作自由創造一片天空。其後,包括侯孝賢、楊德昌、張毅、萬仁、柯一正、陳坤厚、曾壯祥、李佑寧、王童等也確定了以導演為主;形式新穎、風格獨特、意識前進的台灣新電影。

一般來說,此波新浪潮電影中較重要的作品計有《風櫃來的人》、《海灘的一天》、《看海的日子》、《老莫的第二個春天》、《玉卿嫂》、《油麻菜籽》、《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青梅竹馬》、《殺夫》、《恐怖份子》、《戀戀風塵》、《桂花巷》。

該新電影絕大多數是由台灣政府所屬的中影所投資拍攝,主要的推動者為中影主事者明驥與中高階層的小野和吳念真。此三人,可說是促成台灣新電影的主要功臣,也對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產生重大影響[16]。

在此影響下,台灣業內原本拍攝商業電影的導演見狀,也將此潮流引進商業電影境地,此種以鄉土小說為類型的商業電影,計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在室男》、《嫁妝一牛車》、《孤戀花》、《孽子》等。不過因為產量畢竟有限,1980年代台灣電影仍以如許不了主角的喜劇,與其他如著賭博片、犯罪片的商業電影。

另一方面,因為香港電影的成功,讓台灣輿論上也開始出現對台灣新電影的批判聲音。以藝術電影為主軸的台灣新電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逐漸壁壘分明,此因素,讓集體的台灣新潮流電影方朝終於1980年代末期結束[16]。不但如此,在票房也大為失利。不過,相對的,此藝術電影,卻同時間大受國際影展與各國藝術電影市場上的歡迎。

7. 香港、台灣分別從哪一年開始實施電影分級制度(可追加分數)

1.香港電影分級制度是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依照香港法例第392章《電影檢查條例》於1988年11月10日制定,分級主要依據觀眾年齡限制劃分為Ⅰ、Ⅱ、Ⅲ三級;自1995年起因《電影檢查條例》修訂,所以將第Ⅱ級再細分為ⅡA及ⅡB兩個級別,所以部份人會稱此電影分級制度為香港電影三級制。

在1985年12月1日,台灣首次實施「兩級制電影分級制度」,影片在「普遍級」的標准之外增加了一個「限制級」,之後又在「普遍級」和「限制級」之間增加「輔導級」,然後在「普遍級」和「輔導級」之間再增加「保護級」,成為四級制度。

2.分級制度是不論影片完成的時間,而是以影片首次上映的時間來決定是否要分級。換言之,若有部影片要在1988年在香港上映,那麼即使它完成於1978年,還是要根據法律進行分級。台灣也是如此。

8. 台灣的戲劇運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台灣的戲劇運動,從2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作為新文學形式之一的新劇,與處於過渡時期的文明戲,以及新舊混雜的歌仔戲、鱸鰻戲等多種形式,始終此起彼伏地發展著。但占據主導地位的則是新劇。

台灣新劇運動的開展與台灣文化協會有密切聯系。1921年成立的文化協會,在1923年10月17日第3屆定期總會議決事項第6項中,特別增列了「為改弊習涵養高尚趣味起見特開活動寫真(即電影)會音樂會及文化演劇會」,欲將戲劇作為改革社會之利器,及至1925年,文化演劇已成為文化協會的主要活動之一,台灣文化協會與海外留學生關系密切,當年熱心劇運的留學生後來都成為文化協會會員,而文化協會成員的演劇運動無疑受到祖國五四運動後勃興的話劇的影響。如熱心劇運的張維賢所說:「我對於新劇發生興趣是因為看過了中國新文學運動後胡適的劇本。」這種情形,使台灣的新劇運動一開始就帶有社會革新意識與文化運動性格。

20年代前期,台灣新劇運動進入萌芽期。1923年11月,在廈門讀書的彰化學生陳、潘爐、謝樹元於寒假歸台時,集合同志周天啟、楊松茂、郭炳榮、吳滄洲等人成立了鼎新社,後演出廈門通俗教育劇本《社會階級》和《良心的戀愛》。鼎新社是台灣最早出現的帶著政治運動色彩的文明戲劇團,具有抗日意識和改革新劇、改革社會運動之旨趣。

1924年,張維賢與陳奇珍、陳凸(陳明棟)等人成立星光演劇研究社。這是繼鼎新社之後的第二個重要新劇社團,它的成立受到田漢、歐陽予倩等人的話劇影響,以及廈門通俗教育社的文明戲啟發。是年冬天演出田漢改編的三幕劇《終身大事》,頗獲好評。次年演出劇目更為豐富,新增獨幕笑劇《母女皆拙》、《你先死》,八幕話劇《芙蓉劫》、《火里蓮花》等。

1925年至1930年,新劇運動開始了長足的發展,其中又以劇團的孕育和「文化劇」的頻繁演出為標志。

1925年7月,草屯炎峰青年會演劇團成立,團員共28名。主要成員有張深切、洪元煌、李春哮、洪錦水、林金釵等人。經過半年訓練,1926年3月2日在台中首度演出,劇本有《改良書房》、《鬼神末路》、《愛強於死》,第二夜有《舊家庭》、《浪子末路》、《小過年》、《人》。這些劇目其他劇團並未演出,多是張深切自編自導。

1925年4月,鼎新社內部因對戲劇見解不一致,發生分裂,周天啟自組「台灣學生同志盟會」,成員有吳滄洲、林生傳、庄加恩、賴湘洲、潘爐等,演出劇目有《良心的戀愛》、《三怕妻》、《新女子的末路》、《虛榮女子的反省》、《家庭黑幕》等,學生演劇團因思想宣傳色彩明顯,成為日警禁演、取締的對象。

1926年3月,自北京回彰化的陳,將鼎新社與「學生同志聯盟」聯合起來,建立彰化新劇社。該社以「改善風俗、打破迷信、諷刺勞資關系」為宗旨,巡迴各地演出《父歸》、《社會階級》、《終身大事》、《我的心肝兒肉》等劇目。

1927年,配合台灣文藝協會政治運動的「文化劇」達到演出高潮,據張深切回憶:「反對專制,攻擊警察,介紹世界民主政治,打倒封建思想,消除陋習和迷信等等,這些都是當時演講與文化劇的中心題材,當時為使運動更通俗普遍化,所謂文化劇團也在各地方如雨後春筍地成立起來,獲得了相當大的效果。」據葉榮鍾《台灣社會運動史》統計,1927年的文化劇公演計五十回之多,且不包括那些小劇團或文協附屬劇團的演出。如此頻繁的演出活動,首先是以文化劇團的創設為基礎的。這一年成立的劇團,計有:3月,林延年自廈門返台,在台南成立安平演劇團;8月25日,北港讀書會成立民聲社;10月,由台北博愛協會班底,重組黎明演劇研究所;11月10日,新竹創設新光社,由文化協會林冬桂主持,聘周天啟指導;11月3日,黃天海在宜蘭成立民烽劇社;凌水龍於基隆組建運新劇團。是年,還有台南文化劇團成立。新老劇團攜手演出,以「革故鼎新、化昧就明」的文化劇運動被推向高潮,它在文化啟蒙、喚起民眾方面發揮的廣泛影響,引起了日本殖民當局的警惕,遂實行劇本檢查、設障禁演等彈壓行動,有意刁難文化劇演出。

9. 台灣的電影什麼時候開始傳入大陸的,幾幾年在大陸開始放台灣的電影的當時什麼電影比較有名

90年左右
第一部是《媽媽再愛我一次》

閱讀全文

與台灣什麼時候開始演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個叫什麼毒梟的電影 瀏覽:614
美國電影有系列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625
免費觀看美國電影無語 瀏覽:240
酒吧電影愛情有哪些 瀏覽:614
怦然心動電影楊冪李易峰在線觀看免費檸檬 瀏覽:137
章鯊電影完整版免費中文 瀏覽:289
今年電影院怎麼沒有3D電影 瀏覽:793
我電影名字叫什麼 瀏覽:752
十大弟子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217
什麼蛇的玄幻電影 瀏覽:563
像蘭格一樣好看的動畫電影 瀏覽:797
電影評分是如何評的 瀏覽:329
哪些電影里有狼人 瀏覽:393
好看的穿越抗日戰爭電影 瀏覽:288
風犬少年電影免費 瀏覽:918
淘寶電影怎麼搜索不到了 瀏覽:216
過年看哪些好看的電影 瀏覽:77
上海迪士尼樂園對應哪些電影 瀏覽:646
泰國電影叫絕什麼的 瀏覽:428
現代好看的電影免費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