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八百為何被下架
沒有吧,我在小程序里能看到,就這個
② 電影八百裡面撤退的那個橋叫什麼橋
是浙江路橋
(Zhejiang Road Bridge),又名「老垃圾橋」,位於蘇州河河道之上,是中國上海市境內一座連接黃浦區與靜安區的過河通道,是亞洲罕見的魚腹式簡支鋼桁架橋之一,也是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③ 八百壯士撤退之後怎麼全部被日本人俘虜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向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國民政府先後在上海地區投入40多萬兵力,與日軍展開「淞滬大戰」。9月,閘北寶山路陣地陷落;10月,日軍突破大場防線。奮戰在閘北、江灣一帶的中國軍隊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被迫向西撤退,第八十八師師長,著名長腿將軍孫元良屬下第五二四團副團長謝晉元率領所部第二營的官兵,奉命堅守四行倉庫,吸引日軍注意,掩護主力撤退。據青年歷史學家們考證,當時堅守的官兵一共只有300多人,由於顧及到原來大規模吃空餉及早期各種不明傷亡,故號稱800。之所以在四行倉庫這個必死之地防守,是因為該地就在公共租界邊上,毫無遮掩,相當於向全世界進行現場戰事廣播,有利於擴大影響,爭取同情。
四行倉庫位於蘇州河北岸,是一幢六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高大堅固。當時倉庫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日軍進攻的時候,顧忌誤傷到租界,不敢使用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將士們孤軍奮戰四天四夜,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其間公共租界的民眾隔河搖旗吶喊,甚至渡河送去慰問品。各國媒體現場報道,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完成使命後,本來就無路可退的官兵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被解除武裝,統統關進了集中營。在太改革開放後的四行倉庫平洋戰爭爆發後,全部落入敵手。謝晉元已被漢奸殺死。其餘官兵下場悲慘。
八百將士以彈丸之地抗擊日軍的英勇事跡,迅速傳遍國內外,人們稱贊他們是「八百壯士」並專門譜寫了頌揚他們的歌曲《八百壯士歌》。
④ 八百最後的結局
結局:八百壯士接到了撤退的命令,退入租界。謝晉元自己最後一個離開倉庫陣地,撤退路上,楊瑞符營長身負重傷,住院治療。
到撤退時「八百壯士」剩餘的376人,當時謝晉元打算通過英租界,轉而與上海其他國軍回合。然而,英租界迫於日軍的壓力,將謝晉元部繳了械,並送至公共租界西部義大利防區的膠州路進行關押隔離,這就是「孤軍營」。
當時除了陣亡及負傷後送治療的官兵外,孤軍營內有300餘人,但是英國人扣住不放人,無視國民政府的要求,而後者也不敢對英方施壓。於是這些官兵就在租界被軟禁了4年之久。這四年時間里,八百壯士受到了很多的折磨,連帶隊的副團長謝晉元都汪偽政府收買的內部漢奸刺死。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租界,滯留的孤軍營官兵全部被日軍俘虜。
日本俘虜他們之後,本有意全部處決,但最後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將俘虜當做勞工之用,很多人因此被送往了其他地方做苦力。歷史上八百壯士的結局是更加慘烈一些的,明明贏得了那一場戰役,但後來的結局卻並不圓滿,讓人唏噓不已。
(4)電影八佰後面為什麼要撤退擴展閱讀
《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戰士,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號稱是八百壯士,實際上根本沒有那麼多的人,實際上只有400餘人,只是以一個營的兵力,打著團的旗號,並對外宣傳有800人。
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孤軍抗戰,引起了上海公共租界當局的不安,他們害怕戰事的繼續會危及租界安全,要求中國政府下令孤軍撤退。
⑤ 八佰為什麼要撤退呢
總結一句話就是:開始不得不打,後來不得不撤。淞滬會戰是蔣介石主動發起的,最開始國軍的目標是在上海這個國際化的大城市,打一場仗給列強看。一方面減輕日本人在華北地區給我們造成的壓力,另一方面利用上海的影響力,爭取列強對我們的支持。
在這種前提下,蔣介石拿出了自己壓箱底的本錢,把最精銳的中央軍送到了上海。各地的軍閥看在眼裡,也紛紛派出部隊參戰,剛開始戰況還不錯。但是隨著日本人逐步增兵,消耗過大的國軍開始力不從心。
蔣介石一直在期盼國聯進行調停,這時自然不敢硬剛列強,八佰堅持四天以後,接到撤退命令的他們,不得不退入到了租界。不過剛進去被繳械了,還被關進了集中營想,謝團長後來也被叛徒所害。
可以說這一次的戰斗中,是去是留,從來都是不是八佰所能夠決定的,他們只是蔣介石用來尋求支持的籌碼。即使是這樣,在普通老百姓看來,這群軍人在危難時刻,給了國人抗戰的決心,他們不愧是衛國軍人。
⑥ 八百最後為什麼一定要過橋
原因:
1、四行倉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固易於防守,並容易掌握部隊。四行倉庫作為原第88師師部,糧食和彈葯都儲存了很多,而且為了防止自來水管被日軍截斷,還有大量的飲用水儲存。
2、緊挨著上海租界,不但可以讓租界里的民眾站在高樓上觀戰以外,中國軍隊還有炮兵陣地緊挨著租界,在中國軍隊為四行孤軍提供炮火支援的同時,日軍會顧慮炮彈落入租界,而不敢進行還擊。
3、10月26日晚上,在接到命令以後,第524團團長韓憲元率領該團其他部隊撤離,在撤離前面對留下來的戰友十分難過和不舍,1營長楊瑞符當即胸膛一挺,敬禮表示:「請團長放心,我誓以最後一滴血,為中華民族爭人格!」
(6)電影八佰後面為什麼要撤退擴展閱讀
事件事實:
從524團第1營進入四行倉庫陣地後,便開始了對整個倉庫的加固工作,在隨後的4天4夜裡,四行孤軍展開了悲壯的保衛戰,以良好的軍事素質和抗日精神,與侵犯的日軍展開了一場氣壯山河,感天動地,你死我活的殊死搏鬥。
因中國軍隊退守蘇州河南岸而士氣低落的上海市民,因四行孤軍的堅守而重新喚起了抗日鬥志。在上海的外國人也親眼目睹四行孤軍的英勇奮戰,通過報道將中國軍人寧死不屈,堅守到底的形象傳播到了全世界。
⑦ 電影八佰最後為什麼過橋時日本人開槍
在看《八佰》的時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細節,比如當時為什麼要義無反顧的沖橋?日本人為何要在那個時候開槍?
(一)撤離四行倉庫
和之前在四行倉庫的戰斗相比,在最後離開倉庫過橋的過程中,四行倉庫守軍遭到日軍機槍掃射,出現了部分人員傷亡,其中就包括實際的戰場指揮官楊瑞符營長,確實是比較憋屈的,可能很多觀眾都會覺得,與其如此,還不如繼續在四行倉庫堅持戰斗,像死守寶山的姚子青營一樣,戰斗到最後一個人,打死一個夠本兒,打死兩個賺一個。
所以說,和在四行倉庫的堅決戰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實並不是日本人給予他們的,而是在撤離四行倉庫之後,進入租界才開始的,而且是當時中國的所謂的友邦給予他們的。這也是中國在當時的國際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國人不怕死,尤其是為了抵抗侵略,都願意捐軀報國,但列強卻不允許中國抵抗,要制止中國人抵抗。這才是更大的屈辱。
⑧ 電影《八佰》最後守軍為什麼沖橋
1、這是上級的命令,謝晉元將軍作為一名軍官,選擇服從並無不妥。
謝晉元服從命令撤退,只是盡到了軍人的本分——更何況作為大時代中的一個小人物,謝晉元將軍的思維也有局限性,不可能提前預判到國民黨政府的命令是否正確,所以,要客觀評價他的行為。
2、選擇沖橋撤退也需要勇氣,因為這場撤退對我們是不公正的,需要冒著赴死的風險。
沖橋撤退是需要冒著死亡風險的。試想在戰斗如此激烈的情況下,八百壯士選擇背著敵人從水路分批偷偷撤退到租界才是明智之舉,但英租界卻出於政治考慮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強迫八百壯士必須裝備整齊從橋上撤退;
這一來,實際上就給了日軍襲擊的大好機會——一群士兵明著往前跑,敵人只要開槍掃射就能打倒一大片,這不是送死是什麼?能活下來純拼概率。所以,別以為撤退是好事兒,選擇撤退的士兵也是需要很大勇氣的。
(8)電影八佰後面為什麼要撤退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老葫蘆
演員黃志忠
小湖北和端午的叔叔,湖北保安團成員。因為看到租界的光明燦爛而嚮往,卻因穿軍服被租界拒絕進入。最終被日軍俘虜,繼而在侄兒視野中被日本人吊起殺害,激發端午抗日熱情。
2、端午
演員歐豪
老葫蘆的侄子,剛到上海,突遇敵軍後四下逃散。在經歷了四天四夜的戰斗,從一個畏戰想家的新兵成長為不懼死亡的戰士,他眼睜睜看著老葫蘆被殺,那些捨生赴死的戰友讓他徹底明白,如果現在退縮,必定無家可歸。
⑨ 電影八百為什麼沖橋
當時日軍佔領上海已成既成事實,八百收到上級命令從英租界撤退,更主要原因是當時日軍失去耐心向英政府及國民政府照會如果不撤就會使用重武器,要知道之所以能守這么長時間一方面是抵抗意志堅決及完備的工事,另一方面是因為如果日軍使用重武器(重炮及轟炸機)要知道那個年代的投彈技術不是那麼準的,電影里那種戰斗機不具備投彈能力,轟炸機是飛的很高的。
然後離四行倉庫就幾百米的地方就是上海市的煤氣儲備罐,如果炮彈引發煤氣爆炸可以參考現在的天津爆炸及黎巴嫩爆炸產生的後果。
第二就是外在的國際政治條件已經沒有意義,弱國無外交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調停無果的情況下堅守已無意義。
為何沖橋是因為英軍為了方便管制以及政治原因和國民政府商談撤離條件時表示不接收零散的部隊進入租界,而當時唯一的道路就是那個橋,當時的時間也是日軍發動不計代價總攻的最後一晚。
⑩ 八百壯士從四行倉庫撤離時的真實情況和電影中有什麼不同
在電影《八佰》的結尾,當守衛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撤退時遭到了日軍的偷襲,損失慘重,讓人看了非常憋屈。不過這個雖然歷史上日軍也曾經攻擊了撤退中的守軍,但是但是這種在敵前撤退的事很危險,不可能不做准備。因此實際上八百壯士在撤退時損失不大。
在戰斗中,掩護部隊將日軍一盞探照燈打滅。因此日軍的攻擊效果並不算好,八百壯士撤退時只有大約十幾到二十多人傷亡。其中營長楊瑞符也左腿中彈,所以他被送入租界醫院救治。後來楊瑞符找機會偷偷離開,輾轉回到後方,沒有被關進集中營,也算因禍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