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膠片電影顏色發紅怎麼辦
可以配製顯影液時沒有嚴格按配方的比例配製.顯影液的鹼性太強,顯影液極易氧化而變色,顯影液使用的時間過久,顯影的效果顯著下降,然後使膠片保存好。
㈡ 為什麼我的電影顏色變得很紅
因該是顯卡的問題!我也有過!
㈢ 膠片紅色漏光部分是什麼原因出現的,怎麼故意拍出這種效果
此種照片俗稱火燒片,或叫火燒底片。是由於膠片相機漏光造成的。通常火燒的現象都是縱向的豎條,或是在照片的中部,或是在照片的一端,漏光嚴重的膠片相機可能會導致大半張照片都是紅褐色,邊緣還有類似火焰的鋸齒狀線條。這樣的照片是由於器材故障導致失敗的照片,但有時又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有時是很好看的,可以參見豆瓣上有類似帖子是曬此種照片的。不過還是不要故意去達到這樣的效果了,可遇不可求,不要為了嘗試了,整卷底片都報廢了。呵呵呵
㈣ 電影膠卷的原理
郭沫若曾說過,能自行製造膠片,猶如製造火箭。如今很多國家的火箭都上了天,而彩色膠卷卻只有美國的柯達、日本的富士和柯尼卡、德國的阿克發、中國的樂凱。也就是說全世界只有4個國家能製造彩色膠卷。
自然界的萬物,五光十色,奼紫嫣紅,色彩極其豐富。這些顏色其實都是由紅、綠、藍三原色光,不同程度的疊加混合而成的。如:紅與綠相加形成黃色,綠與藍相加形成青色,藍與紅相加形成晶紅色,紅、綠、藍三原色相加則為白色。
彩色膠卷的製造,要涉及到光學、化學、表面物理學、力學等領域。它的精細度和難度堪稱精細化工中之最。一個彩色膠卷的製造,從頭到尾要經過上百道工序,要涉及到80多種主要化工原材料。
彩色膠卷是由透明的三醋酸纖維素酯片基和感紅、感綠、感藍三個感光乳劑層組成,它的總厚度為145微米,而乳劑層的厚度只有15至20微米,這比一根頭發絲的直徑還要小。但這薄薄的不足發絲厚的乳劑層,其塗層數多達14-17層,每層的平均厚度只有1微米,也就是約千分之一毫米厚。
彩色膠卷經曝光、顯影後,就形成了與原景物顏色互為補色的黃、青、品紅的影像,再印放到相紙上,即可獲得與原景物顏色相一致的照片。
影像的形成過程,其實是很復雜的,它的化學反應並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間有著密切的有機聯系。只有精確地、恰如其分地控制好各層間的化學平衡,才能達到各層間的照相平衡和彩色平衡。最終才能獲得理想的彩色照片。
一張彩色還原正確、生動感人的藝術作品,固然要靠熟練的攝影技術,靠性能優良的彩色膠卷,還要有後期洗印的保障。有人說,一張成功的彩色照片,攝影佔30%,膠卷性能佔30%,後期洗印佔40%,由此看來,後期洗印也是至關重要的。
感光材料是一個廣闊的領域,除彩色膠卷外,還可用於科研、醫療、航空和航天等領域。如今感光材料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信息載體。
㈤ 家裡的照片存放的時間長,為什麼會變紅呢
那是因為照片放在潮濕的位置,不通風,建議把照片經常拿出來曬曬,最好是到照相館將你得照片外貼封塑,這樣就不會變紅了,很便宜的。
㈥ 膠卷洗出照片發紅等
膠片從暗盒取出來,一般是要1周之內拍掉,不然膠卷經長時間的裸露,經溫度、濕度、弱光等的條件下,自然它的感光就有點問題了,就像是過期膠卷一樣,一般體現為發紅、發灰。建議樓主換個膠卷試試,下次再有類似情況,一定要換新膠卷再拍。
㈦ 原來老電影膠片放映的顏色怎麼都是紅色的
電影膠片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和「CINEMA」同義。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希望能幫到你~!!!
㈧ 電影膠片為什麼會自燃
電影膠片屬於有機樹脂組成高溫會燃燒
㈨ 有關電影膠片的幾個問題
專業攝像也大量使用8mm膠片啊,誰說的8mm只適合於業餘人士?
檔次較高的攝影作品會使用16mm膠片,實際上這只決定了畫幅。
現在的電影大部分是膠片拍攝,高預算的電影會採用數字拍攝。IMAX是使用數字拍攝的原片。
數字後期製作既可以使用膠片原片也可以使用數字原片。
㈩ 老膠片電影顏色發紅怎麼辦
這個沒有辦法,是洗印的時候葯水配比不同,以後的化學反應會這樣,所以就享受紅白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