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節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近幾年有這么多電影節
電影節存在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就比如說如果沒有電影節的話,就會讓那些演員們在演戲的時候根本就不注重演技了,完全是為了完成作品而完成,所以說是非常沒有靈魂的,如果有了電影節的話,那麼就會讓這些演員們演好戲了,近幾年有這么多電影節的原因就是會吸引很多的人氣,也會有更多的利益了。
⑵ 為什麼已經公映的電影還能參加柏林電影節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圖雅的婚事》在線播放 獲07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獎 電影介紹4月8日,第十四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在海淀劇院舉行盛大開幕儀式,《圖雅的婚事》作為本屆大學生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搶先亮相。 本屆大學生電影節在繼承歷屆大學生電影節「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的特點之外,不斷擴大規模,拓展新的視角和領域。例如,本屆電影節報名影片有65部,入圍的有35部,都創了歷史新高。在短片部分,今年組委會與美國電影協會合作,增加了「尊重知識產權,遠離盜版」為主題的公益短片徵集。而大學生自拍短片今年收錄作品總數達到了近千部,不僅刷新歷史紀錄,更創下全國同類賽事之最。其中還特設了舞蹈影像競賽項目,以促進本土舞蹈影像的發展。 為了突出電影藝術性和探索性,本屆大學生電影節新增了亞洲電影展映單元,精選了來自亞洲多個國家的優秀電影,其中很多都是首次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 今年是香港回歸10周年,為此,大學生電影節將繼續開展華語電影全國高校巡展,並且會將巡展的范圍擴展到香港的高校。「數字電影全國高校巡展」活動也將從今年起亮相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免費提供50部電影的數字放映,讓百餘所高校的學生可以有機會接觸更多的好的電影作品。 作為電影節的開幕影片,2006年獲得柏林金熊獎的影片《圖雅的婚事》在開幕當日放映,主演余男更作為演員代表在開幕式上發言。劇組主創導演王全安、製片人王樂、演員余男、巴特爾悉數亮相,並在放映之後與觀眾交流感受。 余男和王全安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月蝕》就在當年的大學生電影節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因此讓兩人的合作更加默契堅定。因此余男稱大學生電影節對她來說是非常幸運的一件盛事。她也希望即將在全國公映的《圖雅的婚事》能首先獲得大學生朋友的喜愛 圖雅的婚事獲金熊獎最佳影片 振奮的夜晚,見證了金熊歸屬。在傳聞里,一直都說《圖雅的婚事》有獎項,但以為最大可能性在銀熊評審團大獎或銀熊最佳女主角。在等待的過程中,當一個個獎項被揭曉,最佳女主角和評審團大獎逐漸落空時,我們這些坐在大銀幕前觀看頒獎禮的中國記者越來越緊張。 《圖雅的婚事》被宣布獲得金熊的時刻,我們都歡呼起來。其實早就有一些蛛絲馬跡在告訴我們《圖雅》獲獎的徵兆。余男在紅地毯上出現的時候,我給同事發回去的簡訊是,「余男出現,掀起紅毯第一個小高潮,牛逼的中國女人。」 導演王全安攜余男站上台,用中文致辭。他說:「要來的時候找不著褲子了,現在我知道了,原來找不著褲子就是要得金熊。」全場人都在笑。他的緊張終於化成切實的獎項,金熊握在他的手上。他和余男共同成就了中國農歷新年的欣喜,也成就了柏林的中國之夜。 本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其他獎項,如銀熊最佳導演由《波弗特》的導演約瑟夫-斯達獲得,這是一部水平過於平均的影片;如銀熊最佳女演員是《耶拉》的女主演尼娜-霍斯,實際上表演還好,但不至於最佳,因此有人認為這是安慰性質的獎項,為安慰德國電影。 因本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評審團由4名演員、1名導演/編劇、1名剪輯師、1名製片構成,女性和男性的人數分別為4和3,因此傾向於選擇感性的影片。雖然柏林電影節選片傾向於政治表述和關注女性,但評獎完全在於評委的口味。 在日漸崛起的第六代導演中,繼賈樟柯威尼斯捧得真金後,王全安柏林擒熊成功,歐洲三大電影節的重大獎項就看金棕櫚了.
⑶ 為什麼有的電影先拿獎再上映而有的電影先上映再拿獎
主要有兩個原因:
1、評獎方式不一樣
有些獎是拿到電影節上參賽評獎的。如我國電影《白日焰火》於2014年參加柏林電影節獲得金熊獎。為了保持在參賽中的「新鮮感」,一些參賽作品會等到參賽時才首次上映。有些獎是根據觀眾反映評選的,如國內的百花獎。不上映就不會有觀眾反映,所以必須先上映,後評獎。
今年10月28日舉行的頒獎典禮將表彰13項不同的電影技術成果,而《雙子殺手》僅僅憑借一次超前試映就已經鎖定了一座娛樂科技領域的盧米埃爾小金人。
《雙子殺手》定於10月11日在北美上映,並於10月17日正式登陸大陸院線,屆時它將可以以每秒24、60和120幀的格式觀看,也可以以2K和4K以及2D和3D的格式進行播放,這些選項為沒有條件以最高配置播放影片的電影院提供了放映的機會。
⑷ 為什麼獲得各大電影節獎的華語電影都不是大眾熟知的,而是一些未上映或非熱映的電影
各大電影節的參賽電影,一般要求是在電影節首映的,之前沒上映過,十分正常。
陳凱歌《霸王別姬》
到目前為止,陳凱歌的這部《霸王別姬》都是華人導演作品獲得金棕櫚獎的作品,這部影片從程蝶衣這樣一個戲子入手,由他而展現了一個時代的興衰,和在時代中人物的變化和悲歡離合,到目前為止這部電影都被認為是華語電影的巔峰。
侯孝賢《悲情城市》
同樣是史詩電影,侯孝賢導演在1989年的時候,獲得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這部電影從一個家族的興衰,來展現時代變遷,所展現的二二八時間,也許並沒有那麼重要,我們把視角都放在了一個家族中,讓人為之震動
⑸ 為什麼國內一直沒有拿得出手的電影節和電影獎項
一般來說,優秀的電影節都會有一個有分量的電影獎項作為支撐,圍繞這個獎項的評選標准,匯聚一批特定風格、類型的影片。論知名度和影響力,華語電影有五大重要獎項,分別是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其中前三個是中國大陸,後兩個來自香港、台灣,這些獎項放在一起,哪個獎項公信力強已經不言而喻了吧……雖然中國大陸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是說到獎項質量,真是江河日下。
電影本是一種娛樂,國外的頒獎禮上總是那麼充滿歡樂和驚喜,不管是主持人還是頒獎嘉賓現場說話都那麼真誠大方,還可以開得體的玩笑。換作咱們這邊,每個人說話都像假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橋段。主持人四平八穩,不能製造任何驚喜,頒獎嘉賓一上來就尬聊,不開玩笑還可以忍,只要一開玩笑,就只能弄得滿場尷尬,觀眾就等其中一位說出那句話,請看大屏幕。
⑹ 電影周和電影節有什麼區別
一個意思
電影周規模小,不評獎,或者說評獎也是意思意思;
電影節大一些
話題比較深,一句兩句說不清
例如 台灣金馬獎 是不是操控
例如 香港獎項停辦
例如大陸雙黃蛋
祝你好運
⑺ 2020年的國際電影節什麼影院放哪些電影
2020年國際電影節這個影院放在一些電影里,還在網上查找,應該是放映很多電影的了。
⑻ 電影節到底是怎樣的具體的舉辦模式是什麼
電影節往往由一個城市來承辦,如我國的金雞百花電影節每年都在不同的城市進行;或者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以及德國柏林電影節都是在固定的城市舉辦。
每一屆電影節前都會有若干電影報名參加競賽單元或者非競賽單元的展映,被選中的影片會在一段比較集中的時間內在舉辦城市的若幹家影院內上映,此段時間影片的放映場次多而且集中,觀眾則有幸在看到電影的同時見到很多演藝界明星,二每屆電影節的重頭戲當然就是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的頒獎典禮,中國觀眾比較熟知的獎項有奧斯卡金像獎、柏林電影節金熊獎、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香港金像進、台灣金馬獎等等。
⑼ 為什麼中國電影節越來越多,而好電影卻越來越少
伴隨中國電影票房的井噴,各類電影節也逐漸多如牛毛。但與如今中國電影的每況愈下類似,連被譽為「我國奧斯卡」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也越發江河日下。
中國電影節不僅魚龍混雜且有日薄西山之態
以金雞獎為例,從第一屆起就有盛產「雙黃蛋」的傳統,有一屆「最佳故事片」居然還產生過「三黃蛋」,這種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評選機制實在舉世罕見。
這點,中國第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也承其衣缽。讓人不免遐想:難道這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道路的一部分?
圖片說明:「烈日灼心」三位男主同時加冕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影帝桂冠
而並稱中國四大電影節之一的長春國際電影節更是愧對以電影之名。
口號居然是:電影搭台,經貿唱戲。追求「電影文化大普及,經貿活動大豐收」,既然如此,為何不改名「長春國際貿易節」,在經貿往來的同時順帶欣賞一下兩年來的優秀電影!
那麼,在如此匪夷所思、模稜兩可的背景下,一個電影節究竟該如何運作才能脫穎而出,繼而進入良性循環,最後真正呈現一個電影節的風貌和品格。已走過11年的獨立電影節――first青年影展也許能給出最好答案。
清晰的定位與日益完善的評價體系使first青年影展獨樹一幟
first青年影展起先只是一個中國傳媒大學校內的短片競賽,發展至今,已能夠吸引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的半壁江山前來搖旗吶喊,這與它自成立之初的清晰定位緊密相連。
十年前,影展的創始人宋文發現,為什麼「最佳影片」不能是參賽影片中的最好影片,於是他與同伴想把評價體系拉回至電影本身,立志將創辦的電影節發展成為新電影人的挖掘機。
這一不懈追尋也體現在first青年影展的參評規則里,參賽作品必須是電影人的前三部電影,而在中國,著力關注電影人處女作的電影節,僅此一家。
而在遴選評委階段,first青年影展也為人稱道。
評委需要深具藝術家的眼光和胸懷,在親子觀影前提下,經過無缺席集體討論後才可擬定所有獲獎名單
圖片說明:2014年first青年電影展評審團主席謝飛(導演)
但與諸多精良文藝片一樣,同樣像一部細水長流電影的first青年影展一路走來也步履維艱。
在時間長河淌進第八年後,該影展才與那年由它推出的現象級電影《心迷宮》一起,一戰成名。
但是,在後續討論中,有評委對first青年影展的首席執行官李子為說:《心迷宮》這個片子可惜了,世界首映應該給威尼斯,那樣可以走得更遠。
這話令李子為百感交集。
此後,「為雪前恥」,first青年影展開始定期安排團隊去鹿特丹電影節、金馬電影節學習對方的創投體系、志願者體系與視覺體系。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後,它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系統架構。
2015年成立的「並馳實驗室」,聯合電影公司在保障創作者藝術表達的基礎上,為青年導演提供中低成本製作的全線資源支持,推動實驗作品順利進入主流院線。
而去年,擔任影展大使的陳坤,在與參展紀錄片導演馬莉的聊天中,萌生了與first合作成立「山下紀錄片實驗室」的想法。
陳坤每年出資50萬,助力青年導演拍攝紀錄片。講述青少年犯罪現狀的「少年」由此獲得30萬拍攝資金;記錄一位已過耳順之年卻還要照顧年過半百智障兒子的「羅長姐」也收獲了15萬製作經費。該片在隨後舉辦的「西湖紀錄片節」上又斬獲大獎。導演把一半獎金放回「山下紀錄片實驗室」,由此形成了一個流水不腐的紀錄片基金。
而first影展數量龐大的志願者團隊也日益成為一張華麗名片。
在今年的影展發布會上,幾百人的座位上都放著寫有各自名字的瓶裝礦泉水。
眾多志願者在有限條件下,甘願承受高負荷運轉,憑借自己的熱情洋溢與青春逼人讓first青年影展活力四射。
時至今日,first青年影展已碩果累累。
剛剛拿下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和最佳藝術貢獻獎的《暴雪將至》就是在該影展的創投會中,牽線世紀百年影業有限公司,由此進入實際運作環節;
導演馬凱花費7萬元拍攝的恐怖片《中邪》已被騰訊高價收購;
張大磊的《八月》在奪得金馬最佳影片後,又得以在內地院線公映。
今年的影展訓練營更是邀請到世界電影大師貝拉塔爾擔任講師??
要適者生存,但不能隨波逐流
聲名鵲起後,許多企業也慕名而來。有說可以在西寧找塊地,建一座first青年電影大廈,當然需要按照房地產思維經營項目;也有企業願意出錢贊助,但需要冠名以「杯first青年電影展」;2014年,網路大電影風起雲涌時,有人甚至勸說first影展改弦更張。
對所有這類「雙贏」和「共享」,first青年影展皆一口回絕。
在李子為和她的團隊看來,成為青年導演進入電影市場的最佳途徑,讓電影人在這里離電影最近,是一切資本流入的根基。
然而,談及未來,first青年影展的主創也不諱言:長路漫漫,荊棘遍布。
而這同樣也是中國電影節所面臨的通病。雖然品目繁多,但至今卻沒有真正的電影節文化。
許多中國電影人在去過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後無不唏噓感嘆:他們驚異於,在這個以大麻和紅燈區合法化著稱的城市裡,人們卻在晨光熹微中,冒著凜冽的寒風排隊買票,在電影節此後持續十天的放映中,從早到晚,十個放映廳場場爆滿。
而在國內,想讓更多普通觀眾走進電影節影院,仍舊任重而道遠。畢竟,唯獨文化的孕育不能拔苗助長。
而與此同時,這十年間,中國的銀幕數已突破四萬塊,位居世界第一,而電影票房也從60億發展至457億,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票倉。
在這個狂飆突進的時代里,如何使電影節不落入沉痾,不變得目光短淺、唯利是圖,能夠堅守內心最真實的呼喚,在浩瀚的片海中不遺餘力地打撈那一抹最明媚的吉光片羽,為電影正名,還電影人尊嚴,才是一個專業電影節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文/浮光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