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計算機傳統三大應用領域是什麼
計算機主要應用的領域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是以資料庫管理系統為基礎,輔助管理者提高決策水平,改善運營策略的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具體包括數據的採集、存儲、加工、分類、排序、檢索和發布等一系列工作。信息處理已成為當代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現代化管理的基礎。據統計,80%以上的計算機主要應用於信息管理,成為計算機應用的主導方向。信息管理已廣泛應用與辦公自動化、企事業計算機輔助管理與決策、情報檢索、圖書館里、電影電視動畫設計、會計電算化等各行各業。
計算機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在日益改變著傳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科學計算
科學計算是計算機最早的應用領域,是指利用計算機來完成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中提出的數值計算問題。在現代科學技術工作中,科學計算的任務是大量的和復雜的。利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高、存儲容量大和連續運算的能力,可以解決人工無法完成的各種科學計算問題。例如,工程設計、地震預測、氣象預報、火箭發射等都需要由計算機承擔龐大而復雜的計算量。
二、過程式控制制
過程式控制制是利用計算機實時採集數據、分析數據,按最優值迅速地對控制對象進行自動調節或自動控制。採用計算機進行過程式控制制,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控制的自動化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控制的時效性和准確性,從而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產量及合格率。因此,計算機過程式控制制已在機械、冶金、石油、化工、電力等部門得到廣泛的應用。
三、輔助技術
計算機輔助技術包括CAD、CAM和CAI。
1、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Design,簡稱CAD)
計算機輔助設計是利用計算機系統輔助設計人員進行工程或產品設計,以實現最佳設計效果的一種技術。CAD技術已應用於飛機設計、船舶設計、建築設計、機械設計、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等。採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可縮短設計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設計質量。
2、計算機輔助製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CAM)
計算機輔助製造是利用計算機系統進行產品的加工控制過程,輸入的信息是零件的工藝路線和工程內容,輸出的信息是刀具的運動軌跡。將CAD和CAM技術集成,可以實現設計產品生產的自動化,這種技術被成為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有些國家已把CAD和計算機輔助製造(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計算機輔助測試(ComputerAidedTest)及計算機輔助工程(ComputerAidedEngineering)組成一個集成系統,使設計、製造、測試和管理有機地組成為一體,形成高度的自動化系統,因此產生了自動化生產線和「無人工廠」。
3、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簡稱CAI)
計算機輔助教學是利用計算機系統進行課堂教學。教學課件可以用PowerPoint或Flash等製作。CAI不僅能減輕教師的負擔,還能教學內容生動、形象逼真,能夠動態演示實驗原理或操作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現代化高質量人才提供了有效方法。
四、翻譯
1947年,美國數學家、工程師沃倫·韋弗與英國物理學家、工程師安德魯·布思提出了以計算機進行翻譯(簡稱「機譯」)的設想,機譯從此步入歷史舞台,並走過了一條曲折而漫長的發展道路。機譯被列為21世紀世界十大科技難題。與此同時,機譯技術也擁有巨大的應用需求。
機譯消除了不同文字和語言間的隔閡,堪稱高科技造福人類之舉。但機譯的譯文質量長期以來一直是個問題,離理想目標仍相差甚遠。中國數學家、語言學家周海中教授認為,在人類尚未明了大腦是如何進行語言的模糊識別和邏輯判斷的情況下,機譯要想達到「信、達、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這一觀點恐怕道出了制約譯文質量的瓶頸所在。
五、多媒體應用
隨著電子技術特別是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有能力把文本、音頻、視頻、動畫、圖形和圖像等各種媒體綜合起來,構成一種全新的概念—「多媒體」(Multimedia)。在醫療、教育、商業、銀行、保險、行政管理、軍事、工業、廣播、交流和出版等領域中,多媒體的應用發展很快。
六、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由一些獨立的和具備信息交換能力的計算機互聯構成,以實現資源共享的系統。計算機在網路方面的應用使人類之間的交流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障礙。計算機網路已成為人類建立信息社會的物質基礎,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和快捷,如在全國范圍內的銀行信用卡的使用,火車和飛機票系統的使用等。可以在全球最大的互聯網路——Internet上進行瀏覽、檢索信息、收發電子郵件、閱讀書報、玩網路游戲、選購商品、參與眾多問題的討論、實現遠程醫療服務等。
Ⅱ 計算機的主要應用領域有哪些
1、科學計算
又稱數值計算。在近代科學和工程技術中常常會遇到大量復雜的科學問題,因此,科學研究、工程技術的計算是計算機應用的一個基本方面,也是計算機最早應用的領域。
2、數據處理
又稱信息處理。據統計,世界上的計算機80%以上主要用於數據處理。
數據處理是對數值、文字、圖表等信息數據及時地加以記錄、整理、檢索、分類、統計、綜合和傳遞,得出人們所要求的有關信息。它是目前計算機最廣泛的應用領域。
3、過程式控制制
又稱實時控制。過程式控制制是指利用計算機進行生產過程、實時過程的控制,它要求很快的反應速度和很高的可靠性,以提高產量和質量,節約原料消耗,降低成本,達到過程的最優控制。
4、計算機輔助系統
計算機輔助系統是指用計算機幫助工程技術人員進行設計工作,使設計工作半自動化甚至全自動化,不僅大大縮短設計周期、降低生產成本、節省人力物力,而且保證產品質量。
計算機輔助系統已被廣泛應用在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建築、船舶、飛機、機床、機械甚至服裝的設計上。如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計算機輔助測試(CAT)、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等。
5、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使計算機能模擬人類的感知、推理、學習和理解等某些智能行為,實現自然語言理解與生成、定理機器證明、自動程序設計、自動翻譯、圖像識別、聲音識別、疾病診斷,並能用於各種專家系統和機器人構造等。
(2)看電影是計算機的什麼領域擴展閱讀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而又嶄新的時代,計算機已經從功能單一、體積較大發展到了功能復雜、體積微小、資源網路化等。
計算機的未來充滿了變數,性能的大幅度提高是不可置疑的,而實現性能的飛躍卻有多種途徑。不過性能的大幅提升並不是計算機發展的唯一路線,計算機的發展還應當變得越來越人性化,同時也要注重環保等等。
計算機從出現至今,經歷了機器語言、程序語言、簡單操作系統和Linux、Macos、BSD、Windows等現代操作系統四代,運行速度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第四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達到幾十億次每秒。
計算機也由原來的僅供軍事科研使用發展到人人擁有,計算機強大的應用功能,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要,未來計算機性能應向著微型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巨型化的方向發展。
隨著微型處理器(CPU)的出現,計算機中開始使用微型處理器,使計算機體積縮小了,成本降低了。另一方面,軟體行業的飛速發展提高了計算機內部操作系統的便捷度,計算機外部設備也趨於完善。
計算機理論和技術上的不斷完善促使微型計算機很快滲透到全社會的各個行業和部門中,並成為人們生活和學習的必須品。四十年來,計算機的體積不斷的縮小,台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掌上電腦、平板電腦體積逐步微型化,為人們提供便捷的服務。因此,未來計算機仍會不斷趨於微型化,體積將越來越小。
Ⅲ 計算機對電影行業做出了什麼貢獻
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20世紀攝人心魄的電影奇觀。
1977年,當人們第一次看到電影《星球大戰》驚心動魄的場面時,真是激動不已,難以忘懷。
其實,產生這一強烈的藝術效果,除首次應用了道爾貝立體聲響效果外,最主要的還是要歸功於成功地運用了計算機進行特技創作。為此,該片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電影技術成就獎。
從此,在電影製作上,拉開了運用計算機來幫忙的帷幕。
幾經努力,計算機在電影製作上大顯身手,其運用幾乎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例如,1993年拍攝的《侏羅紀公園》影片中,用計算機製作的恐龍的特技畫面就足有6分鍾;1995年拍攝的《鬼馬小精靈》影片中,用計算機製作的畫面就有40分鍾。
在《侏羅紀公園》影片開始時,人們看到許多恐龍正悠閑自得地徜徉在清澈的湖水中。
這些鏡頭里的恐龍,都是由計算機製作出來的電腦圖像,而背景卻是一張靜止不動的照片,為了使湖水有波動效果,製作人員用電影攝影機拍了湖水波動的活動畫面合成在照片上。
影片中,在返回參觀中心的途中,人們又遇到了恐龍,他們趕快逃到大樹後面躲避起來,清楚地看到大大小小的恐龍在如茵的草地上奔跑著。
這里,也是採用了在外景地拍攝,用計算機製作出恐龍模型,再用計算機合成的方法。
《侏羅紀公園》影片中使用計算機技術處理加工的片段是影片中最令人激動的場面,採用傳統的特技是很難取得如此效果的。
是啊,人們正是藉助於計算機技術,使1億4千萬年以前的恐龍復活了,構成了一個生動有趣童話般的電影奇觀。
美國電影《阿甘正傳》有這樣一個場面:劇中人物阿甘與肯尼迪總統握手。為了拍好這個場面,繪畫師用計算機的變形軟體程序來進行特別處理,從而使人們看到其實不存在但畫面確實令人信服的握手鏡頭。
再如,1998年在我國各大中城市放映的進口影片《泰坦尼克號》,它以豪華游輪泰坦尼克號在首航途中與冰山相撞沉沒為線索,展示了人世間的真、善、美。影片中許多豪華、宏大的場面也是計算機大顯身手的妙作,產生了強烈的藝術震懾力。
因此,人們這樣贊譽計算機:它是影視界冉冉升起的一顆「超級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