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3D電影是怎麼形成的
最常見的電影3D效果,是用「光分技術」來實現的。它依賴於偏振光和濾光片,讓每隻眼睛只接收到一部分光,而濾掉另一部分。在上世紀拍攝3D電影時,人們會在一個鏡頭前加一塊水平方向的偏振片,只讓水平方向振動的光透過;另一個鏡頭前加垂直方向的偏振片。再將這兩個鏡頭並列,之間的距離和人眼之間距離差不多,就可以開始拍攝了。在播放時,讓觀眾戴上帶有偏振片的眼鏡,偏振方向和攝像機偏振片的方向相同。這樣,左眼的眼鏡就會完全濾掉右側攝像機拍攝的畫面,而右眼的眼鏡則濾掉左側攝像機的畫面。這種3D電影要求觀眾必須坐得筆直。
後來,利普頓改良了這種技術,造就了RealD 3D。它的偏振光振動方向在一個圓周上旋轉,再加上傳統電影速度6倍的播放速度,想怎麼歪著看電影都行。現在,RealD 3D已經成為了使用最廣泛的3D電影技術。
光分技術是被動式的3D電影技術。也就是說,它不需要控制眼鏡。色分技術也是這樣。可能有些人還會對上世紀80年代的立體電影記憶猶新———它的兩片眼鏡片顏色不同。如果不戴眼鏡的話,這種電影投影出來像是印刷有偏差的彩色畫冊。戴上濾光眼鏡之後,眼前就能出現色彩鮮艷的立體場景。它最大的弱點是容易引起視覺疲勞,已經淡出電影製作領域了。直到2007 年,Dolby公司開發出Dolby 3D系統,色分技術才重新熱起來。藉助放在放映機前的濾光片將投影機射出的光線分成紅綠藍三原色光,並分別投影到屏幕上。通過濾光眼鏡來分別接收這些光譜的高頻部分和低頻部分,同樣可以實現立體效果。該技術比傳統色分技術好得多。最重要的是,放映機裝上濾光片就可以放映3D電影,而取下濾光片,還可以放映傳統電影。《阿凡達》首映禮上,採用的就是Dolby 3D+IMAX。
只要讓兩隻眼睛看到的圖像精確的不同,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立體的世界。所以主動式3D電影技術採用了另一種思路———控制眼鏡的透光,讓每隻眼睛看到其中一半的畫面。只要鏡片變黑的程序與顯示畫面同步,就能構成立體視覺。現在顯卡大廠Nvidia已經在家用電腦上提供了這種產品,有些電影院也開始使用這種技術。但是它的成本較高。
目前的3D電影技術已經達到了成熟階段,至於哪種技術最後會成為主流,已經早已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另一個問題了。
3D電影並非電影技術發展的唯一方向。例如「巨型超大銀幕」IMAX屏的可視面積比普通電影屏大上10倍左右,且通過多種技術革新來保證在大屏幕上依然能獲得清晰良好的視覺效果,更容易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在經過30年的發展之後,IMAX屏幕開始成為人們觀影的重要標准。這也是許多文章鼓勵大家去看3D+IMAX《阿凡達》的原因。
② 3D電影的形成
人的兩眼之間大約有6厘米的距離,所以在觀看除了正前方的物體外,兩隻眼睛必然有角度的不同,這個差別在大腦中就能自動形成上下、左右、前後、遠近的區別,從而產生立體視覺。所以如果能製作出同一場景、影像的不同側面(僅有微小的視差)讓雙眼各看一邊,那麼在大腦中就能自動形成這一場景的立體影像。而
3D電影的拍攝、製作和放映,就是模擬人眼觀察景物的過程。它在拍攝時用兩個電影攝影機,按人眼兩瞳之間的距離(約65mm)拍攝同一景物,從而得到的不同角度的畫幅(左、右眼圖像),放映時再將圖像同時放映到銀幕上,這時銀幕上會出現重疊交錯的兩個影像。觀眾在看3D電影時,只要戴上「立體眼鏡」,就可以讓左眼看到左圖像,右眼看到右圖像,此時在大腦中就會自動復現為觸手可及立體影像。
這就是3D的原理,不知你想知道的是不是這個
③ 揭秘3D電影是怎麼製作的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④ 立體電影是怎樣的工作原理
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近年來隨著電影《阿凡達》、《玩具總動員》、《諸神之戰》等電影流行之後,立體影片被近一步被廣泛推廣。
深圳驕陽數字圖像已為合正集團、勤誠達集團等製作了一批立體電影,這些立體電影投入市場後,以其獨特的視覺效果,引起了市場巨大的反響。證明國內4D立體電影已達到國際水平。
⑤ 立體電影的原理是什麼
光波是橫波,立體電影就是利用了光的偏振現象。
這要從人眼看物體說起。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不但能擴大視野,而且能判斷物體的遠近,產生立體感。這是由於人的兩隻眼睛同時觀察物體時,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像並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體的左側面較多,右眼看到物體的右側面較多,這兩個像經過大腦綜合以後就能區分物體的前後、遠近,從而產生立體視覺。
立體電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時拍攝下景物的像,製成電影膠片。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把用兩個攝影機拍下的兩組膠片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體電影,就要在每架電影機前裝一塊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兩架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用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像直接觀看那樣產生立體感覺。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
當然,實際放映立體電影是用一個鏡頭,兩套圖象交替地印在同一電影膠片上,還需要一套復雜的裝置.這里就不涉及了。
⑥ 立體電影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立體電影的原理就把左右眼影像分別拍了,而且分別放在熒幕上,通過一個眼鏡叫它融在一起來看。拍攝的時候也拍在兩條膠片上,放映的時候把這兩條膠片上的影像同時放在熒幕上。這樣就保證投影在熒幕上的影像是左右眼的,但是你不戴眼鏡是看不清楚的,所以關鍵是在眼鏡上。眼鏡戴上了就把兩個影像還原到正常的左右眼,通過你的大腦你看到的就是立體的了。
立體電影有好多種,有互補色,就是利用人眼對光線接受的顏色不一樣形成的,另外一種就是偏正光法。偏正光法的原理就是利用光波的傳導,把人的左右眼分開,一個畫面是左眼的畫面,一個畫面是右眼的畫面,把左右眼的圖象同時放在畫面上,當你戴上偏正光的眼鏡之後就合在一起呈現了,這時候看見的就是一個立體的東西。但是一定要是2隻眼睛看東西,1隻眼睛的人看立體電影沒有用的,因為1隻眼睛形成不了立體效果。還有的人是眼睛有疾病,也形成不了立體的效果,看立體電影時有些人覺得很好看,有些人覺得頭暈,這跟每個觀眾眼睛的生理條件有關系。
一種數字環幕立體電影製作方法,其基於三維動畫製作系統,在三維模型所定義的空間建立一個由M×N個窄條組成的圓柱面,對於待製作影片的每一幀,通過兩攝影機模型,分別對每一窄條對應的三維場景進行渲染,輸出兩幅窄條圖象;將所述每一幀的2×M個窄條圖象按順序拼接成一幀子銀幕圖象;然後進行變形矯正和無縫拼接處理製成圖像文件。其採用環幕立體視差模型和三維動畫技術,可以使完整立體圖象在180~360度柱面銀幕上進行放映,畫面連續、逼真,動感效果神奇新穎,能產生巨大震撼力。
三維立體電影製作初探
參看http://www.86vr.com/news/instry/200606/8447.html
因為有圖,所以我不好復制!
⑦ 立體電影是怎麼拍成的
立體電影是用兩個鏡頭如人眼那樣從兩個不同方向同時拍攝下景物的像,製成電影膠片.在放映時,通過兩個放映機,把用兩個攝影機拍下的兩組膠片同步放映,使這略有差別的兩幅圖像重疊在銀幕上.這時如果用眼睛直接觀看,看到的畫面是模糊不清的,要看到立體電影,就要在每架電影機前裝一塊偏振片,它的作用相當於起偏器.從兩架放映機射出的光,通過偏振片後,就成了偏振光.左右兩架放映機前的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互相垂直,因而產生的兩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互相垂直.這兩束偏振光投射到銀幕上再反射到觀眾處,偏振光方向不改變.觀眾用上述的偏振眼鏡觀看,每隻眼睛只看到相應的偏振光圖象,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機映出的畫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機映出的畫面,這樣就會像直接觀看那樣產生立體感覺.這就是立體電影的原理.
⑧ 立體電影的製作原理是什麼
美國科學家帕維之最近發明一種立體影視旋轉銀幕。其製作原理是,藉助於一系列處於不斷振動狀態的晶體,在計算機控制下,將激光光束分解為4萬多個光點,然後精確地投射在圓球內部,以構成三維立體圖像,與此同時,圓球仍以難以覺察的高速,形成連續與活動的畫面。
⑨ 美國的3D立體電影是用什麼軟體製作的
樓上的幾位復制的吧,沒發言權了。一樓所說國內用的豪傑立體、三維立體畫製作工廠什麼的沒聽說過。flash我以為是二維動畫所需要的呢,沒想到3D電影也能用到。
二樓的你說那麼多立體動畫片是怎麼做的?當然是電腦軟體!三樓估計是路過的。
我正好參與過3D電影製作所以了解一些,但本人懶沒有深入學習過。
下面只是個人所想,僅做參考。
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吧。阿凡達。
3D電影製作是架設兩台攝像機模擬人眼進行拍攝。好像是導演卡梅隆用了8台索尼高清進行不同角度的捕捉拍攝。而且將兩台攝像機改裝成一體。(這是一個成就了,屬於研發出一個立體攝像機)方便拍攝3D電影。兩台攝像機之間的距離忘了。
而且用了虛擬攝像機,運動捕捉器捕捉人動作和攝像機軌跡。導入電腦三維軟體中進行製作。
大早上的有些亂,你可以查查阿凡達的拍攝。國內比不了。
國內大概是2台攝像機拍攝,導演在監視器上戴立體眼鏡觀看覺得沒錯了,就將膠片輸出成DPX格式,發送到製作人員那裡,進行合成製作。沒好萊塢那麼牛
每個公司每個人習慣使用以及掌握的軟體會稍有不同,所以一部片子會有很多軟體製作。
我只知道阿凡達的合成特效鏡頭有6分之一是用合成軟體NUKE做的。另外阿凡達的唯美場景大部分是在三維軟體vue中實現。特效軟體也使用了houdini。
maya和3Dmax。這2個軟體大家都知道,所以不用說。肯定也用了。
其他的也有很多,但不做表述了。上面的幾個軟體是相對比較好用些的。而且參與阿凡達的6家公司也都有公司自己開發的軟體插件。肯定實用。
上面提到的NUKE中有立體眼鏡節點。我參與的片子就是用這個節點實現的。
。
我收到的每個鏡頭兩套素材,大體是一個偏紅,一個偏綠。各加上所需效果。在NUKE中用節點合成起來,帶上紅綠眼鏡觀看,出現立體效果,不抖動,為正確。
這么多,我也沒理個頭緒出來。
想說的把,用的軟體可多了。前期後期一大堆,還不算剪輯,音頻軟體等。
詳聊的話發信息。
⑩ 電影的3d效果是怎麼產生的
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以上言論引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