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待電影《驢得水》
我和劉露這次想做一部大家沒見過(或者說是很久沒見過)的電影,希望能兼具商業性和藝術性。更確切地說,我和劉露所學習的藝術體系本來就要求作品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所追求的藝術性本就不是背離市場需求的。
我們力求用簡單質朴的手段,表達豐富的故事和情感。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取材卻是來源於我和劉露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幾乎每個人物都有身邊人的原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和觀眾交流我們對於人類某些共性的思考。
我和劉露相信商業和藝術並不一定那麼涇渭分明,我們不做沒營養的垃圾食品也不是寡淡的養生料理,我們想做一道好菜,讓食客覺得好吃的同時得到營養。
⑵ 《驢得水》反映了很多現實情況,這種電影現實意義大過藝術價值
嬉笑怒罵間用荒誕的喜劇色彩所醞釀的悲情,使《驢得水》既能逗人捧腹,更在針砭時弊的同時拷問已人性的盲點,固然電影在形式上有著過重的話劇痕跡,但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劇本夯實,耐人尋味懇切的黑色喜劇。
如同一場話劇般的表現形式,其實並不是電影的缺陷,這正如《狗鎮》這般另類的作品一樣都為人拍案叫絕,《驢得水》的問題其實是在於並沒有處理好將話劇演變為電影的過程,在電影時長過半後,很明顯的能令人感覺到劇情開始了強硬的大幅跳躍,以此引發的人物轉變突兀,使人性經不起細致的推敲,最終命題的著點也變的稍顯生硬。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或許存在著微瑕,可仍舊瑕不掩瑜,魯迅曾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而借驢諷今的《驢得水》顯然正深諳此道。
個人評分:8
⑶ 電影《驢得水》講的是什麼
電影《驢得水》講述了民國時期一所偏遠學校中,教師們將一頭驢虛報成老師冒領薪水而引發的故事。
《驢得水》是周申、劉露編劇導演的喜劇電影,由任素汐、大力、劉帥良等主演,於2016年10月2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周申、劉露的同名話劇作品。
(3)電影驢得水想表達什麼作用擴展閱讀
2009年初,周申和朋友吃飯的時候聊出一個故事:一個缺水的地方,有個學校養了一頭驢挑水,可誰都不願意出養驢的錢,於是校長便將這頭驢虛報成了一位名叫「呂得水」的教師,用「呂得水老師」的工資來養驢;
當上級領導來檢查,要見這位呂老師的時候,大家只能編造各種借口搪塞。飯局只是隨性一聊,周申意識到這是一個好的故事題材,於是當天便與創作夥伴劉露一起討論,並決定將其拓展成了一個電影大綱。2010年,周申完成了《驢得水》電影劇本的文本,並申請了文字著作版權。
2011年,一部名叫《驢得水》的微電影出現在網路上,短片借鑒了部分劇本的內容,但並沒有拍出精髓,這讓周申意識到必須馬上把真正的《驢得水》立起來。然而相比較拍電影,排一個話劇顯然要快得多。2012年,戲劇導演專業出身的周申和劉露,又著手將《驢得水》改編成話劇劇本。
2014年在參加開心麻花一個演員的婚禮時,碰到開心麻花張總,發現他們也做電影,於是開始了拍攝電影《驢得水》的合作 。
⑷ 驢得水講的是什麼寓意
黑色幽默,是一種荒誕的、變態的、病態的文學流派,把痛苦與歡笑、荒謬的事實與平靜得不相稱的反應、殘忍與柔情並列在一起的喜劇,而電影《驢得水》就是這樣一般在笑著流淚的電影。
一.驢得水的最初含義,只是驢得水
電影的開頭就是村裡的驢舍著火了,需要用水澆滅,但是老師們都拒絕了,因為全校老師的生活用水都要通過這條驢子來獲得。所以最普通的含義就是通貨驢子來獲取水。
但這個結局讓我想到了一個詞:卸磨殺驢。明明這只驢子是幫你們拉水的唯一工具,但是你們卻連安身之處都不管不顧,側面便看出來這些人的冷漠與自私。
二.《驢得水》中的驢是「銅匠」,水暗喻「美元」
因為校長虛報了老師,但是因為上級要來考察這位老師以此獲得美國人對他的資助,所以讓銅匠冒充驢得水老師,所以深層含義是學校乃至領導,想通過驢得水來獲得金錢,以此滿足自己的私慾和學校的發展
為了獲得這次資助,有很多人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東西,最終卻落得一場空的悲慘結局。
三.驢得水是對教育亂像的批評
在美國著名的驢象之爭中,納斯特畫了一頭驢登在《哈潑斯周刊》上,以諷刺當時北部反對內戰的民主黨人。這幅漫畫加深了人們頭腦中「民主黨即驢子」的印象。驢子雖然笨頭笨腦,卻被民主黨人視為既聰明又勇敢的動物,這已經是比較誇張的一種說法了,但是在電影《驢得水》中更加諷刺的是是把這個當做一個人名,還是一位教書育人的老師人名。可以稱只為「」驢老師」。通過一個驢,來諷刺教育亂像。
為了獲取利益,這群老師們失去了最初的理想與道德,在黑暗的官僚之下,他們選擇順從並且助紂為虐,哪怕是出賣自己平時要好的同事也再所不惜。教師的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道德早已被他們拋之腦後。
四.對於銅匠而言,驢得水三個字是改變他命運的機會。
銅匠本就身份卑微,而且家庭地位底下,被自己的妻子辱罵,好不容易通過冒充驢得水而獲取了金錢、地位、榮譽乃至出國深造的機會,驢得水這便成為他的生命之源。但是驢子就是驢子,銅匠就是銅匠,再怎麼包裝,都會回歸與本質。
最為感嘆的是最後謊言被拆穿,現實卻已久,他們都沒有改變,依然是那麼骯臟,最後問「一曼呢」,早已經忘記了曾經他們對她的傷害!
⑸ 電影驢得水講了一個什麼事
《驢得水》由周申、劉露編劇導演的喜劇劇情類電影。該片改編自周申、劉露的同名話劇作品,由任素汐、大力、劉帥良等主演 。 《驢得水》也是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作品,符合開心麻花的那種關於電影的套路。
《驢得水》雖然講述的是一個荒誕的喜劇故事,但是其中蘊含的人生真諦也是引發人們的熱議。這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會取得很高的票房的原因。
⑹ 《驢得水》講了什麼哲學道理(驢得水)影評
借驢諷今
文/夢里詩書
嬉笑怒罵間用荒誕的喜劇色彩所醞釀的悲情,使《驢得水》既能逗人捧腹,更在針砭時弊的同時拷問已人性的盲點,固然電影在形式上有著過重的話劇痕跡,但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劇本夯實,耐人尋味懇切的黑色喜劇。
電影伊始將時代背景定位於民國一個偏遠山村的學校中,校長和三個老師共同合謀了用一頭拉水的驢虛構了老師「呂得水」。以此向教育局多領取一份薪水,但怎料教育局特派員來校視察,於是一場用目不識丁的銅匠冒充呂老師的荒誕事由此展開,而為了圓謊而繼續編制的謊言,既成為了電影推動劇情的動力,也為其悲劇性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隨著這一謊言的持續發酵,這個在特定環境中對知識分子的顛覆和教育腐敗的抨擊,通過本就並不牢靠的教師與銅匠的同盟關系,使故事變的越發幽默且賦有深度,看似道貌岸然者的愚昧,為了實現所謂夢想的不擇手段,最終令電影中每個人本自美好的預期被逐個打破,人性也在貪婪面前徹底淪喪了底線,其丑惡淋漓盡致的展現,構築了電影極為出色的內在縱深。
談及這部作品,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任素汐飾演的女老師張一曼,她在電影中既擔負了諸多的「有料」笑點,也成功塑造了了電影最為矛盾的一個人物形象,張一曼看似放盪的背後,卻有著一顆純真之心,但也正是這樣的一份純真,讓她成為了這場用喜劇粉飾的悲劇中最為悲情的人物,這實則甚令我感覺電影中的張一曼與《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瑪蓮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則是前者憑借於美貌,而後者則是幽默與性格的使然。
如同一場話劇般的表現形式,其實並不是電影的缺陷,這正如《狗鎮》這般另類的作品一樣都為人拍案叫絕,《驢得水》的問題其實是在於並沒有處理好將話劇演變為電影的過程,在電影時長過半後,很明顯的能令人感覺到劇情開始了強硬的大幅跳躍,以此引發的人物轉變突兀,使人性經不起細致的推敲,最終命題的著點也變的稍顯生硬。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或許存在著微瑕,可仍舊瑕不掩瑜,魯迅曾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而借驢諷今的《驢得水》顯然正深諳此道。
⑺ 電影《驢得水》到底反映了什麼事實
看《驢得水》之前,我得說我被那個鬧騰騰的海報給騙了,以為那是部與《夏洛特煩惱》一樣的喜劇,追求純粹的荒誕喜感。孰料,竟巴巴兒地在電影院里哭了一場,哭的是里邊那四名「惡教師」的罪過,人情人品人性,因一個「驢得水」的虛無之人,被剝了個底朝天兒。原本抱著看喜劇的期待入的場,間中看到有趣的對白便呵呵笑兩聲,結果是越看越笑不出來了,因為逐漸感覺到那其實是一黜不折不扣的悲劇,揪著你的心尖兒,讓世態炎涼緩緩滲進來,給你扎了個透心涼兒。
女教師一曼,則是標準的「羊脂球」,性觀念開放,單純熱心,在最保守的年代選擇最「惡劣」的淫盪。為了讓銅匠配合演戲,亦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她選擇引誘銅匠,給他徹底的「性啟蒙」。這一舉動,校長與其它教師是認可的,「女色」這種賄賂不得已的時候,誰都不會排擠。一曼習慣了被男人們的正房找上門來,隨後面不改色地拒認淫行,她對銅匠亦是如此,結果不小心傷了對方的自尊。一曼最後的瘋狂,系在扭曲世態里最後的反抗,她可能永遠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要遭受辱罵及剪發變丑的迫害。但是在旁人眼裡,她就是「婊子」,婊子活該有此下場。
還有一位讓很多人觸心驚的人物——憤青教師周鐵男,周鐵男本是正義感十足的火爆浪子,不怕得罪任何人,總是撂狠話、力撐校長,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一個好人。結果呢,這好人卻在一顆子彈的威脅中感受到了「性命比正義重要」的道理,所以周鐵男品性大變,在強權面前畏縮了,甚至能眼睜睜看著一曼要被強暴卻躲在角落裡不出聲。這大抵是諸多當代憤青的真實寫照,擺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關鍵時刻卻翻了盤,這才發現原來捍衛原則系需要付出生命的,又有多少人肯這么干呢?
荒誕的偽裝、極致的失控、貪婪的本色、血淚的犧牲,一個「驢得水事件」道盡人世蒼涼。你得永遠記得,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是人之慾念,更是人之怯懦。
⑻ 驢得水電影有什麼意義
【一】
「《驢得水》是今年最佳國產影片。」恩,這是我今年聽過最好笑的笑話。類似這樣的追捧已經多到令人肉麻的程度,感覺有必要出來嘮嘮,因為它真沒你們說的那麼好。
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立意確實犀利。全片火力全開,對知識分子加以無情的諷刺與鞭撻:先是空餉的利誘,繼而是官威的壓迫、再是槍聲的震懾。讓他們的丑態一覽無余。隨著故事的推進,強權體制和異化環境將電影里每個人所珍視的東西諸如尊嚴、美、理想和勇氣一一剝奪和摧毀……
這顯然是很多人追捧《驢得水》的原因。然而這樣一部看上去「言之有物」的電影,表達的方式堪稱災難,追求「物」的企圖心也過於明顯。
說它表達失范倒不是嫌棄它滿是話劇腔不夠「電影」,我對電影本體性沒有過於執著的追求。電影劇作結構本身就戲劇式、小說式、散文式結構之分,可見其對於姊妹藝術的借重。很多帶有明顯戲劇風格的電影也不乏成功之作,像《十二怒漢》和《殺戮之神》皆在此列。
《驢得水》的致命傷不在其電影改編的缺陷,而在於它違背了藝術創作需要提純和過濾的基本規律,與其說它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場粗暴的人性丑惡實驗與展覽,極易引起觀眾的生理不適。
欣賞這部電影尤其是後半段的觀感,就好像有個人在摁住你的頭,讓你不容拒絕地細看人性的種種丑惡,還不無得意地問你:「我是不是很深刻?」這種拿「深刻」當大旗,堂而皇之地冒犯觀眾的做法,也能博得滿堂彩。只能說明我們對於電影「深刻」的需求已經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
【二】
創作者對於「深度」的刻意追求,集中地體現在劇作風格的突然轉向上。上半場還是一出諷刺喜劇,下半場就成了人間悲劇。有評論為這種「不按常理出牌」鼓掌叫好,殊不知影片前後風格的分裂即削弱了喜劇諷刺的力度,又減輕了悲劇結局的分量。
忽視故事的整體建構和人物內在的運行邏輯,沉溺在架空的時空背景中玩弄概念和符號,其結果就是那一聲槍響——拼了命地想製造意味深長,卻掩蓋不住的刻意空洞。如果說《狩獵》結尾的「回馬槍」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驢得水》里的槍響則剛好相反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兩相對比、高下立見。
「喜劇可以分很多種,有的是人物言行可笑,有的是事情可笑,有的是這事情背後的邏輯和道理可笑。」馮小剛曾經表達過類似的意思。《驢得水》的笑點在表層是一些無足可觀的「葷段子」,這在段子手輩出的年代實在不算新鮮。
「為了圓一個謊去撒更多的慌」本是一個百試不爽的經典喜劇情境,可惜本片未能一以貫之。尤其是人物撒謊的動機經不起推敲,像張一曼後半段盡管備受凌辱,依然隱忍放棄反抗的人設基礎就很不牢靠。明顯是為了荒誕而荒誕,為了批判而批判。
【三】
《驢得水》談不上是一出好喜劇,更不會是一出好悲劇。
仍以博得了許多觀眾同情和淚水的張一曼為例,很顯然她在這部電影里的悲劇色彩最為濃重。畢竟影片前半段小丑式的群設到後面男人全部開了掛似的黑化,就她一個陡然升華成了受苦受難的聖母。這種在生活上放盪不羈,心靈特別純潔美好的反差人設本身就自帶強烈戲劇沖突,所以也尤其容易出彩。
可只要稍加審視就會發現,我們對於張一曼的同情,更多的是出於對她苦難遭遇的恐懼。那些徹底醜化的男性角色,那些用特寫鏡頭反復強調放大的受辱鏡頭。真正的憐憫,是你願意走近劇中角色,和她一同承擔、一起面對。可《驢得水》的類文革式圖景只想讓人逃避。
高明的悲劇往往是悲戚和愉快的結合。《驢得水》只是讓人難受,並不能給觀眾提供情緒的凈化和隨之而來的快感。這種「快感」並不是以別人的痛苦為樂,而是朱光潛先生所強調的悲劇要和觀眾保持一種「距離感」。《驢得水》自以為高明的打消了這種距離,專心致志的給觀眾餵食「暴行」。
從這兒岔開一句,我國的分級制度真的要盡快提上日程了。這樣一部滿是粗口、葷段子和施虐場景的電影,好多小朋友被帶進來當合家歡喜劇看。這比電影里所呈現的災難要嚴重的多。我也強烈懷疑大部分就是想來看個樂的觀眾家長,能予以孩子們多麼正確的指導。
【四】
最後,我真的不太理解,為什麼很多人這么喜歡張一曼這個角色。也許是因為其他角色都太不討喜了吧,校長女兒又沒什麼存在感,她就成了唯一的寄託與出口。可事實上,這個角色前半段不過是個任性幼稚的女文青,後半段則淪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
希望這個描述不會引起部分讀者的誤會,因為這絕非我的主觀評判,而是這部電影的真實呈現。從銅匠回來「反殺」開始,在創作者設定的悲慘命運面前,張一曼基本喪失了個人意志,由瘋到死,不過是走完固定流程而已。
「睡服」是本片的一個亮點,也是很多人喜歡張一曼的原因。但一些評論因此扯到女權主義上去,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先搞清兩個基本事實:第一、張一曼「睡服」銅匠主要是她本來就有「性」趣,幫著學校繼續吃空餉是順把手的事情,否則劇作上難以邏輯自洽。第二、張一曼最後受到侮辱直接原因是銅匠打擊報復,但她如果不想繼續把慌圓下去,這個報復不能成立。
編導「憋壞」的地方就在於把原本兩件事混成了一件事。張一曼因為這件事上的小過失,受到了另一件事上的大懲罰。也是說張一曼絕非罪有應得,但她一定程度上又是咎由自取。不得不承認,這個情節設計很有意思,是我唯一肯定這部電影的地方。
【五】
由著自己的性子,想睡誰就睡誰。不考慮「靈欲難分」的人類終極矛盾。睡完面有遺憾略帶深情的說句「對不起」,這要是換成男的,就是標準的「渣男」判定。其實,人無所不在枷鎖之中,哪裡又會有絕對的自由呢?性也是一樣,這是張一曼幼稚的地方。
言談間當眾反復暗示調侃和自己約過炮的男同事「硬不起來」,行為上借著給剛「上崗」的男同事培訓的機會,上下其手。這要是換成男的,百分之百構成性騷擾。這是張一曼任性的地方。
所以那些覺得張一曼高揚了女權主義大旗的人們真的省省吧。送你們一句話:不含任何自省精神的女權主義,都是偽女權主義,不過是另一個極端的男權或者說特權主義罷了。
⑼ 電影《驢得水》有哪些隱喻
驢得水影評
——孤塵(蒙)
這部電影有深刻的象徵意味,有點像西遊記大聖娶親,它思考和沉默的部分遠遠超過了搞笑本身。可以舉例,特派員,象徵著土匪頭子,流氓,刻意的光頭更是指向當時的執政黨,其中有一句話,「我還能換個地方當差」,暗示當時的軍閥亂象之重,還有更深的意味(台),他的秘書使得張一曼免收強奸,這里應該指的是軍閥中好人與壞人的碰撞,張一曼此刻象徵著多災多難的中國,以前的破鞋事件應該是列強侵略中國事件。裴魁山,投機主義者,他也曾想當個普通人,幸福地活著,但是張一曼拒絕了他(張一曼的自暴自棄和自卑使得她無法接受魁山),而後他變成了一個瘋狂為自己謀求利益的人,對張一曼有著深深的厭惡(註:在發現張一曼與銅匠睡覺之後),內心的絕望使得他暴露了本性,然而這種本性我並不抱有很深的排斥,相反這是一個絕望者的必經之路,之後他還能罵張一曼,說明他仍然懷有幻想。他象徵當時的小資產階級。周鐵男,原本的他是熱血青年,可以說對這個社會抱有熱情,堅信自己能解決問題,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好像當時的遊行學生。但是當他直面過特派員的槍之後,他徹底變成了一條狗,可以理解患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舉個例子,當時當局簽了一個不平等條約,大規模學生請願,當局給了兩個選擇,一,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二,請征入伍,當士兵,結果浩浩盪盪幾千人,無一人入伍。他成了只會動嘴皮子的人。銅匠,象徵著獲得利益而膨脹的人,可以當做發國難財的人,起先他忠於祖國,接濟國家,後來發現他甚至可以有大量權力控制他想要的,所以性情大變,參見漢奸巨商。孫佳,我認為是劇中最清醒的人,同時也是最無奈之人,最終還是對他爸妥協,嫁給銅匠,這又有點張愛玲的色戒的意思了。她要保存她爸辛苦經營的學校,又想理想主義地揭發弄虛作假,象徵著學習救國的人。張一曼,不斷的妥協,不斷的以幻夢來填補內心的失望,象徵不斷被交易的,被摧殘的中國。孫校長,一個抱有理想主義,又肯邁出第一步的人,象徵著沒有軍隊以前的共產主義者,劇末被捆綁,代表著被軍閥的虛偽教訓明白,是走向正確的道路開始,即槍桿子出政權。
劇情我就不多說,就挑高潮吧。
張一曼被剪頭發。銅匠經歷被張一曼痛罵以後,徹底死心,倚仗著呂得水這個招牌,對校長,鐵男,魁山下令,罵一曼,這段,使得魁山和一曼徹底結束,使得鐵男忍無可忍,准備攤牌,結果被槍嚇得從此懦弱。槍的出現意味著事情不再是幾個人的事,而是拖入了社會這個大背景,而此刻的社會,是黑暗的,壓抑的,也就是這一秒,驢得水這電影,變成了和姜文電影一類的存在,充滿了象徵意味。當一曼瘋狂打自己耳朵的時候,也說明中國與之前的愛國商人,現在的巨奸決裂。有個值得注意的情節是,為什麼張一曼瘋了?那是因為她徹底的絕望,她所做的,不過是為了這所學校,換而言之是未來,(從她想穿著校服一起拍照那段可以看出),她可以和任何人睡,那是因為有更重要的東西。但是現實令她失望了,熱血青年跪倒在地,共產主義者親自剪去了她的頭發,巨奸發號施令,軍閥控制著局面,投機者拂袖而去,真是絕望。
荒唐的婚禮。這場婚禮就是純粹的鬧劇,與之前的悼念會的對比更顯無厘頭與荒唐,極度強調社會之亂,可以網路一下,短短幾十年,政權更迭四十幾次。孫佳與銅匠結婚,犧牲意味簡直觸手可及。銅匠的老婆就像一尾魚,徹底攪亂了這渾水,也使劇情達到巔峰。一曼在混亂的人群中撿花,象徵著她的純潔被踐踏,但她仍然希望挽回,悲劇氣息濃厚。孫佳轉身離去,象徵著理想主義者的升華,要轉變成她哥哥那樣的實干者(她哥象徵共產黨)。而給他們捐助的美國人,說:不可思議的中國。這表示當時外國人無法理解中國人殘存的愚昧,暗示外國人是不可能救中國的,只有自己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