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鋼的琴」電影簡介
電影:《鋼的琴》
外文名:The Piano in a Factory
導演:張猛
主演:王千源,秦海璐,張申英,周逵
上映時間:2011年7月15日
【《鋼的琴》基本信息】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劇電影。《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
【電影劇情】
20世紀90年代初,東北一個工業城市。原鋼廠工人陳桂林(王千源飾)下崗後,為了維持生計,組建了一支婚喪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與此之時,妻子小菊(張申英飾)卻不堪生活重負,移情別戀,跟了一個有錢的商人。之後,小菊光鮮回歸,要求與丈夫陳桂林離婚,並且要求獨生女陳小元的撫養權。誰能給女兒一架鋼琴成了爭奪撫養權的關鍵所在。陳桂林希望將女兒培養成一名優秀的鋼琴家。為了得到對於女兒的撫養權,他忍受種種壓力,多方籌措為女兒買鋼琴的錢,在四處受挫無果的情況下,於是便決計鋌而走險,和女友淑嫻(秦海璐飾)以及當年鋼廠的好哥們夜入學校偷鋼琴,然而卻又被人發現被抓。
當所有的辦法都失敗後,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於鋼琴的俄國文獻,於是叫上夥伴們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了手工製造鋼琴的征途,最後在退役小偷,全職混混,江湖大哥,豬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幫助下,他們造出一部「鋼」的琴,一群男人為尊嚴而戰。愛情,友情與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務中荒誕燃燒
⑵ 鋼的琴為什麼被界定為藝術片,原因是什麼
藝術片是指那些不以商業贏利為目的製作的電影,也就是說不是"大片",沒有那麼囂張的電影特技,也沒有那麼匪夷所思的故事情節,不是那麼吸引眼球,而是關注一些深層的思考,比如生命、人性什麼的。————網路
鋼的琴投資幾百萬,是典型的小成本製作,故事講的是一群鋼廠工人在鋼廠倒閉之後,一人工友召集起大家為女兒做鋼琴的事情。故事情節不那麼匪夷所思,也沒有什麼電影特技。
但是,這部影片裡面,一些小人物的生活與愛情,讓人覺得真實而且有意思。而且,配樂特別棒。總之,我覺得鋼的琴的確是一部藝術片。
⑶ 影評《鋼的琴》主題分析
在真正接觸到影片的主題之前,我一直以為《鋼的琴》是一部關於「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勵志電影,一個普通工人為了滿足女兒的音樂夢想,用工廠廢料做了一架鋼琴,這個一個多麼《生活空間》的情感奇觀故事啊,類似的題材還有農民造飛機、村民拍電視劇等等。但是電影演到最後,這架鋼琴能否造出來,圓圓是否能夠留在父親身邊,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他們暗淡生活中的一抹夢幻曙光,這架鋼琴如一台時光機,引領他們重溫往日的溫暖和榮耀,這是這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群已經忘卻很久的感覺了。
《鋼的琴》是在遼寧鞍山拍的,我的整個青春期也是在一個類似的東北重工業城市度過的,因此我曾親眼看著這些產業工人幾乎是一夜之間褪去了身上的榮光而變成歧路亡羊,他們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陣痛,卻不得不接受被時代拋棄的命運。《鋼的琴》就是為他們拍的電影,與影片導演張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樣,這里彌漫著一種頹廢的反勵志主題,但這反而讓我覺得熨帖。因為對於這些由社會主人翁淪為弱勢群體的人來說,下崗再就業的成功事跡離他們很遙遠,「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的歌聲聽上去有點刺耳,只有觸手可及的困窘磨礪著他們的精神和肉體……《鋼的琴》沒有《耳朵大有福》那麼絕望,於是更像是一場有抑有揚的春夢,這樣的精神撫慰更能體現出一種實際的人文關懷,其功能就相當於伴著苦哈哈的哥幾個喝一頓大酒,遙望一下當年的意氣風發和志得意滿,然後回家睡個舒坦的囫圇覺,第二天起來各自繼續面對糟爛的生活……只有這些真正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人才知道這片刻的超脫對自己有多麼重要,知道了這些才能真正讀懂當他們高唱《懷念戰友》時臉上的忘我和陶醉,才會知道那兩個面臨拆毀的煙囪對於他們到底意味著什麼,電影就是在為我們再造和捕捉這些轉瞬即逝的真實。
《鋼的琴》讓我想起了一些優秀的東歐電影,如捷克的《柯利亞》、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時》、《我與鐵托》等,都是用一個溫情的故事來折射社會巨變之下心理動盪,而且片中大量運用前蘇聯和俄羅斯各個時期的流行歌曲作為配樂和有源音樂,更是突出了這種語境。可貴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關懷舊的惆悵和現實的無奈這些情緒處理時,避免了廉價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來化解掉影片本應有的沉重和感傷,這一方面有利於觀眾始終以較為興奮的狀態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於讓黑暗和消極內容影響到影片過審,面對目前的觀眾趣味和審查體制,《鋼的琴》體現出一種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兩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現出人物所應有的極精準的生活狀態。
⑷ 電影《鋼的琴》為什麼評分如此高
《鋼的琴》之所以評分高,是因為它骨子裡流露出的浪漫主義。
影片故事的發生地是破敗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主人公是下崗的鋼廠工人,按說這樣的背景和人物是與浪漫無緣的。可是,影片偏偏就利用一架貨真價實的「鋼」琴讓老工廠與浪漫之間產生了化學反應。
首先,導演利用了舞台表現手法體現這種浪漫情調。
例如,像這樣:
人們圍觀煙囪的倒掉,也是在圍觀一個時代的結束。偉大的時代結束得有些草率,煙塵散去,人們各自回家,繼續在無望的生活中掙扎。
影片的最後,主人公還是失敗了,就像浪漫主義的失敗早已註定。心存浪漫的人們為本片打高分,就是想祭奠一下雖然敗局已定,但是至少曾經為之努力過的浪漫吧。
⑸ 鋼的琴是以什麼為題材的電影
電影《鋼的琴》是近年來國內難得的一部對生活現實和人物情感描繪的現實派電影。如果從影片主題分析,影片主要以情感和現實為主題,從主人公的人生態度描寫簡單直接的愛女心態和90年代這個特定時期主人公和一群兄弟的人物情感點燃熱情完成夢想的精神態度。
⑹ 求幾部類似鋼的琴的電影
海上鋼琴師
講述的是一個平凡而傷感的故事。
男主角1900(人名)的整個人生都已經是一場悲劇了。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燒爐工在男主角8歲的時候在意外中死亡。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迷失自我。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就算到了最後,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於海底。 190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
⑺ 什麼是電影的敘事模式 評論電影鋼的琴的敘事特點
電影的敘事模式,我們可以通俗的理解為講故事的方式。
也就是說講一個故事或者一個事兒,我們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講述方式。
例如平鋪直敘(順敘),按照時間順序講述。
也就是說基本上都可以從字面理解。
還有倒敘,插敘,夾敘夾議,平行敘事,第三人稱敘事等等等等。
鋼的琴是很久之前看的了,貌似是直敘。一點點的醞釀和積壓感情,使感情表達得朴實真切,震動人心。
⑻ 鋼的琴的影片評價
王千源飾演的下崗工人陳桂林,用工廠廢棄的鋼鐵為女兒鑄造了一架飽含父愛的「鋼的琴」的故事,視角獨特,詼諧幽默中有著對現實的人文關照。王千源在戲中貼近20世紀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跡的表演風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個真實而特別的父親形象,他帶有超越常規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讓整個影片擁有溫暖的質感。雖然故事講訴的年代環境艱辛,物質缺乏,但片中王千源飾演的陳桂林下崗後自謀生計組建樂隊為婚喪嫁娶吹拉彈唱,他充滿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將平凡無奇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快樂與激情。當看到陳桂林與女兒在一起,與眾工友在工廠里熱火朝天的鑄造鋼琴的時候,可以讓人看到生活艱辛以外的溫暖質感,同時又清新、生機盎然。(新華網評)
這部喜劇電影憑借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巡映及內地的兩場小型試映,口碑流出後呈現出一邊倒的好評,無一差評的情況是並不多見的。(鳳凰網評)
導演吳宇森、韓國導演郭在容、電影人方平與鮑起靜夫婦、張小北、程育海以及主持人崔永元都給予高度評價。張猛的《鋼的琴》,不光是對生活無奈的戲謔和自嘲,更是對一個逝去的時代,一批舊人緬懷和追憶。對於現實也許我們什麼也改變不了,但只要努力過,製造不了風景線,也能留下一段自豪的回憶。(鳳凰網評)
電影《鋼的琴》雖然是沒有大牌導演和大牌明星的小成本電影,但卻仍然得到觀眾叫好,「每一個鏡頭都像一幅油畫,每個橋段都像一部電影。「最無奈的年代,最深情的告白。」在大片當道的電影市場里,這類描寫小人物生活,接地氣的優質口碑喜劇將成為一朵奇葩,觀眾對於商業類型片的觀影選擇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鳳凰網評)
⑼ 如何評價電影 鋼的琴
《鋼的琴》在當下的中國電影中算得上是非常別致的一部:從豆瓣ers洶涌的追捧來看,它似乎應該算是一部藝術片,但是它又少有華語「藝術片」慣有的晦澀與「文藝范兒」;如果從它其中大量包袱來看,它似乎又容易被歸類到院線上常見的小成本喜劇中,但此類影片中常用的MTV式剪輯和情緒上的躁動,它又不沾;它被評論為「有庫斯圖里卡式的魔幻感」,但你所見到的都是尋常生活中場景,只是它從你未曾想到的角度去觀察。它的瑕疵很多,而且明目張膽地顯露在你面前,明顯到缺憾都成了風格——例如被無數人包括我詬病的濃得化不開的配樂,但同樣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兩分鍾轉三場戲時能換三次BGM的它,殘都殘得個性十足。
《鋼的琴》最大的問題有三處。第一是劇本上的。它的包袱與單場戲寫得非常好,用流行的說法,叫「接地氣」。但串在一起,就會讓人感覺到銜接有問題。除了忽明忽隱的主線劇情,它更像是把好幾場獨立可成的戲用「鋼琴」這根繩子綁在了一起,其實彼此的黏合並不牢靠。這種割裂感在後2/3部分更加強烈,尤其是一場靠音樂與寫意表現的硬轉,讓人不禁為它惋惜。這里除了之前導演張猛提到的資金問題外,在整體的構思上對全盤打算恐怕有些欠考慮了。這也影響了導演意圖的傳達,從小「鋼琴」到大「煙囪」,更多隻是以人物身份作為紐帶,引起一點觀眾的聯想,但表現上仍然是割裂的。第二是影像上的,仁直和桃桃林林都提到過,說好聽點叫鏡頭語言統一,說難聽點就叫單一了。緩慢的平移、拉出、上下搖拍出的中景、全景是很漂亮,正九十度的切換是很工整,但不是每個場景這樣做最好。即便要表達出一種有些悲天憫人的觀察,也不必總是這樣。第三就是被提過最多的音樂了。用得滿大家都聽出來了,這樣做比較麻煩的一點是,前後配樂會靠得比較近,為了不打架,必須及時掐掉。所以,第二次看的時候,好幾場音樂起來時,由於情緒被帶動了,我沒覺得太不適,但音樂彷彿電台節目中那樣戛然而止時,我反而覺得有點失落。但正如第一段講的,這些缺憾就像男人身上的傷疤,你可以覺得難看,也可以讀出滄桑。這種滄桑讓我深深惋惜:現在的樣子或許不賴,但本來可以更美。
它的風格非常雜糅,統一在懷舊的情緒下。大量中俄老歌先以強烈的沖擊把氛圍鋪墊上了。以對稱(片頭夫妻對話)、誇張的弧線(追逐胖頭)和黃金分割形成的構圖風格,使它幾乎每一個畫面,都充滿了美感,不像是說故事,倒成了直接從往事中摳取的老照片。敘事則在長鏡帶著詩性的寫實(陳桂林的紙板鋼琴),和小品式的誇張貧嘴(借錢)間怪異而和睦地推進著,時而在自嘲中顯得卑微,時而又被強行插入的舞台性很強的場景搞得崇高到突兀。如果說《建黨偉業》里angelababy臉上突如其來的光象徵資本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勢介入,那麼雪花中射向陳桂林的白光,以及後面一場分別打到陳桂林和淑賢頭上的紅光和藍光(?記不清了),就是導演發出的幕間提示:既象徵著「鋼琴」計劃的兩個節點,也在舞台上拎出了兩個現實中卑微失敗者的可貴靈魂。直到幾聲悶響,煙霧把所有角色吞沒,大幕其實已經拉下了。
《鋼的琴》骨子裡有一點契訶夫喜劇的味道。雖然契訶夫的人物不可能會具有如此強的行動力,但在他們荒唐得讓人忍不住發笑的同時,你根本不忍心去嘲諷他們。彌漫在戲中的是淡淡的憂傷。正因此,它在時代精神表達上的缺憾才讓人倍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