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介紹電影 時尚女魔頭(又名穿普拉達的女王)風格的
中國有《杜拉拉升職記》,外國有《購物狂的自白》,《可可香奈兒》,都是時尚,職場風格
2. 關於電影《時尚女魔頭》的影評,謝謝
前言:做女魔頭還是做回自己,對職業女性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好萊塢電影往往會作出「正確」的選擇,你可以理解為一種精神麻痹,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心理安慰。問題是你有討價還價的資本嗎?
影片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影片中的魔鬼女上司米蘭達·普萊斯利就是以著名雜志《時尚》主編安娜·溫特為原型的。其實是否真有其人並不重要,在競爭激烈的美國,甫出校園或者剛從小城鎮到大城市打拚的年輕人在大公司特別是一些國際級的著名公司實習時大多會遇到類似非人的「折磨」。只不過如果有了人物原型的話,更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可以製造更加的話題,等於給小說做了免費的宣傳,可以讓它創造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持續十五周高居不下的佳績,影片也就樂得坐享其成。還有選擇在時尚雜志社,給普通觀眾一窺紐約頂尖時尚人士光鮮亮麗生活的機會,光是那些華麗的服裝、名貴的首飾還有限量級的包包就可以讓愛美人士特別是女性觀眾大呼過癮,值回票價了。
影片並不打算嚴肅的口吻來探討職業場上的殘酷拼殺而產生的爾虞我詐、人情冷漠,以致於身陷其中的職業女性在直奔「大好前程」的金光大道中迷失方向,逐漸失去自我。相反,影片是一部讓觀眾喜聞樂見的輕喜劇,以稍顯卡畫的表現手法刻畫了一個不近人情、將下屬當牲口一樣隨便使喚的女魔頭形象。除了米蘭達,影片還有兩大配角:第一助理艾米莉,時尚專家尼戈爾,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從安蒂到米蘭達過渡的中間地帶,如果說安蒂的內心還有矛盾與掙扎的話,他們則已經完全被異化了,完全認同米蘭達的所作所為,並以她為自己的學習榜樣與生活楷模。然而,這種美麗到令人目眩的異化或許正是許多人士所夢寐以求、心馳神往的。比如安蒂剛進公司,她的打扮被公認是粗俗不堪的,尼戈爾說她「臭不可聞」,而米蘭達則直言不諱地告誡她:不要侮辱你的行業。一個邋裡邋遢的小鎮姑娘在時尚專家的調教下,短短一個月就蛻變成一位走在潮流最前列的時尚人士,風姿綽約地搖曳於紐約街頭。這樣的誘惑,試問天下哪一個愛美的小女生能夠抵擋的?
顯然,影片並不是以炫耀時尚人士的精彩生活為主要目的,片中其實是以安蒂進入《潮流》雜志實習為契機引出時尚界光彩照人的生活背後的辛酸與無奈。安蒂在榮升為第一助手後面對卸妝後的米蘭達,在遭遇婚姻失敗之後的疲倦,或許這時才稍稍顯露出她作為一個人(不光是女性)尚有力不從心的一面。但這樣的場景不過只是某個瞬間,才一眨眼,她又馬上精神充沛自信滿滿地出現在鎂光燈閃爍的公眾場合了。安蒂在面臨男友離開,目睹艾米莉被迫與自己互換角色後的慘狀,尼戈爾欲取而代之失敗後的失落,還有其他競爭者的算計與覬覦,她在時尚之都的巴黎對自己的生活作出了最終的選擇。好萊塢相似類型的影片大都採取這個敘事策略:先展現光彩奢華讓人目眩神迷的一面,然後揭露其背後的黑暗與冷酷,片尾以人物的最後取向給觀眾以道德方面的教育。他們在這方面已經做到駕輕就熟,以至於觀眾以為完全是自己主動認同了影片的觀念。片中最後,安蒂離開被記者們簇擁的米蘭達,一路向前走,來到噴水池旁,手機響了,魔鬼上司又要向她下達命令,她輕輕一笑,這時候,全世界的觀眾都認同她將手機丟進了水池中,果然她就是這樣做了。真的不得不贊嘆好萊塢的嫻熟技藝能將一個這樣陳舊的故事講得這般引人入勝,能讓觀眾產生如此強烈的認同感。
片中最大亮點是梅麗爾·斯特里普的表演,她一絲不苟的銀發,身著名牌服飾的冷漠與淡定,頤指氣使的風度,說話時低沉的聲音,即使訓斥下屬的刻薄語言也是輕聲輕氣的,在聽者卻是五雷轟頂,傲慢的眼神,輕輕一瞥,足以令人墮入萬丈深淵。安妮·海瑟薇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即使片中人物轉變形式類同於她的前作《公主日記》,也努力做出嶄新的嘗試,並取得不錯的效果。此外,兩位配角也有出色表現,終於使得這部低成本的女性電影成為大片林立的電影市場中的一匹黑馬。
3. 有關對電影《時尚女魔頭》的評價以及評價女主角和她男友之間的愛情
安迪是一個青春無敵的漂亮女孩,放棄了斯坦福大學的深造機會,一心想在記者行當里闖出一番天地。當然,她的理想去處是《紐約客》一類的頂尖時事媒體,卻誤打誤撞得到了《T型台》(《Runway》)雜志的面試機會。和男友拮據的生活讓安迪沒有更多選擇的餘地,於是她推開了《T型台》的大門。
初入公司,安迪就像是一個丑小鴨,同事們光鮮靚麗的裝扮讓她不以為然,還以此調笑說給男友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安迪慢慢感覺到自己的不合拍,在這個標榜時尚的地方,自己顯得那麼格格不入,尤其是米蘭達不留情面的訓斥——那意思似乎是在說,自以為青春靚麗可以無視穿著,不過是對生活和工作的不尊重與無知——更是讓安迪無地自容。
為了保住這份工作,安迪開始學著招搖打扮,當一件件名牌穿在她的身上,換來的是同事的妒忌和緊張,還有米蘭達似有若無的微笑。安迪終於有了點如魚得水的感覺,她開始在時尚的聲色愉悅中自得其樂。她結識了各色名人,還包括一個崇拜已久的作家,然而男友和曾經的朋友卻漸漸和她疏遠了。。
4. 《時尚女魔頭》電影鏡頭分析
如果分析整個電影的鏡頭運用,那樣就太多字了,你的分有點少哈!
重點的說一下吧。
時尚女魔頭這個電影,沿襲了美國電影特有的鏡頭風格,簡單明快。很少使用有高技術難度的跟鏡頭和切換鏡頭。
比較多的使用了可以突出主題的水平移動拍攝方式,比如電影開始的時候,不同的女性穿著不同款式的服裝在鏡頭內頻繁出現,使用了軌道車平行移動,給觀眾足夠的距離感覺,對於單獨產品的特寫,則突出了電影的主題,再加上後期影片的剪接十分流暢,突出了時尚這一主題在生活中的主導地位。
對於人物的刻畫,影片主要採用了特殊角度定焦鏡頭處理,對於人物的面部表情,語言特點有很好的突出作用。
而對於大鏡頭,也就是場景比較大,人物比較多的鏡頭,發揮了美國人簡潔,明了的拍攝方式,只是將主角放在鏡頭中央,定焦准確而已。。。。
總的來說,時尚女魔頭這部電影的鏡頭運用很流暢很自然,但是和歐洲活著亞洲的非主流文藝片相比,鏡頭的運用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特點。
5. 和時尚女魔頭(穿普拉達的女王)類似的好看的電影有
《時尚先鋒香奈兒》
6. 電影∶《時尚女魔頭》.
外文名:The Devil Wears Prada
譯名:穿普拉達的女魔頭/穿PRADA的惡魔(香港譯名)/時尚女魔頭
導演:大衛·弗蘭科爾 David Frankel
演員
梅麗爾·斯特里普
安妮·海瑟薇
艾米莉·布朗特
斯坦利·塔奇
7. 有沒有人看過時尚女魔頭這部電影
在酒店,他們就說了一些列行公事的話吧,然後米蘭達開始敞開心扉,說出自己這么多年的壓力呀,生活呀,然後就哭了。
發現什麼?應該是本來是讓那個男的升職的,結果米蘭達為了自己保住位子,把機會給了另一個女的,(那男的和米蘭達是多年的好朋友呀。)女主角安迪就有點失望吧。
最後,安迪和米蘭達在車上,安迪說自己沒有選擇,米蘭達說這一切都是安迪自己的選擇,就像她當初一樣。於是安迪恍然大悟,這不是她要的生活,明白之後,安迪就義無反顧的離開了米蘭達。回到了自己原來的生活。
影片最後,米蘭達和安迪相遇,米蘭達笑了。其實米蘭達的笑,是因為安迪做了自己想做和不敢做的事情。
我看後,明白的就這些,這部片子真的很好看,Anne演的很好,而且演米蘭達的那位演員得了Oscar最佳女演員提名,還有得了Oscar最佳服裝設計的提名,足以證明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8. 電影《時尚女魔頭》(也叫「穿普拉達的女王」)問題連連看 可以麻煩看過這部電影的帥鍋妹紙們提些與這
問題:安迪選擇最後為什麼離開雜志社選擇平靜的生活?
答案:
什麼樣的生活才是你想要的,即你的第一選擇是什麼。不得不承認,很多電影為了拋出這種問題會自然而然的採用各種手段使原本的一個可能存在的較中庸的答案分化成兩個極端。幸運的是安迪只花小小的代價便做出了一個自己的選擇。不能說她對還是錯,因為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標准來評判別人的選擇。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她的上司選擇了自己的生活,盡管偶爾會羨慕一下安迪,而安迪則為自己的理想而生活。人生在此分道揚鑣,算是求仁得仁吧!
影片其實是在用安迪的例子來教化觀眾在物慾中堅守自我。這對如今的中國其實是很有教育意義。但事實上,單就影片中的情節來講,她上司的選擇也未必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只是那不是安迪的生活。人生很少能平衡這兩個極端來獲得一種中庸,也不能魚與熊掌皆得,關鍵是你必須在做出最後的選擇後不要愧對內心的真我,這就夠了。
9. 為什麼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評分很高
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之所以能夠得到高評分,原因在於影片中的人好看,劇情精彩,演技精湛、寓意深刻,為所有有職業夢想的女孩建造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夢境,時尚元素豐富多彩,散發出獨特魅力,無法令人拒絕。
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在展現職場女性魅力的同時,也警示眾多職業青年,在進階過程中選擇安逸與慾望野心的關鍵性,電影是精彩的,人生亦是如此,面對得失時,更是一種考驗,但願所有人都可以不忘初心。
10. 電影《時尚女魔頭》的觀後感怎麼寫呢
在電影里,一切都好解決
每個人都可以輕巧的說,「如果我是安迪,我也會和她一樣選擇,選擇愛情、平凡、最初的夢想,這才是我的幸福。」——正因為說便宜話很不腰疼,或許也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人需要一份解脫,更是因為給成千上萬夢想著時尚、優雅、美麗但是過的如同一隻流浪狗一般的女孩子們營造一個夢幻藉以逃避現實,於是這部電影有了市場。
好吧。其實我也喜歡PRADA,喜歡植村秀和夏奈爾,喜歡安妮·海瑟薇,喜歡梅麗·史翠普。這部電影雖然讓我看得頭暈眼花透不過氣來,但還是讓人賞心悅目。我想大部分的觀眾如同我一樣,根本不知道《天橋》後面隱藏的華麗麗的「時尚界」究竟是一個怎樣五光十色又蒼白、傲慢又脆弱的世界。於是我們只能跟隨導演給我們規定的情境,踏入這個平頭百姓們無從知曉的奇境。然而,當看到拍攝時尚大片的那一段的時候,我徹底被雷翻了。我想那就算不是赤裸裸的諷刺,總歸有些調笑的味道。——不知為何突然想到很多高姿態的女性喜歡重復的信條是「我喜歡名牌,但是不能被名牌奴役」。她們說著這些話,同時省吃儉用的盡力去買一個五位數的包包或者鞋子,然後再公共交通工具上被人懷疑買了A貨。
其實我說這些話並非要痛斥奢侈品。本片中安迪的女友Lily在收到安迪送給她的一千九百美元的包包後那誇張的表現代表了多少女性的心?但是她同時也提醒著安迪她自己的定位。Lily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編配,但是觀眾能清晰地看到她有著清醒的頭腦,她有著她的堅持。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應該看到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如果安迪成為了真正的「馬蓮娜女生」,那麼她的社會定位必然會發生變化,她和男友內特也不再有著相同的文化層面,分道揚鑣勢在必行。這種改變本沒有什麼,人一成不變也是種悲哀。問題是,安迪不是艾米莉。艾米莉全身心的投入時尚界,她的夢想、追求跟安迪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可以說安迪對工作的執著和努力都沒有錯,錯的是她的內在和外在改變的不統一。因此,安迪的退出是正確的。這不是一個「時尚女王」和「鄰家姑娘」孰高孰低的爭辯,而是一個人生定位的問題。現在有太多的人看不清自己的人生定位,我想他們都應該來看看這個電影,搞清楚什麼才是他們所真正喜歡的,是范思哲的晚裝,還是隨意的套頭衫?喜歡哪個都OK,問題是你真的選擇對了嗎?
似乎說了很多廢話。最後還想說的,是關於女性的尷尬。正如安妮·海瑟薇在影片中說的一樣,如果馬蓮娜是個男人,那麼沒人在意她負面的東西,人們只會關注她偉大的事業和驚人的成績。我想時尚界本來就是一個代表了男權社會的現象,女人被當作物品來被「賞玩」,僅此而已。而所謂雋永的藝術與新奇的設計,都不過是蒼白的托詞。安迪真正的成長了。她雖然脫掉了高跟鞋和低胸連衣裙,但是臉上那抹微笑是真正自信而散發著魅力的。與影片開始時的那個亂糟糟的她完全不同。導演不是要追捧時尚,也不是要貶低時尚,而是通過一個女性在這個特殊職場中的蛻變來告訴觀眾什麼才是真正的時尚,女性因該思考的更多,以及那句看似諷刺實則篤定的「內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