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評價電影《驢得水》
「驢得水」原本是一頭驢的名字,可是校長為了多拿一份工資,就編出了「驢得水老師」,繼而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
孫佳佳,校長的女兒,是這部劇中唯一清醒的人,看了他們幾個大人的丑態,最後離開這所學校去了延安發展。最後那一盒跳跳球,她大概也了解到鐵男對她的心意了吧。
這部劇真的演的挺有意思的,給人的感受很深,很好看。
2. 《驢得水》很好看,為什麼票房卻不高
1、驢得水諷刺喜劇、黑色喜劇,這種電影種類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小眾,能有1億票房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如果想賺大錢,還是要拍正規的喜劇,以前的泰囧、港囧、夏洛特,現在的羞羞的鐵拳(特此說明,夏洛特、鐵拳跟驢得水是一個公司出品的),都是創票房紀錄的影片。
2、驢得水沒有強有力的公司進行運營、宣傳,所以票房不高。
3、驢得水的投入產出比是最高的,達到400%多,這就說明了驢得水不賠錢,反而是大賺特賺。
3. 如何評價電影《驢得水》
情境設置先聲奪人,高山滾鼓愈演愈神,演員爆發很准確 ,電影真的好看 (史航、沈騰評)。
從話劇舞台到大銀幕,《驢得水》經過五年劇本打磨、上百場表演磨礪,品質扎實,精彩巧妙的故事、不落俗套的笑點、無可挑剔的表演,令觀眾交口稱贊(網易娛樂評)。
這部電影難能可貴之處在於,讓我們看到國產喜劇電影更多的可能性,喜劇電影並非只能是一路哈哈哈,也可以做到有態度、有思考,看得笑聲之後,心口好像被打了一拳(《廣州日報》評)。
4. 驢得水的電影好看不,講的是什麼
借驢諷今
文/夢里詩書
嬉笑怒罵間用荒誕的喜劇色彩所醞釀的悲情,使《驢得水》既能逗人捧腹,更在針砭時弊的同時拷問已人性的盲點,固然電影在形式上有著過重的話劇痕跡,但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劇本夯實,耐人尋味懇切的黑色喜劇。
電影伊始將時代背景定位於民國一個偏遠山村的學校中,校長和三個老師共同合謀了用一頭拉水的驢虛構了老師「呂得水」。以此向教育局多領取一份薪水,但怎料教育局特派員來校視察,於是一場用目不識丁的銅匠冒充呂老師的荒誕事由此展開,而為了圓謊而繼續編制的謊言,既成為了電影推動劇情的動力,也為其悲劇性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隨著這一謊言的持續發酵,這個在特定環境中對知識分子的顛覆和教育腐敗的抨擊,通過本就並不牢靠的教師與銅匠的同盟關系,使故事變的越發幽默且賦有深度,看似道貌岸然者的愚昧,為了實現所謂夢想的不擇手段,最終令電影中每個人本自美好的預期被逐個打破,人性也在貪婪面前徹底淪喪了底線,其丑惡淋漓盡致的展現,構築了電影極為出色的內在縱深。
談及這部作品,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任素汐飾演的女老師張一曼,她在電影中既擔負了諸多的「有料」笑點,也成功塑造了了電影最為矛盾的一個人物形象,張一曼看似放盪的背後,卻有著一顆純真之心,但也正是這樣的一份純真,讓她成為了這場用喜劇粉飾的悲劇中最為悲情的人物,這實則甚令我感覺電影中的張一曼與《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瑪蓮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則是前者憑借於美貌,而後者則是幽默與性格的使然。
如同一場話劇般的表現形式,其實並不是電影的缺陷,這正如《狗鎮》這般另類的作品一樣都為人拍案叫絕,《驢得水》的問題其實是在於並沒有處理好將話劇演變為電影的過程,在電影時長過半後,很明顯的能令人感覺到劇情開始了強硬的大幅跳躍,以此引發的人物轉變突兀,使人性經不起細致的推敲,最終命題的著點也變的稍顯生硬。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或許存在著微瑕,可仍舊瑕不掩瑜,魯迅曾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而借驢諷今的《驢得水》顯然正深諳此道。
5. 電影《驢得水》在豆瓣的評分相對於來說很高,看完這部劇,如何評價
《驢得水》是一部笑中帶淚淚中帶著滋味兒的電影。劇中張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用一首《我要你》貫穿了整部電影,尤其是在有一幕她剝蒜的時候把蒜皮當做了雪任期飄灑空中,那一個場景不僅是讓裴魁山為之動心,更是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心中一暖。是啊,張一曼不過就是一個喜歡自由和溫暖的女子,她單純可愛甚至可以為了那簡單的生活去「賣弄」自己,但她並不「骯臟」因為她為的是孩子和學校。
還記得有人在影評中在為張一曼扼腕嘆息,因為她「死了」。不,其實我一直認為她還活著。但至少,在那個像沼澤一樣的泥濘崎嶇的年代裡,她哪怕只活在自己編織的夢里。這就像是電影的結尾一樣,一切彷彿像全部都沒有發生一樣,大家獲得了想要的快樂,沒有私慾沒有「驢得水」而生活還在繼續,就像是一場夢一樣的開始。最後我不得不說的,通過《驢得水》這部國產小成本電影,可以看得出這其中包含了無數人的心血。同樣,也可以看得出國產電影沒有天價演員和高投資也一樣可以拍好,而這一切只不過取決於「從業者」的是否「走心」。總之,《驢得水》是一部很棒的片子,值得一看
求採納
6. 如何評價《驢得水》這部電影
《驢得水》和商業電影的共同點是都追求「好看」,追求讓大眾看懂、看過癮。而我們並非通過堆砌明星或追求大場面來達到好看的目的,而是通過不一般的精彩故事和不一般的鮮活表演。《驢得水》和藝術電影的共同點在於都具有強烈的風格感和創作者的個人表達。這部電影強烈的戲劇化風格繼承自《辦公室的故事》、《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醜八怪》等這些我和劉露非常熱愛的電影,但這種風格或許與大家心目中藝術片「詩化的風格」是截然相反的。
7. 驢得水是不是一部好電影(驢得水)影評
「《驢得水》是今年最佳國產影片。」恩,這是我今年聽過最好笑的笑話。類似這樣的追捧已經多到令人肉麻的程度,感覺有必要出來嘮嘮,因為它真沒你們說的那麼好。
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立意確實犀利。全片火力全開,對知識分子加以無情的諷刺與鞭撻:先是空餉的利誘,繼而是官威的壓迫、再是槍聲的震懾。讓他們的丑態一覽無余。隨著故事的推進,強權體制和異化環境將電影里每個人所珍視的東西諸如尊嚴、美、理想和勇氣一一剝奪和摧毀……
這顯然是很多人追捧《驢得水》的原因。然而這樣一部看上去「言之有物」的電影,表達的方式堪稱災難,追求「物」的企圖心也過於明顯。
說它表達失范倒不是嫌棄它滿是話劇腔不夠「電影」,我對電影本體性沒有過於執著的追求。電影劇作結構本身就戲劇式、小說式、散文式結構之分,可見其對於姊妹藝術的借重。很多帶有明顯戲劇風格的電影也不乏成功之作,像《十二怒漢》和《殺戮之神》皆在此列。
《驢得水》的致命傷不在其電影改編的缺陷,而在於它違背了藝術創作需要提純和過濾的基本規律,與其說它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場粗暴的人性丑惡實驗與展覽,極易引起觀眾的生理不適。
欣賞這部電影尤其是後半段的觀感,就好像有個人在摁住你的頭,讓你不容拒絕地細看人性的種種丑惡,還不無得意地問你:「我是不是很深刻?」這種拿「深刻」當大旗,堂而皇之地冒犯觀眾的做法,也能博得滿堂彩。只能說明我們對於電影「深刻」的需求已經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
8. 如何看待電影《驢得水》
我和劉露這次想做一部大家沒見過(或者說是很久沒見過)的電影,希望能兼具商業性和藝術性。更確切地說,我和劉露所學習的藝術體系本來就要求作品面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我們所追求的藝術性本就不是背離市場需求的。
我們力求用簡單質朴的手段,表達豐富的故事和情感。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民國,取材卻是來源於我和劉露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幾乎每個人物都有身邊人的原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和觀眾交流我們對於人類某些共性的思考。
我和劉露相信商業和藝術並不一定那麼涇渭分明,我們不做沒營養的垃圾食品也不是寡淡的養生料理,我們想做一道好菜,讓食客覺得好吃的同時得到營養。
9. 如何評價電影《驢得水》
每部影視著作都有它的意義,大家是怎麼評價《驢得水》
《驢得水》和商業電影的共同點是都追求「好看」,追求讓大眾看懂、看過癮。而我們並非通過堆砌明星或追求大場面來達到好看的目的,而是通過不一般的精彩故事和不一般的鮮活表演。
我們能把蒜皮當雪花,我們也能為活命當狗爬,我們能張嘴是理想,閉嘴是日娘,我們也能前腳踏進金錢的坑,後腳邁入正直的門,作品源於生活,也會放大生活,我們很難因為作品去改變品性
但我們至少可以對照作品完善人格多數時候,我們都一樣,用最渺小的私念去支撐最偉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