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紹幾部美國或者其他國家拍的好看的戰爭片
我和樓主一樣喜歡戰爭片,把我看過的介紹給你.
非洲的
《祖魯戰爭》非洲殖民時期的戰爭片.
《黑鷹墜落》描寫索馬里戰爭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太陽淚》布魯斯威利斯(虎膽龍威系列)主演,美國大兵潛入非洲中部去營救國際紅十字會的官員.
其他類型
《我們曾是戰士》梅爾.吉布森(勇敢的心)主演,越戰片.
《風語者》尼古拉斯.凱奇(空中監獄、曼谷殺手),這部我個人很喜歡,看過3遍
《拯救大兵瑞恩》湯姆.漢克斯(阿甘正傳)、馬特.達蒙 主演(諜影重重) 主演
《兵臨城下》描寫二戰狙擊手對決的,很經典的片.
《珍珠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再現,場面非常宏大.
《第三帝國》斯皮爾.博格導演的,雖不是很出名,但絕對是部好片.
《現代啟示錄》馬龍.白蘭度(教父)、哈里森.福特(奪寶奇兵系列),兩位巨星合拍的,被稱為越戰片之父.
《獵鹿人》羅伯特.德尼羅(美國往事)主演,奧斯卡最佳影片.
《野戰排》奧斯卡最佳影片,演員我不熟悉,但其場面的真實性,確實在戰爭片很少見.
《第一滴血系列》史泰龍主演,描寫越戰的,似乎是中國人最早接觸的戰爭大片.
《兄弟連》斯皮爾.博格、湯姆.漢克斯導演,十集迷你型美劇,可以說是目前眾多描寫「諾曼底登陸」題材中最好看的一部.
整理了半個多小時,希望符合你看片的胃口.
2. 中印戰爭被印度拍成電影,你心目中最好看的印度戰爭片是哪部,並說出理由
我個人認為2010年上映的影片《英雄威爾》還算是一部成功之作,畢竟寶萊塢電影在成片質量和演員演技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英雄威爾》這部影片採用了英雄主義電影的常規套路,主角降生於家族危難之際、天賦超群、身負血海深仇、美人關、遭人暗算,這些元素都能在這部影片中找到,可以說這些套路的組合我們早都已經司空見慣了,但是就在如此劇情之下我們還是可以發現諸多亮點。比如故事背景設定是英國人侵入印度不斷繁衍生息最後想要統治印度,這個情景實際上也是在模仿印度在過去被英國統治的經歷,主角出生後便立志成為勇士保衛家園,卻在之後與敵方的公主墜入愛河,最終因為心愛之人沒有將敵方趕盡殺絕,但卻遭到對方暗算,因小失大,命喪黃泉。
主角本應在戰爭為了家園為了自由全力而戰,但是為了愛情他卻放下了手中的武器,這部電影的感人之處在於將血腥暴力與浪漫愛情的結合,主角在最後時刻為了愛情,一切都可以放下。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不能爭論他這樣的做法對錯與否,但是從影片當中他為自由而戰為愛情而戰的畫面已經深深的映在我們的腦海之中。
3. 美國有哪些經典的戰爭片
個人比較偏愛的一部戰爭片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部電影讓其他所有3D電影成了偽3D,豐富的細節,如身臨其境般的體驗,開始會忙於搜尋熒幕上的各種細節而有些目不暇接,適應後完全沉溺於劇情,隨著比利·林恩經歷一場比戰爭更艱苦卓絕的中場戰事。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伴隨著非議與抵制,就像《工廠大門》第一次放映時在場的人驚恐逃避,就像有聲電影第一次出現時大批演員「見聲死」……影評人慣常的論調是「這種革命會使電影失去原有的本真」,但電影發展到今天能依舊生機勃勃不就是依靠著每一次的技術革新嗎?而電影的內涵不也隨著技術革新而愈加深厚綿長嗎?
120幀的技術可能會在今後十幾年間不斷完善,精益求精,不斷壓縮成本,從而變成主流。也有可能李安引領的這場革命只是曇花一現,成為明日黃花。
B班是很普通的一個班,這個班中可能有來自偏遠山區的王狗蛋,可能有初中就輟學的李小二,可能有從小就羨慕軍人這個職業,大學畢業毅然從軍的張大寶。這是一個普通的再普通不過的群體,只是因為軍人這個職業才顯出他們的不同。
我們可以看到B班的人互相打鬧,開不痛不癢的玩笑,互相捉弄,這是他們相處的方式,經年累月早已使他們融為一體,甚至比親兄弟更親。
同樣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面對外界時的拙劣,彷彿與整個世界格格不入。這也是這類人的正常表現,不管在美國,還是中國,感同身受。
球賽的中場表演比伊拉克戰場上的槍林彈雨更可怕,賽前,他們被各種吹捧,享受著神仙般的待遇,他們盡情接受來自民眾的贊美,這一刻,作為軍人,內心一定是無比自豪激動的。
但當中場秀結束,一切夢幻破滅,此刻他們依然是英雄,但早已成為被人遺忘的英雄。人們會談論某個球員的精彩表現,會談論真命天女,會談論絢麗的煙花,但記住他們的,也許只有他們的家人。
所以我特別理解比利姐姐的舉動,她不願看著自己的弟弟再被送往伊拉克戰場,不管戰爭的意義何在,她都不想讓弟弟以身涉險。
「這感覺其實挺奇怪的,有人來表揚你這輩子最慘的一天。」
沒人關心一個年輕人怎樣在殘酷的戰場生存下來,你作為英雄存在的目的是供人們膜拜的,是社交網路上一股正能量,每個人都談論你,也都在消費你,但沒人理解你。
對於比利·林恩最後的選擇,如果換做我,我也會那麼做。
因為上戰場比中場秀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