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尋找兩部關於恐龍的電影
第一部:
被時間遺忘的土地 The Land That Time Forgot (1975)7.2
導演:凱文·康納 主演:道格·麥克洛 John McEnery 蘇珊·潘哈里岡 ...
本片根據艾德加·賴斯·巴勒斯的小說改編而成。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艘德國潛艇在撞沉一艘英國人的船以後,救起了倖存者。但是這艘潛艇開錯了方向,將這些倖存者帶到了一片未知的土地上。那裡,棲息著大量的恐龍和穴居人。他們能順利地重返家園嗎?
第二部:
失落的大陸 Land of the Lost (2009)5.7
失落之地 | 迷失侏羅紀
導演:布拉德·塞伯寧 主演:威爾·法瑞爾 安娜·弗萊爾 丹尼·麥克布耐德 ...
科學家瑞克和助手威爾與霍莉,在野外漂流時,竟然卷進了一個時空漩渦,來到了一個遍布著恐龍和其他古怪生物的世界裡。
是這個,那個講故事的男人是威爾·法瑞爾(科學家瑞克),看劇照,那蟲子吸血後越來越大:
http://img1.mtime.cn/pi/d/2009/23/2009531102350.99636997.jpg
http://img1.mtime.cn/pi/d/2009/23/2009531102350.13103826.jpg
分給我啊~~
㈡ 侏羅紀公園當年有多震撼
1993年上映的《侏羅紀公園》在當時造成的震撼是劃時代的,其影響力遠超單純的票房成功,成為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存在。以下從多個維度解析它的震撼之處:
史無前例的視覺真實感:作為首部大規模運用電腦生成圖像(CGI)與機械模型結合的電影,片中腕龍漫步草原、霸王龍暴雨夜襲擊等場景讓恐龍彷彿真實復活。觀眾第一次看到皮膚紋理清晰、肌肉運動流暢的恐龍,這種顛覆性體驗被形容為"如同見證活化石重現"(參考腕龍高聳入雲的經典鏡頭)。
特效團隊的突破性協作:斯坦·溫斯頓的機械恐龍(如霸王龍重達9000公斤的實體模型)與工業光魔的CGI技術無縫銜接,例如霸王龍追逐吉普車時,實拍與數字特效的切換毫無破綻,這種技術整合至今仍被奉為行業教科書。
全球票房與紀錄:影片以9.14億美元成為當年票房冠軍,並保持影史紀錄直至《泰坦尼克號》問世。其成功催生了主題公園、游戲、玩具等衍生品,使"侏羅紀"成為流行文化符號。
科學幻想與倫理討論:影片將DNA克隆技術、混沌理論等科學概念通俗化,馬爾科姆博士"生命會找到出路"的台詞引發對科技倫理的廣泛討論,遠超一般怪獸片的深度。
沉浸式體驗:斯皮爾伯格通過細節營造真實感——如杯中水紋暗示霸王龍逼近、夜間手電筒光柱下的迅猛龍突襲,讓觀眾與角色同步屏息。有觀眾回憶:"1993年影院里此起彼伏的尖叫,彷彿我們真的置身險境。"
時代精神契合:冷戰結束後,90年代科技樂觀主義與隱憂並存,影片中"人類扮演上帝復活恐龍卻失控"的敘事,精準擊中了公眾對科技進步的期待與恐懼。
即便以2025年的眼光回望,後續《侏羅紀世界》系列雖技術更精湛(如暴虐霸王龍的雜交設定),但初代震撼感仍無法復制。原因在於:
開創者的稀缺性:正如第一個看到火種的原始人,觀眾首次接觸CGI恐龍的沖擊具有不可重復性。
藝術與技術的平衡:初代更注重懸念營造(如霸王龍初現僅展示局部)與角色刻畫(格蘭特博士與孩子的互動),而續作則過度依賴視覺轟炸。
這部影片不僅改寫了特效工業標准,更證明了"想像力比技術更重要"——當腕龍在晨霧中仰頸長嘯時,人類終於通過電影觸摸到了失落的世界。
好看恐龍類影片:
《恐龍帝國》
《恐龍星球》
《恐龍世紀》
《侏羅紀世界》
《失落的大陸》
《恐龍的行軍》
《地心歷險記1》
《斑點:韓半島的恐龍》
《重返侏羅紀》三部曲
《侏羅紀公園》三部曲
如果不反感定格動畫,可以去看:
《暴龍谷》
《山洞人》
《荒山大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