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邵氏風月電影大全里50部有哪些
三不管
4.9分
主演:林家棟連凱田蕊妮方皓玟
導演:邱禮濤
類型:動作劇情驚悚犯罪
時長:79分鍾
年代:2008
地區:香港
語言:粵語
別名:Chaos
簡介
2. 邵氏電影有哪些影片值得一看
自從看了幾部邵式的電影,最愛的還是武打片,當然風月片也不錯。武打片這一類型,可以和美國的西部片並列,各有特色的。這里就推薦幾部個人喜歡的。
《大上海1937》:張徹執導,徐小健、杜玉明等主演的動作片。背景是抗日時期的上海。在抗日時期民族危難的關頭,幾個黑 社會 的頭子表現差強人意不是逃避就是投降。上海三大亨的弟子們也分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有的為虎作倀,淪為漢奸特務;也有的基於民族大義,投身於抗日斗爭。 杜門弟子林懷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參加了民眾自發形成的抗日地下組織。他們在廣泛的愛國青年的幫助下,殺漢奸,殺鬼子。林懷部與小刀楊藩齊心協力,與漢奸及其手下展開斗爭。
徐小健、董志華兩位小生表演可圈可點,應該是那個時代很多少女心中的偶像,不過後來好像也沒看到太多的作品。杜玉明倒是參演了很多電視劇,參演壞人很傳神。
《五毒 》 : 由張徹導演的古裝功夫片,演員包括郭追 ,孫建 ,江生 等,於1978上映。
五毒門是江湖上一惡名遠揚的門派,老掌門有感本門惡事作盡,命關門弟子楊得清理本門門戶,並尋找其師叔的寶藏。楊得喬裝成乞兒,打探到一座縣城,巧遇隱姓埋名的師叔老夫子一家遭人滅門,兇手正是大師兄與二師兄。雖然本縣何捕頭憑習練蛤蟆功的五師兄助拳將大師兄拿獲,但縣令與二師兄勾結反將五師兄下獄害死。三師兄時常蒙面夜會二師兄,掌控全局於幕後。 楊得發現何捕頭即四師兄後向對方亮明身份,兩人決定合力清除大師兄二師兄。暗處的三師兄決定出手了。
這部電影可比外國的cult片或B級片,風格詭異,血腥殘忍。喜歡這種類型的觀眾應該覺得好看。
《西安殺戮》:張徹導演,主演董志華,陳繼銘,翻拍自《五毒》。1924年,中國正處在軍閥割據之時,偵緝隊長馬騰雲與黑道公子曲大通勾結,為奪取財寶,指使流氓湯占魁殺掉相好小翠,並假意派隊副何遠新尋找線索。
一次義演中,何遠新結識了京劇武生傅天豪。兩人談及此案,懷疑起曲大通,傅前去打探曲家。曲心知不妙,想讓湯躲避,不料湯在客棧被何遠新抓獲。經六萬證實,鐲子是從湯身上竊得的。馬騰雲見勢不妙,就借故將何遠新調離西安數日,同時又設圈套,買通偵緝隊員和六萬,誣陷手鐲是從傅天豪身上扒來的。
傅被捕後受刑慘死,何遠新回來得知一切,十分震驚。面對腐敗的官場、欺壓百姓的惡霸,何遠新豁出了性命,以身護法,誓要把所有壞人一一鏟除,一場腥風血雨就要展開。
雖然是翻拍,但同樣拍出了武俠之氣,救貧扶弱,匡扶正義,永遠是俠義的主題。
邵氏古裝武俠片中我選-1967年張翼的《七俠五義》、1967年王羽的《獨臂刀》、1969年王羽的《獨臂刀王》、1967年王羽的《大刺客》、1969年姜大衛的《游俠兒》、1969年姜大衛、狄龍的《保鏢》、1969年羅烈、姜大衛的《鐵手無情》、1970年姜大衛、狄龍的《十三太保》、1970年岳華的《十二金牌》、1971年姜大衛的《新獨臂刀》、1971年狄龍、姜大衛的《雙俠》、1971年岳華、羅烈的《俠士行》、1971年羅烈的《餓狼谷》、1971年羅烈的《來如風》、1972年狄龍的《快活林》、1972年狄龍的《白玉老虎》、1975年岳華的《林沖夜奔》、1975年姜大衛、狄龍、岳華、王鍾的《水滸傳》、1975年姜大衛、狄龍、岳華、王鍾、陳觀泰、李修賢的《盪寇志》、1975年盧燕、凌波、何麗麗、金菲的《十四女英豪》、1976年狄龍的《楚留香》、1978年狄龍的《楚留香之蝙蝠傳奇》、1977年狄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1981年狄龍的《魔劍俠情》、1977年狄龍的《天涯明月刀》、1978年爾冬升的《倚天屠龍記》、1978年爾冬升的《倚天屠龍記大結局》、1980年傅聲的《絕代雙驕》、1980年傅聲的《英雄無淚》、1980年郭追、江生的《鐵旗門》、1981年郭追、錢小豪、江生、程天賜的《沖宵樓》、1982年程天賜的《五遁忍術》、1983年狄龍、孫建的《大旗英雄傳》
我運營的一個自媒體賬號專門做老電影經典片段,其中很多都是來自邵氏經典劇作。
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我自己發的也有幾十部了。
因此我看過的多一些,比較在影視網路常見的,比如說《大醉俠》《十三太保》《上海灘十三太保》《拳擊》《報仇》《神鵰英雄傳系列》《快活林》《刺馬》《小子有種》《十四女英豪》《少林三十六房》《獨臂刀》《獨臂刀王》《新獨臂刀》《刺馬》《少林搭棚大師》《七十二家房客》《五毒》《生死門》《鐵旗門》《風流斷劍小小刀》《十八般武藝》《大刺客》《錦衣衛》等等,這些我都發過精彩段落,經典的太多了。
還有很多影視網站不太好找到的我也看過並且發過片段,比如說《萬人斬》《飛龍斬》《血符門》《奪魂鈴》《飛刀手》《來如風》《金毛獅王》《五虎將》《插翅難飛》《瘋猴》《武館》《南北獅王》《廣東十虎與後五虎》《三闖少林》《神打》《茅山僵屍拳》《長輩》《十二金牌》,《火並》《七煞》等等吧。
個人喜好老電影,不論是否是高清的資源,我保存邵氏電影大概有幾百部。
《梁山伯與祝英台》本來是說的祝英台重情,剛烈、能以死殉情,電影里祝英台是是主要角色,她聽到梁山伯死的消息之後哭天喊地的表演是非常上乘的演技,傷心、痛苦、悲痛欲絕表演的淋漓盡致。而這部電影也是傳就一番佳話,流傳已久。
《上海灘十三太保》這部電影只有90分鍾,打架的就有70分鍾,裡面有14個人物(裡面的豹分大小)每個人物目的都是打的昏天暗地,然後浪漫的死去,這也是一部稱為當年比較經典的電影!
曾幾何時,邵氏電影是「精品」的代名詞,也代表了方面香港電影的一個時代。我們都應該記住一個人:邵逸夫。
邵逸夫2014年去世,享年107歲。一生中不僅為武俠電影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傳奇,同時也是一個大慈善家,他對 社會 的貢獻、影響力是巨大的。
1966年的《大醉俠》,可以說是新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拯救了已經接近沒落的武俠電影。
1967年的《獨臂刀》,在大醉俠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臉譜化之外的因素。更多展現的兒女情長、跌宕起伏的劇情、江湖恩怨和一些懸疑。都使得新武俠電影再次升華。
1976年的《流星蝴蝶劍》。楚原的手法,倪匡的劇本,古龍的魅力,打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江湖武俠。直到今天都能讓人津津樂道。
七煞,五毒,金臂童,殘缺,鐵旗門等等,都很經典,我本人比較喜歡經典武俠,現在的電視都不怎麼看,沒事的時候都會看看邵氏的老電影和一些經典的武俠劇
邵氏很多經典電影,風月片有佳,但是現在很少有地方能看得到。不過一些武俠類或者愛情系列的也是不錯。
《大醉俠》就是武俠系列比較經典的一部。裡面有一個演員大家很熟悉,就是鄭佩佩,以前有顏又能打。和星爺電影里的華府夫人形象可不能同日而語。這部劇的打鬥也很邵氏風格,一拳一個聲音,拳拳到肉,頗有真實感。插嘴一句,成龍大哥也有出演,不過戲份接近龍套了。果然也是腳踏實地出來的功夫巨星。
再來一部愛情系列的就是《梁祝》了,愛情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介紹了。不過演員就要好好介紹一下,祝英台的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古典美女樂蒂。在當時可是巨星。梁山伯的扮演者是凌波,沒錯,女兒身的凌波,她也是反串演出,很出彩。全劇都是黃梅戲曲調,喜歡這個類型的可以去看看。
邵氏電影是一種情懷。歲月流逝,情懷不變。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邵氏電影盛興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邵氏電影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出品超過一千部電影。在香港五六十年代,邵氏公司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涌現出一大批電影人,像四大導演,李翰祥,張徹,胡金栓,楚原。還有狄龍,姜大衛,王羽,羅烈,岳華等演員。到了後期,鄒懷文,徐克,黃百鳴,麥加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壇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藝城三足鼎立 的局面。後期,由於大力發展無線電視行業,邵氏電影的影響力慢慢的弱了下來,逐漸的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不過依舊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影片。代表作有:《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少林三十六房》,《大醉俠》《獨臂刀》,《英雄無淚》,《武則天》,《楊貴妃》,《七小福》,《馬永貞》,《追男仔》等等。邵氏電影拍片的年代,代表了一個電影王國的美麗的記憶。
殘缺,上海灘十三太保,金臂童,射鵰英雄傳書劍恩仇錄,蛇鶴八步,
《天蠶變》、《游俠兒》、《至尊一劍》、《生死訣》、《紅粉動江湖》。
3. 好看的邵氏老電影
1、《唐朝豪放女》
雖然對惡魔和怪談多有模仿,但卻是非常成功的本土化改編,敘事節奏好,細節鋪墊自然,演員的表現也很不錯,即使現在上映也算是佳作了。
4. 邵氏電影最好看的幾部
邵氏出品,必屬精品。《牛鬼蛇神》是記錄一段時間,一個地方每個人生活的各種技能,有秀才遇兵,有道理說不清,主要是詐騙手段。《大軍閥》記錄了戰爭時期軍閥人物的性格和特點。
《風月奇譚》思路廣,歡樂多。有趣精緻的電影,讓人捧腹大笑,贊美編劇的巧思。服裝和風景都很精緻,對話也很精彩。演員們很漂亮,演技也很好。
《傾國傾城》「傾國傾城」加上李翰祥這名字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部製作精良品牌的浪漫片。出乎意料的是這是一部宮廷歷史劇亦是李氏第一部清宮劇。
美術場景的華麗在記憶中感覺超窗簾和燃燒。香港導演的魅力在於在狹窄的棚子里創造奇跡和幻覺。在紫禁城拍攝真實場景時,李翰祥獨特的優勢無法凸顯。
《三少爺的劍》是楚原拍的最好最時尚的武俠片;屬於邵氏必看片之一,配角陣容很強。當時邵氏幾乎一個大牌客串,可以數星星玩;
男主爾冬升英氣逼人,把狄姜二人給比沒了。女主余安安也很漂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王墨鏡的東邪西毒。
5. 邵氏風月電影有哪些
去優酷里搜搜有很多
應該是<捉姦趣事>中的第三個故事叫<高枕無憂>吧
導 演: 李翰祥 Han Hsiang Li
主 演: 岳華 Hua Yueh 李菁 Li Ching 胡錦 陳萍 宗華
相關分類:喜劇
片 長:93分鍾
地 區:台灣
語 言:粵語色彩:彩色
年 份:1975
影片簡介:
本片又名《閨房趣事》。青年轎夫(宗華)渾水摸魚,抖膽假扮王爺與王妃偷歡,結果被拉去當太監。日本著名塑泥人高手井上吉(谷峰),其夫人(林伊娃)與情夫山田成(王俠)偷情,還以為夫人為他帶來大買賣呢。藝妓仙雲嫁予郡守(田青)為妻,而郡守酒後即醉,醉了則睡得形如死豬,結果仙雲乘機與情夫崔銘(岳華)幽會。剪刀鋪老闆娘張楊氏(胡錦)乘丈夫前往天津,先後與小開胡楚與學徒小韓偷歡,怎知其丈夫提早回來,張楊氏竟以一個偷情故事瞞混過去。
6. 邵氏風月電影(邵氏風月片里的東方風情)
1982年,根據同名連載專欄改編的《三十年細說從頭》上映,導演李翰祥在片中大膽戲說自己從影30載的秘聞趣事。
李翰祥說:「人生如戲,誰的戲都有掌聲起落的時候,誰的戲都有落幕的時候。」
作為李翰祥在邵氏拍的「落幕」作品,電影重現了邵氏的黃金時代——雖然獵奇感遠甚歷史感。
80年代,伴隨著李翰祥的辭別,邵氏時代也在走向謝幕。作為香港電影行業的黃埔軍校,巔峰時期邵氏發掘的眾多導演演員,後來也成了邵氏走向衰落的引子。
胡金銓出走台灣,鄒文懷何冠昌成立嘉禾電影,培養出風光一時的李小龍、成龍、張曼玉、洪金寶、陳可辛等頂級巨星和名導,邵氏的光輝日漸暗淡。
70年代邵氏「風月片」的興起,未嘗不是邵氏開始由巔峰走向落寞的轉折點。
但如今回看,大概也只有邵氏時代的禁片能稱得上「艷情而不色情,風流而不下流」,配得上「風月」二字。
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一直要到1988年才得以確立。從那之後,才有了如今人們常識的,囊括色情血腥暴力在內所謂「三級片」的概念。
在那之前,作為港產香艷三級片前身,邵氏風月片其實已經興盛了好十幾年。
邵氏風月片潮流的起點,是1972年上映的風月喜劇《大軍閥》。這場合作起始於70年代初李翰祥和邵氏兩方的經濟困局。
1963年,李翰祥出走台灣成立國聯影業。正欲大展宏圖,卻遭遇金主爸爸陸運濤(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老闆)坐飛機在台中豐原神岡失事。
失去靠山的李翰祥後來在票房上接連失利。1971年,創業失敗的李翰祥再度返港,開始拍騙術題材小成本電影掙錢。
當時邵氏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吝嗇分成,鄒文懷何冠昌帶著一群邵氏同僚出走,另起爐灶成立嘉禾。之後邵逸夫又走眼錯失李小龍。
很快,在嘉禾王牌——李小龍功夫片的重創之下,邵氏開始遭遇嚴重的生存危機。為拯救危機中的邵氏,邵逸夫主動請回了曾經的搖錢樹,開創過一代黃梅調電影熱潮的李翰祥。
而李翰祥試水的風月喜劇片《大軍閥》,就是回歸邵氏後的第一部作品。取材北洋政府時期諸多逸聞趣史,李翰祥打造了經典的軍閥大帥龐大虎形象,也捧紅了之後20年裡香港最重要的喜劇演員——許冠文。
作為當年三大賣座華語電影之一,《大軍閥》的成功,開啟了邵氏和香港電影的風月片浪潮,也讓邵氏堅定了風月片這條全新的生財之路。
跟執著於電影藝術水準的名導胡金銓相比,同為「文化型」導演出身的李翰祥,卻將文化內涵和市場需求的平衡點拿捏得恰到好處。
大約是經歷過了創業的失敗和市場的毒打,李翰祥後來對電影的商品性質毫不避諱:「電影本身是商品,不是畫,不是曲。畫和曲可以是非賣品,電影卻一定要有市場,要大家來看,要在商業中求藝術,藝術中講商業,最好雙叫——叫好叫座。」
《大軍閥》的成功,讓邵氏開始打定主意開拍更純粹的風月片撈錢。在藝術和市場,掙錢與成本之間,李翰祥和邵逸夫也達成了統一意見:「邵先生對我其實不錯,我拍了幾部風月片賺了錢,他就讓我拍大成本《傾國傾城》。」
當年邵氏風月題材多取材於民間曲藝、歷史宮廷、《金瓶梅》等傳統中國古典文學題材。基於老輩藝術家天生在國學上的存留的底蘊,他們的作品裡總會滿溢出濃厚的傳統風情。
在他的作品裡,不管是陽春白雪的歷史片如《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還是下里巴人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影壇》,甚至之後艷情吸睛的風月片《金瓶雙艷》、《風月奇譚》,都帶有濃郁的東方古典審美。
在邵氏的風月巔峰時代,為貼近東方古典風情的韻味,李翰祥將中國傳統民俗、舊時風物、市井風韻和背後的倫理精神都靈活融入了電影作品之中。
譬如,在《金瓶雙艷》里,整個布景道具人物服飾,都與小說原著的元明代背景契合。而《鬼叫春》中花家驛的水車茅屋,《風流韻事》中雕欄畫棟的西門大宅,都洋溢著如同國畫般的古典美。
李翰祥通過對場景細節的追求,烘托氛圍塑造真實感,重現傳統故事裡的古典意境。又將故事中人物個性進行重塑,以更貼近七八十年代觀眾的倫理觀念。
譬如,在《金瓶雙艷》里,李翰祥就著意淡化了女性的負面形象,略去了原著中某些語言粗俗,強化了他們的悲劇命運和對愛情的追求,同時也保留了作品本身的訓誡意識。
邵氏風月片繁榮的70年代,也正是西方「性解放」意識興起,香港電影開始從「注重社會教諭」向「追求感官刺激」的轉型階段。
在李小龍、洪金寶、成龍等為代表的新一代功夫片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七十年代,邵氏風月片的大行其道,拯救了當年風雨飄搖的邵氏電影。
李翰祥和邵氏這場合作延續12年,產出電影30多部,其中20多部都是風月片,包括經典的《風月奇譚》、《北地胭脂》、《風流韻事》、《金瓶雙艷》等等。
除了李翰祥,當年楚原導演的《愛奴》、後期方令正的《唐朝豪放女》,陳安琪的《花姐時代》,都是邵氏風月題材的優質作品。
但隨著邵逸夫開始退出電影管理,邵氏繼任者越發缺乏長遠眼光,注重短期利益。就如同《三十年細說從頭》里拍的,同一個攝影棚同一條街,三部電影同時開拍互相撞車,一條街道恨不得拍20次,如何能不出爛片?
將「風月」和吸睛噱頭當作票房春葯,遲早就會如縱欲過度的西門慶一般掏空根本。
此後,80年代港產三級片開始完全拋棄文化內涵,追求獵奇吸睛和情色噱頭。香艷三級片離「風月」二字越來越遠,越來越注重單刀直入的感官刺激,也越來越金玉其外。
以至於作為「風月片」代表的李翰祥都不得不出來說:
「真正寫性要騷在骨子裡,大家脫光便不性感。性開放的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都有很多真人表演,大家見怪不怪。反而收得越緊,人就越好奇。所以拍風月片首重含蓄。」
但「風月」題材畢竟在傳統倫理觀中難登大雅之堂,拿「風月片」談文化情感聽起來也有些違和。何況在那個商業社會下燈紅酒綠的香港,非要電影來肩負什麼文化使命也是為難。
有情有性,精緻唯美的邵氏風月片時代,畢竟是要落幕了。
- THE END -
7. 邵氏風月電影有哪些
應該是<捉姦趣事>中的第三個故事叫<高枕無憂>吧
導 演: 李翰祥 Han Hsiang Li
主 演: 岳華 Hua Yueh 李菁 Li Ching 胡錦 陳萍 宗華
相關分類:喜劇
片 長:93分鍾
地 區:台灣
語 言:粵語色彩:彩色
年 份:1975
影片簡介:
本片又名《閨房趣事》。青年轎夫(宗華)渾水摸魚,抖膽假扮王爺與王妃偷歡,結果被拉去當太監。日本著名塑泥人高手井上吉(谷峰),其夫人(林伊娃)與情夫山田成(王俠)偷情,還以為夫人為他帶來大買賣呢。藝妓仙雲嫁予郡守(田青)為妻,而郡守酒後即醉,醉了則睡得形如死豬,結果仙雲乘機與情夫崔銘(岳華)幽會。剪刀鋪老闆娘張楊氏(胡錦)乘丈夫前往天津,先後與小開胡楚與學徒小韓偷歡,怎知其丈夫提早回來,張楊氏竟以一個偷情故事瞞混過去。
8. 邵氏風月電影有哪些
有很多啊 歡迎來邵氏電影吧做客! 這個帖子還有海報 希望喜歡
《獵人》:日本導演楊樹希(原名中平康)擅拍港式占士邦片。本片除性感及偵探元素外,焦點是狄娜的驚艷客串。金漢在片中與女下屬有染,後因多名情人被殺而成嫌疑犯,唯一一本獵人日記,卻成脫罪證物。。。導演:楊樹希;年份:1969;演員:方盈、金漢、范麗、狄娜
《唐朝豪放女》,1984年夏文汐接拍邵氏的《唐朝豪放女》,大膽的露點演出已令世人驚嘆,同年主演的台灣電影《殺夫》不僅激情而且入戲,更受到一致好評。
對於夏文汐而言,拍電影無所謂尺度,若是劇情需要,該脫就脫,毫不忸怩。
酒簾》:老蓋有三個女兒,因生活逼人,借高利貸開色情場所《酒簾》。三個女兒為父還債,墜入風塵。大女被壞人所騙;二女雖有機會從良,但因出身不好而慘遭拋棄;三女嫁得好人家,卻見酒簾生意不景,被逼瞞著夫家出賣肉體。老蓋眼見三個女兒的悲慘命運有自己一手造成,痛不欲生。導演:羅馬;年份:1976;演員:野峰、陳萍、林珍奇
捉姦趣事》(又名:閨房趣事) 李翰祥盡量迴避色情、庸俗和低級趣味,以詼諧而形象的手法寫盡了男女之間的情事,帶起古裝風月片的熱潮。轎夫(宗華飾)混水摸魚,斗膽假扮王爺與王妃偷歡,結果被拉去當太監。日本塑泥高手井上吉(谷峰飾)的夫人(林伊娃飾)與情夫山 田成(王俠飾)偷情…李翰祥作品,李菁、胡錦、宗華、岳華、陳萍主演。
《一樂也》,恬妮參演的風月片雖多(包括《一樂也》、《丑聞》、《洞房艷史》等),卻僅限於狐媚妖嬈,與男星的親熱戲雖也大膽開放,卻從未有過真正裸露。
《毒女》,陳萍在《毒女》(何夢華導演)和《風流韻事》(李翰祥導演)中的大膽裸戲出位,成為70年代當紅得令的「肉彈」。在邵氏期間,陳萍參演影片雖多,可惜以賣弄色相為主,一直未能有若突破。90年代中期,已接近天命之年,居然仍在舞廳表演脫衣舞為生,悲哉。
《應召名冊》,在邵氏趕拍的《應召名冊》中,余莎莉飾演自殺身亡的艷星白小曼,更以三點全露的豪放姿態,受到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