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一些倫理類的小說推薦下
倫理的小說很多,我們看過這些倫理小說《地怨》,該小說提出一個倫理問題,就是主人公王學瑞,沒有貪污受賄,卻被整了九年之久,記大過處分;而潘沿美貪污二百多萬元,記警告處分。這是為什麼?有空點擊看看,有啟發有教益。
初看書名,可能你會以為這是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之間不斷碰撞,最終彼此獲得諒解的爛俗故事,就像好萊塢的爆米花親子家庭電影一樣。但細細看完後,你會頓覺別有洞天。
小說圍繞一對母女展開。凱特是一家高級律師事務所的訴訟律師,也是盡職盡責的單親媽媽,她的獨生女兒艾米莉亞就讀於一所貴族私立學校。
高度緊張繁忙的工作,讓凱特不得不在女兒與公司之間疲於奔命,但她依舊盡力把每件事情做到完美,甚至覺得這是種享受。
一天早上,凱特和女兒告別後匆忙出門趕去參加重要會議,中途接到校方電話:她15歲的優等生女兒因為作弊將被處分。凱特無法相信這是事實,因為女兒一向乖巧上進,聰慧出眾又頭腦冷靜,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做出這種出格的事情的。她心急火燎趕到學校,卻發現門口已被警方控制,這里剛剛發生命案,一名女生跳樓身亡,而這個人,正是早上剛剛和她告別的女兒。校方與警方共同認定,艾米莉亞是自殺,凱特沉溺於悲痛、歉疚與追悔中無法自拔。
但在幾天之後,她突然接到一條匿名簡訊:艾米麗亞沒有跳樓……有些讀者把這本書當成了推理小說。的確,故事的情節處處扣人心弦,很多地方都能隨時讓你產生代入感,感同身受。
但要說這就是一部推理小說,卻是過於低估了它所要帶給我們的關於親情的思考。這本書真正所要追查的並不是艾米莉亞是怎麼死亡的,而是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悲劇。
讀罷之後,你可能會和我一樣陷入沉思:我們真的了解自己身邊的親人嗎?我們真的像我們自己想的那樣愛他們嗎?艾米莉亞死了,身為母親的凱特最終也明白了如何珍惜女兒。但就像小說里寫的那樣,她再也來不及做出任何改變,再也來不及更改曾經的選擇,再也來不及當一個更加出色的媽媽了。好在,我們還有機會。
2、永遠不要以愛的名義,傷害家人
普利策獎得主安·泰勒的代表作《思家小館的晚餐》,被稱為情感家庭類小說的典範,曾先後入圍國家圖書獎、福克納文學獎。
在這本關於家庭生活的書,她用看似鬆散細碎的結構,講述了20世紀一個普通美國家庭三代人幾十年的生活歷程。通過幾個主要家庭角色視角的來回轉換,細數了他們在家庭和婚姻生活里所經歷的愛恨情仇、離別背叛、猜忌絕望。小說講了一個簡單又特別的故事。在一個普通的星期天,貝克·圖爾離家出走了。傷心之餘,圖爾太太只得獨立撫養三個孩子,她沒有告訴孩子們父親出走的消息,因為她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丈夫還能回來,繼續原來的生活。「生活就是撐著,一件事接一件事。」三個孩子慢慢長大,卻漸漸與她疏
「我們註定要失去我們所愛的人,要不然,我們怎麼知道他們對我們有多麼重要。」在一起的時候不珍惜,失去了又無時無刻的懷念追憶。我們中的大多數,不也是像書中的人物一樣,這么對待著自己的家人嗎?
3、改變的不是世道,真正改變的,是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