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您是否認為黑白電影比彩色影片更具魅力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觀眾的日益挑剔,無論是在現實主義風格的影片中,還是在形式主義、表現主義風格的影片中,色彩變成了無可取代的電影藝術語言,既傳遞情感,又表現思想,既烘托氣氛,又體現風格。色彩成就了中外電影人的夢想,提升了觀眾的審美層次。色彩是影象時代和歷史進程中的催化劑,有了它,電影世界及世界的電影才有了看不盡的主題。
1927年,電影藝術由無聲跨進了有聲時代,使電影藝術更富有現實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術首次在美國馬摩里安執導的電影《浮華世界》中運用,使電影由黑白兩色到彩色。不但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覺享受,更為電影藝術增添了新的魅力
Ⅱ 如何評價台灣電影《黑白》
我不清楚現實是否真的那麼赤裸裸,但是能夠拍的這么赤裸裸,而且情節相當不錯,確實很難得!
兩兄弟阿俊和阿平,一黑一白。兩個權貴的子女(議員的兒子,蕭副坐的女兒)一黑一白。法律與權利,黑白顛倒。黑生白,亦克白,反之,白亦如此。阿俊混的是黑社會,為了兄弟情義,誤殺議員兒子,吃了十年牢飯。理解父親的不易,未曾怨恨過父親親手抓他坐牢。
一直都很照顧弟弟,冒死去就弟弟。幫助內向的阿秀等等,他雖是黑道,可在他身上體現更多的是鐵血柔情。對惡勢力的抵抗,對家人的守護。黑與白都在他身上體現出。阿平,可能是純白的代表吧,正直的警察,嫉惡如仇。
可做事少了哥哥阿俊的一些血性,有一些循規蹈矩。一直想打壓惡勢力,可到最後他才知道,黑與白是沒有一條明確的界限的。議員兒子,阿俊說得沒錯,害死他的其實是他的議員爸爸。強奸殺人犯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還繼續做惡,死有餘辜。
副坐的女兒,蚊子姐,其實一開始我也覺得她是個壞女孩,跟男人開房賣淫被抓,街頭打男人刮女孩的耳刮子,滿大街收保護費。可那「被害者」們一點都不怨恨她,反而感謝她,她收的保護費是捐給慈善機構....這部劇的劇情的反轉真的做得挺好的。
一個人的好壞,善惡,黑白,有時候很難界定。你覺得他是黑的,可他也白。你覺得他是應該是善良的,可他確是大魔王(比如督都的反轉)上層建築有黑有白,黑白相生,相剋。絕對的白,絕對的黑,是不存在的,無論以前還是現在。
《黑白》是純台灣自製的正宗黑道電影,由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擔任總監制,戲劇圈資深名導游堅煜擔任總導演,王傳一、李妍瑾、張靜之、竇智孔、施名帥等主演。
因為殺人而入獄的哥哥(竇智孔飾演),在出獄後想要金盆洗手,卻奈何過往恩怨糾纏不放,當警察的弟弟(王傳一飾),在號令之下執行任務,卻將兄弟倆都卷進了黑白兩道之間的斗爭。
Ⅲ 關於彩色與黑白電影的問題
有了有聲電影以後也沒有很快廣泛運用呀
一個是成本問題,一個是接受的時間問題吧
Ⅳ 黑白電影和彩色電影
事先聲明,我並不是什麼「專業人士」,我只是「FAN」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拍黑白的還是彩色的,都要取決於電影要表達的內涵。
當然在彩色電影沒誕生之前我們暫且不提,因為那時想拍彩色的也拍不了。但當電影技術發展到可以讓小蜘蛛滿天飛去拯救世界、可以讓大猩猩爬高樓去勇斗飛機的今天,已經不存在「可不可以拍」,關鍵轉到了「願不願意拍」。所以黑白和彩色不再是時代的劃分代表,而儼然成了一種表達電影的更直觀的工具。
比如說2005年的《好運,晚安》,就是典型的模仿老膠片式的黑白電影。那麼導演為什麼不拍成彩色的呢?他沒有那個能力嗎?不是。拍成黑白片,一來是因為故事發生的年代比較早,所以黑白片更有味道,更真實;二來,故事講述的是一場政治陰謀,用黑白可以更好的襯托出政壇的爾虞我詐的氛圍和當時黑白顛倒的恐怖,讓電影更具感染力。所以導演喬治·克魯尼用了黑白的表現手法。這無疑也是成功的,片子獲得了7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其實我認為把黑白和彩色用的最好的要數《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影片所有的寫實部分都是用黑白表現,這很飽滿的表現出戰爭的殘酷和戰士的恐懼。而五位女戰士的回憶則都是用彩色表現,這體現出了戰士回憶的美好以及戰爭前的和諧,也更襯託了戰爭的破壞性和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所以後來當懷著自己純真「彩色」回憶的女戰士一個接一個的倒在冰冷「黑白」的戰場上時,觀眾才不由得潸然淚下。影片就是用黑白和彩色的對比來突出了電影的內涵,使影片更具感染力並依然感動著、震撼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所以,所謂黑白、彩色哪個好,並沒有什麼定論。依然要根據影片去裁定。因為這一切只是突出電影內涵的道具。一位好導演不會在使用黑白還是使用彩色上費腦筋,只會在如何才能更突出電影的精髓上花心思。
Ⅳ 黑白電影與現代電影有什麼區別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黑白電影的畫質不是很高,而現代電影很清晰 黑白電影的色彩單調,而現代的色彩很豐富
Ⅵ 從未這么喜歡過黑白老片:比利懷爾德《控方證人》
上周六去所在城市的一處民間電影放映廳看了一部電影。驅車幾十公里,在放映廳遭受著蚊子的肆虐,為的就是去看一部六十年前的老片子——《控方證人》。
但是,這一切,都很值得。認識好片,好導演,這種樂趣真的令人享受與回味。
對於《控方證人》這個名字,或許更多人知道或看過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說《控方證人》,抑或是改編的同名話劇,而對這部電影所知不多。畢竟,這么久遠的片子已經很少有機會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了。
富有激情,好看。這是我看這部電影的感受。黑白片,沒有特效,幾十年前能拍出這樣的片子,真的值得稱贊。
故事講的是倫敦著名刑案辯護律師韋菲爵士(查爾斯•勞頓 Charles Laughton 飾)在接受心臟病治療期間,因一起謀殺案的出現而倍感興奮,不顧身體狀況出山相助,全力為當事人沃爾(泰隆•鮑華 Tyrone Power 飾)打官司。
案件的起因是沃爾認識了一位富婆,兩人相談甚歡,沃爾經常去拜訪她,而對方也很喜歡他,甚至為他修改了遺囑,決定把8萬英鎊留給他。卻不料富婆被人殺害。沃爾與她親密的關系以及她遇害當晚曾去過她家的事實,讓他成為了頭號嫌疑犯。而他唯一的證人是妻子克里斯汀(瑪琳•黛德麗 Marlene Dietrich 飾),但克里斯汀前來會見韋菲爵士時表現得冷漠與淡定,這令韋菲感到其中另有隱情。
而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克里斯汀竟然出庭做了控方的證人,公然陷丈夫於不義。這個情節可謂本片的其中一個高潮。
而更出乎意料的事還在後面;再加上雙方律師尤其是韋菲爵士的在陳述一番又一番辯辭時的精彩表現,讓人在看完影片之後大呼過癮,拍案叫絕。
圖/ 韋菲爵士,這個律師最初看上去似乎有點冷,但他的幽默與爆發力讓人深深著迷
圖/ 韋菲爵士的護士,也是片中極為鮮活的一個角色
圖/ 被告人沃爾,他在法庭的情緒起伏也是相當大的一個看點
圖/ 沃爾的妻子克里斯汀,沃爾唯一的證人,她的「倒戈」是本片最大的一個謎團
不得不說,導演比利·懷爾德(Billy Wilder)真是個講故事的高手。
說來也巧,比利·懷爾德曾想做一名律師,他放棄維也納的記者工作來到柏林,1929年起開始劇本創作而進入影壇,雖然最終沒有成為律師,卻拍出了這樣精彩的庭審片,想必對法律題材也是有著屬於他自己的獨到的見解,或許正是和曾經的夢想有關吧,寫出了如此精彩的劇本,讓演員的形象更加飽滿豐盈,叫人印象深刻。
據放映員介紹說,導演本人十分低調,這也是他並不那麼為大眾所知的一個原因,但了解他的影迷們,一定對《日落大道》《熱情如火》《桃色公寓》等經典電影記憶猶新,他的很多電影在IMDb和豆瓣都有著很高的評分(豆瓣甚至對《控方證人》給出了9.5分的評價;作為國內影迷心中極具口碑的電影評分系統,豆瓣能打出這樣的高分,想必這部電影一定有其過人之處)。
除了懸疑犯罪片,懷爾德的作品也呈現出多元化來。
比如上面提到的《桃色公寓》(The Apartment),還有《玉女風流》(One Two Three)等,是他喜劇片的代表作:
《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日落大道》(Sunset Blvd.)等是令觀眾瞠目的在60年代極為突兀的黑色電影:
也拍過戰爭片《戰地軍魂》(Stalag 17):
還有愛情片《龍鳳配》(Sabrina Fair):
有人說,懷爾德的電影「好看、會講故事,就像東方的皮影戲,有無數條線把人物控制在自己的手心裡」,除了吸引人的故事情節,還常常有一些寓意在其作品中。比如《日落大道》中,失意的好萊塢編劇愛上一個無聲時代的老牌女星,暗喻著無聲電影的沒落。而《熱情如火》中竟然有同性戀的暗示,今天來看的話真是超越時代的前衛思想。
如果你對這些都不是很熟悉的話,那麼下面這張瑪麗蓮·夢露站在地鐵通風口上的鏡頭你一定不會陌生。
這是懷爾德另一部影片《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中的畫面。
2002年3月28日,懷爾德離世,觀其一生,他不只是一個抱過六座小金人的電影大師,他更令人緬懷的是,他曾經帶給影迷們那麼多快樂的夜晚,以及那些為他的作品著魔的一個個年代。
懷爾德的墓誌銘,簡單卻意味深長。
也以此文向這位編劇之王致敬。
Ⅶ 日本黑白電影《羅生門》觀後感
2008年9月,正值黑澤明導演逝世十周年。在大師一生的電影創作生涯中,《羅生門》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為影迷稱道。這部創作於1950年的黑白電影時長88分鍾,雖然沒有《七武士》那樣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樣詼諧,但依然為成千上萬電影人推崇備至。《羅生門》的攝影風格以及劇情架構一再為後人效仿,而大師對於人生的反思足以讓所有人沉浸其中捫心自問。
《羅生門》的故事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林中》,《羅生門》則是他的另一部小說。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小說家,其一生全力創作短篇小說,取材新穎情節詭異,多關注社會丑惡現象,筆鋒冷峻簡潔有力。1922年剛從中國旅行歸國的芥川龍之介創作《竹林中》,效仿英國現代偵破小說鼻祖威爾基·柯林斯《月亮寶石》的結構,對同一樁案件聽取各方證詞,布設一個將所有人牽涉其中的迷局,透過故事反思人性。1927年芥川龍之介服安眠葯自殺身亡後,日本文壇為了對其表示紀念,特別設立「芥川賞」鼓勵新人,該獎項在日本文學界與「直木賞」齊名。黑澤明採用《竹林中》的故事,完成驚世之作《羅生門》。故事發生在戰亂連綿天災不斷的平安朝代,羅生門就位於京都大城圈正南門。黑澤明搭建的這個羅生門建築風格很詭異,亦是對歲月時局和人生的象徵。故事開場天下著雨,樵夫路人和一個游僧構成三人組,開始對一樁發生在竹林中的兇殺事件議論紛紛。案件圍繞著一個強盜和一對路經竹林的武士夫妻展開,這又是一個三人組。黑澤明繼《姿三四郎》後再度涉足三角關系,而此次意圖更為明顯,就是要讓人性在這看似三位一體的組合中分崩離析,而觀眾也和劇中人以及影片創作團隊形成隱含的三角關系。
嫌疑犯被抓到,五花大綁地送審公堂,原來是三船敏郎飾演的強盜多襄丸。多襄丸在竹林中小睡,偶遇了路過的武士金澤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一陣風吹過,真砂的真容被多襄丸看見,後者頓時心花怒放動了邪念。他誘騙武士到竹林深處,將其打倒後捆綁,又將真砂騙到武士面前,欲在此地凌辱女子給其夫君看,滿足自己變態的慾念。到這里前因基本交待清楚,而後果就是武士身中一刀死了,屍體被樵夫撞見後報官。影片中使用了倒敘手法先給出樵夫撞屍的情節,再把事情的起因托出,也是一種常見的設置懸念的手法。
看上去本片似乎就是一個普通的偵探破案故事,但黑澤明顯然不想被人誤解成愛倫坡。接下去故事開始有點兒意思了,圍繞著武士是被誰殺死的,幾位當事人開始各抒己見。第一個受審的是主犯多襄丸,他一副嘻嘻哈哈事不關己的表情,讓人覺得就是那種殺人不眨眼的主。多襄丸對自己殺死武士的罪行供認不諱,對於自己能夠和武士大戰二十回合,以及輕而易舉地捕獲美女芳心的舉動,甚至頗為自豪。在他的故事裡,早坂文雄編寫的配樂高亢激烈,襯托著多襄丸的英雄壯舉。
既然疑犯主動招供,看似可以結案了,但當事人真砂又給出了另一種說法。真砂承認了自己的受辱,其面對丈夫冷漠的眼神自覺羞愧,所以意圖讓丈夫結果了自己成全名節,但一不留神她昏了過去,也許在摔倒的過程中不慎刺死了丈夫。伴著真砂的傾訴,音樂變得平緩而又略帶哀傷。案情又一次陷入撲朔迷離。
為了徹底弄清案情,小日本把神神叨叨的招魂術也發揮了出來。本間文子扮演的巫婆故弄玄虛一番,竟然把死去的武士鬼魂附上了身。武士說了一個更為傷感的故事,看到妻子在自己面前受辱後居然還要求強盜殺死自己,更覺悲憤。即使心裡原諒了強盜,但對妻子仍是充滿了詛咒和怨恨。懷著這種激憤的情緒,他揮刀自盡,以一種武士道精神實現救贖。音樂在這里有些陰森而詭異。同一個故事,卻因為當事人不同的陳述,出現了三種說法。伴隨著這三種各自為政的說法,是三種完全不同的背景配樂。時而激昂時而幽怨時而詭異的音樂,襯托著陳述者不同的情緒狀態,將三個故事的界限劃清。張藝謀在《英雄》中嘗試復制《羅生門》的結構,但用不同的色調替換了不同的音樂,在大銀幕上看來風格化更趨明顯。
三個故事的經過不同,但起因和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一時的沖動,多襄丸看上了不該看上的女子,於是興起這一番荒唐事,其結果就是武士死了。但武士的死法各不相同,關鍵在於作案凶器。在多襄丸的故事裡,武士是被長刀劈死的,而在後面兩個故事裡,武士則是被屬於真砂的短刀刺死的。究竟誰在說謊,衙門看一眼屍體就知道。但黑澤明無心糾纏於事實真相,因為這不是一個查案子的故事,導演想要表達的深遠得多。
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個故事,也就是站在羅生門下的樵夫講的親眼目睹的事情經過。多襄丸在侮辱真砂後哀求她跟自己走,不願做決定的真砂要多襄丸同丈夫決斗,沒想到丈夫卻因為嫌棄被人侮辱過的自己不願意跟多襄丸較量,同樣多襄丸也丟了膽子不敢跟武士拚命。在被近乎精神崩潰的真砂挑唆後兩人終於大戰一場,場面卻是丟盔卸甲十分難看,最終誤打誤撞多襄丸佔了上風殺死了武士。這個故事沒有配樂的伴奏,就如同我們的平凡人生那樣毫無渲染,暗示著這才是事情的真實經過。至此真相大白,殺死武士的是多襄丸,用的是長刀。那麼那把短刀哪裡去了呢?黑澤明在這里埋下伏筆,直到後文才揭開真相。通過路人的口,觀眾得知短刀原來是被貪心的樵夫拿走了,而樵夫之所以在公堂上做偽證,也是出於這個原因,而不僅僅是如其所言擔心被糾纏到案情之中。
這個謎團一解開,看似解答了案件中所有疑點,實則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上面四個故事中有真有假,我們還基本知道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我們還想知道,他們各自為什麼說了一些假話,這些謊言究竟維護了什麼?細加分析便知,樵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貪財,多襄丸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虛榮,真砂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名節,武士用謊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樵夫的謊言代價最小,由於案件無關自身,他在乎的只是很小的財物。即使是一把短刀那麼小的事情,畢竟也是丟面子的,所以他沒有對路人和游僧道出。多襄丸明知自己要死了,所以盡量往自己的臉上抹金,試圖用英雄壯舉來滿足自己被認作強賊的虛榮心,掩蓋自己其實不過是一膽小毛賊的本質。真砂是女人,發生了這種事情,她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名節。所以在她的故事裡,掩蓋掉了自己因為愛欲快感而放棄抵抗的細節,而把自己偽裝成一個烈女形象。武士既不勇猛也不高貴,他打不過人家,而且還膽怯如鼠。對於他而言,最要考慮的是維護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所以編造出一個剖腹自盡的壯烈故事。出身於武士世家的導演本人在此唏噓武士道精神業已不再。案情終了,因果也都有了報。但導演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而讓羅生門的那場雨繼續下。為了拍出雨的效果,攝制組還往水中加了墨汁。而演員們要長時間在這搖搖欲墜的羅生門布景下工作,也實是敬業萬分。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雨聲,樵夫發現路人在偷棄嬰的外衣欲加阻攔,這才讓路人將自己偷去短刀的心事挑明。路人語不驚人死不休,順帶著道出世界上所有人都在欺騙的事實,一句「人間即是地獄」驚醒所有看電影的夢中人。此時的黑澤明已不僅僅是劇中戲的導演,而是要以上帝的姿態向世人發出哲學語氣的質問。
在這時影片格外沉默,劇中人在沉思,觀影者也陷入深深的思索。在這世界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在欺騙,更為甚者我們都已經習慣了信口開河。當為了獲得一些格外利益,或者是為了維護一些自我形象,我們都會不斷地欺騙別人,久而久之卻是一直在欺騙著自己的良心。當人世間失去了真誠的價值,這世界還值不值得去為之奮斗?探討此類題材的文藝作品不少,吉姆·凱瑞在《大話王》里嬉笑著慨嘆人生,匹諾曹被教導著不能說謊否則鼻子會變長。但黑澤明的思索格外沉重,他以一種大家風范高屋建瓴,又以一種末世姿態對人類表示絕望。我們都是人類的一分子,由彼及身地聯繫到自己,因而也生出一份莫名的悲哀來。
影片拍攝時正值日本處於戰後政權交替時期,國家衰敗經濟頹廢生產力嚴重下降,國民的自信心都在逐漸缺失。黑澤明借用人類共同的心靈思索對國家未來的走向表示了身為藝術家的迷茫和憂慮,而如今再看《羅生門》,也依然為其深入人心的發問而感到震撼。當今影壇愈來愈多的作者開始關注人性在物質大潮沖擊下的流失,《黑客帝國》《28天之後》《人工智慧》《三峽好人》等或多或少皆有所提及,但都不能達到50年前《羅生門》的哲學高度。都說電影是娛樂,黑澤明卻用電影寫了一本充滿哲學思辨的書。他的西方弟子庫布里克也十分贊同大師的情懷,在後者的影片中也總是充滿了對人性的解構和反思。
《羅生門》沒有一黑到底。在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原作里,老婆婆的衣服被奪走,作家給出了悲觀和絕望的答案。但黑澤明終究還是在影片末尾給出了一點希望,故事最後雨過天晴,沉默良久的樵夫從游僧手中抱走棄嬰決定收養,游僧則表達了對人間尚有光明和美好的信心。游僧的設置一眼就能看出,他代表了一種道義,一種只有東方人才能理解的哲學思想。導演試圖用傳統的道義來教化新新人類的意圖也很明顯,而伴著這種有一些希望的結局,音樂變得平靜而優美,樵夫漸行漸遠的背影亦是觀眾對於美好未來的一種期待和嚮往。嬰兒即是我們的未來,是人類懷抱的希望。只要有希望,那麼未來就有可能是美好的。大師在最後展露了自己的慈悲心,而我們觀影者則不該沉醉在這份假象的痴情里,而應以身作則地思索自身的價值,並且力所能及地去做真誠的事情。電影只能探討生命的意義,惟有每個人的行動才對生命有實際價值。除了思想上的超前,《羅生門》在技術上的突破也是顯而易見的,其劃時代的意義絲毫不遜色於奧森·威爾斯的《公民凱恩》。本片不僅是電影史上第一次走進森林拍攝,更是第一次將鏡頭直接對著太陽拍攝。技術上的實驗成功,讓我們有幸觀摩到如此瑰麗迷人的《羅生門》。主要故事都發生在斑駁陸離的樹葉下,光和影交相輝映,一如人心的叵測與未知。黑澤明對移動機位的把握爐火純青,在竹林中的幾場戲,很少出現單調的反打鏡頭,取而代之的是構思精巧的鏡頭移動。角色視角的移動不僅自然,而且成功地過度了情緒。在50年代就能達到在畫面和思想上如此完美的結合,難怪世界也為之傾倒。
本片卡司也是實力超群。和黑澤明有過多次合作的三船敏郎,是日本影壇的傳奇人物。這個出生在愚人節逝世在平安夜的男人,從小生長在中國,回國後參與電影拍攝,在《泥醉天使》中一鳴驚人。本片中他將一個看似牛氣沖天實則熊包一個的多襄丸表演得入木三分,嬉笑怒罵把握得恰到好處。之後他憑借《保鏢》和《紅鬍子》兩度奪下威尼斯影帝,和黑澤明一起被譽為「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60年代後三船敏郎和黑澤明發生不和,之後再未合作過,不得不說是電影界的一大遺憾。
在《羅生門》的優異表演中僅次於三船的就是飾演真砂的京町子了,她將一個時而堅毅時而軟弱時而瘋癲的受辱女子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舉手投足見優雅,蹙眉轉眼現憂傷。京町子被稱作「最優秀賞女演員」,從上台表演至今始終是單身。
和三船敏郎演對手戲的森雅之,是黑澤明班底中的優雅美男。他沉著理智的表演,和激越放縱的三船敏郎恰好形成鮮明對比,被人稱為「靜的森雅之」。1973年他因直腸癌去世,他的女兒中島葵也是一名演員。
另外扮演樵夫的志村喬和飾演僧侶的千秋實,也都一直活躍在日本影壇上。《羅生門》公映後震撼了全世界,次年接連奪下威尼斯金獅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日本電影震驚了世界影壇,而《羅生門》也一舉將黑澤明扶上電影大師的王座。
大師離開人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而《羅生門》的誕生也接近六十年。如今的世界愈加惟利是圖,連專心做電影的人也都少而又少。在娛樂大片充斥眼球的時代,我們需要經常靜下心來,欣賞一下《羅生門》這樣的電影。如同喝慣了可樂,也需要坐下來品一杯香茗一樣。《羅生門》有這樣一種寧靜致遠的情懷,讓人省身,讓人回味。
許多人都說,《羅生門》這部電影,是一輩子都要看的好電影。竹林里犯了錯無法翻案,那就不要在人生里再犯這樣的錯了,大師在天堂看著呢。
Ⅷ 觀黑白電影有感
記得一年級時曾體驗過戶外投放至大白幕布的黑白電影,《閃閃的紅星》《地道戰》《小兵張嘎》……在學校的操場中,同學們和家長一起拿著板凳排排坐,搖著蒲扇,不時撓撓腿上的新鮮「蚊子包」,看得津津有味。
放映中段休場時間,孩子們會結伴上廁所,或去小賣部買根冰棍,或跑去放映機旁邊盯著明亮的白光束下飛舞的小蟲子和揚起的細碎塵土,滿眼好奇。那時的屏幕由於在戶外,會隨著晚風輕輕晃動,於是乎電影的畫面也隨之移動。
這種體驗終止於二年級,觀看地點改成了常規的室內電影院,盡管當年的電影院還沒統一改造成如今和飛機艙一般的高檔舒適,可是多層的觀影設計倒是與如今的氛圍感一致。可是我卻深深地留戀著戶外那種樸素的觀影方式,這份隨意感和溫暖的氛圍至今難忘。喜歡它不用限制人數,有凳子就行,一家人都可同看,其他人坐在邊上也可以參與,可隨著社會發展徹底消失了。
後來沒過多久黑白電影便徹底退出了市場,變成了油畫感濃重的彩色畫面,慢慢演變成與實際無差的清晰觀感,再觀賞到令人嘆為觀止的3D立體效果的代表作《阿凡達》,而在部分主題公園里還能體驗到座位移動+吹風+噴水等的ND效果,把身臨其境發揮到一個新的高度。
最近適逢國慶,幼兒園鼓勵孩子們觀看紅色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我有幸陪同寶寶過了一把老電影的癮。
該片以李白烈士的事跡為原型,講述了中共黨員李俠潛伏在敵占區,為革命事業奉獻出生命的故事。
何蘭芬本是紗廠女工,對於商人太太這個角色很不習慣,覺得自己在享福貪樂,而前線同志在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李俠耐心地開導她,這份工作雖不是直接宣揚革命精神,但大家所看到的最新消息資料卻是經由他們的手獲取的第一手資料,讓大家有了前進的方向。
李俠通過電波揭露國民黨右派的投降陰謀,傳播我黨抗日主張,使敵人深感恐慌。上海被日軍全面佔領後,日寇通過分區停電等方式發現了秘密電台並逮捕了他。在敵人的酷刑下,嚴守黨的秘密,李俠不卑不亢地應對,自始至終只說「我是中國人」,敵人最終無奈將他釋放,拖著傷痕累累的身體,他第一次從被捕中艱難脫了險。
看著眼前的幾十種刑具,我已不寒而慄,試問是怎樣的一種意志力讓他在萬般折磨下仍能堅持初心?現在想來,眼見自己的同胞為了國家和人民無畏地沖在前線,被槍殺和殘害,每一場勝利都是靠浴血奮戰,不計其數的同伴的犧牲得來的。在他看來民族大義遠高於小我,他不願意因為自己的一時懦弱害了全中國,讓土地白白割讓給日寇,這應該是他的強大信念來源,讓他扛過一切傷痛。
而與李俠同牢的國民黨特務姚葦誤以為李俠是重慶派來的人,在出獄後力邀李俠參與傳遞密談降日情報的活動。李俠欣然接受,並借機將這些情報轉送到延安,為日後的再度被捕埋下了伏筆。
不想發生的事情最終還是發生了,其熟練的操作技巧早已被姚葦洞察,在解放前夕,李俠為快穩妥傳遞重要情報,不惜暴露行蹤也要親自完成使命,預判到自己的未來一般,當他發出了「再見」這個沉重的道別語後,敵人趕至。這回他未能順利脫身,最終英勇就義。
這批最後的電波,成為了「絕唱」,而他的不朽精神則永不消逝,讓人淚目。
為了新中國,多少不同身份的共產黨員身先士卒,死而後已,如今的和平年代,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所以盡管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請珍惜來自不易的安穩生活,向李白同志致敬!向烈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