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迷霧》這部電影
冰冷沉重的結局,將一種絕望的情緒以極致渲染,《迷霧》在迷霧重重下,所真正將人陷入絕望的,不僅是那外星人的入侵,更源於人性自身的迷霧,作為曾執導《肖申克的救贖》《綠林奇跡》聞名遐邇的弗蘭克·德拉邦特,《迷霧》可以說是它的又一創新之作,用不同視角的人性窺視,在幾近最後都乍看平凡的好萊塢電影中,令勇敢冷靜男主形象的崩潰,窺視以人性自身的盲點。——夢里詩書
B. 大家都如何評價電影《迷霧》
《迷霧》的片花里說到:想擁有,想奪走,想守住,這部劇核心還是慾望,一個女強人的慾望之路。她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觀,讓人佩服。
可高慧蘭的野心,不近情理讓周圍每個人都不舒服。同年齡的女人老公家庭第一,已經放棄外表管理,高慧蘭卻永遠精緻;同事們希望她快點退居二線,好讓新人冒頭,她卻賴著不走;丈夫希望她溫柔體貼,她冷得像一塊石頭。最討厭的是,她沒有孩子,夫妻關系不和,心地也不善良,還高傲無比,大家恨不得她趕快墮入泥潭,好讓人多踩幾下。
雖然已經被眾人看作狠毒、活該不幸的壞女人,但高慧蘭一個人仍像一支隊伍一樣,奮力廝殺,不知道自己早已偏離軌道,渾然不覺眾叛親離,她困在一片迷霧中,內心偏執到只剩下一個聲音。
從播出的劇集來看,《迷霧》有著美劇的緊張刺激,電影感十足的鏡頭,服裝考究,台詞多金句,如果情節不爛尾的話,應該會是一部高質量韓劇。
C. 《迷霧》這部劇撲朔迷離,讓人很是費解,這一部電影的懸疑部分怎麼樣
一個社會上看起來成功的美麗女人,風光無限,但在公司內部卻需要勾心鬥角,回到家與丈夫姜泰旭關系也非常疏遠,這樣的一個女強人不想卻還成為了一件殺人案的嫌疑人。
但是最後的結局卻發現了重大的轉折,凱文李真的是姜太昱殺的,河明宇替姜太昱頂罪被判死刑,姜太昱在一個霧氣深重的天里開車自殺了,高慧蘭最後的內心獨白:有時候以為抓到了幸福,一伸手卻什麼都沒有。
D. 電影《迷霧》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電影《迷霧》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對於《迷霧》這部電影已經是聞名已久,大名鼎鼎的史蒂芬·金的原著,改編成電影後,又是票房口碑都還不錯,於是今晚上有空遂看了《迷霧》···
人類是恐懼未知的生物。正常的死亡,人們一般不會過於害怕,戰場上死去千萬,血肉橫飛觀眾一般也不會有啥感覺,當然國內的和諧也是一大幫助···但是以人類不能理解的匪夷所思的方式死亡則會讓人恐懼異常,例如鬼魅等等各種未知生物···
迷霧則是讓人處於這一樣一個環境:無邊無際的茫茫白霧遮蓋了一切,放眼所見竟是一片白!人類獲得信息最大的最常用的途經視覺基本無用,讓人們始終處於未知的狀態,空洞的白更會讓人神經緊綳。如此達到最大的恐懼效果。隨著越來越猙獰可怖的未知怪物不斷出現,在迷霧中時隱時現挑逗觀眾的神經。不斷挑戰觀眾的心裡承受能力和想像力,人們會不由自主的去思考迷霧里還有什麼怪物,將自己最害怕的東西具現化出來,未知帶來的恐懼莫過於斯。
當然在無邊絕望和恐懼蔓延的世界,扭曲的人性也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看點。有保持理智的勇於戰斗未知的猛士,如同誇父一般戰斗不止!自然也有在未知面前瑟瑟發抖的普通人,他們唯一能做的也是祈求全能的神(全能神大家懂得···)更有在無邊絕望下人格扭曲了的人,最後一種人最可恨,在怪物面前懦弱無力,但是對付自己人卻是詭計層不出窮。那顆射穿蠱惑人心的神婆腦袋的子彈真是太帥了,哦也!
最後豬腳在經過千般努力萬般拼搏無果後完全絕望,萬念俱灰的時候卻突然來了希望,這實在是太壞了···因為一切已經無法挽回···
一切就像一團迷霧,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了,所以負重前行,一路累積。越是光鮮亮麗的人,活得更加千瘡百孔,我何嘗不喜歡像姜太昱那樣的人呢,紳士、有風度、有情感,但是,人總不會是完美地,像石拓,陳崧眼中的理想男人,不也有不為人知、無法遮掩的缺點嗎?誰還沒有想要遮掩的過去呢?只是人生在世,實在是不易。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握不住的東西。都市之中,我們的追求都十分的可笑。高慧蘭說「他們想踩你一次,第二次就會覺得更加容易一些」
但是誰不用服軟呢?
嫉恨、愛情、斗爭、金錢、地位,我們究竟那麼努力地求生存,是在求什麼?
那些看起來,像趙總那樣看起來頗有地位的人,不也是一樣柴米油鹽地辛苦生活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是人與人之間,不也是沒有把對方當人看待嗎?肆意踐踏,為所欲為。
高慧蘭設計韓之源,設計李在英,明明知道欠了何明宇的青春,卻可以一直威逼利誘地爬向青瓦台代言人的位置,不惜利用新聞之便,去把競爭者拉下台。
老張說「記者選擇發什麼不發什麼其實就已經是立場了」都是人,誰的立場沒有私心,那麼記者所捍衛的可憐的真相,究竟又是什麼呢?
大雄之類的人比比皆是,人生在世真的很沒有意思,都是蠅營狗苟,互相算計,今天沒過完已經得開始想明天,明明知道最後走的時候什麼都不會留下,卻還是一直向前奔跑。
高慧蘭說,我從一個卑微的家庭走出來一直努力地生活才到現在這個地步。我又何嘗不是呢?雖然我並不成功,但是生活,本來就沒有優劣。
我選擇做一個盡量純粹,可以不被孤立有人支持的生活,我知道只能靠我自己所以一直在尋求進步,僅此而已。如果有一天可以出現一個人跟我說,你跟著我就好了那又是什麼光景呢?
我不知道,太遙遠了,今天比較實在,畢竟,兩心相系,太過虛無縹緲了。
不管可不可信,影片就設了一個背景,被困在超市裡的很多人,外面大霧還有可怕的怪獸。超市裡面還有改革者和試圖開展一個宗教的`女人。最後挺有意思的,把孩子都殺了最後發現救援到了,所以一定不要放棄希望吧。
一場猛烈的暴風雨過後,畫家大衛的畫室被橫飛的樹干摧毀,房前的草坪和湖邊的船屋也被糟蹋得一片狼藉,遠方的山巒間罕見地彌漫起一團團霧氣。為了儲備物資,大衛帶著兒子和鄰居驅車到城裡超市購物,一路上,軍車一輛接著一輛駛過。
正在超市采購的時候,警車和消防車先後從門前高聲鳴笛、呼嘯而過,氣氛令人緊張而不安,接著,一股悠長響亮的防空警報驟然拉響,超市的顧客們茫然地面面相覷,只見一個老頭流著鼻血張皇地跑進超市,大聲呼叫:「霧裡面有東西!抓走了約翰·李!」,隨後大霧過境,四處彌漫,一個試圖開車離開的顧客在霧氣中發出撕心裂肺的慘叫,超市的眾人無不驚恐萬分,只得緊閉大門,守在超市。
在未知的恐懼中和有限的空間內,各種線索一點點拼湊出恐怖的可能,巨大的觸手、龐大的昆蟲和怪獸先後出現,外面到底發生了什麼?情況有多嚴重?是應該坐以待斃,還是自尋出路?
出於不同的考慮,眾人開始分化出不同的集團,在迷霧一樣的飄渺中,膽量、理智、人性開始接受嚴峻的考驗,真正的危險到底是來自迷霧中未知的怪獸,還是來自這些往日里最熟悉的人群?
最後,大衛離開超市後,和自己的兒子以及3個同伴驅車走向了未知的迷霧,當汽車的油耗盡,大衛信仰也淪陷了,他們失去了對生的希望,大衛和同伴們決定自殺,但是子彈只有4顆,大衛"紳士地"將子彈讓給了同伴,然後走下了車,准備迎接死亡,但是正當大衛在絕望等待死亡的時候,大霧散開,軍隊趕到,將怪物殺死,大衛陷入對殺死自己兒子和同伴的無盡悔恨中…人永遠不能放棄對希望的渴望。
E. 迷霧這部電影大家覺得怎麼樣
看前面部分的時候以為和以往同類型的影片一樣
都是英雄主義路線
主角成功帶領大家脫離險境
但是看到最後的結局才知道這部電影是有別於以往的
結局的設定絕對讓人扼腕,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在人們面前撕碎
當我們都認為主角逃出了恐怖的控制的時候,一個英雄般的人物即將誕生的時候,面對光明來到前的黑暗,他卻失去了希望,放棄了求生的願望,屈從於漫天的恐怖,選擇集體開槍自殺。失去了希望了人的絕望才是本片最為出彩的地方。
F. 很多喜歡科幻電影的人應該都看過《迷霧》,迷霧講的是什麼意思
相信喜歡科幻片的同學們都看過一部電影,名叫迷霧,這部電影雖然打著科幻的口號,但實際上可以按照一個驚悚片來看。元這部電影里邊兒元素穿插了比較多,但是並不影響僅為對他的評價非常高,所以這部影片到現在為止還屬於豆瓣高分電影。在所有人絕望的時候,只有男主人公走出了困境,帶領一些人離開了隱藏的超市。當他們坐上汽車駛向未知的遠方的時候,在中途卻遭遇了汽車沒油,神域巨大,生物路過的現象,絕望的男主將,車上的四人接連擊斃,包括自己的親生兒子也在其中。准備自殺的時候卻發現原來援軍已經趕到了附近,同時迷霧也在逐漸的消散,看到這一目的,父親陷入了深深的絕望。
G. 求電影《迷霧》觀後感
看完《迷霧》,我沉思良久。
我始終認為好的作品都會引起人思考的,因為它處處都折射著現實,處處都包含著人性。《迷霧》中的怪物不過是個隱喻,國家機器一旦失去控制不一樣會變成吞噬人民的怪獸「利維坦」嗎?所以災難其實離我們很近,如此一來問題就變得非常現實了:假如面對這樣的浩劫,你會如何選擇?
其實考慮這個問題很痛苦,不論把自己置於哪個角色之下,內心的拷問和真相的逼迫都會讓我坐立不安。現實的角落往往讓人目不忍視,「人性本善」的論調有時候看起來太過虛弱。你可以說這是我在和平時期知識分子式的胡亂臆想,但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其實就是一部血淚史,其間不為人知的代價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部異類作品。
首先,這是「史蒂芬·金 + 弗蘭克·達拉邦特」組合的第三部作品,但不同於《肖申克的救贖》和《綠里奇跡》里高唱人性贊歌的基調,《迷霧》則露骨的把人性的陰暗面描慕的讓人不敢直視。
再從表現個人英雄主義的恐怖災難類型電影的范疇來說,《迷霧》更是反其道而行之,從頭到尾彌漫的那種詭異氣氛使得我們自然而然的相信和依賴男主角,卻隨著他一步步陷入絕望直至崩潰。沒有《魔女嘉莉》和《寂靜嶺》復仇高潮的淋漓快感,雖然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和現代文明背道而馳,但至少滿足了我們內心的本能慾望。也沒有《閃靈》里惡人最終一死好人最終逃脫的典型結局。
《迷霧》,沒有任何出口,也決計無法解脫。
我覺得導演並非在刻意的反主流,每一處出人意料雖然和大多數人的普遍認知相悖,但並無斧鑿的痕跡。《迷霧》其實是在探討一種可能性,因為這種可能性基於幽深的人性,所以才顯得真假莫辯、才讓作為人類本身的我們無法釋懷。
故事發生在一個稀鬆平常的小鎮,不平常的是離小鎮不遠處的島上軍方的神秘駐地。如影片開頭籠罩其上的那團霧一樣,潛伏著某種不可測的危機。
台風過後,David帶著兒子來到超市采購,超市裡擠滿了同樣前來采購的鎮上居民。同樣在這的還有他的鄰居,一個黑人律師。可以看得出這位律師在鎮上過得不太順心,這從他頗具敵意的眼神可以看得出,但David一系列善意的舉動貌似讓他們緊張的關系有所緩解,他甚至為David開車載他而道謝。
於是便有了兒子和David之間的這段對話:
「你和Norton先生現在是朋友了嗎?」
「說朋友可能有點誇張」
「我想你們之間不再互相討厭了。」
「應該是吧,這是個好開頭啊。」
遺憾的是這只是David和我們善意的臆想罷了,這點好轉的端倪成為他們之間最後的和諧。面對接下來的災難,一切友好都顯得那麼脆弱。
平靜被嘶喊劃破,一個滿面鮮血的老人從遠處奔來。在他驚惶失措的恐怖描述中,警報聲起,迷霧襲來,世界瞬間變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塊。在這狹小的空間里,未知的恐懼籠罩在了每個人的心頭,霧中到底藏著什麼東西?篤信上帝的一位夫人這時候帶著耐人玩味的表情說了一句:是死神。
自此,人們孤立無援的境地基本確立。而按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規律,人們在面對災難時的不同倒向也使得幫派的劃分漸漸清晰起來,每個幫派的領導人已經悉數登場(為了便於理解我把他們分為三類,並盡量用最具有代表性的詞語概括,僅供參考):
有神論派,無神論派和自然神論派。
有神論派顯然是由那位夫人領導的。看得出她的世界裡只有宗教,所以面對災難她無處可逃,只能遁入《聖經》。為此她拋棄了人性,因此在大多數觀眾來看,雖然她言必稱上帝,可她更像魔鬼。我相信起初她也難以克服心中的恐懼,但在面對那隻蟲子之後,她的眼神變了。《聖女貞德》里貞德面對自己內心的拷問最終悟出:你看到的並不是真理,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而已。雖然這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在她看來這是上帝的考驗,冥冥之中已經註定。這位夫人最終從心理上確立了自己是上帝僕人的角色,她帶領那些內心極度無助的人們一不小心闖入了最原始的心靈禁區。
無神論派的帶頭人是黑人律師。他有著領導眾人的強烈欲求,這點從一開始他就不斷的告誡在場的各位應該如何如何就可以看出。但職業習慣也可能助長了他過分理性的一面,所以當David和其他幾個人遭到怪物襲擊後他始終不相信這是真的。即使由店長親自勘察現場後得出官方結論,這位律師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這個時候左右他的其實已經不單單是職業的理性思維,身為黑人遭到的歧視,初來乍到受到的羞辱,存在的不存在的,全都化為了淤積在心頭的憤怒,讓他變得剛愎自用。此刻證明自己的立場正確已經變得高於一切,其他他已經來不及考慮。
所謂自然神論派,意思是指他們並不否認超自然事物的存在,但他們也並不迷信上帝。在他們心中有著對未知事物的敬畏,同時他們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拯救自己,幫助別人。在這群人中,David是唯一能夠擔當起此派領袖的人選。他勇敢、正義、富有同情心,深謀遠慮的同時對人性也有深刻的認識。因此,超市的小職員Ollie從頭至尾都追隨他也就不難理解,雖然相貌上有所差別,但他們其實是一類人。他們積極組織防禦自救,在黑人律師一幫人出去前反復挽留,為了救傷員而冒險去取葯,即便是傷亡慘重從而對自己的決策產生了懷疑,在大家的鼓勵下他還是扛起了追尋最後希望的重擔。
黑人律師一幫人最終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喪失了性命。於是三派之間的博弈變成了兩派對立,而且隨著蟲子的侵入和取葯計劃失策,越來越多的人倒戈向了魔鬼夫人一邊。空氣中開始彌漫她所形容的末世審判的味道,她的信徒也漸漸進入了某種偏執的信仰狀態。
必須一提的是,在超市所有的人群中,有三個人是獨立於各幫派的,他們是駐守在神秘小島上的軍人。在David他們的反復追問下,其中一個人道出了事情的原委:軍方在小島上實驗的時候,不小心弄出了一個通向平行世界(即平行宇宙概念,與人類世界相平行的另一個世界)的大洞,於是伴隨著大霧,那邊的生物傾巢而出。悔恨愧疚,恐懼痛苦,此刻他們面臨的窘迫可能要比所有人加起來的還要強烈,以至於其中兩個人無法承受而上吊自盡。但是無論如何,災難已經發生,結果無法挽回。
但是民憤在宗教狂熱的渲染下,終於被放大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這是一部恐怖片,為了增加人們的恐懼,在夢魘中令人戰栗的昆蟲變大後來到了現實之中。所以人們看到了各種各樣醜陋怪物,看到了各種各樣悲慘的死法。
但是,我想說,這只是讓人頭皮發麻的最表層的恐怖,真正的恐怖源於人性,也歸於人性。
有神論派的一個信徒向魔鬼夫人報告了自己發現的關於軍方的秘密,於是這位夫人最終無恥而無畏的點燃了連接人們憤怒的脆弱神經導火索。她最終還是親手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讓人們在瘋狂中踏入了人類在幾千年來企圖用文明不斷包裹起來的原始心靈禁區。一旦打開,一切無法挽回。那一刻,人重新變成了動物,主宰他們的,沒有理性,只是瘋狂。
那位可憐的士兵,被迎面而來的人捅了兩刀。然後在女巫的指引下,被瘋狂擁蹙的群眾,抬出了弱小生命所能受到庇護的最後地方。
那一刻,我想到了古代的某種儀式,用生命祭祀神靈,把同胞視為無物!當那位士兵哭泣著說出「求你了」之後,在他被巨大的怪物突然扯走留下那個控訴的血手印之後,「怪物,今晚將會遠離我們…..」隨著女巫預言式的話語,浮現在那個最虔誠的信徒臉上的,警示鬼魅般的笑容。這個笑容讓我不寒而慄。
很多人認為這是作者和導演對政治和宗教的一段影射。確實,人類歷史上相似的情形始終像個幽靈般潛伏在陰影中,不時的跳出來嘲弄人類的文明。
燒死被視為宗教異端分子布魯諾的教徒們,被希特勒蠱惑後參與屠殺猶太人的德國人民,再近一點,在文革中瘋狂的紅衛兵們。失去理性的控制而為某種極端思維控制的人們,與其說變得盲目,不如說回到了那個嗜血的年代。政治和宗教不過是人類的文化外衣,它們的產生恐怕也是基於對人性惡的一面的最大程度的預測。所以我覺得,史蒂芬·金想引起人們深思的恐怕並非是政治和宗教,而是遠比它們要幽深的人性。
經歷了這場暴風驟雨之後,那個出人意料的結局顯然讓人無法接受了。導演究竟要做什麼?最初走進迷霧的那個婦人卻最終活了下來,她意味深長的眼神,是憐憫還是嘲諷?
迷霧散盡,卻沒有出口。
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時《南方周末》的一篇報道。在發生地震後與外界失去聯絡的北川縣,倖存的人們由各單位組織著聚到了一起,學校這邊則按照班級為單元負責自救。其中一個班的負責人是體育委員,危急時刻他站了出來,盡一切力量把本班的各個方面處理好,包括找食物,建臨時住所,安撫同學情緒,安排救援人手。但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資源越來越少,和外界沒有任何聯絡的情況下,他也開始變得異常焦躁。一天因為和另一位班幹部因為食物分配問題發生分歧,兩個人扭打了起來。看到這種情形,老師對准備上前阻止的同學說:「不要管,讓他們兩個打,他們現在需要這個。」兩個人打到沒有力氣,爬起來後重新協商解決問題,最終達成了一致。
這是個小小的細節,但讓我印象深刻。
近期還有一則消息,在北川抗震救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基層幹部董玉飛,卻在逃過最危險的時刻之後,在災後重建中自殺身亡。
這兩個事件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只是因為一場災難,他們讓我們知曉。
任何災難都有可能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邊發生,在這樣的浩劫面前,人類渺小的可憐。求生的慾望會催生我們的勇氣,恐懼的心境也會消磨我的希望。所以這樣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英雄挺身而出,帶領大家在有限的能力下向生存的希望靠近。他們有這樣的素質,他們的心底會不斷的湧出驚人的能量。但是,英雄不過是一個稱號,他們也是人,是人就不會完美。所以孩子們需要打一架來發泄,所以董玉飛會因為無法承受而放棄生命,所以,David會在最後的一刻徹底崩潰、仰天長嘯。
他們的內心到底承擔了多少東西我們無法估量。最終的悲慘也讓我們目不忍視。但是,這些並沒有否定,在任何時刻,我們都需要英雄。
我時常會把自己置於這種災難之中,我時常會問自己在那種情形下,我是否有能力站出來,做那個我們都需要的英雄。
我不敢說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帶領眾人面對未知的恐懼。
但是我會是小職員Ollie,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David,即使在離開店之後被怪物一口吞掉,也再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