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好看電影 > 好看的電影集結號300字

好看的電影集結號300字

發布時間:2022-07-30 02:36:35

⑴ 一篇《集結號》影片的觀後感,有自己感想的,謝謝!

我們沒有戰爭的記憶,但我們應該對每個犧牲表達應有的敬意.集結號吹響了, 這是馮小剛表達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正逐漸失落的情懷.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屬於男人在質感,伴隨著這悲壯的號聲,被重新潤色,提煉.理想,勇氣,意志,信念,情誼....這些散發著光芒和硝煙的詞彙,象一枚炮彈轟入我們的生活.那些英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失落的情懷,我們沒有忘記的權利....
電影院是我除了發呆唯一能去的地方.<集結號>吹響.
從進電影院至今,那悲壯的集結號,一直響徹在我的大腦,浸入我整個身體,每一個細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著,充斥著.好久沒有一部片子能讓我流淚了.對於感情戲,早已經麻木,而面對這樣鐵骨錚錚的的場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淚.原本此類題材一直覺得都不太適合我,所以當<亮劍>被朋友津津樂道的時候我並不熱衷,只是偶爾換台的時候瞄上幾眼,人物刻畫也形象,也生動,但都激不起我的觀看慾望,習慣以愛情為主要創作題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義.
馮小剛的賀歲片老是應一句:鐵打的葛優流動的女主角,永遠的黑色幽默,無論<大腕>無論<甲方乙方>等等.而這次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他換上了很MAN的張涵予,也不再寫咱老百姓的平常小日子了.殘酷無情的戰爭,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 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連長,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故事類型轉變了,但對於大多數百姓的觀眾仍是被感動著,被震撼著.
我無權跟專業影評人一樣去評價<集結號>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內涵,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觀眾,按照我的個人習慣,我仍坐在電影院的角落,專心投入的去看導演\演員等工作人員創造出來的作品.那種身臨其境的戰爭場面,直入心扉的緊張和恐懼,那些平凡普通如鄉下孩子的戰士,那麼多不知名的戰士犧牲都那麼的揪心…… 感動著,觸及心底,觸動靈魂.男主角穀子地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算一小人物,帶領一個連47個戰士奉上級命令守在窯場打狙擊戰,他們死守在窯場,等待集結號的響起,直至彈盡人亡.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把所有的戰士的屍體都掩藏在窯里,讓他們不至於被炸飛而沒有完整的軀體"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穀子地語.他穿著敵人的軍裝逃出來而被誤認為是戰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個死去的戰士被定為"失蹤",從解放戰爭的戰場,到朝鮮戰場,再到進入和平年代後,穀子地的後半生就是在為了給九連正個名,為了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於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樑,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鐵骨錚錚!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無不令人為之動容!
我永遠無法用我淺顯的文字來刻畫我內心的震撼和感觸,文字與我用,也永遠略顯蒼白.我們在今天的和平下,感受著戰爭的殘酷,體會歷史的嚴肅.向逝去的革命烈士們,致敬!

⑵ 求幾篇《集結號》電影的觀後感!

有許多人都說電影《集結號》是一部戰爭片,但我卻感到她更像一部倫理教育片。本片導演馮小剛說《集結號》是表達誠意的作品,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戰爭的殘酷場面只不過是為這部片子的主題思想鋪墊一個前提,其真正的思想主題是在弘揚「忠誠」。

⑶ 寫一篇好一點300字以上的電影《集結號》觀後感,非常非常感謝!!

知道《甲方乙方》里英達扮演的那個「巴頓迷」是誰?我覺得那個死胖子書商其實就是瘦猴馮小剛自己。所以,今年有了這部《集結號》。

按照網路慣例,中國三大導演張陳馮出片,照例是要批評一頓的,尤其是大片。從結構上說,可以批評《集結號》比例失調,第一部分戰爭過於冗長,搖動鏡頭過多。第二部分過於簡略,第三部分太過朱軍。從技術上說,特技完全是用韓國人的,手法有模仿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和《兄弟連》的嫌疑。從宣傳上說,吹得過火,大話講得太滿,讓人想起中國大片一貫用宣傳騙錢的傳統。從細節上來說,軍事迷還能挑出一大堆BUG,坦克型號,槍械分類等等等等。最後,還會有人給出一個概括性公式,類似:《太極旗飄揚》+《拯救大兵》+《兄弟連》+《激情燃燒的歲月》+《藝術人生》。

但是我給了這片子4星,因為它真的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好的戰爭片。尤其是在內戰題材中,它擯棄了傳統的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手法,還原了戰爭的殘酷無情、荒謬絕倫。它沒有歌頌,甚至也沒有批判,而是以冷靜的敘事角度講了一個極為殘忍和迷亂的故事。

一次事先未知的有去無回戰役。
一群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士兵。
一個丟失了自己身份,但是永不放棄的執拗軍官。
一段永遠沒有吹響的集結號,一段不為人知的背棄故事。

所有這些,放在有數百萬人廝殺的大背景之下,凸顯出連長穀子地奇異的際遇---如同一隻被命運之神撥弄的螞蟻,失去了兄弟,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對朋友最珍貴的信任,也失去了本應屬於自己的信任。影片成功地表現了個人在戰爭中是何等渺小,最珍貴的生命是如何被漠然犧牲,英雄和傳奇如何被淹沒遺忘。而在命運的強大力量之前,一個普通人,是如何體現了一個男人的堅韌和擔當。並且,因為這種極為微茫的堅持和努力,最終竟然達成了自己的目標:榮耀自己死去的弟兄,為他們討還一個公道。最後的答案雖然出乎預料,但是兩個永隔幽冥的人還是達成了和解。

《集結號》體現了導演和編劇的水準,是國產大片里能把故事講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編劇劉恆有多牛逼,可以看看電影的原型小說,楊金遠的《官司》。這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慘不忍睹,連基本的短篇小說敘述手法都成問題,只能勉強稱之為一篇語句流暢的記敘文。而劉恆從這篇記敘文里提煉出來的故事,和改編出來的劇本,比原著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細心的觀眾可以看一下電影中的對白和細節,「大聲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還有拿到烈士追認文件時,穀子地木然的臉和唯一的一句話:「等等,我得把臉先洗干凈。」從中能看到點東西,一些國產大片里不尋常得見的東西。

要說到深度,《集結號》算不上有深度,《太極旗飄揚》里那種錐心刺骨的傷痛和悲情是沒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種對喪失身份的焦慮和壓迫感也沒有多少。穀子地這個人,被塑造成一個完全喪失自我,一心只為兄弟們存活的軀殼,以極為簡單的邏輯和堅持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與此同時,他的情感爆發在後半場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這是可以原諒的,完全可以原諒的。誰都能想到,如果把戰爭渲染得再殘酷一些;把穀子地的身份轉變再加強一點,從戰斗英雄變成叛徒俘虜甚至因此下獄;把結尾去掉,改為穀子地在紙錢堆里燒掉追認烈士通知書,最後去汶河邊自殺,可能更為震撼。不過,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貴的國產地下電影。

雖然是一部商業電影,但是馮小剛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電影。至少戰爭場面里的中國軍人行動如風,出槍迅捷,可以說得上是很「颯」。要說真有什麼缺陷,那就是太他媽像美軍了,太像《兄弟連》之《巴斯通》戰役,那些戰士過於現代,而沒有真正解放戰爭時農村子弟的質朴。可他們都是很鮮活的人,會恐懼,會悲傷,會貪生求活。軍人形象不再是傳統手法里那種大無畏加點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榮中死去,生前他偷過甘蔗。穀子地槍殺戰俘,單憑這個情節就強於一打國產戰爭片。

在三大導演里,我還是最欣賞馮小剛。張藝謀在扮演明星,陳凱歌在扮演藝術家,只有馮小剛還是個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聰明,知道往哪裡捅群眾會笑,往哪裡捅人民會哭。《夜宴》是他嘗試大片的開始,雖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結號》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確的感覺。他懂得如何說好一個故事,能夠找到投錢的大頭,能整合手裡的資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電影。馮小剛極少做90分以上的電影,但是他的幾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擔心他的電影被《投名狀》擊敗。但是現在看下來,陳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許,《集結號》所有值得批評的地方,都蘊藏了一種可能性---馮小剛知道應該怎樣,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樣。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里那麼拍。在這個意義上,在中國拍大片,張導和陳導我們都已經領教過了,真正值得期待的,還只有小剛。

⑷ 集結號觀後感(中學生)300—500字

集結號觀後感

--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對么?

影片分兩部分。前部分,主要是戰爭慘烈的場面。穀子地連長帶著全連弟兄向陣地進發的時候,他回頭看向身後,鏡頭拉近,他眼神凝重,但心存希望。可是他不知道,他正帶著全連所有的弟兄走向絕望和死亡,因為,集結號永遠不會響起。

影片後部分,穀子地無法從失去弟兄的悲慟和陰霾中解脫,他耗其畢生去尋找,盡力彌補失去戰友的遺恨。他悲憤地在團長的墓前哭喊,你們怕被敵軍咬死?我們全連弟兄都被咬死了!他執著的挖著汶河邊的煤礦,試圖挖到戰友的屍骨;他終老在汶河畔,終生守候著他的戰友。

2小時零3分鍾,影片結束了,我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想問,犧牲小我,保全大我,到底是不是對的?到底是不是該歌頌的?

對於指揮戰略上看,犧牲小部分,保全大局是沒有錯的。兵書有雲,丟卒保車。這樣能夠保存大部分實力,以贏得最後的勝利。可是,在人性面前,這難道是對的么?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生的權利,都有死亡的恐懼。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人是多麼的渺小。整個電影,似乎都在對這個進行反思。反思戰爭的殘酷,反思犧牲的價值,反思生命的脆弱,反思人性的執著。

穀子地是執著的。他的人生故事在電影前半部分已經基本結束了,從那場戰役後,正如他所說,他的耳朵什麼都聽不見,那集結號的號聲在他耳邊響個不停。他的後半生是他前面慘痛人生的註解。他沒有家庭,沒有妻兒,他只是固執的尋找和回憶,即使是那樣慘痛和悲壯的記憶。

再慘烈的犧牲,只能用烈士稱號和榮譽獎章來衡量,再痛苦的別離,也只能用大米的斤數來計算。逝去的就是逝去了,活著比什麼都好。戰爭是殘酷的,也許這正是影片試圖告訴我們的。
《集結號》體現了導演和編劇的水準,是國產大片里能把故事講好的一部。要想知道編劇劉恆有多牛逼,可以看看電影的原型小說,楊金遠的《官司》。這部一萬字的短篇小說慘不忍睹,連基本的短篇小說敘述手法都成問題,只能勉強稱之為一篇語句流暢的記敘文。而劉恆從這篇記敘文里提煉出來的故事,和改編出來的劇本,比原著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細心的觀眾可以看一下電影中的對白和細節,「大聲吼你就不怕了」,「炸碎了,就捏不起來了」,還有拿到烈士追認文件時,穀子地木然的臉和唯一的一句話:「等等,我得把臉先洗干凈。」從中能看到點東西,一些國產大片里不尋常得見的東西。

要說到深度,《集結號》算不上有深度,《太極旗飄揚》里那種錐心刺骨的傷痛和悲情是沒有的,甚至《伯恩的身份》里那種對喪失身份的焦慮和壓迫感也沒有多少。穀子地這個人,被塑造成一個完全喪失自我,一心只為兄弟們存活的軀殼,以極為簡單的邏輯和堅持活在這個世界上。而與此同時,他的情感爆發在後半場太多,反而削弱了影片的力度。但是,這是可以原諒的,完全可以原諒的。誰都能想到,如果把戰爭渲染得再殘酷一些;把穀子地的身份轉變再加強一點,從戰斗英雄變成叛徒俘虜甚至因此下獄;把結尾去掉,改為穀子地在紙錢堆里燒掉追認烈士通知書,最後去汶河邊自殺,可能更為震撼。不過,那就不是大片了,而是一部最昂貴的國產地下電影。

雖然是一部商業電影,但是馮小剛至少拍了半部很MAN的電影。至少戰爭場面里的中國軍人行動如風,出槍迅捷,可以說得上是很「颯」。要說真有什麼缺陷,那就是太他媽像美軍了,太像《兄弟連》之《巴斯通》戰役,那些戰士過於現代,而沒有真正解放戰爭時農村子弟的質朴。可他們都是很鮮活的人,會恐懼,會悲傷,會貪生求活。軍人形象不再是傳統手法里那種大無畏加點小毛病的模式:英雄在光榮中死去,生前他偷過甘蔗。穀子地槍殺戰俘,單憑這個情節就強於一打國產戰爭片。

在三大導演里,我還是最欣賞馮小剛。張藝謀在扮演明星,陳凱歌在扮演藝術家,只有馮小剛還是個拍片子的,至少他很聰明,知道往哪裡捅群眾會笑,往哪裡捅人民會哭。《夜宴》是他嘗試大片的開始,雖然非常不成功,但是在《集結號》上他迅速找到了正確的感覺。他懂得如何說好一個故事,能夠找到投錢的大頭,能整合手裡的資源,拍出一部80分以上的電影。馮小剛極少做90分以上的電影,但是他的幾乎每部片子都在80分以上,不服不行。先前,我擔心他的電影被《投名狀》擊敗。但是現在看下來,陳可辛怕是要擦一把冷汗。

也許,《集結號》所有值得批評的地方,都蘊藏了一種可能性---馮小剛知道應該怎樣,但是他也知道只能怎樣。一個烈士等於700斤小米,也只有小剛敢在賀歲大片里那麼拍。在這個意義上,在中國拍大片,張導和陳導我們都已經領教過了,真正值得期待的,還只有小剛。

⑸ 集結號電影影評2000如題 謝謝了

《集結號》:昆蟲結構,英雄氣概 生物學上稱昆蟲的特徵之一為「身體的環節分別集合組成頭、胸、腹三個體段,但不分部」。這三個部分從外觀看起來連接得相當突兀。《集結號》就是這樣一部像昆蟲一樣的電影。 ——基督山伯爵 很多人說《集結號》拍的好,但至今沒有看到一個真正可以說服人家承認它「好」的理由;很多人說《集結號》差,道理說得很詳細,也很中肯,但是卻遭來了萬人唾罵。對於這樣一部電影,正方視其為神,反方鄙之為妖。說實話,在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也是堅信這是一部好片的,也唾罵過那些批評《集結號》的文章,然而看過之後,我只能用失望二字來形容,感覺就好象是看著一隻充滿英雄氣概的昆蟲,在主旋律下肆無忌憚地飛舞。 對《集結號》的失望主要是對影片結構的失望,這種突兀的過渡和轉折是讓人無法忍受的。首先從影片的故事內容來看,主要是講九連連長穀子地為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部下追認烈士稱號的事情,故事本身就相當煽情,時間的跨度也相當大,從解放戰爭一直延伸到和平年代。按照我們通常的思維,講這樣的故事一般都是用倒敘的手法來講,但是編劇卻偏偏要像編年史一樣正著講,誤導了我們的馮導,於是《集結號》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前半部分節奏緊湊,後半部分情節平淡拖沓,前半部分營造的氛圍沒有能夠保持到影片結束,這種氛圍在半當中就被攔腰砍斷,夭折了。 《集結號》的故事力求面面俱到,馮小剛拍得很仔細很認真,這點是要肯定的,但是電影畢竟不是電視劇,尤其是對於這樣一部時間跨度相當大的電影來說,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應該要分的相當清楚。 影片的宣傳海報上打的標語是「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的」,那麼犧牲自然是重頭戲,犧牲是在戰場上的死亡,毫無疑問就是要通過殘酷的戰爭來表達。影片的前50分鍾全部都是戰爭戲,製作的也相當的精良,這些戰爭戲絕對是中國戰爭片中第一位的。但是這里似乎除了視覺沖擊外,其他的什麼也沒有留下。47位士兵中的大多數的犧牲都是用「陣亡××個」來代替掉的,那些主角的死在看的時候的確很能打動人,至少我的眼睛在前50分鍾里也是濕過的,但是他們的犧牲所帶來的感人效果並沒有被繼續地升華下去,而是在半途被硬生生地掐斷了。 一行過場字幕掐斷了解放戰爭部分的全部感人效果,也掐斷了那值得稱贊的視覺沖擊。鏡頭轉到了朝鮮戰場。如果說解放戰爭部分的成功是韓國爆破組的功勞的話,那麼朝鮮戰爭的這段我是百分之百相信是馮小剛自己的東西。這一段的情節非常搞笑,笑場聲不斷,這一笑,馮氏幽默表現出來了,但是前面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爆破出來的煽情效果卻被淡化掉了,在「前軲轆不轉後軲轆轉斯密達」的笑聲中,有多少人還會記得前面那些震撼人心的戰爭場面,記得那些英雄們倒下的悲壯鏡頭,記得那緊湊的戰爭節奏。那些最關鍵的東西就這么被遺忘了,完全沒有了。 朝鮮戰場就那麼毫無意義地炸了幾下,斷了座橋,結束了。穀子地手上的那顆地雷也從此沒了下文,就這樣,字幕再次出現,時間轉到了和平年代,朝鮮戰場上的那顆地雷成了一個永恆的迷,讓人倍感不適。 和平年代的故事講的是穀子地為解放戰爭中犧牲的九連士兵追認烈士的感人事跡,這樣看來朝鮮戰場的內容就顯得是多餘的,完全沒有加入的必要。和平年代的故事中依然少不了搞笑的馮氏幽默,於是一樣的道理,馮導笑一笑,煽情沒眼淚。 這個段落的故事照理說應當是整部影片中最煽情的地方,重點講述著穀子地為了給手下平反而受盡摧殘受盡折磨的整個過程,但是在這里我們並沒有看到這些艱難的過程,只看到了組織找他的談話,看到了給鄧超介紹對象,看到了那黑乎乎的煤堆!挖煤的場面也沒有感到太大的煽情效果。 和平年代中唯一的一場情感戲就是穀子地在團長墓前的那一場戲,這場戲的表演都很到位,但是就是感覺不到前面50分鍾戰爭場面中的那種煽情力度。完全沒了氛圍。試想一下,在經過了那麼多次的搞笑以後突然看到一幅感人的畫面,觀眾能一下子調節過來嗎? 影片最後的收尾也顯得非常蹩腳,給人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總體就是前半部分情節緊湊、扣人心弦,中段的搞笑破壞了氛圍,後半段平淡乏味,在一部電影中我們體會到了三種不同風格的電影,就好象看著一隻昆蟲,明顯的頭胸腹三個部分,各自獨立。 《集結號》給人的失望大多都要責怪編劇,好好的一個故事,編劇選錯了講故事的方法,自然也就輸了大半。試想一下,《集結號》這樣的故事如果用《父輩的旗幟》的敘事方式來講述的話,那將會是一部多麼成功的戰爭片啊,全部的戰爭場面都以閃回的方式出現,以穀子地在和平年代為部下鳴冤的情節為線索貫穿全片,這樣既可以保證全片節奏的統一,有可以詳細地反映穀子地的內心世界,人物刻畫的力度也會比這種編年史強上許多。 這種編年史的敘事方式只適合用來拍電視劇,《亮劍》的時間跨度很長,但是作為電視劇他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敘述,所以《亮劍》是成功的。如果說把《亮劍》拍成電影,用編年史來講述,肯定也會是這樣一種前後節奏相距甚遠的結果。 編劇在給《集結號》寫劇本的時候,應該充分的考慮到這一點才對,這是一個電影劇本,而不是一個電視劇劇本。和《父輩的旗幟》敘事結構一樣並不代表著抄襲,和《太極旗飄揚》的敘事結構一樣也並不意味著就是剽竊,關鍵是用合理的方式來講述出色的故事。 《集結號》因為戰爭戲而出色,因為結構而讓人失望,這實在是一件很讓人傷心的事!我們先不管電影院版的《集結號》到底被刪除了多少時間的戲份,即便是把刪除的戲份全部還原到《集結號》,只要還是編年史的敘事方式,《集結號》還是不會有太大的改觀。 就前50分鍾來說,我承認《集結號》是中國最好的戰爭片,前50分鍾很感人,拍得也很仔細,搖鏡頭水準也相當出色,但是爆破技術畢竟是韓國的,這算是一點小小的遺憾。除了這50分鍾的戰爭戲,其他的就只能是失望了。 最後,「《集結號》的好評沒完沒了地吹,堵著我的耳朵……」 集結號》:中國電影終於有了一部有內容的片子 十二月 29th, 2007 在黃金甲、夜宴等等之後,我對中國的電影很失望。導演們陷入了玩弄視覺效果的泥潭不能自拔,以至於每部片子的故事情節都只是經不起推敲的薄弱架構,在空洞的架構上盡可能多地玩弄視覺效果以吸引眼球。 這部電影算是進步了不少。故事是個有血有肉有內容的故事。戰爭場面的慘烈很直接地映射出主人公在戰後執著追求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是戰友們犧牲得如此慘烈,又何必執著地要求追認為烈士?在戰爭中有多少士兵是英勇地戰死而僅僅是當作失蹤就算了的? 有些人說,這部片子里內容涉及國共內戰,不好。可是,那場戰爭,不是一直被叫做「解放戰爭」的嗎?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都已經被搬上銀幕了呀,有什麼不能拍的呢?集結號 僅僅是以此為背景來講故事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有人覺得電影前後脫節。但是以我的欣賞角度,我覺得一點都不脫節。我估計那些嫌脫節的觀眾可能是被前半部分火爆的戰爭場面所吸引,到了後半段,戰爭已經結束了,主人公開始執著地向官僚們尋求公道,沒有了視覺的沖擊,就感覺索然無味了,因此得出了「脫節」的感受。但是,我認為,這部片子本來就不是一部戰爭片。它本來應該是一部人文氣息濃厚的影片,但是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為了迎合大多數人追求視覺效果的需要,它必須加入一些有視覺效果的戰爭場面。總之,想從頭到尾都看到有震撼力的戰爭場面的觀眾多半是會失望的,因為整部戲的主題並不在此,主題恰恰在後半段,在沒有硝煙沒有炮火的場景下講述出來的。當然,為了宣傳的需要,媒體可能會誇大它的「戰爭題材」,但是,認真看過這個片子的人,都會明白,前面的戰爭戲,都不過是後面劇情的鋪墊而已。 當然,這部戲美中不足之處,就是從畫面上看解放軍的戰斗動作都非常的訓練有素的樣子。大概是製作班底是外請的吧?解放軍當時的裝備和訓練,還不足以到如此訓練有素的程度,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這一點,略為顯得不真實了. 兩篇,有褒有貶,還要得話追問

⑹ 如何評價電影《集結號》

《集結號》上映於2007年,講述解放戰爭時期,穀子地率領9連全體戰士在汶河岸與敵軍血拚,掩護全團撤退,但是自己隊伍因為沒有聽到集結號的命令,而全部犧牲的故事。王一川評價這部電影時,稱其是「馮小剛導演的轉型之作,是主旋律影片、藝術片、娛樂片三重景觀的結合」。同樣,《集結號》也「吹出了」中國商業大片的「新變體」。

為了使戰爭效果更加震撼和逼真,劇組專門請來了韓國的特效小組來進行製作。在視聽效果上,也毫不避諱借鑒國外大片的經驗,為了表現敵我戰爭的殘酷,用人物和攝影機雙向運動的鏡頭造成一種緊迫感,同時用中景和全景鏡頭的不斷切換來突出戰士傷亡的慘重。在回答為什麼電影中要讓穀子地和9連的兄弟們穿上美軍的制服,影片的編導回答:「為了好看」。這種「好看」,充滿了馮氏的幽默和諷刺,可能是出於影片自身的視覺效果,也可能是對一貫欣賞「好萊塢」電影的觀眾點一種迎合。

在人物的台詞上也盡顯馮氏電影中「小人物的嬉笑怒罵」的特點。面對敵軍的戰火重重,焦排長還不忘拉著唯一認字的指導員寫一封家常里短的信;出去偵查敵情,被美軍發現的穀子地立馬用「半生不熟」的朝鮮話,打消敵人的懷疑;知道團長其實根本沒有下達讓自己連隊撤退的命令時,哭著靠在團長的墓碑上說自己這不是「矯情」,就是為了給弟兄們一個證明……這些帶有馮氏幽默的「京味台詞」給主題承重的影片帶來了緩沖,使得電影表現張弛有度,也滿足了普通觀眾對電影視聽效果的要求。

馮小剛能拍出不同以往國內戰爭片的《集結號》,從影片一開始的戰斗場面就能很強烈的感覺到這次的拍攝手法,拋棄了大肆的英雄主義渲染色彩,更真實的還原了戰斗當時的人物狀態,「英雄」不是「不怕死和打不死」的,而是明明知道會知道失去生命,失去親人、愛人,確依舊為了革命的勝利而戰斗。馮導賦予了「英雄」更真實更有人性的內涵。

⑺ 給一篇《集結號》的電影評論 500字 謝謝!!!

昨晚看了馮小剛的電影《集結號》,看完後感覺真的不錯。1997年,那是一個冬天,有一位導演在中國內地的電影市場劃出了一個特殊的檔期,專拍賀歲片,第一部名叫《甲方乙方》,從那以後,每到歲末,他就要和喜愛他的觀眾「不見不散」,沒想到十年下來,還「沒完沒了」了。漸漸的,觀眾把他當成了「大腕」,把看他的賀歲片看作是去赴一場「夜宴」,但這個導演不滿足,他總是渴望突破,期待轉型,如果說那頓《夜宴》讓人吃完之後難免有「一聲嘆息」的感覺,那麼,這次吹響的《集結號》,則徹底圓了他的大片之夢。
《集結號》是一個有關退伍老兵的故事,就為一次到底有沒有吹響過的集結號,老兵失去了全連所有的戰友,十多年來他魂牽夢縈不得安寧:那是在解放戰爭的一次戰役中,上面的命令是一個連隊的戰士堅守4小時,以集結號為令撤退,結果等了12個小時集結號也沒有吹響過。於是身為連長的穀子地(由張涵予扮演)決定繼續堅守下去,結果47個戰士最終全部陣亡,但是一名戰士在犧牲前告訴他,他聽到集結號了,從此穀子地開始了尋找真相的過程……進入和平年代後,這47名戰士被定為「失蹤」,穀子地的後半生就在尋找47具遺骸、為追溯他們「烈士」的稱號而存活著……
《集結號》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一個老兵——一個戰斗英雄傷痕累累的內心瘡疤,看到了在至高無上的集體榮譽下個人生命也不再是那樣的無足輕重了,47個弟兄,他們也是人,他們同樣需要得到社會的承認,穀子地尋找戰友遺骸的下半生我覺得比他在戰場上的視死如歸更為動人,在他不懈的找尋中,我看到了一種屬於真正的中國男人的脊樑,那就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可惜從二十年前的「高粱地」之後,銀幕上的中國男人再也沒有如此高亢昂揚了。
感謝馮小剛,讓我們重新正視戰爭中個人的價值,也讓我們重拾對銀幕上中國男人的信心。感謝張涵予,塑造了一個具有愚公移山精神的銀幕硬漢,在「花樣美男」「窩囊萎男」橫行銀屏的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剛強,一種堅毅,一種責任,一種緬懷。很慶幸,在那悠遠綿長的集結號里我們感受到了,在穀子地那堅如磐石的背影中我們也同樣深切地感受到了――
在《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戰士不再英勇無敵,也看不到那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主義場面,因為在導演馮小剛看來,怕死是人類的本性,沒有人願意打仗。
鏡頭從對准將軍改為描寫普通士兵,英雄也「怕死」不會主動請戰、犧牲時更不會高喊口號撞槍子兒……正在遼寧寬甸緊張拍攝《集結號》的馮小剛日前接受記者探班采訪時表示:電影表現戰爭的方式有很多種,作為第一部大製作的戰爭商業大片,《集結號》也會凸顯英雄主義,但肯定不是傳統的主旋律戰爭片。馮小剛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至少講清楚一件事情,「 怕死是人類的本性,但在這種本能下主角穀子地又做出勇敢的舉動,這個反差,對比出來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我們熟知的一些戰爭片中,敵人總是潰不成軍,好人往往以一敵百,而力圖還原戰爭真實的《集結號》將把人從神身邊拉回來。
《集結號》的拍攝,既有規模宏大的戰爭場面,也有注重細節的巷戰鏡頭。記者探班時恰逢攻堅戰突破城門的一場戲。韓國技術人員正在按照馮小剛的要求埋炸點,這些技術人員曾為《太極旗飄揚》製作戰爭效果。他們為這場戲使用了最新的氣爆技術,可以保證20厘米外的人不會受傷。因此,《集結號》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過去一些戰爭片中「戰士」躲著炸點和子彈跑,「好人怎麼炸都炸不死的」的神奇場面,相反,這里的「戰士」們將迎著炸點上。
《集結號》的劇本非常簡練有力,比如過去戰爭英雄站起來一邊豪言壯語一邊機槍掃射,四周倒了一大片自己還沒事兒,但這次不少英雄「剛站起來還來不及說一聲『啊』,就已經中彈陣亡了」。馮小剛表示,影片希望從士兵角度塑造一系列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他們將脫下高大全的外衣,一個個真實地犧牲在戰場上。
正是因為每一次犧牲都非常寶貴,以往的戰爭片中經常出現的「主動請戰」劇情這次也不會再有,這些符號化的革命英雄主義場面在《集結號》劇本中被做了更多人性化的細節處理,比如最英勇的排長焦大鵬,為了保留連隊血脈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撤退。馮小剛表示:「這部電影我要解決這么一個問題,沒有一個人是願意打仗的,他一定是怕打仗的,怕死是人的本性,我必須把這種真實感還原出來。劇中主角穀子地除了堅定不移執行命令,考慮得最多的就是士兵的生命。」
嬴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處起干戈,我並非一個絕對的反戰者,神往波瀾壯闊的亂世畫卷和裡面運籌帷幄、主宰歷史的英雄,之於現代中國,那是一串長長的以半普不普方言說話為標志的英雄名單,它包括毛澤東、蔣介石、孫中山、林彪、粟裕、張靈甫……無論成王敗寇,他們是現代中國的主人,占據著絕大多數官方印刷物和平民的關注。然而彷彿一個絕望的夢魘,有一個卑微的形象,卻從來也不曾從我的記憶深處抹去,如果說那些英雄是我記憶中堂皇的畫卷,則這個形象卻像一個錐子,毫不留情地將它刺破,直抵內心最不忍的那塊角落——那是一個老兵的形象。這個老兵的形象,在所謂群雄逐鹿的大好河山裡,持續千年。杜甫詩歌《無家別》里,他遭逢安史戰亂兵敗潰退回鄉,家鄉早已破敗遍地狐狸蒿藜,親人全部死去,隔過幾天他被再次抓走重上戰場;1948年的淮海戰場,他是國民黨黃伯韜部的無名廣東老兵,被葉飛部在蘇北窯灣鎮擊敗後,躺在屍積如山的廣東袍澤附近,遍體鱗傷,凄絕地哀嚎天遙路遠無法回鄉;20世紀60年代,他是金門敗戰後從台灣遣送回大陸的被俘者陳之文,回家後被定為叛徒,飽受批鬥侮辱,直到1983年被平反,卻因為興奮過度得知消息後當場猝死。現在,我腦海里深深地印上又一個老兵的形象:穀子地。我絕望於這樣老兵的形象,他們最後一無所有,沒有親人,沒有金錢,沒有女人,沒有朋友,沒有榮耀,在一無所有中絕望老去或死去,你甚至都不知道,老去或死去,哪一種對他們來說更幸運。
這部電影不是什麼大片不大片,甚至不是什麼誠意不誠意之作,我看到的是,一個導演用自己的內心,刻畫出一個大時代下孤獨而絕望的捲入者,彷彿是為那場內戰一切卑微的受難者招魂。電影只不過是一個手段,一個最容易使公眾投以關注產生共鳴的手段。我無法說這是馮小剛的完全本意,但作為電影受眾的我,看到了這些。釜山電影節前,馮小剛似乎心力交瘁,非常不自信,屢屢說出讓投資人反感的泄氣之言。然而,馮小剛低估了中國公眾對非明星擔綱的接受度,低估了中國公眾對賀歲時間演繹悲劇的承受度,低估了中國公眾在這個奔波於生存的時代,內心對歷史和未來追問的渴求度。

⑻ 集結號的觀後感!500字左右!要對影片內容的感受!急!十萬火急!

這是一部用"心"去看的電影,等你回味起來你會覺得,中國軍人的偉大。 正如馮導在影片結束的時候說的一句話,現在的中國兩代人的話題有些隔閡了,希望集結號能夠起到連接兩代人的作用,其實公平來講,它的確做到了這點. 集結號開場是一場巷路攻堅戰,晃動和緊湊的剪輯模擬出了戰場的緊張和粗曠,穀子地率領營戰士以較多的犧牲的代價換取了一場小型戰役的勝利,這點在與我們習慣的美式大片以小數英雄奇跡似的攔截瘋狂撲來的貌似沒有思維的肉彈的套路完全不同,一排排的戰士在炮火無情的嘶吼下無論是慌忙無措還是偶然犯錯都是導致這個傷亡名單上增加的基數因素,戰爭的殘酷被更加野性的鏡頭暴露出來,可以說,開頭的戰爭場面絕對可以說是國際水準的,可以說有一種美式大片所沒有的粗糟質感. 集結號的配音效果絕對也是國內的一次飛躍,低沉的爆破公放似乎故意應和了心臟的跳動,就是一種跳動的咚咚咚的聲音每一聲都絲絲入心,彈片的爆破和子彈呼嘯飛過的感覺也十分的真實,果然是武器原聲採集的結果! 第二場戰斗是一場掩護大部隊撤退的阻擊戰,也有可圈可點之處,這絕對是國內第一次在戰場上表現的士兵和坦克的對戰,描寫的十分慘烈,坦克不在是那種一兩發手榴彈就可以解決的鐵皮盒子,在戰場上的作用絕對是一種難以阻擋而另人絕望的怪物!同樣在後來的朝鮮戰場那段潛入敵後引導炮火攻擊的戲里同樣出現了美軍坦克,這里的美軍絕對顛覆了你傳統印象中的那種美國大兵,特別是沒有識破穀子地他們偽裝的美國大兵洋場而去的時候坦克留下的黑色煙霧.更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感覺...這一段比較有意思,就不劇透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很多影評上講影片後半段很精彩,但是就個人來講,影片前半段的人物感情描寫並不是十分濃厚,也許和導演整體的把握有關系,這點並不是演員的問題,而是那種能夠打動人的細節描寫一直是國內影片的硬傷,如果前面作足細節的描寫和鋪墊,在影片後半段文藝片的敘事會增加更大的張力,但是與前半段快速度的節奏相比,影片後半段的的十分慢的令人很不習慣,所以很影響影片在最後的感情上的升華,另人覺得不足以感到震撼,倘若影片在大量的敘事後以一長空前戰役的片段回憶作為影片閉幕的話,可以說這部片子一定會超越<太極旗>成為亞洲第一戰爭巨片! 總之,<集結號>帶給我們很多的驚喜,國產戰爭影片終於能夠跳出這個框框,雖然結尾處這些問題由一個團長出來解決的太過容易,這點也與爭部片子的風格很不相符.但是總體來講,看後還是令人少了些許不愉快,做為賀歲片還是基本答調了,所以說,這次馮導的答卷還是合格的,在戰爭的慘烈之餘給人一絲人性的曙光,所以說,如果有機會,還是約上情人或者是家中心臟功能較好的長輩一起來電影院吃爆米花吧,你和你的家人不會失望的

閱讀全文

與好看的電影集結號3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睿玲演了多少電影 瀏覽:23
電影的美式英文怎麼寫 瀏覽:453
史前電影有多少 瀏覽:563
好看的45分鍾的電影 瀏覽:679
玉樓三鳳電影免費看 瀏覽:514
電影怎麼下載到手機看 瀏覽:131
小軟體怎麼下載電影 瀏覽:521
李連傑電影全集免費 瀏覽:828
手機迅雷打不開下載的電影怎麼弄 瀏覽:231
什麼是6p激光電影 瀏覽:643
好看的硬漢科幻電影 瀏覽:341
蛇累電影什麼好看 瀏覽:614
宮奇駿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14
電影合約情免費完整版 瀏覽:958
怎麼成為拉丁愛人電影 瀏覽:931
星之彩電影免費看 瀏覽:793
嫦娥2011電影怎麼沒法看 瀏覽:181
母狼外遇無法分開什麼電影 瀏覽:834
關於動物類感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837
有沒有好看顏值高的A電影 瀏覽: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