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對評價戴高樂是怎麼樣
薩科齊說,加入軍事一體化機構後,法國將更強大、更有影響力,因為法國必須成為北約的"共同領導人"之一,而不是處於從屬地位。同時,他認為法國全面加入北約有助於歐洲與美國的對話。但薩科齊的批評者認為,全面加入北約,將使法國在處理與俄羅斯以及中東地區國家關系時喪失獨立性,甚至可能被迫捲入美國主導的軍事冒險。歐洲防務局前局長尼克·威特尼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說,北約成立之初的權力設計就不平衡,基本是"美國主導";而對於北約的歐洲成員來說,這種設計能讓他們在全球安全問題上"盲從"美國,從而避免為有爭議的軍事行為負責。 大西洋兩岸圍繞安全事務的坦率對話更有可能在美國與歐洲聯盟的框架內實現,而不是在北約內部。薩科齊和他的支持者認為,全面加入北約將提升法國在西方盟國中的影響力,但反對聲音認為法國將來可能淪為美國的附庸。 對此,薩科齊以德國為例,稱同樣全面加入北約的德國在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問題上,與法國一樣持堅決反對立場。
⑵ 戴高樂厲害嗎
寫了很多,但無意間都刪除了。我並不記得之前寫的話:
接後續
一個令羅斯福討厭,卻令丘吉爾喜歡的人,一個國家選擇投降,卻一臉中二的人,一個站在國家頂端,卻又以准將自稱的人。他厲不厲害我不知道,但他的故事值得我們回味,並知道:在時間的長河裡,有一段屬於他的歷史。(其實我之前已經給了答案,非常厲害)
我看了下之前的答案,覺得特別玩味,也就寫了一點關於戴高樂之前的事跡,網路上並沒有說清楚,讓我感到可惜。甚至有人提問拿他相比於拿破崙,僅個人觀點,世界上能人輩出,互相比較的不是一個人最輝煌的時期,而是比較一個人在輝煌過後的境遇與做法。 說多了也就沒意思了。大家都懂。 說已經在土裡的,還好是位女生,如果是男生。。。
⑶ 中國對戴高樂有什麼評價
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長眠於科龍貝墓地。戴高樂逝世以後,曾盛情邀請他訪問中國(原擬於1971年訪華)的毛澤東從遙遠的東方向戴高樂夫人發來唁電,向這位「反法西斯侵略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表示誠摯的悼念和敬意」。
⑷ 夏爾·戴高樂的外界評價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不僅是法蘭西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值得稱贊的父親。 在關系國家存亡的歷史關頭,他站到斗爭最前列,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法國的解放做出重要貢獻。
戴高樂被譽為法國的「現代救星」,於1970年去世。在法國處於納粹德國佔領期間,戴高樂在英國領導法國的抵抗運動,後來還結束了阿爾及利亞戰爭。在20世紀60年代,戴高樂力主法國發展核武器,對美國的霸權提出挑戰,並投票反對英國進入歐盟,這一系列舉措重新使法國恢復了大國地位,捍衛了法國在全世界的榮譽。 他在戰後一直維護著法國的尊嚴,提高了法國的國際地位,不愧為自由法國的旗手。
⑸ 如何評價法國前總統戴高樂
戴高樂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倔強的人,但他首先是個政治家。假使他真正站在你面前,他的孤傲冷峻可能會讓你冷水潑面。因為他心中只有他的法蘭西人民。
生活上他溫情,對自己的智障女兒百般呵護,甚至死後也將自己葬在女兒墓旁。公開場合時他卻是個孤傲、倔強、毫不留情面的軍事政治人物,配合他異於常人的身高,更是冷峻異常。
4、對英國的態度,法國總統的強硬
二戰後的格局,西歐國家普遍弱勢,在面對亦敵亦友的大哥美國時,抱團才是最好的選擇。而英國在歷史上卻是「光榮孤立」「大陸均勢」的始作俑者。
談及戴高樂對英國的態度,應是從他跳上飛機發表「自由法國」演講開始。法國被德國佔領,英國人就開始打自己的算盤,曾明確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並,以同一個國家的形式出現。在盟軍反攻時,英美在未告知戴高樂的情況下,選擇在北非法國領地進行登陸作戰。雖然在丘吉爾去世後戴高樂還主動提出問候其家人並提供幫助,但在英國當時他倆的唇槍舌戰卻更多的代表了各自國家的利益。
或許那時開始戴高樂就明白了英國人的角色和骨子裡的不安分。
⑹ 請評價一下二戰時的戴高樂,要自己的真實評價。
是一個意志堅定的領導者
⑺ 有關戴高樂的人物評價有哪些
戴高樂有很多著作,最著名的有《敵人內部的傾軋》、《劍鋒》、《建立職業軍隊》、《法國和它的軍隊》等等。在這些理性著作中,顯示了他作為一名軍事家的才華和洞察力。另一方面,戴高樂是「自由法國運動」的倡導者與領導人,卓越的政治家,是繼拿破崙之後的第二位最偉大的法國人,無畏、尊嚴、愛國、頑強、獨立、穩定是他的風格,他的朋友和敵人都不得不承認:他是一位歷史巨人。
⑻ 《戴高樂》讀後感
戰爭是人類所能參加的最驚險、最激烈、最殘酷的較量,而將帥可謂戰爭的靈魂。本書引用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內幕資料,將二戰將帥的生平進行詳實的回顧,是最客觀、最全面、最生動的著作。回首二戰,那一幅幅殘酷血腥、雄偉悲壯的歷史畫面,將永遠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令人難以忘懷。
有人說,法國歷史上出現過兩人真正的偉人。一位是眾所周知的拿破崙·波拿巴,他憑借一把劍征服西方世界,幾乎統一了歐洲,為法蘭西帝國拓展了疆土,樹立了威望;另一位是本書的主人公夏爾·戴高樂,他以其堅忍的性格和靈活的手腕,保衛了法蘭西的尊嚴和利益,並為法國在戰後取得大國地位立下了赫赫功勛。 沒有拿破崙,也許法蘭西不會被後人稱道;但沒有戴高樂,也許法蘭西將不再被後人記憶。 1890年11月22日黃昏,在法國里爾市公主街一幢高大而毫無修飾的房子里,一個男孩誕生了。他就是夏爾·約瑟夫·瑪麗·戴高樂。家裡人都稱他夏爾·戴高樂。 夏爾·戴高樂的祖先屬於法國北方的市民或下層貴族。他的親屬中有些人屬於佩劍貴族(小貴族),有些屬於穿袍資產階級。戴高樂的祖父叫朱利安·菲利普,是位史學家,熱心研究中世紀的證書和巴黎教堂的銘文,著有《巴黎及其近郊新史》。他是正統天主教徒,主張法國人應當團結一致。戴高樂的祖母是位頗有名氣的作家,她叫約瑟芬·戴高樂,奶名瑪約。著有《貝爾伽特爾的阿黛瑪爾》《愛爾蘭解放者奧康內爾》以及法國作家夏多勃里昂傳記。同時,她又兼《家庭通訊》主編。瑪約思想活躍,才思敏捷,並具有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思想。 戴高樂的父親亨利·戴高樂,年輕時自願參加「國民別動隊」,是陸軍少尉,獲得過勛章。 他的後來的職業是教師,曾在耶穌會管轄下的聖母瑪麗亞學校教授哲學、數學和文學。亨利·戴高樂為人誠實正直,他曾為了抗議法庭對一位同事的不公正判決而辭去公職。他喜歡創作希臘哀歌,政治觀點趨於保守,自稱是一位「悔恨的君主主義者」。亨利·戴高樂在聖母瑪麗亞學 校關閉後,開設了一所封泰納住讀學校,以私人授課維持生活。戴高樂的母親叫讓娜·瑪約,是一位具有傳統價值觀的婦女,對宗教風尚非常重視,是天主教會的忠實信徒。 亨利·戴高樂共有5個孩子,4男1女,夏爾·戴高樂排行第三。童年時代的戴高樂是個自信心極強,生性好鬥,喜歡玩打仗當司令官的孩子。他的記憶十分驚人,經常練習把單詞倒過來念。14歲已是班上的尖子,15歲就發表了詩篇《苦相逢》。1907年,戴高樂在比利時的安托萬學校完成中學學業。1908年回到巴黎進了斯塔尼斯學校。
1,使命感和現實感。
使命感是一種理想,超越了現實。
但現實感則意味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得到,必須付出代價,壓上個人的賭注,感情和理論在強權面前都是無力的。
人性的貪婪,自私,見利忘義,欺詐.....的這些本性是追求理想中必然要遇到的,但他們如同一道一道門檻,唯有跨過這些門檻,才能實現理想。
2,傳記因為曲折而成為傳記。
一個人的一生如果處處順利,無需克服困難,無需努力,傳記則失去了意義。
從這個角度看,克服困難,冒險,自我實現,都是傳記中最精彩的部分。
以大吃小不能叫做傳記,人人都認為常理的東西不能立傳,真正的傳記由理想者寫就,他們身無分文,起點很低,沒有好的背景和學歷,他們克服了重重的困難,實現了理想。他們本人的經歷應該給後人以教育和勵志的啟迪。
傳記中的要素應該含有冒險,理想,斗爭,困難,挫折,毅力,堅持,悲劇,喜劇,痛苦,快樂......。
不平凡的,不可思議的,刺激的,執著的,創造奇跡的故事,是傳記的看點。人們總要從傳記中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傳記應該告訴人們,如何從無到有,應該付出什麼代價和努力。比如說,愛迪生怎麼發明電燈的?如果一次就發明到位了,愛迪生就無法立傳了,唯有999次失敗,才能造就1000次的成功。
人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寫的精彩點,曲折點,厚重的痛苦和厚重的快樂,高度的痛苦和高度的快樂,大喜和大悲,像過山車一樣刺激。
什麼叫做刺激?傳記中需要什麼刺激的要素?
比如說特德特納,從一個小廣告主開始,打造了CNN,特立獨行,每次都是負債累累,但每次都能死裡逃生。
老俞,三次高考,大學和當老師的曲折經歷,創業的艱辛......。
反過來,一個聰明人,凡事無憂無慮,一路順風,無須努力,沒有挫折,處處有人解憂....,這樣的傳記一本也賣不出去。
大的痛苦,大的快樂,向不確定進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敢於特立獨行和標新立異,冒巨大的風險,屢敗屢戰,堅持,執著.........
這些都是刺激的要素,我們每個人都要在生活中加入這些刺激,因為這種刺激往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前提,也就是創造性的破壞,冒險帶來死亡,但也帶來進步。
人活著本身就在克服困難,增加我們的壓力和不安全感,並且戰勝它,勇於做舒適區之外的事情,勇於冒險,這些都是好的傳記題材。
⑼ 戴高樂 電影
除了記錄片外,沒有以故事片形式出現的純粹傳記片,只有在不同電影中的配角鏡頭.
⑽ 戴高樂黑錢,大家覺得咋樣
恩 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