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跳舞吧!大象》
每個人都有主觀性,看法肯定都不一樣,我覺得這部電影不是特別出彩。
《大象》的問題是,既想在一種童話模式與喜劇氛圍里騰空打轉,又想落地現實接地氣,但很多情節與場景卻在不斷脫離現實生活,勵志感當然隨之減弱。對選秀節目的整體展示與真實形態相差太遠,浮誇而且失真。講姐妹之間的背叛與友誼,可春夏三個姐妹的形象實在單薄、刻板:女漢子、書獃子、夜店舞女,遠不及《我不是葯神》里對一眾配角的點睛塑造,三位女演員的表演也不夠出彩。講父愛,沒有深入,講選秀背後的黑幕,講節目導師的心存不善與競爭對手的敵意偏見,老套也過時了。人性在這里,似乎就只有極端化的善惡兩面。講舞蹈教師皮鮑什的現在與過去,講他的喜感與憂傷,講他不為人知的一面。的確,這是艾倫演過最深入內心、最大膽的角色,也是影片對一類社會群體的溫暖關照,不過敘述重心在他與春夏之間左右偏移,反而模糊焦點。大家覺得呢?歡迎留言評論哦
㈡ 大象的影片評價
《大象》:青春不殘酷
《大象》是加斯·范·桑特確立新風格的代表作,2003年在戛納斬獲大獎,題材的敏感性和形式的先鋒色彩都是它加分的地方。如今看來,它依然像是一個精緻傳神的小品,震撼之外有很多地方值得品味。
大象之形
青春的色彩就是鮮亮,《大象》也是這樣。全片沒有太多陰暗的色調,基本上是在秋日艷陽普照的狀態下,校園風景宜人,教室窗明幾凈。即使如影片首尾處的雲天一色,被過濾的色彩暗淡卻依然純凈。從色彩的調性上看本片,沖淡中透露出一點張揚,很適合青春的眼光和心思。
《大象》採用的非線性敘述結構,從效果上看顯得非常隨意,同一時空的多視角再現也充滿了游戲感。開篇不久,帥哥Nathan與黑人小伙Benny在玩橄欖球,然後繞操場跑圈的卷發女孩Michelle進入鏡頭,仰頭望天,天空中(畫外音)響起了貝多芬的《月光》(雀斑殺手Alex此時正在家中彈奏此曲)。在一個場景中交代三個人物的出場,又通過一個隱藏的人物糾結三人的命運(全部被殺手所殺),來鋪墊後來的震撼,這樣的安排與其說是匠心,不如說是游戲。
還有一處很明顯的三重視角的時空交錯。要離開教學樓的金發少年John,進入大樓的攝影愛好者Elias,兩人在走廊相遇,卷發女孩Michelle從他們身旁匆匆跑過。這個鏡頭以三個人為視點各自跟拍了一次,除了增加觀賞趣味很難說有什麼揭示主題的太多意義,但它強化了觀眾的宿命意識,出來的萬事大吉,進去的一命嗚呼,一次次的演示給你看,直到你抓狂。
《大象》的長鏡頭,在靜觀人物的同時略帶主觀,有時候跟著人物走出老遠,很有意味。帥哥Nathan從球場回教學大樓,鏡頭就在後面不動聲色地跟著。直到他拐下山坡,要進入大樓,鏡頭停了下來,像是不忍心讓他進去,卻只能無可奈何地停在原地,猶豫著,然後還是跟了進去。
大象之神
雀斑殺手Alex受到了帥哥Nathan的欺負,忍受似乎是他唯一的選擇。這個典型的弱勢個體的受氣包形象,彈得一手還不錯的鋼琴,有一個還能談得來的朋友(Eric),絕對是個平凡的有點猥瑣的男孩。這樣的男孩到處都是。
不需要苦大仇深,讓所謂的時代背景、社會現象、意識形態統統見鬼去,青春承載不了那麼多清醒的認識。於是鏡頭中出現了電腦上的殺人游戲、隨意點入的賣槍網站、電視畫面中的法西斯,但這些都構不成主題,充其量只是背景,它們似乎影響了Eric和Alex,又不過是些熟視無睹的東西。
輕才是青春的主題。想想自己的青春期,有沒有在憋屈和憤怒的時候,想過擁有一把槍。那些被人們內心放大的「少年的愁」,大到可以去殺人,但在《大象》甚至是有些刻意的客觀和冷靜里,無非是一種青春的輕。
大象之外
電影如果能帶給人們感動,它就是有誠意的;如果再能帶出一些思考,它就是智慧的;如果還能傳遞出一種詩意,那它就是完美的。往往是觀眾激動了、思辨了,卻落得餘味空空。因為詩意的電影太容易變成造作,所以沒什麼人敢輕易標榜。
格斯范桑特是個起伏不定的導演,也許是青春期過長的緣故,因此描畫青春躁動的主旨一直未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蓋瑞》發端,經由《大象》、《最後的日子》構成的所謂「死亡三部曲」,及至《滑板公園》,他所崇尚的極端的「極簡主義」所營造出的奇異風格——極度簡約的畫面、故事、音樂等,但決不簡陋。
㈢ 你認為電影《大象》表達了什麼
這個影片看似平靜,實則讓人心裡總是泛著莫可名狀的感慨,或者叫悲戚。晴朗、時光、躁動、命運,陷入了形而上的糾結里。可是,生者的生活總要繼續的。或許我們應該抬起頭,仰望天空。晴和雨,都有。
㈣ 如何評價電影《大象》
今天又回味了一遍這部電影。還是很不錯。
其實為什麼Alex把Eric也射殺了,是因為前面一分鍾的鋪墊,影片一段部分是他在尋找獵物,但是確一無所獲,Alex一直是一個內心急躁的人。
這個部分應該算是影片最戲劇化的情節了。
浴室kiss也只是young teen之間的行為吧。eric還是alex有問說have you ever kiss someone,因為都沒有,那麼就互相親吻吧。我很喜歡這一幕。
㈤ 微電影《大象》觀後感
在毫無背景的情況下觀賞這部電影,肯定會對《大象》的名字產生疑問。明明講述的是校園槍擊事件,為什麼會冠上這樣一個讓人不解的片名?除了影片海報上出現的大象身影,以及主人公A和E房間牆壁上出現的大象素描,好像整部片子中再無大象的身影。關於片名的一種說法是導演參考了1989年BBC攝制的描寫愛爾蘭政治暴力的電影《大象》,認為這兩部影片在故事和風格上有相像之處。另一種說法則是從大象這種動物的天性出發。而我則更傾向於後者。大象作為一種比喻,它代表著集溫順和暴躁於一身。青春期的大象是最危險的,它有可能就靜卧在哪裡甚至讓你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可是一旦爆發就具有毀滅性的力量。青春期的大象,乍一想來好像特指的是兩個殺手A和E——他們在校園里只是眾多學生中的普通二人,卻製造了這場悲劇性的震驚世人的案件,就像突然間爆發的大象。使他們爆發的原因,可能是同學對他們的欺負,可能是他們對於納粹的形象和暴力電子游戲的沉迷,也可能叛逆的心理甚至是同性戀情。但是細細想來,難道同樣的悲劇就沒有可能出自於其他人之手嗎?逃課未果,被父親逼著回到學校上學,面臨拘留管制的J;由於外形而受到嘲笑和冷落的M;為了友情和愛情分配不公問題而爭執不休,採用極端方式催吐減肥的三個女生;在露營時有過性行為並有可能導致懷孕的C和她的男朋友N;以及未被明確說明的其他一些人,難道就不會成為悲劇的製造者么?我們習慣於忽視,就像大象出現在起居室,人們要麼假裝它不可能在那兒,要麼以為它不是真的大象。其實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有毀滅美好的能力,每一件細小的事情都可能成為他們毀滅美好的理由——大象無處不在。
㈥ 誰看得懂電影《大象》
這部電影並不是講為什麼要殺人的
而只是通過不同人物來詳細的講述這個故事的
這部電影不可以當作是一個劇情片來看的
可以說是個紀錄片的
㈦ 怎麼評價電影《大象席地而坐》
「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為什麼會在此處,並在荒原里尋找可以通向哪裡的通路,並堅信所有的一切都不止是對當下的失望透頂。」
好了,望天堂安息,哦,對了忘了,不軌之人只有在地獄。
㈧ 我覺得大象這部電影很差
《大象》是我最喜歡的電影,看了很多遍,希望能解答你的疑問。 :)
「我認為《大象》這部片子用最簡單、最樸素,同時又最流暢自然的手法,展示了這個導演最大的天才。」
當美國導演加斯•范•桑特捧起金棕櫚時,評委們對他做了一致的評價,這次獲獎在很長時間很大范圍內造成了難以平息的震動,法國的《法蘭西晚報》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驚訝和憤慨:「沮喪,憤怒和無奈,這屆戛納電影節是落魄導演的天堂,天才導演和廣大觀眾的倒霉地。」
這不是范•桑特第一次引發軒然大波,早在2002年,這位才華橫溢、特立獨行的導演就用一部風格獨特的《蓋瑞》讓影評家們爭論不休,2003年,他憑借《大象》摘得了法國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和最佳導演獎。
作為「死亡三部曲」之一的《大象》(另兩部是《蓋瑞》和《最後的日子》),用一種極端冷靜的視角敘述了一個震驚全美的血腥事件,它在情節、結構、音樂和色彩上都採用了簡約主義風格,與大多數針砭時弊的主流電影不同,影片說教色彩,沒有道德批判,甚至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它只以旁觀者的角度呈現事件本身,正是這種冷靜,使得只用一台攝影機拍攝而成的《大象》更像一部風格獨特的紀錄片。
影片一開場是一片陰霾的天空,為影片定下了灰暗的基調,接著是一個人名,出現了本片的第一個主人公John,他和黑人救的那個女孩在槍案中倖免遇難,有人說這是愛帶來的力量,因為她在約翰哭泣的時候給了他一個吻,所以他們活了下來,導演在這里強調了愛的缺失帶來的後果,如果Eric和Alex能得到正常的關愛,也許悲劇不會發生。
黑人denny是片中唯一的「英雄人物」,他沒有逃跑,而是救了一個驚愕地不知所措的女生,接著,他一步步走向槍擊事件的中心,最後倒在槍口下,這種異於常人的舉動是導演刻意安排的,在種族主義泛濫的美國,黑人備受歧視,他們是骯臟、墮落、罪惡的代表,然而,正是黑人在這場事件中保持了一顆憐憫之心,denny和另一個黑人老師(在課堂上組織同學們討論同性戀話題的那位)在事發後或給予同學幫助,或勸同學離開,但就是這樣的情節也被導演處理得很低調,他沒有採用主流電影慣用的煽情手法,而是用冷靜,甚至是冷漠的方式,將處在殘酷困境中的溫情表現出來。
Alex和Eric一出場就背著武器裝備走向教室,這條情節主線的順序是:Alex上課的時候遭同學欺負:對他扔臟東西,他到食堂為槍擊計劃「踩點」,回家練琴,Eric則在一旁玩殺人游戲,兩人一起網購槍支,並在第二天觀看關於希特勒的紀錄片,拿到槍興奮不已的兩人在儲物室練習射擊,隨後在浴室里洗澡、親吻,Alex給Eric講槍擊步驟,說這么做是為了開心,因為學校令人不開心,最後兩人鎮定地走進教室開始殺人。
這條主線由不同時間點的情節構成,交代了Alex和Eric殺人的動機和原因,導演將它穿插到了另一條故事主線:事發當日,幾個主人公在同一時間各自做著不同事情的故事線中,兩條主線最後匯聚到一點:殺戮時刻的來臨。
由於故事發展的邏輯是時間而非情節,許多人覺得這部電影「難看」,但這正是影片獨具匠心的地方,因為時間是生命的另一個象徵。在拍攝手法上,導演採用了呈現時間的長鏡頭和表現心理的長焦距鏡頭,音樂和色調處理得非常溫暖,與冷酷的事件本身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很多人對Alex彈完鋼琴豎中指印象深刻,這是悲劇的一個伏筆,最讓人驚詫的莫過於Eric在說完「喝了別人的飲料會得乙肝」後,轟然倒在Alex的槍口下,對生命的漠視導致Alex殺人無所顧忌,也許對他來說,這一切更像一場游戲,電影在Alex用槍對准一對情侶,口念琅琅上口的諺語中結束,最後一個鏡頭是一片暗藍的天空,烏雲散去,自然仍舊生息不止。
㈨ 電影《大象》表達了什麼
大象其實是一個象徵意義的元素。象徵著不受控制狂野粗暴,與青少年時期難以控制的叛逆危險思想相吻合。告誡家長提高警惕。關注未成年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