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衛林奇所拍攝電影的風格以及什麼是公路影片
公路電影最初出現在美國,按照美國的電影類型細分法中,有種roadmovie,即公路電影,雖不能說出它的確切含義,但大體也明白那是怎樣的內容,主要是以路途反映人生。 公路電影身為類型片(genre)的一種,與西部片(frontiermovie)頗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美國文化特有的產物,兩者描繪的也都是對美國邊疆的探索。不同之處在於,西部片的時代背景是19世紀到20世紀初,片中的英雄們騎馬越過遼闊的草原沙漠,公路電影的時代背景則設定在20世紀,車輛成為冒險探索的工具;西部片影片強調人與自然搏鬥而勝利的過程,以及沿途所出現的種種困難險阻,如紅番、狼群、暴風、冰雪等,多半是主人翁需要奮斗克服的,自然或野蠻的目標。公路電影>則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主人翁在沿途所遇到的事件與景觀,多半是在為本身的孤獨疏離作注腳;西部電影里的旅程,是為了主角要完成某一特殊目的而存在.公路電影里的旅程,則多半是主角為了尋找自我所作的逃離,旅程本身即是目的,而通常發生的結果是這條路把他們帶到空無一物之處(nowhere),他們的自我也在尋找的過程中逐漸消失了。簡而言之,西部片突出個人的冒險刺激,而公路片則反應人的內心情感。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670374.htm 另外推薦2部經典公路片《陽光小美女》《瘋狂的阿拉巴馬》
㈡ 求大衛林奇所有電影。
2010年 《Lady Blue Shanghai》大衛·林奇受John Galliano之邀為Dior所拍的一個大約17分鍾的短片
2007年 ( boat) 內陸帝國
2006年《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
2002年《兔子》(Rabbits)
2002年《暗房間》(Darkend Room)
2001年《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
1999年《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1997年《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
1994年《迷離情骸》(「Nadja」)
1992年《在空中》(「On the Air」)
1992年《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0年《美國史》(「American Chronicles」)
1990年《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年《雙峰》(「Twin Peaks」)
1990年《心碎的夢想》(「In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Hearted」)
1986年《藍絲絨》(「Blue Velvet」) 藍絲絨
1984年《沙丘》(「Dune」)(美國)
1980年《象人》(「The Elephant Man」)
1977年《橡皮頭》(「Eraserhead」)
1974年《截肢者》(「The Amputee」)
1970年《祖母》(「The Grandmother」)
1968年《字母》(「The Alphabet」)
1967年《六個蒼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
㈢ 大衛芬奇的所有電影,,並說出比較好的。
就說最牛的吧:搏擊俱樂部,七宗罪,紙牌屋是美劇,心理游戲,本傑明巴頓,大衛戈爾的一生。純手打,望採納
㈣ 有沒有什麼電影像大衛林奇的那種超現實的電影啊
個人認為,穆赫蘭道也不像人們流傳的那樣好的如何吧。有的網友聲稱:「看完這部電影,我都不敢做夢了!」是不是太言過其實了???其實,真正的好電影應該是敘事流暢,即使打伏筆、賣關子、吊胃口也要講求藝術和技術。
整體而言,穆赫蘭道前4分之3和後4分之1銜接過渡不太自然。這類電影只能稱為實驗電影,畢竟受眾面比較小,永遠不能成為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當然,這部片子確實不錯,我也贊同。但是如果電影都被拍成這樣的話。地球人的思維邏輯模式和方式該出現顛覆了。
最後,我推薦了幾部電影:一是精神類的。《致命id》(有些陳舊,不過很經典,之所以拿這部電影是因為我認為他的拍攝手法和敘事風格要比《穆赫蘭道》強)港片《神探》(杜琪峰導演的,我懷疑,杜琪峰抄襲了《致命id》,所以把他們拿出作比較)。二宿命類的。《恐怖油輪》。三是人性類的《幽靈船》。四是神經病類的。《不請自來》。五是群殺類的。《八面埋伏》。還有許多,以後再寫
㈤ 大衛芬奇最值得看的幾部電影
好導演也有失手的時候,所以希望樓主能總結出自己喜歡的片子的類型,畢竟無名導演也可以造就傳世經典,只要跟著片子走就行
㈥ 你心目中的大衛·林奇影視作品十佳分別是哪幾部
導演大衛·林奇是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以華麗、陰郁、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在影壇獨樹一幟。他往往在公路片的形式格局中,運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展示出現代人焦慮郁悶的精神癥候。其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的自由遊走,對暴力和性的大膽表現,前衛奇異、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影像,都使他的作品散發出獨特的個人魅力。
本片混合了大量現成的資料片鏡頭(stock
footage),手法超級笨拙卻製造出意想不到的「笑果」,比如在講解男人閹割變女人時,配以鋼柱冶煉的鏡頭,十分搞笑。本身有異裝嗜好的伍德藉助當時一樁轟動的變性新聞,解釋了變性和異裝的區別,並呼籲大眾寬容這些社會的邊緣人。著名恐怖片演員勒古西的表演極其誇張,夢幻場景有點痴人說夢的味道,解說詞幼稚而真誠。
4.《獵人之夜》The Night of the Hunter (1955)
5.《夏日驚魂》Suddenly, Last Summer (1959)
6.《蘭閨驚變》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1962)
7.《洛麗塔》Lolita (1962)
8.《日落大道》Sunset Blvd. (1950)
9.《恐怖走廊》Shock Corridor (1963)
10.《蜘蛛嬰兒的瘋狂故事》Spider Baby or, The Maddest Story Ever Told (1968)
㈦ 求大衛林奇的電影.
2010年 《Lady Blue Shanghai》大衛·林奇受John Galliano之邀為Dior所拍的一個大約17分鍾的短片
2007年 ( boat) 2006年《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
2002年《兔子》(Rabbits)
2002年《暗房間》(Darkend Room)
2001年《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
1999年《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1997年《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
1994年《迷離情骸》(「Nadja」)
1992年《在空中》(「On the Air」)
1992年《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0年《美國史》(「American Chronicles」)
1990年《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年《雙峰》(「Twin Peaks」)
1990年《心碎的夢想》(「In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Hearted」)
1986年《藍絲絨》(「Blue Velvet」)
1984年《沙丘》(「Dune」)(美國)
1980年《象人》(「The Elephant Man」)
1977年《橡皮頭》(「Eraserhead」)
1974年《截肢者》(「The Amputee」)
1970年《祖母》(「The Grandmother」)
1968年《字母》(「The Alphabet」)
1967年《六個蒼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
㈧ 好萊塢導演大衛丶林奇的電影 穆赫蘭道真很好看
有沒有 比穆赫蘭道 更牛的 電影
㈨ 大衛·林奇的電影哪幾部比較好
《妖夜荒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