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覺得莎士比亞哪幾個作品最好看
個人觀點:
情節輕松、語言精彩幽默、人物也比較有愛的可以看《無事生非》《皆大歡喜》《仲夏夜之夢》,還有《第十二夜》,裡面的馬伏里奧被捉弄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宏大深沉而悲哀、沖突性強的大概有《李爾王》《麥克白》當然還有《哈姆雷特》
真正的愛情劇包括《羅密歐與朱麗葉》《安東尼與克里奧帕特拉》,前者青春美麗,富有生氣,後者充滿末世的悲哀與頹傷;《奧賽羅》是講嫉妒的,但給人感覺主角並不是真正嫉妒,基本就是正人君子被哄騙吧...
特別特別搞笑有趣的當屬《溫莎的風流娘們》
讓人感到絕望與清醒的大概是《雅典的泰門》
說實話我還真不大喜歡《威尼斯商人》,大概是...為了夏洛克抱不平
以上是我看過的,沒看過的就不多說~~
B. 有什麼好看的新電影
北美:
2012-1-6
惡靈入侵
The
Possession(2012)
2012-1-13
窗檯上的男人
Man
on
a
Ledge(2012)
禁運品
Contraband(2012)
快樂的噪音
Joyful
Noise(2012)
科里奧蘭納斯
Coriolanus(2011)
致命急件
Premium
Rush(2012)
2012-1-20
紅色機尾
Red
Tails(2012)
制勝一擊
Haywire(2012)
黑夜傳說4
Underworld:
Awakening(2012)
2012-1-25
尋找天堂
Seeking
Nirvana(2012)
2012-1-27
金錢第一
One
for
the
Money(2012)
人狼大戰
The
Grey(2012)
地心歷險記2
Journey
2:
The
Mysterious
Island(2012)
2012-2-1
5th
of
a
Degree(2012)
Grooming
Giselle(2012)
2012-2-3
黑衣女人
The
Woman
in
Black(2012)
純真的交易
Trade
of
Innocents(2012)
垃圾
Garbage(2012)
街尾之宅
House
at
the
End
of
the
Street(2012)
2012-2-10
誓約
The
Vow(2012)
藏身之所
Safe
House(2012)
2012-2-14
綠寶石之夜
Nights
of
Turquoise(2012)
2012-2-17
情敵大戰
This
Means
War(2012)
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Karigurashi
no
arietti(2010)
勇者行動
Act
of
Valor(2011)
靈魂戰車2
Ghost
Rider:
Spirit
of
Vengeance(2012)
2012-2-24
漫遊
Wanderlust(2012)
寂靜嶺2
Silent
Hill:
Revelation
3D(2012)
C. 科利奧蘭納斯的歷史評價
歷代評家對《科利奧蘭納斯》褒貶不一,粗線條地說,早期似乎是貶甚於褒。如果把這個劇本放在莎氏的所謂「成熟悲劇」的參照框架中考察,確有多處背離了已經確立的莎氏模式。首先是《科利奧蘭納斯》「缺乏超越時空的偉大悲劇所必有的活力和形而上教益」。約翰遜博士和柯勒律治也有類似的貶評,認為「成熟悲劇」多詩的暗喻,而《科利奧蘭納斯》劇中多用l ike或as的明喻,闕詩少文;哈姆雷特等「成熟悲劇」人物,甚至包括麥克白,多形而上的內省,僅漢姆雷特一角就有共291行的14則獨白,而在科氏悲劇中主人公僅有兩則涵義膚淺的獨白,多的是進軍、陷城、群眾喧嘩起事等形而下的場面。蕭伯納更為刻薄,把科氏看作「掀蓋探頭」般的滑稽玩偶(Jack-in-the-box ),一觸即跳。
另外,「成熟悲劇」和歷史劇的常例是每個英雄倒下後必有繼任者:亨利四世接替理查;安東尼接替愷撒,復被渥大維取代;福丁布拉斯接替哈姆雷特;卡西奧接替奧瑟羅;奧伯尼公爵接替李爾王……而科利奧蘭納斯始終只是「孤龍」(alonely dragon),最後只留下兒子小馬歇斯——所有莎劇中最年幼的角色——說出僅有的一句台詞:「我不許他踩過(既應答祖母、母親『要進軍羅馬唯有踩過我們的身體』之激,似也有不容仇敵踩踏的預言意味——蓋因下文其父被殺後奧菲狄烏斯踩其屍之上)/我要逃走,等我長大,我要打仗。」
當然,也有藝術家為劇本的「放逐」主題和孤高英雄的命運所打動,18至19世紀經改編的演出記錄頗多;貝多芬還根據劇本「要麼羅馬,要麼我!」(Rome or I!)的主題作曲,由瓦格納配上聲樂,流傳至今。《科利奧蘭納斯》這個劇本真正吸引評家和觀眾注意似乎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第一位領悟到此劇對20世紀具有特殊意義的可能是T.S.艾略特,為此寫下了題為《科利奧蘭》(Coriolan )的兩首敘事詩:「勝利進軍」和「政治家的難處」。在後一首的結尾處主人公喊出:
哦,母親
讓我呼喊什麼?
(眾市民)我們要求成立委員會,代議制調查委員會。
辭職!辭職!辭職!
劇本的現代意義於此呼之欲出!
D.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科里奧蘭納斯怎麼樣
抖森腦殘粉跪等打五星!
E. 科里奧蘭納斯怎麼樣
莎翁的劇本本身就極具震撼力,人物的掙扎清晰可見。此番費因斯自導自演舊瓶裝新舊影射當下的戰爭令人看到他的誠意,為之動人的表演更是加分不少。像小弟的巴特勒也很好的完成了配角的任務。最後感慨下,不能堅決的人永遠是最痛苦的,在天堂與地獄的交界行走,總有一天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一切為了什麼
F. 科利奧蘭納斯的作品解讀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和劇作家之一。他生活的時代正值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及詹姆士一世的統治時期。莎士比亞出身於英國中部斯特拉福城一個富裕市民的家庭,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文法學校讀過書,學過修辭、邏輯及拉丁文等科目。22歲時離開自己的故鄉,去到繁榮的首都倫敦謀生,尋找機會,廣泛接觸各階層的生活,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1590年左右,他進了劇團,開始了舞台與創作生活。如在第110首十四行詩中他寫道:
「我曾經走遍各地,
作綵衣小丑在世人面前顯眼,
傷害自己的思想,廉價出售最貴重的東西。」
莎士比亞在劇團時,既要參加演出,又要進行創作,有時還要參加巡迴演出,如在第27首十四行詩中他說:
「勞動使我疲倦了,我急忙上床,
來好好安歇我旅途勞累的四肢;
但是腦子里的旅行又旋即開場,
勞力剛剛完畢,勞心卻又開始。」
莎士比亞的絕大部分戲劇都是通過對現成材料的改編與加工而完成的。在20多年中,他一共寫了39部戲劇,兩首長詩,154首十四行詩,以及另外一些雜詩。1613年才離開倫敦,回到久別的故鄉。1616年4月23日逝世。
莎士比亞於1608年寫成了《科利奧蘭納斯》,死後7年在1623年才正式出版。這部劇本以羅馬共和國時代的卡厄斯·馬歇斯的生涯為基礎。馬歇斯是古羅馬5世紀上半期的傳奇英雄。羅馬史家普魯塔克在他的《名人傳》中記述了他的事跡。莎士比亞就是根據普魯塔克的資料創作出此劇的。在有些人名的處理上出現了一點差錯。在莎士比亞劇本中,馬歇斯的母親是伏倫妮婭(Volumnia),妻子是維吉利婭(Virgilia),實際上他母親是維圖利婭(Veturia),而妻子才是伏倫妮婭。普魯塔克的《名人傳》是由托馬斯·諾斯(Sir Thomas North,1535—1601)譯成英語的,史料本身沒有錯,莎士比亞為什麼更換名字,難以確定。
這出悲劇的情節如下:
馬歇斯,後來因攻下科利奧里城立功而稱為科利奧蘭納斯,是羅馬共和國的民族英雄,但是:「他所做的轟轟烈烈的事情都只有一個目的;雖然心腸仁厚的人願意承認那是為了祖國,其實他只是為了取悅他的母親,同時使他自己可以對人驕傲;驕傲便是他的美德的頂點。」(I.I.37—42) 科利奧蘭納斯居功自傲,對於有意見的市民總是破口大罵,如:
「發生什麼事,你們這些違法亂紀的惡棍,
你們盡提些惡毒骯臟的意見,
使你們自己變成社會的疥癬?」(I.I.163—165)
當時羅馬的敵人是伏爾斯人,伏爾斯的領袖是奧菲狄烏斯,他們正舉兵侵犯羅馬。奧菲狄烏斯相當怕科利奧蘭納斯,而科利奧蘭納斯也十分尊敬奧菲狄烏斯。他說他非常羨慕奧菲狄烏斯的高貴品格,他們曾交過手,能夠和這頭獅子般的人交手,是可以值得自傲的事。羅馬共和國派科利奧蘭納斯去迎戰,他英勇無比,打敗了對手,攻下了科利奧里城。
可是科利奧蘭納斯這個人頭腦簡單,脾氣暴躁,不肯低聲下氣,得罪了群眾和群眾的代言人護民官,結果從一個人民英雄變成了一個被放逐的敵人,他無路可走,便投奔伏爾斯人,為奧菲狄烏斯效勞。奧菲狄烏斯很樂意他投靠自己,便舉兵進攻羅馬。羅馬人害怕,派人來說和,科都不理,直到他母親前來求情,他才允和,這下又得罪了奧菲狄烏斯,便斥科利奧蘭納斯背叛,在亂軍中將他殺死。
科利奧蘭納斯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另一個悲劇人物,他和另外幾個悲劇人物不同,但給人們留下的意義是同樣深刻的。他的驕傲和導致他失敗的剛愎自用的性格是他母親一手培養起來的。如她對媳婦說:
「倘若我的兒子是我的丈夫,我寧願他出外去爭取光榮,不願他貪戀閨房中的兒女私情。……想到名譽對於這樣一個人是多麼重要,要是讓他默默無聞地株守家園,豈不等於一幅懸掛在牆上的圖畫?」(I.Ⅲ.2—13)
她所希望的兒子是有不朽軍功的兒子,她寧願兒子為國家戰死沙場,而不希望他閑在家裡虛度年華。母親和兒子都有一顆高貴的心,希望為國家立下不朽功績,寧可以軀體獻給祖國。但這造成科利奧蘭納斯的驕傲自滿,剛愎自用,心中沒有別人,只知道自己。當國家把他驅逐出去時,他拒絕認錯,投奔敵人,成為羅馬的叛徒,最後又被敵人殺死,兩邊不討好。如果把這部劇本和《哈姆萊特》、《李爾王》、《奧瑟羅》及《麥克白》比較一下,就不難發現這也是一部偉大的悲劇,也同樣反映出了人性的另一個弱點。因為人性的弱點都有可能造成悲劇。另一方面,此劇寫出群眾易受煽動利用,忽左忽右,而護民官政治家則假作謙虛,心懷私利,兩面三刀。科利奧蘭納斯實際上是吃了不懂政治的虧。
這部劇本也像其他劇本一樣,許多說白是用了五步抑揚格素體詩,而且是用莎士比亞式的特有的修辭來描述事物,使得氣氛明顯的加強。
所謂五步抑揚格素體詩有以下幾個特點:
1.每一行詩有十個音節。
2.每十個音節中分五個音步。
3.每一個音步有兩個音節,重音落在第二個音節上。
4.素體詩是無尾韻的。如十四行詩就不是素體詩,雖然也是五步抑揚格,卻是有嚴格的尾韻。
不妨舉例來看一下莎士比亞五步抑揚格素體詩在修辭上的特點:
All the contagion of the south light on you,
You shames of Rome!You herd of—Boils and plagues
Plaster you o』er; that you may be abhorr』d
Further than seen,and one infect another
Against the wind a mile!You souls of geese,
That bear the shapes of men,how have you run
From slaves that apes would beat!…(I.Ⅳ.31—37)
這一段的中文大意是:願南風吹來的一切瘟疫都降臨到你們身上,你們這些羅馬的恥辱!願你們渾身長滿毒瘡惡病,人們還沒有看到你們時就會厭惡你們,因為在逆風的一英里之外就開始傳染!你們這些穿著人形外殼的笨鵝靈魂,你們亂奔亂竄的奴才,連猴子也能把你們打退。
再看這段中的修辭,the south這里不是「南方」,而是用方位代表具體事物「南風」,即吹來病菌的風。Boils是「膿腫」,plagues是「瘟疫」。而這里boils and plagues指所有的毒瘡瘟病一類的東西。其他諸如be abhorr』d further than seen,one infect another against the wind a mile都是修辭完美的句子。
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不能望文生義,否則便理解得不確當,因為莎士比亞在運用詞時,有他時代的特點,也有他個人語義學上的特點,這是不能忽視的。如本劇中隨便可以看到下面一些詞或片語在特殊情況下的含義:
on 』t:of it an 』t:if it
famously:for fame for that:because
to be:of being being:since you are
of:by still:always
like:likelycarry:win
voice:vote cause:disease
G. 科里奧蘭納斯 CORIOLANUS怎麼樣
02 莎士比亞的故事架空在當今社會有種說不出的違和感。由於成本原因,影片沒有太多的動作大場面,主要集中在人物的傷疤與內心掙紮上,但這也導致影片沉悶不堪,演員都還挺不錯,但是拉爾夫費因斯依舊沒能走出伏地魔的影子··· 02 []
H. 科利奧蘭納斯的作品簡介
科利奧蘭納斯 Coriolanus
《科利奧蘭納斯》是莎老晚年的一出可與四大悲劇相媲美的古羅馬歷史悲劇。故事情節如下:馬歇斯(後因攻下科利奧里城立功而被稱為科利奧蘭納斯),最初是羅馬共和國的英雄;而由於他性格上的弱點:脾氣暴躁,不肯低頭,而得罪了群眾,成了羅馬的敵人被放逐;他轉而投靠敵人:伏爾斯人,帶兵圍攻羅馬;後接受其母勸告,放棄攻打,而這行為又背叛了伏爾斯人,最後在戰亂中被伏爾斯人殺死。此劇的主題是英雄和群眾的關系。
《科利奧蘭納斯》是反映人性弱點的悲劇,莎士比亞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修辭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並描繪了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場面。
I. 科里奧蘭納斯的介紹
《科里奧蘭納斯》是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於2011年出品的一部劇情電影。影片由拉爾夫·費因斯自導自演,傑拉德·巴特勒、傑西卡·查斯坦和布萊恩·考克斯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1年2月14日在德國柏林電影節率先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