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特派》韋斯·安德森
《85年盛夏》弗朗索瓦·歐容
《晨曦將至》河瀨直美
《小斧子:Lover's Rock》史蒂夫·麥奎因
《小斧子:紅樹林》史蒂夫·麥奎因
《酒精計劃》托馬斯·溫特伯格
《到達摯愛》麥溫
《最後的話》喬納森·諾西特
《走向幸福的國家》林常樹
《忘記將來》費爾南多·特魯埃瓦
《釜山行2:半島》延尚昊
《薄暮之間》沙魯納斯·巴塔斯
《戰時無旁》盧卡斯·貝爾沃克斯
《The Real thing》深田晃司
The Newcomers
《純粹的激情》丹妮爾·阿爾彼得
《一個好男人》瑪麗-卡斯迪耶·芒頌-沙爾
《所言所行》埃馬紐埃爾·穆雷
《Souad》Ayten Amin
《Limbo》Ben Sharrock
《紅壤》Farid Bentoumi
《汗水》馬格努斯·范·霍恩
《泰迪》Ludovic Boukherma & Zoran Boukherma
《二月》kamen kalev
《菊石》弗朗西斯·李
《夜間醫生》艾利·瓦吉曼
《怪異天才》奧斯卡·羅勒
《納迪婭,蝴蝶》Pascal Plante
《我們來了》尼爾·伯格曼
2. 河瀨直美的個人履歷
日本電影導演。生於古都奈良縣。幼時雙親離婚,她由祖父的姐姐養育成人。小時候的她跟隨老人的腳步走遍奈良周圍的深山老林,對河瀨直美而言,這些經歷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中時候的河瀨直美喜歡籃球,作為校隊隊長,她甚至帶領籃球隊打進了全國聯賽。1989年畢業於大阪照相專門學校電影系。後在大阪一家卡拉OK公司就職,不過後來專科學校召她回去當實習講師,一下子就是四年。就學期間從師高嶺剛拍攝8毫米電影,創作了短篇8毫米電影《用圖片剪接我最感興趣的東西》(1988)、《把我認為生動的事物具體化》(1988)、《只有一個人的家庭》(1989)、《現在》(1989)、《微小的巨大》(16毫米,1989)等。她主要紮根於自己的故鄉奈良的土地上從事電影創作。短編電影曾多次獲獎。
1993年創建了「組畫」電影製片小組,在全國各地舉辦包括自己作品在內的獨立放映會和製片作坊。較著名的8毫米電影有:《二重包裝》(1992)、《蝸牛》(1994)、《風的記憶》(1995)、《河瀨直美、是枝裕和、書信往來》(1996)等。1996年執導第一部35毫米長故事片《萌動的朱雀》,描寫在她的故鄉奈良縣從事林業勞動的田原一家在日本經濟高速成長的沖擊下,家庭的解體。他們一家人紛紛離開封閉的農村,去其他地方謀生。一天離家出走的孝三死亡,寄回家一個錄影帶,田原家鄉的人才在錄影帶上看到了整個社會15年的時光流逝。在這里她借用中國歷史上的四神之一的「朱雀」來比喻生活在農村的田原一家,用「萌動」來比喻不可抗拒的社會變化,喚起了觀眾對歷史進程的感受。該片獲第五十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新人導演獎。河瀨成為日本電影史上獲國際電影獎最年輕的導演 。該片還獲洛坦爾達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國際電影評論家聯盟獎。只是當年日本媒體的注意力被今村昌平的第二枝金棕櫚以及後來北野武在威尼斯的《花火》吸引,河瀨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驚奇矚目。
1997年在拍攝完《萌之朱雀》後,河瀨直美對於西吉野村念念不忘,她又回到熟悉的、已成習慣的紀錄片拍攝道路(之前或者之後都是如此),以村裡9個高齡老人為主角。她「卸去」了導演身份,像個親人一樣和他們毫無阻隔的交談,回憶過去以及記錄現在——那很可能是人生最後時光的剪影——這就是紀錄片《樵夫物語》。2000年的作品《螢火蟲》描寫脫衣舞女與陶瓷工匠的戀情,表現其悲喜人生。2003年河瀨直美的《沙羅雙樹》的片名源自佛教用語,佛祖釋迦牟尼在拘屍那拉城的沙羅雙樹間涅盤。於是沙羅樹成為佛教神聖而不可侵犯的象徵,也代表著對人生的大徹大悟與超然境界。用在影片裡面,則因奈良有高14.98米的日本第一青銅大佛,再一就是影片題材的緣故。《在世界的沉默中》是2001年與法國電視台Arte聯合出品的一部紀錄片。台灣TIDF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作品,主要講她帶《萌之朱雀》參加各國電影節時的旅行見聞。2003年的紀錄片《黃櫻花的來信》是河瀨直美的朋友日本著名攝影及電影評論家西井一夫(Kazuo Nishii)得知身患胃癌之後,請河瀨用攝影機為他記錄下自己走向死亡的全過程。河瀨不僅是鏡頭背後手持機器的拍攝者,同時也不斷地和西井談話並鼓勵他,而西井也會用相機拍下河瀨工作時的樣子,因為他希望這部影片除了自己之外也能讓其他所有人看到,西井死於零一年十一月,時年只有五十五歲,而通過這些兩年前的影像,觀眾在無限傷感的同時也深深記住了這位早逝的大師。
2004年的《影》一片延續河瀨一貫的美學風格以及持續的「尋父之旅」,《影》的魔力在於河瀨緊緊逼視的攝影機竟能如隱形一般,毫不打擾鏡頭前戲劇化的情感交融。2006年年初,河瀨直美的《新生》同樣是一部只有32分鍾的DV紀錄片(香港譯名《垂乳女》,為古日語「母親」的意思),記錄下兩年前河瀨直美的祖母以及自己產下寶貝兒子的經歷和之後的一些生活片段。與她的其他作品相比,這部自然是屬於更為私密也是更生活化的一部,而且在色彩和攝影上偏重於營造夢幻感和實驗性,在其中河瀨依然以詩人般的敏感觸覺帶給我們一些充滿溫情和快樂的家庭影像。
這期間,2002年在義大利阿爾巴和法國巴黎舉行了兩次河瀨直美的作品回顧展;2005年,洛杉磯舉行了一次回顧展。第四部劇情長片《殯之森》入圍2007年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並獲得評委會大獎,其中女主角尾野真千子是十年前在《萌之朱雀》中的小女孩。同時河瀨直美下部長片計劃將是由長谷川京子主演的《世界喜歡我的話便好了》。電影改編自作家狗飼恭子的小說,劇情大概是講述一名平凡的OL(長谷川京子)在泰國學習古法按摩,然後接觸到異地文化後,才發現自己的心中所愛,這將是一部愛情喜劇。電影將於今年七月在泰國取景,這也將是河瀨直美第一部在海外取景的戲,預計兩星期內完成,最快可於2007年內上映。1997年河瀨直美和《萌之朱雀》的日本獨立製片人仙頭武則結婚,之後一度改稱仙頭直美。2001年兩人離婚。河瀨直美離婚後恢復原來的姓氏。2004年與一名電視台製片人結婚,之後河瀨直美的第一個小孩出世。河瀨直美的才華並不僅限於電影領域,她還導演電視廣告和寫作,已經問世的小說有《萌之朱雀》和《螢火蟲》,她還在奈良出版免費的社區報紙,她總是在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
3. 簡述亞洲電影風格及代表作
2003年,就在中國電影延續著新世紀全面開始的電影產業化進程的同時,亞洲電影的格局也正悄然變化著。上個世紀60年代輝煌一時的日本大製片廠體系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70年代曾經興旺的泰國類型片又開始復甦了;90年代起領一時之風騷的伊朗電影正停滯不前;而種種跡象表明,韓國電影人正以一種非凡的氣魄,走在亞洲電影的最前列。 韓國 今年的60多部韓國影片本身值得一提的地方並不多,無論是《武士》還是《菊花香》,或者眼下的熱門影片《殺人回憶》,都不足以作為韓國電影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的佐證。值得一提的是韓國電影人的整體風貌,可以說2003年,韓國電影人正以一種非凡的氣魄,試圖為亞洲電影開創出一個全新的格局。 要證明這一點,我們只需要看兩個在亞洲舉辦的國際電影節:韓國釜山電影節和日本東京電影節。東京電影節閉幕那天,據說主辦方手裡還有近100張各國記者證,沒人來領。東京電影節年年都四平八穩,參賽片普遍平庸缺乏競爭力,可見眼下日本電影的尷尬地位。而釜山電影節呢?它和荷蘭的鹿特丹電影節一樣,設立了針對青年導演的資助計劃。拍電影是個花錢的事兒,於是對全世界的青年影人而言,釜山電影節具有一種不言而喻的吸引力。釜山電影節對歐洲的三大電影節甚至都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可見韓國電影目前在亞洲所處的地位。此外,今年釜山電影節從開幕片到最終評獎結果,很多影片的題材非常敏感,其中有些涉及到韓國軍方的問題,有些涉及老年和少年的性問題。對這些影片的接納在某一層面上體現出該電影節特有的氣魄。 本屆釜山電影節的開幕片是金基德的《海岸線》。雖然不少影評人對這一選擇感到意外,因為往年的開幕片一般都較為保守,而金基德的電影,普遍都被認為比較前衛。今年釜山電影節的大膽之舉,也正暗示了自己的魄力。《海岸線》說的是關於韓國軍隊丑聞,膽小的士兵以及被誤殺的平民等內容是影片的爭議核心。這種反傳統軍人形象的電影在韓國電影史上是絕對少見的。 如果說這些題材敏感的影片受歡迎只是一個偶然,不足以體現釜山電影節的魄力,那麼電影節的一些長久做法則可以使人相信這一電影節的確有其自身的特殊魅力。釜山電影節的歷史並不久遠,從1996年創辦至今,只不過才7年的歷史。7年就成為亞洲乃至全球電影人和電影商熱衷光顧的電影節,釜山國際電影節有其不同於其他電影節之處。 此外,釜山電影節從1997年開始還同時舉辦一個名為PPP(PusanPromotionPlay)的商業活動。整個PPP功能可以分為三方面:一是研討各地電影市場的商機和出路;二是為亞洲各地電影商籌拍的新片找到足夠的資金;此外便是設立獎項以現金方式資助一些影片的拍攝計劃。正是通過釜山電影節,關錦鵬才找到了《長恨歌》的資金投入;今年中國導演劉浩以新作《紫禁城的游戲》也獲得了資助。如果再向前追溯,早在1998年婁燁也是通過PPP得到了《蘇州河》的後期資金。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活動,釜山電影節才會有如此多的電影人願意參加,因為對於電影導演們來說,拉到贊助資金有時候比得獎還要重要。 至於獎項,釜山電影節中惟一的競賽獎新潮流獎。這也是它最具價值的獎,是專為鼓勵亞洲新生代的電影人所設,只接納新導演的處女作或是第二部作品。而志在鼓勵為韓國電影做出突出貢獻的電影人的韓國電影獎,它的對象是韓國以外的電影人。今年這一獎頒發給了一個法國人,因為他創辦的杜維爾亞洲影展為韓國電影走向世界起到了積極作用。這些細節都可以看到韓國電影人的開放胸襟。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釜山電影節上有7部朝鮮電影經過審批後,獲准在釜山公映。這些影片幾乎都是朝鮮電影里程碑作品,其中包括朝鮮80年代中期的影片《無樂無憂》,這部影片有朝鮮電影史上第一個接吻的鏡頭。 日本 相比起韓國電影的方興未艾,日本電影的前途似乎黯淡了許多。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許多日本大製片廠就開始紛紛崩潰。此前,以《羅生門》為代表的日本20世紀50年代電影黃金時期的作品基本都出自松竹、大映、東寶、東映這四大電影公司之手。像我們熟悉的高倉健主演的所有影片都是典型的大製片廠電影。1999年,高倉健和他的老搭檔降旗康男導演合作了他的第202部作品《鐵道員》,在講述北海道一個即將被廢棄的小站站長的懷舊故事的同時,也極具象徵意味地暗示出昔日輝煌的大製片廠體系的衰落。事實也是如此,該攝制組的大部分成員在影片拍攝後也全部退休了。 隨著「松竹」等為代表的大製片廠日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迅速蓬勃發展的所謂的「獨立電影」。這類電影迅速繁榮在90年代後半期,一大批通過各種途徑創作獨立電影的日本年輕電影人開始大顯身手。近年來,隨著獨立電影的進一步發展,黑澤清、河瀨直美、青山真治等一批優秀的獨立電影導演日趨成熟,他們的作品相繼得到了國際影壇的認可。 在今年的第56屆戛納電影節上,就有兩部奪標呼聲很高的日本獨立電影亮相:黑澤清的《光明的未來》和河瀨直美的《沙羅雙樹》。 女導演河瀨直美的《沙羅雙樹》能入圍戛納,與其說是藝術上的成就,還不如說是戛納對「獨立」這一傳統的下意識的維護。河瀨直美的上一部參賽作品《萌動的朱雀》曾讓她獲得了戛納金攝影機獎。這部小成本電影的成功得益於日本日益完善的獨立製片系統。在著名獨立製片人仙頭武則的大力幫助下,這部電影走低成本製作、在一家電影院的午夜場連放好幾個月的路線,不僅全部收回成本,更給獨立電影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示範。 至於《光明的未來》,其演員陣容還是頗為可觀的,有影迷非常熟悉的老演員藤龍也,他曾主演大島渚的兩部驚世名作《感官世界》和《愛的亡靈》;還有年輕一點的淺野忠信,眼下是當代日本電影的代表人物。目前在國際影壇上拋頭露面的日本獨立導演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見到他的身影。平心而論,《光明的未來》在本屆戛納電影節上空手而歸,也不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因為,這部影片除了匯聚日本的幾個最優秀男演員之外,情節拖沓、主題曖昧,幾乎沒有什麼可取之處。 在新銳獨立電影的一統天下里,觀眾普遍抱怨:日本電影沒有經典了。盡管《人造天堂》獲得了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六月的蛇》獲得去年的威尼斯「評委會特別獎」,但這些影片無論從規模還是宣傳力度上來說,都很難與大製片廠生產的影片相提並論。比如這部真正讓低迷的日本影壇為之一振的《座頭市》。 北野武算得上是當代日本導演的中堅力量,今年一出手就拿下了讓人搶破頭的第60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此後更是連拿包括多倫多影展「觀眾票選大獎」在內的多項國際獎項。但是,這部由松竹公司製作的影片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獲獎,而在於拉動日漸疲軟的日本本土電影票房。 去年的《黃昏清兵衛》帶來了日本「時代劇」的復興,山田洋次的「復古」和市川准在《坂本龍馬,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里表現出來的時代風尚,給了北野武不小的啟發。《座頭市》的娛樂效果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年輕觀眾,松竹電影公司也從中看到了大製片廠的最後一絲希望。 越南 一些越南題材的電影在國際上大放異彩,背後其實是越南裔的電影人。美籍越南裔導演包東尼,他的影片《戀戀三季》獲得1997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金熊獎。近年在國際影壇引起關注的越南導演鄭明河的身份是美籍越南裔電影學者。另一位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是,越南最著名的導演陳英雄。他在1993年拍了第一部劇情長片《青木瓜之味》,該片算得上是越南電影史上的重要作品,並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處女作金攝影機獎和法國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獎,以及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然而,與其說這是一部越南電影,不如說它是一部法國電影———導演陳英雄14歲便移居法國學習哲學和電影;影片全部製作資金來自法國;而這部被評論界高度贊譽為從影像風情到藝術精神都具有東方民族氣質的電影竟然是在一個法國的攝影棚里拍成的。 就在陳英雄他們憑借越南和越南電影獲得國際聲譽的同時,真正的越南電影卻依然在慘淡經營。 泰國 泰國電影的異軍突起始於2001年,那一年裡,《黑虎之淚》、《鬼妻》、《暹羅皇後》及《晚娘》等影片在多個國際電影節上嶄露頭角,使得泰國電影在亞洲的電影版圖上,開始顯示出和中國電影、韓國電影、日本電影、伊朗電影並駕齊驅的勢頭。 2003年6月10日,泰國內閣通過了一項對泰國電影業來說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決議。政府決定參照國際電影市場的做法,對泰國電影實行分級,規定電影的消費群體,有的電影將禁止青少年觀看,有的將為青少年不宜,有的則必須由家長陪同觀看。泰國電影業有望進入20年來的黃金時代。 泰國電影突飛猛進的大背景是,自90年代以來,亞洲電影觀眾的口味轉變。他們開始在好萊塢電影之外,尋找另類電影的樂趣。從日本影片、韓國影片到伊朗影片,如今輪到了東南亞影片。這個機會之中,還隱藏著陷阱。如果不加控制地大量投入生產類似題材的影片,難免重蹈香港電影的覆轍。而大體上看來,眼下的泰國電影,正在開始走香港電影曾走過的路。
4. 有什麼比較好看的電影推薦一下
The Faithful
《法蘭西特派》韋斯·安德森
《85年盛夏》弗朗索瓦·歐容
《晨曦將至》河瀨直美
《小斧子:Lover's Rock》史蒂夫·麥奎因
《小斧子:紅樹林》史蒂夫·麥奎因
《酒精計劃》托馬斯·溫特伯格
《到達摯愛》麥溫
《最後的話》喬納森·諾西特
《走向幸福的國家》林常樹
《忘記將來》費爾南多·特魯埃瓦
《釜山行2:半島》延尚昊
《薄暮之間》沙魯納斯·巴塔斯
《戰時無旁》盧卡斯·貝爾沃克斯
《The Real thing》深田晃司
The Newcomers
《純粹的激情》丹妮爾·阿爾彼得
《一個好男人》瑪麗-卡斯迪耶·芒頌-沙爾
《所言所行》埃馬紐埃爾·穆雷
《Souad》Ayten Amin
《Limbo》Ben Sharrock
《紅壤》Farid Bentoumi
《汗水》馬格努斯·范·霍恩
《泰迪》Ludovic Boukherma & Zoran Boukherma
《二月》kamen kalev
《菊石》弗朗西斯·李
《夜間醫生》艾利·瓦吉曼
《怪異天才》奧斯卡·羅勒
《納迪婭,蝴蝶》Pascal Plante
《我們來了》尼爾·伯格曼
An Omnibus
《七人樂隊》杜琪峰、徐克、許鞍華、林嶺東、譚家明、洪金寶、袁和平
The First Features
《隕落》維果·莫騰森
《約翰和洞》Pascual Sisto
《如果風降落》Nora Martirosyan
《抹布男孩》尼古拉·莫里
《加加林》Fanny Liatard & Jérémy Trouilh
《剛剛開始》Dea Kulumbegashvili
《記憶之屋》João Paulo Miranda Maria
《16個春天》 Suzanne Lindon
《歡愉》Ninja Thyberg
《Slalom》沙琳·法維耶
《破碎的音符》吉米·凱魯茲
《易卜拉欣》Samir Guesmi
《無賴》Peter Dourountzis
《電影院和我父親的死亡》Dani Rosenberg
《野馬分鬃》魏書鈞
Documentary Fims
《松露獵人》Michael Dweck & Gregory Kershaw
《拉卡的九天》Xavier de Lauzanne
《通往十億美元的道路》Dieudo Hamadi
Comedy films
《Antoinette dans les Cévennes》Caroline Vignal
《兩個阿爾弗雷德》布魯諾·波達里德斯
《勝利》Emmanuel Courcol
《世界的起源》羅蘭·拉斐特
《演講》洛朗·迪拉爾
Animated Films
《阿雅與魔女》宮崎吾朗
《心靈奇旅》彼特·道格特&坎普·鮑爾斯
《Josep》Aurel
《逃跑》Jonas Poher Rasmussen
5. 《又見奈良》319催淚上映,這部影片為何被稱作是催淚巨作
《又見奈良》由河瀨直美、賈樟柯監制,青年導演鵬飛編劇執導,吳彥姝、英澤、國村隼、永瀨正敏領銜主演,秋山真太郎、張巍特別出演的劇情片。2021年3月19日,《又見奈良》正式公映。電影講述了一段戰爭遺孤的故事,它憑借著真實的情感觸達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人心頭泛酸,眼中含淚。
《又見奈良》正是以真實的故事、真實的情感打動觀眾,才能觸及人心底的柔軟角落,引發人們思考,我們要反對戰爭,珍惜和平。
6. 你最喜歡的十部女性導演電影作品分別是什麼
1《 日煩夜煩》
影片雖過於血腥與殘暴,但令觀眾體驗到人類天性的一面。男主文森特·加洛對於角色的掌控,那種憂郁的絕望,幾近崩潰的感覺,演繹得淋漓盡致
2《拾穗者》
像用電影來寫散文,法國好像隨處都是風景,隨地都可以用來作畫!電影是想像的藝術,紀錄片是當下的發聲。如果認為生活很無聊的人,隨意找個主題拍紀錄片應該頓時會有趣起來。印象深刻的是,你願意和掃垃圾的人握手嗎?
女孩兒們和她們的哥哥都挺好。表面上都是毫無意義的家庭瑣事,實際上是表達親子、兄妹、女僕、同齡友人的微妙情感關系。看似符號化的各種道具創造了超現實感。大量近景鏡頭創造了逼仄感。燈光師和音效師居功至偉。
9《沙羅雙樹》
和阿彼察邦很像從生活從逐漸挖掘出生命的律動,這部很悶的片子在河瀨直美以瑣碎現實為主添加了亦真亦幻的輔料後開始有了「神性」,兩點:一是沙羅節上震撼的舞蹈儼然民俗風情,醉心於雨中的舞動攝人心魄,二是眾人用共同的音律幫助生產見證新生命的誕生,俊在哥哥圭神隱後看到新生的弟弟流下了淚水
10《將來的事》
憂鬱症母親的政治審美,市場和內容所提供的真理能否辯駁,無政府主義農場走丟了潘多拉,分手丈夫的海邊小屋,欣慰學生亦非歸屬,柏拉圖兒童讀物,平安夜催眠曲……一位哲學老師bitter sweet的小生活,將所有悲痛都過得輕松幽默波瀾不驚,只在不經意時悄悄哭泣。很不錯
7. 河瀨直美的《光》是一個怎樣的故事除了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外還表達了什麼
《光》曾在2017年戛納電影節主題競賽單元上散發過它的魅力,並且獲得了第70屆戛納電影節主題競賽單元金棕櫚獎的提名。導演河瀨直美延續她一貫的風格,於平淡朴實中刻畫出光彩照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