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梅蘭芳
英文名:Forever Enthralled
導 演: 陳凱歌
主演:黎明 飾 中年梅蘭芳
章子怡 飾 孟小冬
孫紅雷 飾 邱如白
陳紅 飾 福芝芳
聯合主演:王學圻 飾 十三燕
英 達 飾 馮子光
余少群 飾 青年梅蘭芳
安藤政信 飾 中田隆一
潘粵明 飾 朱慧芳
吳剛 飾 費二爺
總製片人:韓三平 杜家毅
總監制:韓曉黎 利雅博
姜濤 陳紅
總策劃:史東明 吳 迎
製片人:趙海城
藝術顧問:梅葆玖
編劇:嚴歌苓 陳國富 張家魯
攝影指導: 趙曉時
總美術:柳 青
作 曲:趙季平
出品:中影集團北影製片廠
中環國際娛樂
英皇電影
公映日期:12月5日
劇情簡介:
梅蘭芳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京劇世家。在清末的中國,戲子的地位等同於娼妓。盡管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受到宮廷的賞識,卻因演的是女人,必須半裸地在台上表演。在觀眾的滿足之後,梅巧玲得到的只是鄙視。梅蘭芳是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而且同他祖父一樣,也演的是女人。梅蘭芳的伯父告訴他,宮廷里有一種刑罰,就是讓犯了過錯的戲子戴上一面紙做的枷鎖,舉起的雙手捧著一碗水,紙枷鎖撕破了,被罰者就會被亂棍打死。一紙枷鎖成了藝人們命運的象徵,他們面對著隨時被形形色色的亂棍打死的可能,梅蘭芳當然也是他們中間的一個。
死別
梅蘭芳再也沒有想到他人生的第一個競爭對手竟然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誼的老藝人十三燕。十三燕名滿北京的時候,梅蘭芳尚未出生,他是宮廷的戲子,又是百姓的英雄,但是時代變了。梅蘭芳的出現,動搖了十三燕的地位,由於革命的風潮,婦女的解放,扮演女人的男人梅蘭芳成了年輕人爭相追逐的對象。在他奪目的光芒中,十三燕黯然失色。於是決站不可避免,邱如白對梅蘭芳說:你的時代到了。
梅蘭芳第一場就輸了。他還有兩天的時間可以挽回敗局。不顧眾人的反對,梅蘭芳竟然冒著極大的風險改演時裝新戲,勝負已經放下,輸贏無關緊要,他以極大的心胸證明了自己是時代的寵兒。在萬千青年學生的追捧下,梅蘭芳的新戲大獲成功。第三天的競爭變得毫無意義,十三燕輸定了。當梅蘭芳走進十三燕的家門,想勸說他放棄第三天的演出時,卻遭到了十三燕的拒絕。梅蘭芳隱隱感到,十三燕所爭的是一樣叫作尊嚴的東西。但他如果繼續演唱,十三燕的失敗將是慘烈而殘酷的。他必須作出選擇。
十三燕說過一句話:「輸不丟人,怕才丟人。」梅蘭芳遵從了十三燕的決定,他在台上從容地緩歌曼舞,唱道: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他是唱給他的爺爺十三燕聽的,彷彿為他深深熱愛的舊時代唱了一首輓歌。
十三燕失敗了,死了,但敗得悲壯。
死前給梅蘭芳留下一句話,「希望你好好地將伶人的地位提拔一下。」
生離
梅蘭芳漸入中年,他有了妻子福芝芳和可愛的孩子們,他的事業如日中天,名字傳遍亞洲。
在京劇舞台上專門扮演男人的女藝人孟小冬第一次見到了梅蘭芳就識破了他眼中的憂郁。她開闊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梅蘭芳,在他們的交流中,梅蘭芳會被自己太過知心的話語驚住,也會隨著孟小冬每一次的歡笑而歡笑。他們一同在台上演出,在戲中將男的變成女的,女的變成男的,他們開始有了一種把自己同對方揉在一起共同分享的願望。
這時,走到孟小冬面前的不僅有梅蘭芳的妻子福芝芳,更有邱如白。福芝芳對孟小冬說,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兒(觀眾)的。邱如白對孟小冬說,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福芝芳的話感動了孟小冬,而邱如白的話摧毀了孟小冬。但孟小冬仍然說,不,我不放棄梅蘭芳。
但她其實已決定放棄,為了梅蘭芳。
訣別的時候到了,卻有人冒充孟小冬的情人,誤殺了賓客,刺客本人也被聞訊而來的軍警擊斃。
孟小冬走到門口對梅蘭芳說,畹華,別怕,我走了。
梅蘭芳就是在這樣悲愴的心境下走上紐約百老匯的舞台的。他冒著失敗的巨大風險,在1930年1月經濟大蕭條的風雪中,以一個東方女性的身份美麗而憂愁地起舞,用對西方人而言恍如天音的歌喉,輕啼緩唱,她的嫵媚和剛勇,悲傷和快樂,集合地成了一個美學。他的演出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紐約的街頭,梅蘭芳慢慢走著。
孟小冬在留給他的最後一封信中說,如果你是在紐約演出前看到這封信的,我還是那句話:畹華,別怕。
聚散
梅蘭芳恰恰是在紐約首演的當晚知道了事情的真象的。是邱如白為了不讓孟小冬走近梅蘭芳而僱用了刺客,逼迫孟小冬離開梅蘭芳。
1937年,日本軍人誘使他勸說梅蘭芳登台演出時說,你不能沒有梅蘭芳。
梅蘭芳要去上海了,因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他決定不再登台演出,而邱如白卻說,難道德國佔領了英國,英國就永遠不演莎士比亞了嗎?
在梅蘭芳多次拒絕日本軍隊對他發出的演出邀請時,卻吃驚地聽到了自己即將復出的消息,而面對社會公布這條消息的,正是匿名的邱如白。他希望梅蘭芳永遠留在舞台上。
一位日本軍人說:「無論戰爭誰勝誰負,梅蘭芳都應該不朽。」後來,這位日本軍人自殺了。
當梅蘭芳注射了傷寒針,蓄起了胡須走上日本人為他預備的記者會講台時,他只輕輕說了一句:我的爺爺十三燕,讓我給唱戲的爭一點地位。然後就暈過去了。
梅蘭芳的朋友邱如白站在梅蘭芳病床前。他幾十年同梅蘭芳兄弟般地相處,又甚至幾乎成了梅蘭芳的敵人。邱如白突然發現,為了了解梅蘭芳,竟用了一生的時間。他對梅蘭芳說:現在我明白了,你想做一個凡人,也許你一直就是個凡人……
抗戰終於迎來了勝利,梅蘭芳又回到了舞台上,他最捨不得離開的地方。
梅蘭芳戴著紙枷鎖活了一輩子,但他卻坦然地接受了它。他用面對一切的勇氣得到了人們的愛。他已經征服了與生俱來的恥辱和恐懼。
當自己已經不是障礙時,一切都不再是障礙。
畹華,別怕。
2. 關於寫看電影《梅蘭芳》的感受
像得那麼華麗,更多的則是平凡,甚至會有那種比現實更加平凡的老舊泛黃的感覺,但是很奇怪,即便是如此,每每碰見,還是會去翻看,似乎像是一種獵奇,總有一種期待,期待那些影像會比自己腦海里想像的更加炫彩,又或者是那種脫離原本想像的強大落差,當然,看對於電影《梅蘭芳》也是懷著這樣的心態去觀看的,就想看看那個舊照片里的梅蘭芳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影片一開始,我們首先聽到的是一個老北京的生活氣息,讓我們一開始便隨著音樂與聲響融入到了一個兒時梅蘭芳的生活空間里,而梅大伯的那封信則順其自然的成為整部影片中不可忽視的一條線索,開啟了整個電影中的第一個念頭,而我們也正是從這個念頭中開始逐漸融入整個故事,大家心裡也由此開始了一些模模糊糊的念頭,比如那個紙夾鎖?比如主人公會怎樣,真正的梅蘭芳我這樣的年齡也都只是從書本上紀錄片里泛黃灰白的見過,因此,也僅僅是懷著對一個主人公的前途與命運的關注而觀看的,好在影片也並非以一個很高的姿態去描摹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而是以平凡的姿態去接近一個不甘於自己的人。一片嘈雜的催促,一陣急促的馬鞭,喧鬧的街市,鏡頭穿過的是那個老北京最生動的回憶,帶著這樣的回憶我們見到了梅蘭芳,兩個鏡頭穿插對比,一動一靜一文一武,靜的悄聲細語溫柔可人,動的乾脆利落神奇逼人,台下不一樣的觀眾卻一樣的折服,隨著那位老先生的話語——「宛華,你紅啦」——少年梅蘭芳開啟了自己的舞台藝術生涯。然而,花開必有花落,而此刻梅蘭芳的「紅」卻並非一個結果,冥冥之中,卻成了他鑄就長青與不朽人生的一個開始,於是一場新與舊的講座里邱如白慢慢的走了出來,那場與十三爺爺的「鬥嘴」之中,一段新與舊的較量便無鼓自響的出了場,最難忘那第一場比試之中撩開門簾十三燕那意氣風發掌聲如雷的場面,也最難忘那新式舞台上那古今溫柔凄婉的長泣,兩個人不一樣的演繹卻是一樣的精彩,不禁讓人迷茫,一時間忘卻了那場較量,只為那同樣精彩的演繹拍手叫好,比試最後,勝負已決,然而,留給觀眾的卻並非大快人心的勝與敗,而是一場場難忘的精彩與回憶,正如十三燕臨終之前所言「咱們那場汾河灣多好啊」,那搖椅上衰微遲緩的身體還是那個穿著莽服持刀凜然的十三燕嗎,那眼角的欲說還淚分明還有難述的寄願,傳承的則是一份京劇之髓,一個老人,一個少年,安靜的只有話語,桌上的飯菜被小心捂著,那是一個親人最真誠的等待,而此時,也許,我們一開始就把這個關於人的影片故事化了,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但人生路上,除了比試超越,我們還有自己。
3. 對梅蘭芳電影的評價
哈哈,樓主是北方人么?看過《葉問》么,兩部電影同時上映,北方人都比較喜歡《葉問》,南方人都比較喜歡《梅蘭芳》。俺個人認為這純屬個人口味問題哈。
《梅蘭芳》拍得還是不錯的。
俺覺得主要是思考了幾個問題:1,京劇藝術到底是怎樣的藝術?是下九流的藝術,還是高貴的藝術。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京劇藝人。2,作為伶人大王的梅蘭芳為什麼身上毫無勢力庸俗之氣,而始終如一的謙虛謹慎?3,藝術家到底應該在何時堅持自己的理想,何時放棄自己的夢想?(抗戰時期梅蘭芳的拒絕演出)4,搞藝術的人應該追求的境界到底是大師境界還是凡人境界?5,對於愛情和親情,對於知己和配偶,對於相伴和孤獨,對於情感和藝術,梅蘭芳是做出如何的抉擇和犧牲?
演員不錯,黎明和子怡演的恰到好處,點到為止。陳紅還是那麼有魅力,還是那麼年輕漂亮,真好!只是覺得他罵孫紅雷那段戲稍微有些過火。孫紅雷演的不錯,就是角色稍微不太適合他,感覺他還是那種硬漢形象比較拿手。
呵呵,愚人之見,貴在參與~~
4. 梅蘭芳的影片評價
死別部分堪稱完美
影片第一部分講述少年梅蘭芳和當時「伶界大王」十三燕的故事,從小梅蘭芳一露面,到十三燕敗給梅蘭芳鬱郁而終。整個過程一氣呵成,高潮不斷,精彩台詞層出不窮,出場人物的設置和性格魅力都堪稱一流。陳凱歌的美學功底在這一環節中更是表現得酣暢淋漓,無論是對老北京城的還原,還是與人物情緒相融通的環境氣氛的烘托,都十分剔透。
配角演出最為傳神
如果說「死別」這一章節絕對是整部影片的精華所在,這精彩的開篇兒撐起整部影片,那麼撐起這開篇兒第一章的,絕對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學圻。而如果說王學圻的表演堪稱登峰造極,孫紅雷對邱如白的刻畫也應該稱得上是光芒萬丈,其表演充滿爆發力,在一些細膩情緒上的拿捏更是令人驚嘆。
金雕玉琢的台詞與細節
導演陳凱歌對電影的劇本提出兩點要求:「每個字都要有內涵,每句話都要有隱喻。」在影片中雖不能稱得上處處都有體現,但依然有不少佳句值得回味。細節方面,生於北京的陳凱歌,對於老北京文化的迷戀是有目共睹的。小到一個鼻煙壺,大到20世紀40年代紐約劇院,影片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是令人滿意的。 黎明稍欠神采
《梅蘭芳》中黎明的確為這部戲作了很多值得肯定的努力,舉手投足、一招一式都顯得有模有樣。然而獨缺了一絲神采,而這一絲神采恰恰就是致命的缺憾。這一絲神採的缺乏導致他的表演缺乏感染力,力道不足,佳句雖多,但就是出不了佳章 。
越往後越無力
在經歷精彩的「死別」部分過後,影片水準開始呈現下滑趨勢。內容並不豐富,感情並不錯綜等問題開始顯現,而梅蘭芳在藝術、人格與氣節等諸多方面,也未達化境來表達。陳凱歌對於《梅蘭芳》的控制越往後越無力,電影的長度也幾乎令很多觀眾發狂。
註:以上影評均出自網易娛樂的評價
5. 你覺得梅蘭芳電影好看嗎
我感覺不錯,你可以看一下。
梅蘭芳
Mei
Lan
Fang
上映日期:2008年12月5日
中國
導演:陳凱歌
主演:黎明章子怡余少群...
《梅蘭芳》將以10年為一個段落,截取梅蘭芳不同年齡段的故事。在影片中除了梅蘭芳之外,以齊如山為原形的邱如白將成為戲份
梅蘭芳是最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之一,這是首部表現梅蘭芳一生的影片。雖然我們不京劇可可能沒什麼興趣,但是還是很有必要了解下梅蘭芳的故事。
陳凱歌當年與這部電影題材接近的《霸王別姬》相當成功,被無數人奉為經典,所以對導演也有一定的期待。
他的五大名作:
《貴妃醉酒》、《宇宙鋒》、《霸王別姬》、《游園驚夢》、《刺虎》
6. 梅蘭芳電影看完你們有什麼感想
看完電影《梅蘭芳》,悵然若失。 全片結束時,黎明扮演的梅蘭芳,一襲白衣,朝著眾多仰慕者微微欠身,輕聲道:「謝謝大家,都別跟著了,我要去扮戲了。」 戲是好戲,詞是好詞,全片意境歌行至此,輕輕巧巧弄了個花腔,逝入雲端,似有若無之間,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結尾,可就是……,就是缺了點韻味,少了點勁道,這個梅蘭芳,總不如我們想的,似乎也並不是影片所要交代的,陳凱歌對媒體的記者說: 「在等著拍他(黎明)的時候,他一直在攝影棚的走廊里走來走去,右手撩起他的衣襟下擺,我看了很感動。對這樣的演員,我們還能說什麼?」 似乎的確也無話可說,黎明並非是個不努力的演員,除他以外,當今世上再找一個 「梅蘭芳」扮演者,恐怕至多也只是與他在伯仲之間。他在戲中,一直努力的靠近梅蘭芳,以至於片中邱如白的扮演者孫紅雷看完影片後第一時間打電話給他,告訴他,演得真好;以至於梅葆玖看完他的「梅蘭芳」,表示有生之年,再不會授權給第二人去扮演梅蘭芳。 然而,這個梅蘭芳,還是有其形而失其魂,似其貌而無其神。編劇嚴歌苓說,梅蘭芳是一個溫柔的抵抗者。要知道,梅蘭芳抵抗的不是某個人,某種勢力,某樣困境,他抵抗的是一個時代。首先,要抵抗京劇從「老戲」向「新戲」轉化時候,來自業界同行、廣大票友的普遍置疑,甚或是明槍暗箭的詆毀,背負的是「輸不起,一輸就永不翻身」的壓力;其次,要抵抗戲子從「下九流」向「有身份」轉化時候,來自包括魯迅、胡適、陳獨秀在內的文化巨擘、社會主流聲音的蔑視與不理解,背負的還是「輸不起,一輸就是永不翻身」的壓力,他所抵抗的,是當時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他一個人走在時代最前端的時候,整個時代都在拖著他往回走。僅僅「溫柔」是抵抗不了的,支持他拖著時代朝前的,必然有一股內在的無比堅定執著的力量,然而這在黎明身上看不到。 黎明還是那個黎明,那個《甜蜜蜜》中的黎小軍,那個《半生緣》中的世均,只是一個溫文爾雅的知識分子,不是一個披荊斬棘的鬥士,他學會了梅蘭芳的妝容,學會了他的身姿手勢,甚至學會了極具專業水準的京劇的身段台步,但是他沒學到梅蘭芳的鬥志與魄力,因為他從來沒有跟一個時代決絕過——恰恰從前有過一個決絕的人,演過一個類似的絕好的角色,只是可惜: 世間已無張國榮。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從高樓上一躍而下,宣告了他與這個世界徹底的不妥協,在他留下的難以計數的角色中,最光彩照人的是《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同樣是導演陳凱歌,評價張國榮的表演是這樣說的: 「張國榮必以個人感情對所飾演的人物做大的投入,方至表演上這樣的境界。正是他的一個眼神,將《霸王別姬》迷戀與背叛的主題說盡了。」 其實,一個導演對演員,不可能是「無話可說」。只不過也許,他了解到,多說也無用,因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演得是骨子裡的那股瘋魔,除非再世為人,否則難以企及、無法復制。 然而,在影片《梅蘭芳》中,的確有許多地方需要那股子瘋魔,比如: 梅蘭芳對「平生最愛的女人」孟小冬可望不可即,最大心願只是與她一起看場電影,就當兩人即將成行,卻有戲園子老闆要他去救場——這是一個極富象徵意味的情節,因為錯過了「這一次」,也會錯過「下一次」,永遠錯失下去了。於是梅蘭芳對老闆說: 「去不了,我有急事。」 老闆笑道:「還有什麼事比救場急?」 梅蘭芳沉聲道:「我要是非要犯上一回渾呢?」 老闆笑道:「您不是這樣的人。」 梅蘭芳盯著他的眼睛說道:「我要就是那樣的人呢?」 只言片語中,是梅蘭芳拼了命的要抓牢自己手中命運的線繩,恰好《霸王別姬》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段小樓與程蝶衣在後台卸妝,蝶衣試探小樓,說要與他演一輩子的戲,小樓覺察不對,尷尬笑道: 「不是演了一輩子了嗎?」 蝶衣聽出他話中有逃脫的意圖,嘶聲道: 「不成!少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是一輩子!」 都是想抓牢而抓不牢,張國榮的表演是傾盡全力,玉石俱焚的拼殺過去,而黎明卻只是溫水繞身,似怒非怒,一股子氣都提到嗓子眼了,卻沒有逼仄住口腔鼻舌,平平無奇的吐了出去。 再比如,梅蘭芳被逼出席日本軍方安排的「復出表演的記者招待會」,事先替自己打了可以製造病情的傷寒針,又早早蓄起胡須,表達自己決不妥協的態度,有人問他為什麼,他這樣說: 「我有個長輩,臨終之前跟我說,婉華,你以後成名了,能不能給咱們唱戲的地位,提拔提拔啊?我說好啊。」 而在《霸王別姬》中,程蝶衣不肯向造反派低頭,段小樓前往勸說,蝶衣不讓他進門,隔著門告訴他: 「你楚霸王都低頭認罪了,那京戲能不亡嗎?」 一樣是在憑一己之力對抗時代重壓時候,追溯內心,掏心掏肺的一句話,掏出了支持自己的最本質單純的力量: 不過是在盡一個戲子的本分。 一個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一個堂堂正正的戲子的形象,一個是想要老老實實唱戲,該怎麼唱就怎麼唱,不被其他因素干擾。可惜一樣境界,兩種表演,張國榮把他那股子瘋魔全部收縮到體內,又一字一字的往外吐,凄婉絕倫,而黎明的台詞在胸腔,英雄氣短,只是借了個「梅蘭芳」的軀殼,說的不是他內心的話。 而在《霸王別姬》中,張國榮講的似乎句句是他內心的話,不瘋魔不成戲,他也最終把自己的生命演繹成了一出讓萬千人落淚傷心的大悲劇。 「謝謝大家,都別跟著了,我要去扮戲了。」 看來看去,這句話彷彿不屬於「梅蘭芳」,倒好像是寫給張國榮的遲到了5年的絕好台詞。我想,在那天晚上,張國榮在高樓上憑空遠眺,身前是香港島繁花似錦的炫目夜景,對著他心目中萬千影迷,說出這樣一句台詞,可能是所有熱愛他,至今仍在思念他的人,所能夠設想的,他留在世界上最美好的「最後一幕」。
求採納
7. 電影 梅蘭芳 有誰看過,好看嗎
同意『love_li 』的說法。
我今兒去看了 個人感覺不錯。扮相表演都不錯 看得出是用心去拍了 值得一看。
8. 梅蘭芳這部電影拍的怎樣 大家踴躍評論
都說很期待看,可看了又會後悔…中國的電影何時才能達到真正的精彩?
9. 梅蘭芳這部電影好看么劇情方面
如果你看過《霸王別姬》,很遺憾,這部片子很差勁
10. 電影《梅蘭芳》好看嗎
不錯 挺好看的 比我想像的好看 主要是上次讓陳凱歌的神話鬧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