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中國電影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少一顆真正愛電影的心。上到院線的大製作,下到小成本的網大,我所見到的人在大多數的時間都在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快速賺到錢。當然拍電影的本質其實就是為了賺錢,這一點不可否認。但是任何生意都要講求一個貨真價實吧,同樣是一部電影,有的人花了大量的成本、精力、時間,最重要的就是精力,因為拍電影是一件堪比碼頭工人的苦差事,製作出一部精品在影院賣四十塊錢一張票。而有的人誇大成本、粗製濫造,甚至幾個星期就趕制出一部作品,在影院一樣賣四十塊錢一張票。這就讓一些人控制不住的圈錢,這就是小鮮肉橫行的根本原因。
很多電影人都是追求夢想、精益求精,但是架不住市場的壓力。任何一個合格的導演那腦子里的作品一定是非常完美的,但是在經費、演員、投資方等等這些人的不斷壓迫催促下,一次又一次的削減打折,最終能夠產出什麼樣的作品已經不取決於導演和編劇了,則是由投資方的資金和演員的演技所控制。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電影市場無法形成正常的良性循環,能拍出好片子的一直是那些人,卻鮮有新人能夠加入。
② 為什麼大陸的電影沒香港的好看
香港電影與大陸電影 有很多人拿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做比較,有些人認為現在內地的大製作是香港電影比不了的,也正是香港電影的軟肋,但我認為是沒法比較的。現在電視上的港片與韓片和內地的那些影片,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是哪兒的從演員身上就可以看出人家的演員是什麼氣質呀,是什麼感覺的影片基調絕非像大內地的那些故事片和電視句一樣拍什麼老土的情感戲了,已經與年青人脫節了,在回頭看看內地的那些演員土的掉渣,香港的明星又是什麼氣質?內地所謂的時尚的年青藝人與港台的藝人有著卓然的不同,為什麼這么多年來是港台歌手主宰著華語樂壇,在聽聽現在的流行歌,只能說內地的娛樂圈還早著。如果一個人飯都吃不飽,還有精力去想別的嗎?為什麼大陸到現在還拍不出一部真正的槍戰片來呢?像無間道,英雄本色,東邪西毒,甜蜜蜜,花樣年華,重慶森林,以和為貴,碟血雙雄,賭神這樣的影片所謂是香港電影經典了,還被當作北京電影學院的考題和教材,香港導演的拍片數是與內地的比較那簡直是撤不上,馮小剛到目前為止只拍過8個電影不算在拍的集結號,我國導演的第一把交椅張藝謀現今拍過12部影片。除不知名的之外而像杜琪峰,王晶這樣的導演多則上百部少說也有幾十部,在說回來香港的職業電影人有多少,而中國大陸的呢?況且只是一個城市。香港娛樂業的盛行是香港的大環境造就的,但香港電影的業內有許多是觀眾看不到的和通過塑造的銀幕形象來做偽裝的在這兒不舉例,熟悉娛樂圈的人應該多少知道一些「故事」的,而在回歸前平均每年500部的數量次於美國印度。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城市,香港人相對較開放喜歡夜生活這不泛香港的夜店之多,這也不僅體現了香港人對娛樂的追求,這也是大多數香港人在環境的影響下和前衛時尚的表現。 不是這樣說,各有各的長處,依我的看法,大陸在拍戰爭戲方面見長,香港拍的武打劇最好,想要看言情劇,最好看台灣的.
③ 為什麼8、90年代的大陸電影,比香港電影差那麼多
簡單來說有幾個原因。
1,7 8十年代,香港電影是世界級的重要電影產地,產量超過大陸N倍,產業鏈已經相當成熟,而大陸處於電影廠時代,電影只是黨的宣傳工具,基本就是各個廠領導完成任務的指標,產量少,內容單調,雖然四代五代導演的經典作品也是錯的,但是太過依賴於個人的發揮,而不是行業的整體水準。
2,經濟原因,拍電影是很耗錢的,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人當然比大陸人有錢多了,大陸的錢發展實業還不夠呢,哪會有人閑的用錢去拍電影。
3,另外我不完全認同你的說法,香港電影七八十年代是鼎盛時期,90年代後已經開始走向沒落,大陸90年代初的一些電影,比如《霸王別姬》《活著》《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准世界大師級的電影,甚至在戛納這樣的電影節上有所斬獲,因此90年代的大陸電影可以說是比香港電影強的。
4,要說弱,只是弱在商業片上,而事實上大陸在張藝謀拍攝《英雄》之前的90年代,甚至沒有商業片的概念,所以兩地在商業片上,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④ 大家覺得是香港的電影好看還是大陸的電影好看
香港的老版電影。比大陸的新版電影拍的精彩多了。不捨得花錢還是怎麼。不曉得喲
⑤ 中國電影與香港電影比較
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融合與發展, 統一地構成中國電影的存在。香港電影與內地中國電影的血脈會通,成為打造中國電影文化訊息及產品品牌、解決當下以至未來電影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和根據。
香港回歸,兩地電影互動與融合具有了劃時代的意義。香港電影的繁榮一度歸因於香港影人的勤勉和內地電影市場意識的落後。而回歸之後的市場環境越來越開放,香港電影發展的優勢與競爭力某種意義上受到了削弱。內地電影市場的發展,對香港製造提供了機會,同時也造成了競爭的壓力。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電影的差異越來越小,香港電影的發展方向,需要是在電影產業諸方面同內地做更進一步的整合,尤其是要繼續發揮它和國際接軌的環境和創作上的完全自由、電影人才積累、軟環境方面的天然優勢。香港電影創作代表電影競爭力和創造力程度,這對內地中國電影發展非常重要。這種影響慢慢地發酵並逐步擴大,使得內地電影政策、電影取材與表現逐步開放,內地電影和香港電影的差距也日漸消泯。
內地電影和香港電影縱橫糾葛,香港電影「很中國式的結構」,意義非比尋常,對於整個中國電影說來不是抽象,而是特殊的經驗和生命的形式,具有同源感、具體感和形塑感。香港電影的敘事,源於早期中國電影經驗,然而卻是很特別的敘事與想像,是世俗的、探索自己的外在處境及內心世界的人為的寫真與檢驗。香港電影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有過最為輝煌的時期,但是到9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發展進入發展的困頓期。香港回歸之初,一些電影人對內地電影體制、制度也有不少的擔心,但是,在經過一段迷茫期之後,很多香港電影人絕大多數,都喜歡上了內地,兩地電影開始了多維、深度的合作。CEPA協議(《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簽署,經過爭取,把電影也納入幫助香港經濟復甦、實現兩地共同發展的舉措當中。由此香港電影可以與國產電影享受同等待遇,原來很嚴格的一比一合拍片比例開始放寬,允許有香港內地兩個電影版本,純港產電影不佔進口片配額,不再作為進口片進入內地電影市場,同時,可以到內地投資、拍攝,港資可以成立公司,可以在內地建電影院。而且,合拍片開始大行其道。張藝謀、馮小剛等著名導演的影片的武術指導,往往是香港的影人。香港電影把較為成熟的工業化拍攝模式帶入內地,兩地的資源和人力為合拍片帶來了新的生機,合拍片的票房取得了創紀錄的成功,是不無緣由的。
電影的融合與發展代表信息、思想、技術的交流,因為歷史的交流、融合與對話,尤其是當今的技術、市場的迅速發展,它已經漸漸變成人們的一種潛意識,變成電影人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了解、對話,對於給定的事實狀態、對於中國電影在整體上的豐富與探索,肯定是具有充分的助力的。我們處在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內地電影和香港電影交流、融合、對話、共處,中國電影是完全可以出更多的人才、出更多優秀的電影精品、電影經典的
其實你可以問大陸電影和香港電影的比較
⑥ 為什麼香港的電影比大陸的好看
演員都是實力派 場景劇情也不是一個級別 內地電影更像電視劇 HK電影完全闡釋了什麼叫電影
⑦ 為什麼大陸的電影沒香港的好看
因為TVB的陣營大演員又出名戲又好看內地的不好看題材沒有新意台灣的偶像劇和TVB的電視劇有的比
⑧ 為什麼港片比大陸片好看
主要是文化和政治因素嚴重影響內地影片的發展。現在很多優秀的導演試著不踏紅線的慢慢表達一些比較市場化的影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想要向以前港片和歐美大片比差的很遠,因為我們能夠發揮的范圍太窄了,拍出好的來就被審批掉了!!
⑨ 為什麼大陸的電影始終沒香港電影好看,我覺得大陸只適合拍電視劇還可以,拍電影真的太不好看了,動作的沒
首先國內電影很多,你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香港電影也一樣你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好的而已,香港和內地都有好的和不好的電影
⑩ 港產的電影好看還是大陸的好看我怎麼覺得香港電視劇比內地強呢
說實話我個人偏愛港劇。港劇的缺點在於它的資源很短缺,包括演員,外景,道具等等。但演員的素質夠好,氣質普遍不錯。而且演技也不錯。再說文化和經濟的差異導致香港的影視業比較成熟。而內地屬於後起之秀,很多新人湧出。資源更充足,但是有很多時候眼高手低,導致作品的反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神鵰俠侶》。另外,香港作品在配樂上也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