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跟做美食有關的電影。。
雙食記
食神
飲食男女
《美味關系》(Bella Martha)
銀幕上的色香味告訴我們,世間所有美好的食物都是有靈魂的。
近日,索尼全新動畫喜劇《天降美食》(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3D藍光碟發行,觀者只需相應技術手段,即可體會到一場絢爛精美的美食盛宴。近年來國內外出品了較多美食電影,這類電影不僅以各式美食觸動了觀者的視覺和味蕾,同時也呈現出饒有趣味的文化與倫理意味。
釋放熱情
古人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語道出了人類生活最本質的需求。飲食的歷史,既透露出人類生活的變化,同時也折射出社會文明的演進,故很多電影都喜歡藉助美食意象來傳達人們對於幸福的本真渴望與熱情追尋。
1987年上映的丹麥電影《巴貝特之宴》(Babette's Feast)堪稱美食電影的經典之作。在19世紀丹麥東海岸一個遙遠靜僻的小村莊,牧師和他的兩個女兒過著一種清教徒般的簡朴生活,他們每日的飲食僅限於清水煮干魚配麵包糊。歲月流轉,法國女人巴比特進入了姐妹倆的生活,這個幸運的女人獲得了一筆意外之財,她決心以一頓豐盛的法國大餐來喚起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在電影鏡頭中,我們看到整整一船來自法國的各式食材:各種品牌的高檔美酒,蔬菜菌菇,海鮮火腿,鵪鶉海龜,還有精美的餐具和晶瑩的冰塊。歡宴時刻,人們震驚於眼前的美味佳餚,冰封已久的熱情慢慢流溢開來,上帝的靈光和恩典也就此降臨。我們忽然意識到這場盛宴點燃了人們心中希冀已久的對幸福的感知及對生命的尊重——物質的極度匱乏對人世的美好生活未嘗不是一種羞辱。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人類對於美食的欣賞,往往伴隨著對於人類自然情感、世俗慾望的認同態度。在各類美食當中,巧克力類食品被看作具有釋放心靈,催發情慾的功效。《濃情巧克力》(Chocolate)和《巧克力情人》(Como agua para chocolate)皆以巧克力作為主要表現意象。前者溫馨美好,有著童話般的情調。那各種各樣的巧克力,純黑、牛奶、果仁、酒心,佐之以肉桂粉、玫瑰果甚至辣椒粉,被美麗的薇安配送給不同的人們,小鎮上的人們像被施了魔法,它驅散了麻木、疲憊、懦弱,使人們變得富有激情,更加勇敢。連刻板古怪的鎮長大人,也深深被這甘美芬芳的食品打動,過去陰霾守舊的小鎮變成了歡樂之城。
相較之下,墨西哥電影《巧克力情人》則延續了拉美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傳統,電影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神奇玄妙的佳餚,具有一種神奇的傳達情思的功能。片中的女主角蒂塔竟能將個人情感化入烹調食物當中。當她悲傷落淚之時,她為大姐婚禮製作的「恰維拉蛋糕」,竟使賓客們悲傷欲絕;當她心中滿懷愛意之時,她烤制的 「玫瑰花瓣鵪鶉」,竟讓全家人情慾洶涌。應當說該片將此類題材推向了巔峰狀態,美食符號在此片中呼之欲出,在魔幻手法的渲染之下,彷彿擁有了獨立的生命和情感。
維系親情
與西方文化強調個人本位與獨立意識所不同的是,東方文化更重視家庭觀念和集體意識。反映在飲食文化上,共食往往是維系宗族親緣和倫理秩序的重要方式,由此而衍生出紛繁人世的家庭悲喜和市井傳奇。
華人導演李安的作品《飲食男女》講述了老朱師傅及其三個女兒的家庭故事。對於鰥居多年的朱師傅而言,每周精心饌備的家宴是維系親情的重要方式。電影甫一開始,老朱就以嫻熟的手法在作松鼠魚、切魷魚花、片鴨胗、去椒籽、蒸臘肉、做扣肉、燉雞湯、包小籠包……各種菜式,川魯淮粵,無所不包。鏡頭中朱師傅廚房的刀架里竟插著幾十把大大小小、寬窄不一的刀,真令人嘆服:好個大廚!然而,朱師傅的隱痛卻在於,每天饌制各色美食,卻全然沒有味覺。女兒們終將嫁人,一次次在精美的晚餐上宣布即將離開的消息。幾番世情滌盪,女兒家倩留在老宅陪伴父親,老朱奇跡般地恢復了味覺。電影揭示了美食與生活的真諦:食物有了味道,生活才會有味道。
盡管世事變遷,親情永遠是我們心底最柔軟的牽掛。同樣經典的與飲食相關的華語電影還有謝添的《茶館》、謝衍的《女兒紅》、《花橋榮記》,無論老北京城內裕泰茶館的一碗清茶,抑或酒坊主人一壇精釀的女兒紅,還是台北長春路上的一家米粉店,皆見證了世事變遷的滄桑以及親情故土的記憶。
同樣是以表達親情為主旨的美食電影,2006年上映的日本電影《烏冬》(Udon)則體現了兩代人在飲食觀念和人生選擇方面的差異,但其結局依然是東方式的溫馨與和解。故事發生在日本烏冬之鄉贊歧縣,懷揣明星夢想外出闖盪的年輕人松井香助從紐約歸來,一事無成,負債累累。他從最初不屑繼承父親的烏冬面館到最終完全理解了父親並愛上了這種傳統美食。由此我們明了了,世間所有真正美好的食物都是有靈魂的,它不僅見證了往昔時光,而且洋溢著親情之美。
當然,盡管文化背景存在差異,但用美食表現親情之美的西方電影亦不乏佳作,如德國電影《美味關系》(Bella Martha)。這部電影中的菜色、音樂和鏡頭都如此令人賞心悅目。8歲小女孩蓮娜思念已故的媽媽,由此患上了厭食症。在這里,拒絕進食代表了心靈的封閉和無助。無論姨媽瑪莎煮出多麼美味的食品,都無法激起蓮娜的食慾。而在馬里奧的幫助下,小女孩終於從失去母愛的陰霾中走了出來,重新恢復了享用美食的人間至樂。從瑪莎身上我們看到,一個無論多麼刻板強勢的女人,都抵擋不住愛的美味關系。情感如同烹飪,原料、配料乃至火候,缺了任何一樣,都不能做出香氣四溢的美食。
返璞歸真
也許每個身處「現代性」迷局的都市中人都有著一份田園牧歌的幻想,即便不能回到古典時代的閑山靜水,但至少可以做到每天認真生活,吃樸素美好的食物。在某種程度上,簡單純粹的食物也代表了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理念。
日本電影《海鷗食堂》是女導演荻上直子在2005年的作品,該片情節簡靜,給人澄明靜好之感,頗有日本俳句之風。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某個街角,日本女子幸惠開了一家食堂,由此際會了很多有趣的人與事。幸惠的海鷗食堂陳設簡單干凈,藍白相間的牆壁,清漆原木的桌椅,案上時有白色菊花點綴。她篤信芬蘭人懂得 「有些食物很簡單卻很好吃」,用心做每一餐日本料理,將新鮮上好的鮭魚烤到恰到好處,堅持用梅干、鮭魚和鰹魚製作飯團。這其中暗藏著生活的禪機,生命中最自然本真的莫過於一蔬一飯,一啄一飲。
影片《美好的一年》(A Good Year)同樣也擁有難得的從容美好。紐約證券師麥克斯來到風光如畫法國普羅旺斯,叔叔給他留下的大片葡萄園彷彿在靜靜等待新主人的到來。麥克斯從原來爭名逐利的生活中抽轉身來,一開始,他感到難以適應。然而他漸漸適應了這片散發著迷人葡萄酒香的土地,新鮮質朴的生活有如葡萄佳釀一般惹人沉醉。該片不僅使人領略了法國葡萄酒文化的魅力,同時也告訴人們,那醇美的酒香只有平心靜氣之人方能深味。
此外,日本導演伊丹十三的《蒲公英》、香港導演王家衛的《藍莓之夜》等都能喚起我們回歸生活,找尋自我的渴望。無論是一碗用冬菇、火腿和紫菜做成的拉麵,還是一份甜美簡單的藍莓派,循著味蕾,我們都可以找到從喧囂塵世回歸恬靜心靈的實在理由。
鏈接1:變態飲食詮釋黑色幽默
如果說我們看到的美食電影多數給人以溫馨美好之感,那麼少數另類電影中的食物則給人驚悚怪異之感。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名作《淘金記》(The Gold Rush)中,「煮食皮靴」即是十分經典一幕,浸透了身份卑微,窮困潦倒的小人物辛酸無奈。而英國影片《廚師·大盜·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極意表現了暴力貪婪、縱欲等人性之惡,完全顛覆了傳統的飲食美學。片中的結局令人驚悚震撼,所謂大餐,竟然是被廚師烹飪過的大盜艾爾伯特之妻喬吉娜的情人屍體,當艾爾伯特嘗到絕不能入口東西之時,也是他生命走向終點之際。此外法國電影《極樂大餐》(La grande bouffe)也以超現實的手法表現了慾望被無限放大後的滅頂之災,一群貌似正常的人竟然死於酒池肉林的饕餮狂歡。這類非常態飲食電影引發了我們對於當代社會性、暴力與慾望問題的憂思。
鏈接2: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中雲:「文化異,斯學術亦異。中國重和合,西方重分別」。中西烹調的差異亦在於此。中式飲食製作被稱為「烹調」, 「烹」即將食物加工成熟只是中式烹飪第一步驟,然而終點則在於是如何「調」出五味。食材的原味也許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追求調和後的美味。所謂「色、香、味、形、器」五元素的協調,也許正體現了傳統價值觀中重群體,求和諧的理念。此外,中式菜餚極重搭配,諸種原材料要相得益彰方能成其美感。在徐克導演的電影《滿漢全席》,周星馳、李力持導演的《食神》等電影中,廚師斗藝有如武林高手過招,各式滿漢名饌、海味山珍、冷葷熱餚、點心茶食,雖眼花繚亂但卻搭配精當。全席食畢,可使您領略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而西式烹飪則更重原材料的本味,這體現出西方文化中「突出個性,注重自我」的個人主義價值觀。中式菜餚以熟菜為主,即使冷盤也要經過精細調味後才能上桌。而西式菜餚則以生、冷盤式居多,所以一道沙拉端上來,無論是色、香、味幾乎都保持食材的原味。另外,西餐菜餚的作料遠遠少於五花八門的中餐作料,食用者可根據個人喜好在餐桌上自行調味,這也體現出人們對個體和差異的尊重。當然了,中西飲食,各有所長,一味強分甲乙也是偏頗的。
《飲食男女》
『貳』 看電影帶什麼零食好
爆米花、可樂和電影是絕配。
但是我一般不會買爆米花,因為也不愛吃那個東西,薯片什麼的倒是不錯,不過有聲音。我還是傾向於披薩、漢堡薯條、牛肉乾之類的食品,偶爾也會買些水果,香蕉橘子一類的,最好是好剝皮,皮直接扔袋子里,也不會弄的身上手上都是果汁。
『叄』 看電影適合吃什麼零食
大多數人都覺得,看電影時配上一桶爆米花真是再合適不過的事情。但一大桶爆米花含有大約76克脂肪,1100大卡,這相當於吃了6個三明治的熱量。軟椒鹽餅干
看電影的時候吃軟椒鹽餅干是一個非常健康的選擇。椒鹽餅干屬於低脂肪低熱量的零食,所以它是高熱量零食的很好的替代食物哦!
薄荷糖
半盒子的薄荷糖只含有170卡路里的熱量,3克脂肪。所以,如果你想要在看電影的時候吃巧克力的話,用薄荷糖代替能減少熱量的攝入。另外,薄荷糖還有能潤喉嚨、除口臭、散火氣,令人神清喉爽的作用哦!
隨身攜帶一些健康美味的「零食包」或堅果袋。混合多種原味杏仁、南瓜籽及乾果——拳頭大的一把這種雜果便相當於一小餐,應可以讓你在一兩個小時內保持良好的精力。這種零食體積小,但是飽腹感強,而且方便攜帶,對愛看電影的你來說是個很好的選擇哦!
無論你喜愛的是可樂還是果汁,在手捧零食的時候還是選擇礦泉水吧!果汁看起來很健康,但是如果按同等分量來計算,果汁所含的熱量甚至高過汽水。另外,果汁含有大量果糖,而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被肝臟轉化為脂肪。所以,想要維持苗條身材的女性要多喝水而少喝飲料哦!
『肆』 推薦一些適合看電影的時候吃的零食吧
爆米花、薯片這些標准配置肯定是不能少的,金大州金針菇這樣的即食性零嘴也很棒,而且吃的時候不會發出很大的聲音,避免了影響觀看電影的質量
『伍』 有什麼適合在看電影時吃的或喝的小零食
在看電影的時候可以去吃一些爆米花或者是薯片。也可以去吃一些吃的時間長的零食。喝的話可以喝一些可樂,雪碧,茶之類的。
『陸』 看完電影好餓,推薦幾款適合邊看電影邊吃的零食吧。
看電影的零食有個前提,要好拿不臟手,比如爆米花是很好拿的,不臟手,但確實爆米花是暴利,一般2、3元錢的可以賣到10多塊,我建議可以試試蠶豆,配上可樂很有味道,不過不要用那種很脆的,要軟點,不然吃起來嘎嘣嘎嘣的會影響到其他人的。
超市
電影院里
『捌』 找一款美國電影里的零食!
是多力多滋!
上面寫著 Doritos
第二行 Nacho Cheese Flavor,如圖:
『玖』 有哪些好看的美食電影
紀錄片推薦人文類之BBC(合集)《義大利美食之旅.Two.Greedy.Italians》2集全- 切換中英雙語字幕 11.27G/MKV/720P
鏈接在文末,點開就能看,無需VIP,無需廣告等待。
《兩個義大利吃貨.Two.Greedy.Italians》
內容簡介:
歐洲菜都非常重視原料,義大利已經重視到骨髓,另外把傳統重視到骨髓的在歐洲也只有義大利了。這部紀錄片很好詮釋了這方面義大利人的執著。兩位萌大爺安東尼奧·卡路奇歐和詹納羅·康塔多介紹義大利美食文化、料理與家庭,社會的變遷,和食物與愛,更是生動有趣又不失內涵。
兩位義大利國寶級廚藝大師安東尼奧·卡路奇歐和詹納羅·康塔多,回到闊別50年的祖國義大利,走遍各個大區,回憶童年的味道,尋找融合的美味。一邊自駕繞義大利旅行一邊記錄各種當地美食。紀錄片的日常就是沒事斗鬥嘴,順路偷個樹上的果子,開到某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停下來就著當地的新鮮食材做頓飯。
目前一共出過兩季,都是非常正統的意式風情,不僅展現了義大利的人文風貌,兩位主廚一路上邊逛邊做,更是展現了義大利美食的精髓。
彩蛋放送:
看了那麼多BBC紀錄片,暫停記了好多菜譜之後,偶爾才注意到,有時候片子播完會有一段解說,官網有一個美食頻道,所有BBC出品的美食紀錄片中出現的料理在上面都能找到食譜。
網址在這里:*** 感興趣的可以自己登陸了解。
網路資源極易被和諧,且看且珍惜。
『拾』 適合看電影吃的小零食
第一:爆米花+可樂。
作為看電影的零食,爆米花絕對可以碾壓所有零食,這不是誇大其詞。從影院的零食銷售成績,爆米花一沉絕跡,獨占鰲頭。尤其是奶香味爆米花,必須選爆款大桶,這樣吃的才夠過癮
吃爆米花,必須要配著可樂,冰鎮可樂的爽口。混合著爆米花的香味,燃爆了。
第二:瓜子+雪碧。
瓜子作為一種休閑食品,也能入選看電影的佳品。不過更適合於私包小房間,因為嗑瓜子的聲音會影響到其他人。如果在大影廳,建議還是要放棄這種零食。
第三:薯片+礦泉水。
薯片的咸甜口味,必須要配合礦泉水。否則不需多時,讓你口乾舌燥。邊吃著薯片,邊看著電影,休閑樂哉。不過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盡量不要影響到其他人,避免將薯片碎片撒到地上,這樣會給保潔人員帶來不便。
第四:冰激凌。
冰激凌作為第四推薦,並不是它的影響力小,而是好貨一般都是最後推薦。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無論哪種零食,在觀影時,我們一定要文明,不要打擾到其他人。在吃完零食,一定要將垃圾隨身帶走,留下一片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