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推薦幾部好看的印度電影,謝謝!
剛看過的兩部《我恨愛情故事》男女主角超養眼!《未知死亡》情節曲折很好看!
㈡ 月亮河的精彩影評
這是一部充滿了革命的情緒的印度/加拿大電影。一條河隔開了印度的兩個世界,在河的這邊,宗教傳統將寡婦們禁閉在寺院這個封閉的世界。宗教傳統剝奪了他們享受普通人的情愛的權利,她們的餘生將用來侍奉神。河的另一邊,居住著擁有高級的宗教身份卻可以不受宗教以及道德信條約束的貴族、神職人員。因為,他們掌握著可以任意解讀神聖經典來為自己的私慾服務的能力。
然而,河這邊的寺廟里的寡婦們也並非過著一種純然聖潔的宗教生活,為了生存,她們不得不將她們中年輕漂亮的寡婦送到河對岸去供高貴的人淫樂。千百年來,這個傳統一直被當做神的命令堅守著,就像時鍾一樣,滴答滴答地、有序地循環往復著,直到一個叫甘地的人站出來說:「許久以來,我們認為神就是真理,可現在我們發現,真理才是神」。
可來自甘地的新思想在印度這個有著頑固的宗教傳統的社會里有著多大的號召力呢?
電影講述了一個叫卡利安娜的年輕寡婦的悲劇故事。來自河對岸的豪宅里的年輕人愛上了這個叫卡利安娜寡婦,當然,她也愛上了他。盡管有來自寺廟的強大阻力,也不足以阻止她們走到一起的決心,但一件事卻讓卡利安娜退縮了,因為河對岸的年輕人的父親,就是她被迫獻上自己的肉體供其淫樂的那個人。卡利安娜沖破了宗教觀念與傳統的束縛,卻被人性中的羞恥之心打敗了。她不能走向彼岸,又不能退回寺廟,她只好把自己沉溺在河中,用死亡來逃避這個她已然找不到棲居之所的世界。
她的死對於恪守宗教清規的寺廟里的寡婦姐妹來說,是個不小的震動,當卡利安娜的朋友,寺廟里最幼小的寡婦楚婭也遭受到被送往河對岸的同樣命運後,其中一個有所覺悟的寡婦將楚婭送上了追隨甘地的火車。楚婭從黑暗的宗教傳統中得到了解放。
電影的最後,一行字幕顯示:直到今天,尚有幾千萬印度寡婦遭受著同樣的命運。也就是說,在甘地所發起的思想革命近百年後的今天,那頑固的宗教傳統仍然是印度社會一股強大地決定性力量。
當我們今天很多中國知識分子為印度的傳統價值得到很好的保存而羨慕不已的時候,卻不知道,印度有許多知識分子卻羨慕著我們發動了一場徹底的革命、因而很大程度上掃盪了那黑暗腐朽的封建等級制度。
中國和印度知識分子間的這種錯位的相互羨慕細想起來真讓人覺得有些感慨。它讓人不能不重新去思索革命是什麼、為什麼要革命、革命的真正理由是什麼。
這部電影的馬克思主義情緒是顯而易見的。電影通過那位住在河對岸的豪宅里的、陷入和卡利安娜的愛情的、甘地思想的追隨者之口道出了革命的理由:寡婦被送進寺廟可以為家裡節省開銷,宗教只是借口,除了經濟動機之外,她們的悲涼境遇沒有別的原因。言下之意,人的解放就是人經濟/社會地位的解放,除此之外,沒有解放。
換句話說,如果是經濟動機讓卡利安娜們不能不忍受那悲涼的人生的話,讓卡利安娜們獲得解放的唯一途徑就是讓她們走向現代社會、在經濟和政治上獲得自主權。而為此發動一場革命的唯一理由就是「從來沒有救世主,一切靠我們自己」。
然而問題真的就這么簡單嗎?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社會吧。經過一場革命,我們趕走了一切傳統觀念、道德尺度的「救世主」,在經濟上全然像奴隸與奴隸主般地依附關系已然不再普遍地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了。我們的婦女不可能再受困於印度式的宗教信條。但我們的婦女(包括我們每個人)獲得了解放嗎?沒有。人是一種不免要棲居於某種處境的人,任何的處境無論一開始它多麼地革命、最終它都將異化蛻變成一種奴役人的勢力而與人為敵。革命讓我們的婦女不再受困於一種宗教道德傳統,在後革命的時代里,我們的婦女卻受困於一種那個非道德、無傳統的困局;她們不會為一種傳統價值而守寡,她們卻因為身處一個全然沒有傳統價值的社會而被拋擲在一種極度焦慮、沒有安全感的虛無處境中。
對於傳統價值的態度,「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句名言聽起來總是正確的,可由誰來判斷什麼是該保留的,什麼是該拋棄的,這又成了一個問題。電影通過卡利安娜的口說:「由你來決定」。言下之意,由每個人自己的良心來決定。可問題來了,個人有力量去作出這樣的決定嗎?卡利安娜不是靠著自己的勇氣作出了決定卻到頭來被自己內心的掙扎給打敗了嗎?
可見,人類的困境既非靠外部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的革命就能輕易化解,而個人的解放倘排除了經濟與社會的革命也無從談起。人的解放是一場復雜的、永恆的斗爭,永無止息。
㈢ 印度電影好看嗎
印度電影整體風格多採用歌劇加舞蹈形式,很獨特,值得欣賞!具有代表的是三傻大鬧寶萊塢
㈣ 我想看幾部好看的印度電影
天生一對
再生緣
月光集市到中國
don
Ghajini
冬蔭功
盜佛線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大篷車
僅有愛情是不夠的
寶萊塢生死戀
美麗情人
阿育王
車神一家子
㈤ 你覺得現在的印度電影越來越好看了嗎
我覺得現在的印度電影相比於以往來說真的是上升了一個檔次,在電影院的票房也是越來越高,相比於以前的電影,真的是讓我們的眼前刮目相看。
就拿《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來說吧,先從題材上看,這時一部非常感人非常勵志的一部影片,在現在魚龍混雜的電影行業,現在這種題材的電影大多數都不被認可,可是這部電影出來以後卻讓人們感到眼前一亮,先從電影的內容來說,一環扣一環,能夠把觀眾很好的帶入到電影當中,其次就是票房和評分,讓印度電影整個提升了一大截檔次。
總之現在的印度電影相對於以前來說已經變得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能夠走進人們的心裡,這也是當下問什麼印度電影越來越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印度電影的原因。
㈥ 電影月亮河國語版
這個......昨天電影網就有放,所以應該會有的
㈦ 終於知道為什麼印度電影那麼好看了,當然,除
印度電影指印度的電影及印度的電影產業,其開始於19世紀末。
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主要應付印度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算是好看吧,有歌舞的比較多。技術也是還可以的。
㈧ 剛看完CCTV6《月亮河》英文名字water,感慨萬千,簡直可以用震撼形容,問問印度現在的寡婦待遇怎麼樣
寡婦營現在還有,好多是兒子把寡居的母親送去的。究其根本是因為貧窮吧,如影片中說的「可以省去一張床、四套紗麗、可以騰出一個角落」,但條件比上世紀20、30年代強。關於寡婦殉葬上世紀90年代還不鮮見於不發達城邦,後來被印度政府加以干涉禁止狀況得以改變,現在還有沒有就不清楚了。
和我們這邊結婚男方出彩禮不一樣,印度是女方出彩禮,女方出的彩禮越多,婚後受到婆家的待遇越好;如果女方家貧窮拿不出多少,婚後的待遇可想而知了。如果一個貧窮的家庭生了好幾個女兒,對這個家庭簡直就是場災難。而且在印度農村是女人是主要勞動力,男人基本不怎麼幹活。。。
剛看到一組關於童婚的數據是某些地區77%的印度女子結婚時早於15歲。關於童婚的文化成因,摘抄來一段:童婚是印度教長年沿襲的一項舊規。古代《摩奴法典》中規定,24歲的男子應同8歲的女孩結婚。其他宗教經典也提到,讓女孩子在發育之前結婚,父母死後可以升天。因而,童婚在印度早就成為宗教教義的一部分。其實怎麼說呢,我國未成年結婚也是個普遍現象,有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根除起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成的,還是流俗的希望通過逐步改善物質條件來改變精神世界吧。
樓上的朋友說的種姓現在早廢止了,不像以前那樣還有賤民剎帝利什麼的階級之分。一夫多妻現在不允許了,但是還是因為印度的城邦自治性較強,事實上在某些不發達地區似乎還在實行。總之由於甘地和其同時代的民主運動進程,婦女地位得以改變,但還要走的路還是很長,其實對我們也是一樣。
㈨ 月亮河的電影劇情
20世紀30年代,印度社會正處於思潮激盪時期。八歲的小女孩楚婭剛剛死了丈夫,成了一個新寡婦。根據印度教傳統,剃發後,她被帶到「寡婦之家」去守寡。在那裡,楚婭必須對她過去犯下的罪過進行懺悔,因為她被認為導致了丈夫的死。尚且年幼、極度渴望母愛的楚婭根本不願意待在這個凄冷的「寡婦之家」,她一到來便把「寡婦之家」弄得雞犬不寧、天翻地覆。
「寡婦之家」里住著卡麗安妮、莎肯塔拉等許多寡婦,她們性格各不相同。到「寡婦之家」後不久,楚婭就和像天使一樣美麗、唯一留著長發的卡麗安妮成為了好朋友。一個偶然的機會,卡麗安妮認識了婆羅門階級的少爺——追求真理並追隨著甘地的英俊青年那拉揚,倆人一見鍾情。而「寡婦之家」的肥婆麥杜馬提和閹人古拉碧堅決反對卡麗安妮改嫁,名義上說是違背印度教規,其實他們是怕斷了自己的財路。他們以強迫卡麗安妮賣身來維持「寡婦之家」的花銷,也供自己享受和揮霍。
與此同時,那拉揚也不顧母親的反對,堅決要娶卡麗安妮為妻。卡麗安妮在莎肯塔拉的幫助下逃出「寡婦之家」。在納拉揚接卡麗安妮回家途中,當卡麗安妮得知那拉揚的父親竟然就是玩弄過自己的婆羅門貴族時,她執意讓那拉揚調轉船頭。卡麗安妮再次回到「寡婦之家」,不想卻遭到了麥杜的拒絕和侮辱。羞辱與無助雙重打擊下的卡麗安妮平靜地走進「聖河」(也就是印度的恆河)靜淌的流水中……當那拉揚匆忙從家裡趕到「寡婦之家」准備接走卡麗安妮時,看到的只是卡麗安妮被打撈上來的冰冷的遺體。
失去財源的肥婆麥杜和古拉碧又把魔爪伸向了年幼的楚婭。他們以帶楚婭回家為名欺騙了她。天真年幼的楚婭就這樣被糟蹋了,重蹈卡麗安妮的覆轍。莎肯塔拉知道後,抱著昏迷不醒的楚婭,追上那拉揚乘坐的火車,讓那拉揚把楚婭交給甘地。看著火車載著楚婭和那拉揚遠去,莎肯塔拉思緒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