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好看嗎
不談感動 但講幽默
文/夢里詩書
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的改編,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不僅呈現著一場用黑色幽默所寫實的現代官場現形記,而對三種不同畫幅的善用,更使電影在觀感上呈現出一種別具一格的意蘊,可以說馮式喜劇的魅力在這部電影中即有著延續也有著創新。
圓形、正方形、寬銀幕三種不同畫幅的善用,成為了電影一道鮮明的亮點,在主人公李雪蓮故事所發生的地方,電影採用了圓形畫幅,這一占據了絕大多數時間的畫幅,不僅形成了一種對人物和內心的聚焦,契合電影水墨丹青般的質感,也使電影仿若一場唯美的畫卷,而當李雪蓮上訪進京的時候,電影又採用了方形畫幅體現法制社會的天圓地方,李雪蓮不再告狀,回憶新生活的時候,畫符也變回了正常的寬銀幕,體現主人公對執念的放下,這使《我不是潘金蓮》在頗具意境之美的同時又做到了與人物劇情的高度契合。
電影劇情上以一個假離婚不料被丈夫假戲真做,還污衊為「潘金蓮」的女人李雪蓮為展開,她為了去還自已清白,執拗不肯妥協的四處告狀希望各級官員給她幫助,但電影中的官員,看似在幫助她試圖去解決問題,但實則只是明哲保身的求和諧求穩定,甚至阻撓她繼續上訪,以此所引發的諸多黑色幽默在逗人捧腹的同時。也令電影的深度從一個情感糾葛的故事轉化成了一場將矛頭直指體制,極具諷刺意味的現代官僚主義現形記。
在看這部作品的同時,其不經會令人聯想到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雖然不論是從拍攝手法,還是從構思形式來說,《我不是潘金蓮》都顯得更勝一籌,但從故事的根本來看,李雪蓮或許很可憐,但她所做的種種卻並不值得認可,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一種《秋菊打官司》那源於對公平正義的堅守,在法律對她不利的時候,她選擇了鑽空子,假離婚,而當被騙了,又希望法律能給她以幫助,甚至偏執的想利用他人幫自已殺人,如若並非是突如其來的意外,那麼這個故事又應該走向何處?以如此手法所形成的官場諷刺,並無從反襯小人物的苦難與對正義公知的告解。
雖然電影在感情上很難給人以何般真摯的動容,但我更願意相信馮小剛這次已然在嚴苛的審核制度下做到了極致,對比如今浮誇盛行的中國電影,不談感動,但講幽默的這場官場現形記仍顯得如此彌足珍貴。
Ⅱ 如何評價《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
馮小剛導演在這部電影上映之前,依然使出每次必使的互撕的招數。
Ⅲ 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蓮好不好看啊!大家一起來探討去一下唄
昨天我抱著忐忑的心態走進了電影院,因為這部電影有太多的新奇,太多的不可預知!
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不得不說很不適應。畢竟圓形的這種拍攝手法,第一次看到總是有一些不舒服。但是慢慢的隨著劇情的推進,我愛上了這種拍攝手法!如水墨畫沁人心脾,畫中人緩緩而動,總是透著一股寧靜安心的力量。太美了!
石橋,大樹,老房子,耕牛,碧水,藍天,還有那勤勞古樸的人。那副畫面是那樣的美好,美好的你可以忽視一切的不和。電影中僅有的幾個方形鏡頭,反而讓人感到突兀!
說完鏡頭,我們來看看劇情。或許在現代人看來,劇情是荒誕的。無論如何,如此鑽牛角尖的人並不常見。就因為一句話,一句看似無關緊要的話,李雪蓮把10年用來告狀,蹉跎了大好時光。在我們看來這或許是可笑,愚不可及的,但是,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堅持!或許是因為她結婚前的遭遇,造成了她對於名節異於常人的堅持(純屬個人猜測)。
很多人都在勸她,勸她不要堅持,他們可能不了解她堅持的動力是什麼,說實話我也並不能理解。況且這件事情的起因也並不見得是對的。我認為當初李雪蓮的離婚案並沒有判錯,更可以說她的做法是錯的,無論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房子,這種做法都是錯的!假離婚的未知性本來就大!
這其中的官員表現出的對李雪蓮告狀的恐懼不是對案件本身,而是這件案件帶來的對他們官位的威脅。畢竟有前車之鑒。
最後的結局,秦玉河意外死亡,誰也沒有斗過誰,誰也沒有贏,贏得是命運!世事無常,李雪蓮覺得沒有了生活的動力,她想離開這個世界,只能說,她的命運也是可悲的!
「一千個讀者嚴重,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說,一部作品必定會有不同的聲音。我的聲音便是它真的驚艷到了我。
Ⅳ 《我不是潘金蓮》好看嗎
這是一部難以言說的電影,這是我在觀影結束之後最大的感受。如果僅僅作為一部黑色喜劇來看待,它的完成度是讓人滿足而受用的,但卻似乎不足以匹配導演馮小剛為這部新作增添的一大堆注腳里醞釀的野心勃勃。
比如作為一個因為條件有限只能看24幀3D的觀眾,本片在技術上所給我的反應倒比《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都還要直接和顯見。圓形畫幅的呈現最後達到了宣傳噱頭之外的驚喜效果,拱橋上下的一天一地,流水左右的一動一靜,在構圖上都能看到各種精緻的思考。像是一面映照著戲里戲外兩個世界的鏡子,也像是窺視著那個你無法觸及卻又近在周身時刻上演的世界的瞳孔。圓方兩種畫幅之間的第一次巧妙切換讓電影院里的我起了一身雞皮,穿梭的隧道將故鄉的圓融與北京的規序一瞬間打通,豁然開朗,別有洞天。而婺源的取景也都美得那樣有分寸,在讓人心神盪漾與克制舒緩之間維持著一種恰到好處的平衡。同樣余韻的還有配樂,急促又敞亮的鼓點密密麻麻地砸下來,像是春天裡伴著雷聲的鼓噪第一場落下的驟雨,又像是一被串慌張響起的幽微的心跳聲碾碎的腳步,漫天起伏,跌宕不止。
李雪蓮冒雨去討說法,此景攝於江西婺源。
再說回到這個故事。永遠浸泡在雨水裡的鄉村,隔著山林樹影間可以聞見的煙火氣,那些在縹緲日光下、蒙蒙細雨間、冰天雪地里的孑然煢行,那個奔走在坑坑窪窪的十年生涯里一往無前的身影,這是一個女人的故事。她叫李雪蓮。
李雪蓮,是一把刀子,斬去時光。她不懂得收斂鋒芒,不懂得積蓄銳氣,只懂得魯莽地橫沖直撞,有的只是那一腔紅了眼眶的殺意。這把刀還很鈍,沒怎麼打磨成真正的利器,背叛她的前夫秦玉河,那些在程序框架下履行職責卻不能如她所願的法官、院長、縣長、市長,都是她曾動過念頭試圖手刃的對象。她並不清楚或並不在乎殺人所要付出的代價,所以更不可能真正計算與掂量這些人究竟值不值得讓她賠上自己的一生,她就像是剛剛從生鐵鍛造而來,還來不及淬上一層涼水,那樣直愣愣地冒著沖天的火光和熱氣。
她只知道她承受著無限巨大的冤屈,但這樣的冤情,其實更像是一種怨情。她怨恨著秦玉河把這場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還給潑上了潘金蓮的臟水,她怨恨著法院在這個她痛恨的結果上不斷地蓋章證實、堅持落定,她怨恨為什麼向上級一層層申訴最後卻落得自己愈發狼狽不堪,她或許也怨恨那個懸在她頭頂的二胎政策讓自己原本應該迎接新生的人生最後卻被莫名其妙地擊潰,可能,她還隱隱怨恨著當初提出這個主意的為什麼恰恰是自己。她在風雨傾盆里奔波求情,在烈日當空下坐地鳴冤,但得不到結果。她想殺人,可她這把刀卻沒有什麼力量,她需要別人的幫助來摁著他們,她才能把刀一個個捅進去,可她最終也沒能拉來援手。她只知道把刀往何處使去,卻不知道如果使力,更不知道用刀的章法。
她只是一把無力的刀,因為無力,所以只能借力,這把刀子被迫著改了道,選擇沖上北京告狀,和所有她無法再直面的力量一路背道而馳。結果她誤打誤撞地割開了一圈自上而下的皮囊,挖出了鮮血淋漓的豁口,可她心頭的怨氣卻仍然沒有得到填補,那裡像一座孤零零的懸崖,四面八方刮著空洞洞的風,嗚咽著,喘息著,都是她自己的聲音。但她多少領悟到了,她至少真的是一把刀,就算不能殺人,也可以傷人,她不是廢鐵。所以,後來的十年間,她再無法停止告狀的動力。即使再也沒能成功闖去北京,但這一次的一戰成名,已經足夠成為她在午夜輾轉之間,落在枕邊的溫熱的夢。那些向來涌來的低頭哀求、圍追堵截、嚴防死守,成為了她荒涼的人生里唯一餘留的快慰。
無助的李雪蓮。
其實,如果將這把刀理解為勢單力薄的孤弱女權向男權世界伸縮出的反抗與掙扎,似乎也順理成章。她的前夫因為她結婚時不是處女就將她指責為淫婦,她因為對生育的需求而被動犧牲掉了婚姻但最後生育的夢想也一樣成為泡影,她的殺人計劃里除掉一部分男人的代價是通過發生媾和藉助另外的男性力量完成,她的性權利、生育權利、婚姻權利,自始至終都在一條被不斷消解的路途上漸行漸遠,可她從來無法察覺,這恰恰是她真正應該感到冤屈的地方。但她心頭一直回盪的,只是所有郁結難舒積攢下的怨恨。甚至於當她被趙大頭強迫著侵佔之後,她不僅僅沒有感到自己是一個受害者,而是生出了終於有人願意聆聽她心頭多年斑駁的幻覺。她奮力追逐的,從來不是一個申訴冤屈的渠道,而只是一個傾訴怨屈的出口。站在黃山上的那一刻,她彷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刀鋒化成繞指柔。而在砸下熱水瓶的那一刻,她一定清醒到,她終究是一把刀,不該被高溫熔化,遍體的傷痕都是鐫刻。
她的十年上訴路,最後終於秦玉河的意外亡故。就像在我們的生命里,都曾懷著隱隱的期待去展望過一個美好的結局,升華出萬千種渴盼,到最後卻只是等到了灰頭土臉地結束,那樣無疾而終地潦草和枯萎下去,彷彿竭盡浮生翻騰的海水,只撲打到了一塊冷卻的礁石。她將一把刀的命運交給了一捆上吊繩,可她沒能死成,因為她的一條命,會壞了人家果園的風水。她的命,在旁人眼中,從來不過如是。「不在一棵樹上弔死」,換條新的路子生活,她含著淚,仰頭一笑,滿滿的天光溫暖得像是要化掉她,可這卻是她畢生之中最鋒利的一刻。
李雪蓮,是一把尺子,丈量方圓。這把尺子,原本自己都是不正不直的。她的出發點,是要將人情凌駕於法理之上。她始終執拗聲討的,從來不是一個被蒙蔽的真理,恰恰是她自說自話的無理。然而最後,她卻又成為了一把丈量出更多人不端印跡的標尺。合法合理的離婚程序,她認定了是假的。因為她約定的承諾被背叛了,因為她理想的家庭被打碎了,因為她傾注的犧牲被磨滅了,所以她不甘,但對於她自己一手釀成的錯失,她不願意接受,也不願意正視。這就導致了她層層向上的告狀成為了洪水般的生命里唯一的宣洩,一層不成就告向上一層,嘗到戰果就一告十年。她無心插柳造成的威力,變成了她自己安身立命的動力。她要活下去,就要不停地上告,這是她最強大的一層武裝。她就這樣失去掌控地被他人看作一個孤獨的恐怖分子,一顆異化的定時炸彈。
每年一屆的人代會,短短幾天時間背後的風雲涌動里,上演著李雪蓮十年如一日地奔逐,各級官員十年如一日地圍堵。這是李雪蓮一年才能趕上一回的機會,也是官員一年唯一需要傾力保住的平安。他們只需要這幾日的平安,一年就能混過去。但這場牽動著除他們之外還有更多人命運的大會,最後留下在拍照的閃光之間,只有每個代表八分鍾的發言時間。這是荒誕的,但更是驚悚的。
看演出的幹部們。
一台龐大的社會機器要維持平穩運轉,需要每一個零碎部件都各司其職。所以法院最後只需要維持住他的框架里公正的審判,但對於一個法盲的婦女卻不願意施捨一點點多餘的耐心解釋這套程序。所以縣長最後只需要推出信訪局長擋走所有的上訪者,而面對求告到他面前來的人可以堂而皇之裝傻離開。所以市長最後只需要保住省長來巡查時所謂精神文明的體面,所有藏在底下的污垢只需要遮掩到不見天日的地方去就好。所以各級官員只需要在每年開會的前夕對李雪蓮噓寒問暖威逼利誘,但沒有一個人真正嘗試走進她的心裡去理解她的苦楚。所以在長途大巴關卡巡查的人員只需要攔截住那些沒有身份證的人在人代會期間無法進入北京,為此將一個發燒到渾身滾燙的女人扔在荒郊野地里也無所謂。所以醫院的醫護只需要為了那幾百塊的住院費一直窮追不舍步步緊逼,一個病人的生命和尊嚴在他眼中一文不計。所以全城的警力只需要聽從上頭的指示傾巢而出日夜盤查,卻渾然忘卻了他們是在用追捕一個重刑犯的規格去對待一個僅僅是要去告狀上訪的農村婦女。
所有的一切在這套程序里都顯得那樣的正常,每個人都看似篤行著自己的職責,就那樣各自抱著雙臂、抿著嘴唇地隔岸觀火,或者為了書寫從大局出發的正義,而兢兢業業地沖刷凝固在地面的斑斑血淚。唯一的異數就是李雪蓮,作為一個再平凡不過的生命個體,在這台社會機器里,她原本或許連一枚螺絲釘都算不上。她的天職就是順從和安分,乖乖地待在她的一畝三分地里,永遠做一輩子蒙昧的愚蠢的良民。可是她卻選擇了成為一個刁民,那樣固執地沖破圈養她的籠子,去挑戰她原本永遠也不該明白的事,去觸碰她原本永遠都不該企及的人。所以她註定要被壓下去,各種各樣人為的力量強制涌來,甚至最後連冥冥之中的天意也要炮製出秦玉河的死來斷絕她生生不息的念頭。因為一切都是融洽祥和的,一切都是幸福安泰的。每一年的民生大計,就勾勒在這樣歌舞昇平的大局之下,上上下下順順利利,祖國大地其樂融融,而在那些被犧牲掉的叫做「小節」的地方里,我們永遠也看不到藏在最底下被埋葬的累累白骨。
故事本身足夠龐雜,也足夠動人,但我卻不解自己為何在觀影結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感覺到如墜雲霧,直到漸漸梳理清楚,我才明白到這種奇怪感受的來源。電影的主人公李雪蓮,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物,要去解構這樣一個人物,最理想的結果是面面俱到,取巧的結果是做出取捨專注一個層面講清講透,而偏差的結果就是每個層面都有所涉及卻都只是隔靴搔癢,最後導致人物呈現一種空虛的縹緲感。
影片中李雪蓮堅持告狀的動機有好幾種,但展現得均不充分:第一點,婚姻被背叛,房子的利益被侵佔。這一點應該是電影在前半段的大篇幅下觀眾所能見的唯一動機,但更多隻存在於導演的旁白和人物台詞里,李雪蓮平靜敘述的彷彿只是旁人的故事,而在人物的狀態上,不知道是否因為喜劇效果的考量,卻大打折扣。第二點,被前夫指責是淫婦,污衊清白。在這場戲之後,故事引出了另一個重要的線頭,也就是本片的片名,成為主人公的申訴目標。但是這一事件對於李雪蓮的殺傷力,只有旁白提到一句「村子裡都傳開了」,卻看不到村子裡有其他任何人對她指指點點的段落,這樣效果就顯得尤為薄弱。第三點,把告狀當作了生活的一種支撐和動力。從告了十年的堅持不懈,到「十年後」這三個字的一晃而過,她突然決定不再申訴,這中間就真的只有一行字幕的距離,再無他物。別說片中的一眾官員不肯相信,就是熒幕前的觀眾心頭也會有無數的問號。誠然一個人的執拗和釋懷其實本就是無序的,但無序並非是無理。李雪蓮死灰一般地道出「過去放不下,但今年放下了」這樣的話,但烈火是如何熄滅,死灰又是否會復燃,我們卻不得而知。第四點,孩子的流產,一個母親的執念。這一點原本是非常正當的理由,卻直到故事的最後才被作為一個包袱丟出來,不僅銳減了整部電影戲謔諷刺的效果,也欠缺了一錘定音的說服力度,更加不可能起到打動人心的效果。
而人物設計上的問題又影響到了故事走向的動搖和重心的偏離。在這部電影里,李雪蓮的經歷顯然是一條引線,它試圖串起的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官場現形記」,但在這條野心的道路上,整個故事卻又不受控制地搖擺成了李雪蓮的「一把辛酸淚」。但在人物動機沒能充分建立的情況下,觀眾不僅不可能對李雪蓮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就連對她產生邏輯上的認同都非常困難。而對官場眾生相的描摹,最後也奇跡般地回到了一條反思工作、弘揚正氣的軌道之上,對體制和程序的質疑,卻完全矯裝成一種上情難達下意的粉飾理由,高高舉起的重錘,變成了帶著一點點酸醋氣輕輕落下的拍打。
「潘金蓮」與范冰冰
不過,盡管李雪蓮是一個抱持著缺失和遺憾的人物,但范冰冰卻貢獻了一次兼顧難度和格局的出色演出。在本片眾星捧月的表演格局裡,雖然一眾男演員的出場和演繹就像是鱗次櫛比點亮的星星光芒,那樣行雲流水而自然順暢,但如果有人一定要固執地說一眾男配蓋過了范冰冰的光彩,這樣的論調顯然是刻板和偏見的。與其說眾多男演員是在為她襯托搭戲,倒不如承認其實作為女主角的李雪蓮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絕對核心,而更像是綉工穿針引線的手指,可一旦指尖失去了靈巧,就不可能織就一襲華麗的錦綉,這才是這個表演最大的難處。而范冰冰最後的演出無疑是化解了這一點,抽絲剝繭,破繭成碟。
她身上棉布質地的衣料,她臉上紅撲撲的印子,她夾在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生澀的口音,她手頭擦著香油臘肉的局促,她尋常坐立的麻木空洞、跪拜神佛的虔誠痴嗔、蹲地畫圈的無神自語,所謂扮演村姑、打破花瓶的形象犧牲其實並不是這個角色真正的重心,但她依然貢獻了這些真實自然的細節狀態,與周身的那片水鄉村鎮融為一體。
十年前蓑衣斗笠下眼光里小心翼翼跳躍著的期盼和希冀,十年後擦著桌椅板凳被一地雞毛壓得狼藉的頹敗和凋謝,兩場同樣和王公道對峙的戲里,從她不同的肢體幅度里已經浸透了時光的流逝與沉澱。她的眼神可以靈動如浮水,也可以呆滯成枯木。急於殺人泄憤的偏執,四處奔走申冤的倔強,不斷碰壁無果的困頓,卸下多年重擔的輕馳,發覺欺騙醒悟的爆發,多年夙願抽空的死灰,一別經年歸於的平靜,她的神色,她的語調,她的步態,她的動作,是一直在起了薄薄雲霧的山間流動的風,是時光荏苒的變幻里曾經破碎又重新聚合的煙塵。
沒有頻繁呈現的表情特寫,沒有著意安排的高光時刻,也沒有持續占據的戲份空間,在這樣嚴苛的條件下,她將一個被壓縮化、工具化、符號化的角色呈現出了不同層次的光彩。你厭惡她的愚昧,卻又同情她的抗爭,你為她的荒謬而發笑,但更為她的堅守而沉默,你感嘆著多少人有那麼點兒無辜地被她牽連著拉下了馬,可還是不自禁憐惜她曾經熊熊燃起過的希望卻又被傷透了心。因為你已然相信,范冰冰,她就是李雪蓮。她所演出的,不是一個角色生活的痕跡,而是一個生命流動的狀態,不是一場又一場風暴的疊加和襲卷,而是不斷延綿的流動的向汪洋滾滾逝去的河水。她演繹不僅是李雪蓮這一個人物帶著溫度的體驗,更是被她穿插和串聯起的眾生百態。
關於范冰冰,這個女人,帶著她生命里那些風風雨雨的紛擾,繼續攪動著這部電影里大開大合的糾纏,從戲里的破格村姑和十年上訴,到戲外的美妝華服和頭條新聞,她一直身陷在斑斕的漩渦里,演繹著一本用明晃晃的姿態驚動著許多人的故事,永遠濃烈,華麗徹骨。
關於李雪蓮,我不知道,這個故事最後留在每個人心中的落點是什麼?是她的無理取鬧、胡攪難纏,還是她的執拗固拙、負隅頑抗?我始終記得的,是她站在黃山上的那一刻,曾經那樣轉瞬即逝地想像過,她要躲開家鄉,躲開北京,躲開生活里的一團亂麻,哪也不去了。那一刻的她,一定是突然才發覺到,原來除了從家鄉走到北京的那一條路,這世上還有這么多被自己錯過的風景。
關於李雪蓮的故事,最後變成笑談,然後漸漸被人遺忘。她曾經那樣執著而熱切地傾訴著,盼望有人能認真聽一聽她的故事。而多年之後,說起曾經藏在內心最深處的苦痛,她也只是雲淡風輕。所有人都在說起這個故事的時候,她也安靜了下來,認真地聽著旁人說。大家說著說著,一塊兒笑起來,她也跟著笑。彷彿故事裡的人,不是她自己。彷彿一樁無盡悲涼的喜劇,又恰似一場異常熱鬧的悲劇。
Ⅳ 對於《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怎樣看待
這一次馮導把《我不是潘金蓮》搬上銀幕,不僅玩起了畫幅的游戲,還在攝影構圖上下了大功夫。英文標題是《I Am Not Madame Bovary》(我不是包法利夫人)意味深長,看似是為了糾正一句錯誤的話,實際上又打起了官場的擦邊球
但實際上從觀感上來講,遮罩的確可以粗暴地抹去很多雜亂的信息,強行將視覺的焦點集中在畫面中心。而這次的攝影構圖,馮導也是費了許多心思。圓形畫幅中的中遠景,體現出一種水墨意境般的美感。這其實是三個方面造成的。第一,取景地自然景色美。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築,小橋流水碧波盪漾,以及煙雨籠罩下的朦朧潮濕感,自然景色美是畫面美的基礎。而人物選用中遠景也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護畫面的整體感。第二,構圖講究。黃金分割點、對稱構圖等這些術語早已經被說爛了。但要把這些運用在實際中,拍出來的畫面要美還是需要有點天生的審美觀。影片中,除了出現最多的對稱構圖,比如圓形畫幅中左右對稱的門、上下對稱的倒影等,還有前景的遮擋也使用很巧妙。給攝影師加個雞腿。第三,調色。去影院看一看,就能感受畫面的色彩以及所謂的「水墨意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了。在我看來,講述李雪蓮上訴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卻用了美到失真的色彩,這也是一種強烈的對比。同樣給人強烈對比感的還有整部影片的配樂。鼓聲是用得最多的一個樂器。在故事情節轉場的時候,部分畫面還配上了弦樂。
Ⅵ 對於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應該如何評價
《我不是潘金蓮》這本書有三個部分,前面兩章都是序言,最後一章是正文,很簡短也有一個很簡短的名字:玩呢。我特別欣賞劉震雲的幽默之處,不低俗,用看似荒誕的情節和寫作手法引人發笑,別具一格。小說與電影情節基本一致,先來說說幾個我重點注意到電影不同於小說的部分:
1. 小說中官員以及其他群眾對李雪蓮的態度是更加惡劣的,而電影中官員對待李雪蓮只是沒有耐心,並沒有發展到言語攻擊她這么嚴重。
2. 李雪蓮和趙大頭在小說里去的是山東泰山而不是安徽黃山,小說中的李雪蓮在出行前就想通了,因為她的牛死了,經過趙大頭的勸解倆人一同東去了泰山。
3.電影中的結尾是史縣長多年後偶遇李雪蓮後敞開心扉的談話,而相比小說之下電影的結尾的確過於潦草。老史全名史為民,正是當年被撤職的縣長。
對於劇情的問題,官僚主義的問題,我就不做評論了。因為我對原著是敬重的,縮短成兩個小時變成劇本必有不足。無論你對某個角色抱有任何看法,it doesn't matter.每個人都有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一個電影的劇情並不需要天衣無縫,需要的就是給觀眾帶來感觸和想像的空間。劇情和標題相映起來十分諷刺,李雪蓮自始至終都沒有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所有的跑題都是有緣由的。
Ⅶ 你怎樣評價《我不是潘金蓮》這部影片
影片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被丈夫污衊為「潘金蓮」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訴中,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
Ⅷ 《我不是潘金蓮》電影情節好看嗎, 主演是李冰冰 還是范冰冰
范冰冰
還沒上映看不了
《我不是潘金蓮》是由馮小剛執導的喜劇劇情片, 范冰冰,領銜主演,郭濤、大鵬、張嘉譯、於和偉、張譯、趙立新等聯合主演,該片將於2016年9月30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根據劉震雲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李雪蓮的前夫罵李雪蓮是「潘金蓮」,為了還自己一個清白,李雪蓮開始狀告他。但一件事很快變成了另一件事,為了糾正一句話,李雪蓮告了二十年的故事。
Ⅸ 馮小剛的新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好看嗎故事講的什麼內容
這部電影得到多倫多電影特別獎項,還有西班牙的很著名的獎項,范冰冰得了影後,影片得到了最佳影片,,都是在國際上A類級別的電影節!然後故事講述的是一個農村婦女狀告她前夫的故事,從而牽扯出來了中國很多的社會現象的一個電影!我晚上去看,,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