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迷霧》這部電影
冰冷沉重的結局,將一種絕望的情緒以極致渲染,《迷霧》在迷霧重重下,所真正將人陷入絕望的,不僅是那外星人的入侵,更源於人性自身的迷霧,作為曾執導《肖申克的救贖》《綠林奇跡》聞名遐邇的弗蘭克·德拉邦特,《迷霧》可以說是它的又一創新之作,用不同視角的人性窺視,在幾近最後都乍看平凡的好萊塢電影中,令勇敢冷靜男主形象的崩潰,窺視以人性自身的盲點。——夢里詩書
2. 電影<迷霧> 結局,看過的人進來說下感受!!
這實際是導演用的反襯手法,只要再抗爭一陣子就能得到勝利,沒等到最後一刻的人只能死去和痛苦!最後走過的卡車上的人中有一個是一開始就走出去找女兒的婦女,說明導演是認為抗爭是有效的,只不過主角沒有挺到最後,成了"反面教材".
當然,在看過程中可能有很多迷惑,但在最後一刻導演其實已堅定地表明立場,一切就好象電影中的迷霧清晰了.
3. 美國電影《迷霧》沒看懂
《迷霧》的結局,完美的殘酷!~
前幾天剛剛看了這部電影,認為最好的地方就是結局,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男主角沒有堅持到最後,在最初,他是最冷靜,最渴望生存下去的,和普通的父親一樣,他要保護自己是孩子,還想去救回自己的妻子....
但是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看不到前路,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
他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朋友S的S,傷的傷,背叛的背叛,大霧中各種各樣的怪物,
正等著吃掉他們,在這時,唯一的避風港---那間超市又出現了「以活人做貢品」的惡行(無疑,那些意志薄弱的人已經瘋了)!
男主角再也忍受不了了,他們決定離開,雖然最後是離開了,但他們並沒有帶走食物,失去了一位很好的同伴,最重要的是,不可能再回到超市讓他們斷了後路...
最後...妻子因為窗戶破洞(主角認為是自己的過錯)而S去...
汽油用光...以及....那個非常非常龐大的怪獸....
個人以為,讓他絕望的就是那個龐大的怪獸..有人想被那東西弄S嗎?
那種惡心怪獸的出現,是不是就代表著沒有生存的希望了?
有句話說:S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怕S!
到了這種時候,S去對他們是種解脫,活下去只會無限的恐懼,正常人根本受不了那種不間斷的恐懼!
死亡使四個人解脫,而主角以他超強的精神力,毅志力承受著這巨大的痛苦!幾乎瘋狂,這時的他只想得到同樣的解脫,哪怕是被怪獸吃了,也想解脫!~
最終的結果使他徹底的崩潰....估計他是S不了了,他連自殺的能力都沒有就已經瘋了!~
4. 電影《迷霧》到底要講什麼
畫家大衛·德雷頓帶著他尚年幼的小兒子比利生活在緬因州一座風景怡人的小鎮里,恰逢一場暴風雨過後,經過瓢潑大雨洗禮的小鎮本應該恢復清爽的泥草氣息,可是遠方突然逆風飄來的濃密黑霧,讓大衛隱隱有了不祥的感覺。
厚重、非自然情況下形成的大霧,幾乎在眨眼功夫就包圍了整個小鎮,最讓鎮民們想像不到的是,濃霧中隱藏著一股恐怖且邪惡的超自然力量,受到攻擊的不僅僅是人,還包括一切生物,一時間,生靈塗炭。關於「迷霧」的來歷。
眾說紛紜,其中最可靠的說法是,小鎮旁邊一個高度機密的軍事基地正在進行一項名叫「箭頭計劃」的秘密實驗,然而實驗失敗了,周邊的生物都成了受害者。
對於「迷霧」的起源,小鎮的居民已經不是那麼關心了,畢竟命懸一線的時候,誰還有時間考慮別的呢?如何從這些致命卻沒有實體的濃霧的攻擊中逃生才是最重要的。隨即,他們就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衛·德雷頓與兒子領著一小撥人,突出彌漫的霧體的重圍,退避到一家超市中,暫時逃過了這一劫。然而大衛這時候才幡然領悟到,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外面那一團團黑漆漆的東西,而是與自己一起躲到超市中的那些曾經如此熟悉的鎮民們,人性與生命,在這一刻都受到了巨大的考驗。
(4)電影迷霧好看嗎擴展閱讀:
電影相傳達的東西很多。有現代科學不顧一切代價探索未知的不該;有極度宗教信仰的愚昧;有屁民們心理脆弱容易被煽動的悲哀;有人性在極度狀況里暴露出的可怕;
當然,最神的是結尾。帶有主角光環的所有人奮力逃走,想要改變命運,與宿命論對抗,但迎接他們的是無力回天的局面。各種絕望、崩潰、努力而不得善終的情緒圍繞著所有人,讓所有人都崩潰。最終,5人都選擇走向死亡。
因為只有4發子彈,所以男主被迫要肩負起射殺4人的責任。射殺完畢,當他作為最後一人抱著必死的信念走出汽車,向怪物們吼叫著 "come on" "come on"時,迎接他的卻是政府全副武裝來拯救所有人的軍隊。
只要遲動手1分鍾,他們就不用無辜的死去。如果,他們沒有想要對抗命運,而是乖乖的等在超市裡,他們就不用含冤死去。導演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是信任政府嗎?可所有怪物都是政府的試驗帶來的呀。我不得而知,心緒復雜到不行。
這是一個警示,希望這一天永不會發生
5. 對迷霧影片的評價
迷霧,我也特別喜歡的一部電影,尤其是結局,真正的畫龍點睛!本片的主演其實是那漫天的迷霧與其中暗藏的殺機。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電影中最後真正讓人恐怖的不是迷霧也不是隱藏在迷霧之中的生物,深入骨髓的恐怖到頭來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來自超市中被困的人群。在不堪重壓的折磨下人往往能變化出非常駭人的一面。如此看來,本片還不僅僅停留在嚇唬人和講故事的層面,而是更深入的挖掘了人們內心的恐懼空間……強烈推薦樓主看看《黑暗侵襲》
6. 大家都如何評價電影《迷霧》
《迷霧》的片花里說到:想擁有,想奪走,想守住,這部劇核心還是慾望,一個女強人的慾望之路。她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觀,讓人佩服。
可高慧蘭的野心,不近情理讓周圍每個人都不舒服。同年齡的女人老公家庭第一,已經放棄外表管理,高慧蘭卻永遠精緻;同事們希望她快點退居二線,好讓新人冒頭,她卻賴著不走;丈夫希望她溫柔體貼,她冷得像一塊石頭。最討厭的是,她沒有孩子,夫妻關系不和,心地也不善良,還高傲無比,大家恨不得她趕快墮入泥潭,好讓人多踩幾下。
雖然已經被眾人看作狠毒、活該不幸的壞女人,但高慧蘭一個人仍像一支隊伍一樣,奮力廝殺,不知道自己早已偏離軌道,渾然不覺眾叛親離,她困在一片迷霧中,內心偏執到只剩下一個聲音。
從播出的劇集來看,《迷霧》有著美劇的緊張刺激,電影感十足的鏡頭,服裝考究,台詞多金句,如果情節不爛尾的話,應該會是一部高質量韓劇。
7. 求電影《迷霧》觀後感
看完《迷霧》,我沉思良久。
我始終認為好的作品都會引起人思考的,因為它處處都折射著現實,處處都包含著人性。《迷霧》中的怪物不過是個隱喻,國家機器一旦失去控制不一樣會變成吞噬人民的怪獸「利維坦」嗎?所以災難其實離我們很近,如此一來問題就變得非常現實了:假如面對這樣的浩劫,你會如何選擇?
其實考慮這個問題很痛苦,不論把自己置於哪個角色之下,內心的拷問和真相的逼迫都會讓我坐立不安。現實的角落往往讓人目不忍視,「人性本善」的論調有時候看起來太過虛弱。你可以說這是我在和平時期知識分子式的胡亂臆想,但人類文明發展到現在其實就是一部血淚史,其間不為人知的代價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部異類作品。
首先,這是「史蒂芬·金 + 弗蘭克·達拉邦特」組合的第三部作品,但不同於《肖申克的救贖》和《綠里奇跡》里高唱人性贊歌的基調,《迷霧》則露骨的把人性的陰暗面描慕的讓人不敢直視。
再從表現個人英雄主義的恐怖災難類型電影的范疇來說,《迷霧》更是反其道而行之,從頭到尾彌漫的那種詭異氣氛使得我們自然而然的相信和依賴男主角,卻隨著他一步步陷入絕望直至崩潰。沒有《魔女嘉莉》和《寂靜嶺》復仇高潮的淋漓快感,雖然以血還血以牙還牙和現代文明背道而馳,但至少滿足了我們內心的本能慾望。也沒有《閃靈》里惡人最終一死好人最終逃脫的典型結局。
《迷霧》,沒有任何出口,也決計無法解脫。
我覺得導演並非在刻意的反主流,每一處出人意料雖然和大多數人的普遍認知相悖,但並無斧鑿的痕跡。《迷霧》其實是在探討一種可能性,因為這種可能性基於幽深的人性,所以才顯得真假莫辯、才讓作為人類本身的我們無法釋懷。
故事發生在一個稀鬆平常的小鎮,不平常的是離小鎮不遠處的島上軍方的神秘駐地。如影片開頭籠罩其上的那團霧一樣,潛伏著某種不可測的危機。
台風過後,David帶著兒子來到超市采購,超市裡擠滿了同樣前來采購的鎮上居民。同樣在這的還有他的鄰居,一個黑人律師。可以看得出這位律師在鎮上過得不太順心,這從他頗具敵意的眼神可以看得出,但David一系列善意的舉動貌似讓他們緊張的關系有所緩解,他甚至為David開車載他而道謝。
於是便有了兒子和David之間的這段對話:
「你和Norton先生現在是朋友了嗎?」
「說朋友可能有點誇張」
「我想你們之間不再互相討厭了。」
「應該是吧,這是個好開頭啊。」
遺憾的是這只是David和我們善意的臆想罷了,這點好轉的端倪成為他們之間最後的和諧。面對接下來的災難,一切友好都顯得那麼脆弱。
平靜被嘶喊劃破,一個滿面鮮血的老人從遠處奔來。在他驚惶失措的恐怖描述中,警報聲起,迷霧襲來,世界瞬間變成了涇渭分明的兩塊。在這狹小的空間里,未知的恐懼籠罩在了每個人的心頭,霧中到底藏著什麼東西?篤信上帝的一位夫人這時候帶著耐人玩味的表情說了一句:是死神。
自此,人們孤立無援的境地基本確立。而按照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規律,人們在面對災難時的不同倒向也使得幫派的劃分漸漸清晰起來,每個幫派的領導人已經悉數登場(為了便於理解我把他們分為三類,並盡量用最具有代表性的詞語概括,僅供參考):
有神論派,無神論派和自然神論派。
有神論派顯然是由那位夫人領導的。看得出她的世界裡只有宗教,所以面對災難她無處可逃,只能遁入《聖經》。為此她拋棄了人性,因此在大多數觀眾來看,雖然她言必稱上帝,可她更像魔鬼。我相信起初她也難以克服心中的恐懼,但在面對那隻蟲子之後,她的眼神變了。《聖女貞德》里貞德面對自己內心的拷問最終悟出:你看到的並不是真理,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而已。雖然這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在她看來這是上帝的考驗,冥冥之中已經註定。這位夫人最終從心理上確立了自己是上帝僕人的角色,她帶領那些內心極度無助的人們一不小心闖入了最原始的心靈禁區。
無神論派的帶頭人是黑人律師。他有著領導眾人的強烈欲求,這點從一開始他就不斷的告誡在場的各位應該如何如何就可以看出。但職業習慣也可能助長了他過分理性的一面,所以當David和其他幾個人遭到怪物襲擊後他始終不相信這是真的。即使由店長親自勘察現場後得出官方結論,這位律師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這個時候左右他的其實已經不單單是職業的理性思維,身為黑人遭到的歧視,初來乍到受到的羞辱,存在的不存在的,全都化為了淤積在心頭的憤怒,讓他變得剛愎自用。此刻證明自己的立場正確已經變得高於一切,其他他已經來不及考慮。
所謂自然神論派,意思是指他們並不否認超自然事物的存在,但他們也並不迷信上帝。在他們心中有著對未知事物的敬畏,同時他們也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拯救自己,幫助別人。在這群人中,David是唯一能夠擔當起此派領袖的人選。他勇敢、正義、富有同情心,深謀遠慮的同時對人性也有深刻的認識。因此,超市的小職員Ollie從頭至尾都追隨他也就不難理解,雖然相貌上有所差別,但他們其實是一類人。他們積極組織防禦自救,在黑人律師一幫人出去前反復挽留,為了救傷員而冒險去取葯,即便是傷亡慘重從而對自己的決策產生了懷疑,在大家的鼓勵下他還是扛起了追尋最後希望的重擔。
黑人律師一幫人最終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喪失了性命。於是三派之間的博弈變成了兩派對立,而且隨著蟲子的侵入和取葯計劃失策,越來越多的人倒戈向了魔鬼夫人一邊。空氣中開始彌漫她所形容的末世審判的味道,她的信徒也漸漸進入了某種偏執的信仰狀態。
必須一提的是,在超市所有的人群中,有三個人是獨立於各幫派的,他們是駐守在神秘小島上的軍人。在David他們的反復追問下,其中一個人道出了事情的原委:軍方在小島上實驗的時候,不小心弄出了一個通向平行世界(即平行宇宙概念,與人類世界相平行的另一個世界)的大洞,於是伴隨著大霧,那邊的生物傾巢而出。悔恨愧疚,恐懼痛苦,此刻他們面臨的窘迫可能要比所有人加起來的還要強烈,以至於其中兩個人無法承受而上吊自盡。但是無論如何,災難已經發生,結果無法挽回。
但是民憤在宗教狂熱的渲染下,終於被放大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這是一部恐怖片,為了增加人們的恐懼,在夢魘中令人戰栗的昆蟲變大後來到了現實之中。所以人們看到了各種各樣醜陋怪物,看到了各種各樣悲慘的死法。
但是,我想說,這只是讓人頭皮發麻的最表層的恐怖,真正的恐怖源於人性,也歸於人性。
有神論派的一個信徒向魔鬼夫人報告了自己發現的關於軍方的秘密,於是這位夫人最終無恥而無畏的點燃了連接人們憤怒的脆弱神經導火索。她最終還是親手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讓人們在瘋狂中踏入了人類在幾千年來企圖用文明不斷包裹起來的原始心靈禁區。一旦打開,一切無法挽回。那一刻,人重新變成了動物,主宰他們的,沒有理性,只是瘋狂。
那位可憐的士兵,被迎面而來的人捅了兩刀。然後在女巫的指引下,被瘋狂擁蹙的群眾,抬出了弱小生命所能受到庇護的最後地方。
那一刻,我想到了古代的某種儀式,用生命祭祀神靈,把同胞視為無物!當那位士兵哭泣著說出「求你了」之後,在他被巨大的怪物突然扯走留下那個控訴的血手印之後,「怪物,今晚將會遠離我們…..」隨著女巫預言式的話語,浮現在那個最虔誠的信徒臉上的,警示鬼魅般的笑容。這個笑容讓我不寒而慄。
很多人認為這是作者和導演對政治和宗教的一段影射。確實,人類歷史上相似的情形始終像個幽靈般潛伏在陰影中,不時的跳出來嘲弄人類的文明。
燒死被視為宗教異端分子布魯諾的教徒們,被希特勒蠱惑後參與屠殺猶太人的德國人民,再近一點,在文革中瘋狂的紅衛兵們。失去理性的控制而為某種極端思維控制的人們,與其說變得盲目,不如說回到了那個嗜血的年代。政治和宗教不過是人類的文化外衣,它們的產生恐怕也是基於對人性惡的一面的最大程度的預測。所以我覺得,史蒂芬·金想引起人們深思的恐怕並非是政治和宗教,而是遠比它們要幽深的人性。
經歷了這場暴風驟雨之後,那個出人意料的結局顯然讓人無法接受了。導演究竟要做什麼?最初走進迷霧的那個婦人卻最終活了下來,她意味深長的眼神,是憐憫還是嘲諷?
迷霧散盡,卻沒有出口。
我想起了汶川大地震時《南方周末》的一篇報道。在發生地震後與外界失去聯絡的北川縣,倖存的人們由各單位組織著聚到了一起,學校這邊則按照班級為單元負責自救。其中一個班的負責人是體育委員,危急時刻他站了出來,盡一切力量把本班的各個方面處理好,包括找食物,建臨時住所,安撫同學情緒,安排救援人手。但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資源越來越少,和外界沒有任何聯絡的情況下,他也開始變得異常焦躁。一天因為和另一位班幹部因為食物分配問題發生分歧,兩個人扭打了起來。看到這種情形,老師對准備上前阻止的同學說:「不要管,讓他們兩個打,他們現在需要這個。」兩個人打到沒有力氣,爬起來後重新協商解決問題,最終達成了一致。
這是個小小的細節,但讓我印象深刻。
近期還有一則消息,在北川抗震救災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基層幹部董玉飛,卻在逃過最危險的時刻之後,在災後重建中自殺身亡。
這兩個事件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只是因為一場災難,他們讓我們知曉。
任何災難都有可能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邊發生,在這樣的浩劫面前,人類渺小的可憐。求生的慾望會催生我們的勇氣,恐懼的心境也會消磨我的希望。所以這樣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英雄挺身而出,帶領大家在有限的能力下向生存的希望靠近。他們有這樣的素質,他們的心底會不斷的湧出驚人的能量。但是,英雄不過是一個稱號,他們也是人,是人就不會完美。所以孩子們需要打一架來發泄,所以董玉飛會因為無法承受而放棄生命,所以,David會在最後的一刻徹底崩潰、仰天長嘯。
他們的內心到底承擔了多少東西我們無法估量。最終的悲慘也讓我們目不忍視。但是,這些並沒有否定,在任何時刻,我們都需要英雄。
我時常會把自己置於這種災難之中,我時常會問自己在那種情形下,我是否有能力站出來,做那個我們都需要的英雄。
我不敢說自己有這樣的能力,帶領眾人面對未知的恐懼。
但是我會是小職員Ollie,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David,即使在離開店之後被怪物一口吞掉,也再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