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百合花與同時期革命文學有何不同
《百合花》與同時期的革命文學在創作環境與思想上有不同
茹志鵑的《百合花》以一個女性作家敏銳的洞察力和細膩的筆法寫出了炮火和硝煙中人性的壓抑和反叛。作者有意淡化對重要歷史事件的敘述和對宏大戰爭場面的描寫,而突出極富生活氣息和人物個性的細節刻畫,這無疑是與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創作思想格格不入的。
《百合花》講述了文工團員魯蘭所在部隊向敵占縣城發起攻擊,發現他們借來的是一床精心刺綉著百合花圖案的新婚嫁妝。
作者簡介
茹志鵑(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上海人,當代著名女作家,著名導演王嘯平的夫人[1] ,王安憶的母親。她的創作以短篇小說見長。筆調清新、俊逸,情節單純明俠,細節豐富傳神。善於從較小的角度去反映時代本質。曾用筆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於上海。家庭貧困,幼年喪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換錢過活。11歲以後才斷斷續續在一些教會學校、補習學校念書,初中畢業於浙江武康縣武康中學。1943年隨兄參加新四軍,先在蘇中公學讀書,以後一直在部隊文工團工作,任過演員、組長、分隊長、創作組組長等職。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從南京軍區轉業到上海,在《文藝月報》做編輯。
⑵ 分析《百合花》在寫作上的特點
茅盾同志評論<<百合花>>時指出:」用前後呼應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細節描寫,其效果是通篇一氣貫穿,首尾靈活.」同時細節描寫」描出了人物的風采,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堪稱它」有獨特的風格」。
小說用了強烈的對比,我總結了幾點供參考:1。清新脫俗的百合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聞到了它的香味就會讓人忘掉煩惱,從束縛中解脫出來。可是就這樣一朵單純的可愛的花卻用在了戰爭中,很顯然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讓花與殘酷無情的戰爭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2.在小說中,戰爭發生在中秋節的晚上 ,傷員一個接一個的被送到包紮所。就在中秋之夜,月圓之夜,團圓之夜,通訊員離開了我們,這么一個可愛善良的人離我們而去,怎叫人不倍感傷心呢?
3.小說中的百合花是綉在一個棗紅色的被子上面的,白色的百合花,鮮紅的被子,有形成了視覺上的對比,我認為這紅色象徵著通訊員的對革命奮不顧身的熱情以及全身流淌著的火熱的鮮血。而那白色不就象徵著通訊員那一塵不染的心靈么,他的心靈如此的清澈,干凈。
寫作手法上1.善於從平凡事件中挖掘出具有深刻意義的主題. 茹志鵑描寫的題材,常常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件和平凡的人物,她善於致力於生自學成才的橫斷面的發掘,提取富有深刻意義的問題。小說選取了1946中秋發生在我軍前沿陣地包紮所的一個普通小故事,作品中的人物:小通迅員,新媳婦和"我"三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們普通得連姓名都不知道.
2.善於用優美的筆調來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 茹志鵑擅長通過細膩而有層次的心理活動來刻畫人物,展示主人公寬廣的精神世界,揭示人物靈魂深處的奧秘和細膩入微地表現他們內心活動的發展變化,即所謂人物的"心靈歷程".
還有的就是一些景物描寫來襯託人物性格以及心情,這里就不多說了。
這部小說用的是第一人稱,一我的視角來描寫通訊員和新媳婦的。
⑶ 通過《百合花》運用《小說家談小說》里的評析手法,自己也評析《百合花》一段
小說《百合花》在解放戰爭的廣闊背景下,截取了一個前沿包紮所半天內發生的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軍民團結,生死與共的深刻主題,收到了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在人物塑造上頗具匠心,作品用對比和襯托的方法,通過對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饅頭及衣服上的破洞等一系列細節描寫,細膩地刻劃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動豐富,有血有肉。
在情節安排上以細節為中心,巧妙地以「我」貫穿全篇,使情節發展連貫自然,尤其是小說中三次提到的那條「棗紅底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用以反復點題,突出標題的象徵意義,同時也使情節的發展更加連貫。
整篇作品結構嚴密,層次清晰,前後呼應。圍繞借被子事件,對小通訊員和新媳婦這兩個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動的刻劃。最後通過對新媳婦的集中描寫,有力地烘託了小通訊員的動人形象。
作品語言清新自然,具有濃厚的抒情性。
⑷ 《百合花》在電影中有哪些改動
《百合花》是1981年上映的中國戰爭電影,根據茹志鵑同名小說改編,由錢學恪、張昕執導,崔新琴、沈丹萍等主演。
《百合花》講述了文工團員魯蘭所在部隊向敵占縣城發起攻擊,發現他們借來的是一床精心刺綉著百合花圖案的新婚嫁妝。
⑸ 《百合花》這篇小說叫「百合花」,有什麼意味
略 「百合花」是新被子(新媳婦的惟一嫁妝)上的圖案,也是新媳婦純真、高潔的優美品格的象徵,更是革命戰爭時期人民的斗爭生活的「一朵浪花」,它情態淡雅、氣味芬芳。作者以此為題,不但會讓讀者聯想到新媳婦那美麗純潔的心靈,也能讓人體味小說含蓄的主題及「清新、俊逸」的風格。
⑹ 小說《百合花》在戰爭敘事上有何特色這部作品為何在當時「受到肯定」
《百合花》,當代著名作家茹志娟的短篇小說。
《百合花》描述的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的戰場。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我」在戰爭爆發前被安排到前線包紮所,由小戰士護送——一個十九歲的農村青年,不善言辭,特別的純朴善良。在事件的發生過程中,無論是與我的相伴而行,還是借被子的情節都突出了小戰士怯於女性,以及與兩個女性之間的微妙關系的變化。
⑺ 電影《百合花》對小說進行了哪些改編,對人物形象的呈現、主題的表達有沒有
電影百合花中對小說進行了很多的改變,對人物形象的呈現主題表達的特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