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電影《降臨》裡面中國扮演的角色
電影《降臨》中面對外星人中國在大國姿態上表現出了和美國並駕齊驅的主導作用,中俄盟友的關系、中美關系的隱性對抗也作為意識形態的差別滲透其中。中國的決策對於美軍幾乎是 "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 的,同時在知情的觀眾看來中國的行為也不免莽撞。
美國人擅長用文字解讀文字,中國人則慣於用圖像解讀文字(麻將),其實這還是溝通方式差異引發的行為差異。影片中所虛擬的商將軍官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中將,這個角色看似是有獨斷意指的。
然而他卻因為妻子的遺言 " 你應憑赤勇淳愛,戰爭不成就英雄只會留下孤兒寡母 " 而改變決定、違反上級命令,也可看作是好萊塢中典型的 " 反英雄 " 設定。所以這里既有點中國黑,又不是完全黑中國。
電影《降臨》對人類自身的向內挖掘:
《降臨》看似科幻,實則是一部向內挖掘的軟科學作品,而非向人類自身之外的宇宙空間的挖掘。
除了凌亂的大國非零和博弈,難以理清的線性時間論述之外,《降臨》中還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論點:語言系統對生物思考的邏輯影響。
從人類和影片中外星人的語言系統來看,人類語言系統無疑是 20 世紀最偉大的語言學家 Chomsky 所創立的生成語言學派,從一個話輪或者是一個語義可以無限發散無限生成。
『貳』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200字
思路:從電影金剛川的內容展開。
風起雲涌的20世紀,有一場戰爭深刻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的歷史走向,甚至撬動著今天大國博弈的棋局。
70年前,鴨綠江彼岸的三千里江山,夜與晝被炮火一次次撕裂,20多個國家直接或間接捲入戰爭,雙方300多萬軍隊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搏殺,霸權主義者黯然離場,正義的旗幟重新在北緯38度線上高高升起,和平的陽光才真正普照古老的東方大地。
如果說,西方軍事史學家稱公元前5世紀的馬拉松之戰是「歐洲出生時的啼聲」,那麼發生在20世紀中葉的抗美援朝戰爭,則是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聲吶喊。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寫道:「朝鮮戰爭對中國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確立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軍事強國和亞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還建立了中國作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對手的軍事威信,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這一威信始終不墜。」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保家衛國,再也沒有什麼語詞像這4個字一樣,能夠深刻揭示中國人民在經受列強長期凌辱後對這場戰爭的理解。
從勝利的那一刻起,洗雪百年屈辱的中華民族在邁向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步伐更加堅定、自信。在隨後的歲月里,無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風險挑戰,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意志從未改變、歷久彌堅。
(2)反映大國博弈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該片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據劇情梗概介紹,該片以三個視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跡。
與以往戰爭片不同,路陽表示,三位導演想更多表現戰爭中的個體,「志願軍們不應該每個人是一樣的、是同質化的,他們一定是很鮮活的人。
所以我們想找到他們每個人的個人情感。」在他看來,戰友之間以同志相稱,彼此之間一定有一種超越工作、甚至超越家人的關系,「是一種牢不可破的情感。」因此在劇本創作階段,三位導演思考的都是如何建立起每個人物在部隊中的情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