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歷史電視劇和電影有哪些

歷史電視劇和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6-08 22:24:40

㈠ 中國歷史每個朝代的代表電影,電視劇有什麼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夏商周以來,朝代更替不斷,每個朝代都有其獨有的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每個朝代的代表電影和電視劇如下:

  1. 秦帝國代表作:《大秦帝國》

此劇是中國歷史劇中的另類之作,全劇突出了「法治」二字。打個比方,法治觀念好比一塊吸鐵石從桌上劃過,所有歷史事件便如同桌上的鐵釘一般自動吸附上來,其表現手法獨樹一幟,觀點明確,解析精闢,值得大力推薦。

2.漢帝國代表作:《漢武大帝》

這不僅是漢武帝題材電視劇中最經典的,更是中國所有帝王戲中的上品。整部電視劇思路清晰,對於政治、歷史、戰爭都做出了很好的詮釋,完全可以視作一部教科書。

尤其是漢武滅匈奴的那幾集,把戰爭全過程以極為細膩的手法表現了出來,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政治事件,也都描述的很清晰,實在是難得的精品。

3. 三國代表作:《三國演義》

唐國強鮑國安主演。精品之處無需贅言,這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部完全以文言文做台詞的電視劇,片中對於兵法、政治、謀略、人物個性的詮釋與刻畫都可謂登峰造極,是空前絕後的極品。

4. 隋帝國代表作:《隋煬帝》

《隋煬帝》不僅生動呈現了帝王風采,還展現了一段苦難而又精彩,生動而又不可思議,輝煌而又傷痕累累,隨著楊廣短暫人生匆匆而逝、經歷起起落落的王朝歷史。

它沖破了詮釋歷史的格局,角度新穎,使之成為感悟歷史,給今人以啟迪的歷史題材的古裝大戲。

5. 唐帝國代表作:《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以一種類似於紀錄的方式重現了唐初時代,不同於以往的古裝戲說劇。

專家一致稱,從劇情、台詞到建築、道具、服裝等基本還原了初唐風韻,從人物簡單的頭飾、色調偏暗但袖口寬大的服裝,甚至李世民鬍子的形狀等看出,主創們做到了以史為准。

而扮演李世民的馬躍,面容清癯冷峻,雙目深湛,鼻隆而直,唇上連髭微翹,不怒自威。頓時便與古代大畫家閻立本所作的肖像畫作重合起來,這扮相就是李世民的瘦版標准照了

6. 宋帝國代表作:《大宋王朝趙匡胤》

該劇是一部繼《雍正王朝》、《康熙帝國》後結合古戰爭、武打、風月言情、謀劃韜略的歷史巨作。

7.元帝國代表作:《成吉思汗》

該劇講述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波瀾壯闊的一生。從鐵木真出生到統一蒙古,直至西征病逝,時間跨度長達80餘年。以雄渾的氣魄、壯麗的景象和精美的製作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中國歷史上帝王眾多,但被世界史學界關注最多的,卻是那位說不清到底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西方史學界稱之為「千年第一風雲人物」、「世界征服者」,關於他的著作、書籍、文章汗牛充棟,世界各國知名首腦幾乎都曾發表過對他的評價。

8.明帝國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

學界權威們對於《大明王朝·1566》給予了一致高度的評價。思想理論界、文化理論界和歷史學界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大明王朝·1566》用當代先進的科學歷史觀,並運用了當代藝術審美手段,對歷史作了深刻厚重而生動的解讀。

該劇從一度創作到二度創作,並不僅僅滿足於表現那些扣人心弦、催人淚下的故事,而是在這些故事裡面展示了命運的邏輯。將我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9.清帝國代表作:《康熙王朝》
這部恐怕是大家最熟悉的,收視率最高,重播次數最多,影響最大。在歷史劇中,關於清朝的戲最多,原因很簡單——離現在最近,可供演繹的史料、故事最多,觀眾最感興趣。

而在清宮戲中,關於康熙帝的最多。,但在很多人心目中,康熙就是陳道明塑造的那個形象。確實,陳道明的康熙很成功,從形象到氣質都接近歷史上的康熙大帝,尤其是陳道明的台詞功底,為這部戲增添了大量精彩,將一代雄主的文韜武略、氣魄胸懷刻畫得淋漓盡致。

10.華夏帝國代表作:《走向共和》

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於,從公眾的閱讀和觀賞方面第一次把李鴻章放到比較客觀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只是歷史學家才會以公正的角度認識他的,一般的人對他的印象都是負面的。

《走向共和》還原了歷史的真實狀態,沒有拔高一個好人,沒有貶低一個壞人。

以前接受的教育從來都是把李鴻章、慈禧、袁世凱描寫為壞人,而《走向共和》卻非常人性化、設身處地地為前人著想了。

但是《走向共和》並不是給這些人物進行「平反」,而是告訴人們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為我們也會成為先人。我們不能總用批判的眼光挑剔歷史人物身上的問題,應該多看他們的貢獻,建立一種同情的理解。

(1)歷史電視劇和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

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新: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

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

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漢):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又稱「季漢」。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

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㈡ 評價最高的十部歷史劇有哪些

截至2020年2月份,豆瓣評分前十的歷史劇:

《大明王朝1566》(9.7)、《走向共和》(9.7)、央視版《三國演義》(9.4)、《我的團長我的團》(9.4)《大秦帝國之裂變》(9.3)、《大宅門》(9.3)、《無悔追蹤》(9.3)、《戰長沙》(9.2)、《大宋提刑官》(9.2)、《大秦帝國之縱橫》(9.2)。

1、《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是由張黎執導,陳寶國、黃志忠、王慶祥、倪大紅等主演的歷史題材電視劇。

本劇講述的是嘉靖與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貪墨橫行、民不聊生。奸臣嚴嵩黨羽密布、權傾朝野,清官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皇帝朱厚熜剛愎自用、練道修玄二十載,以一己之私始終把控著大明朝的軍政、經濟大權。

5、《大秦帝國之裂變》

《大秦帝國之裂變》是由黃健中執導,孫皓暉編劇,侯勇、王志飛、高圓圓、杜雨露、李立群、許還山等領銜主演的古裝歷史劇。

該劇講述了戰國時代的秦國經變法而由弱轉強,東出與六國爭霸進而一統天下的過程。

㈢ 求好看的電影和歷史連續劇

我給你推薦一些我看過的比較好的歷史連續劇:

戰國、西周、東周:
《楚漢風流》
《漢武大帝》
《越王勾踐》
《昭君出塞》
《西風烈》
《屈原》

唐代:
《開創盛世》
《貞觀長歌》

元代:
《成吉思汗》

明代:
《傳奇皇帝朱元璋》
《鄭和下西洋》
《大明王朝1566》
《誰主中原》

清代:
《孝庄秘史》
《康熙王朝》
《咸豐王朝之一簾幽夢》
《喬家大院》

㈣ 中國歷史電視劇或電影有那些

古裝推薦: 三國演義(少有的說半文言文的電視劇)
近現代: 走向共和
以上推薦的都是帶有寓古諷今意味較弱的電視節目
以下是諷今意味極濃的
古裝: 康熙微服私訪記(大陸第一部類似美劇製作方法的劇集)
近現代:建國大業(這個諷今意味很濃的,自己體會)
最後送一句話:唯一的新聞是不知道的歷史

㈤ 講述中國近代史的電視劇和電影有什麼推薦

電影:鴉片戰爭 垂廉聽政 火燒圓明園 甲午風雲 開天闢地 南昌起義 秋收起義 長征 四渡赤水 西安事變 太行山上 重慶談判 巍巍昆侖 大轉折 大決戰 大進軍 開國大典 建國大業 電視劇:鴉片戰爭演義 太平天國 北洋水師 走向共和 日出東方 井岡山 紅色搖籃 長征 浴血堅持 延安頌 八路軍 新四軍 中國命運的決戰 解放 解放大西南 解放海南島 開國領袖毛澤東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奠基者
還有很多隻是不太出名如有幫助請採納

㈥ 關於歷史的電視劇和電影

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啊?哪個朝代的啊?
中國的《大漢天子》、《武則天》都挺寫實的,其他的好像都刪改太多了。
最近在看韓國的《女人天下》,滿好看的,但是歷史的話,建議看《明成皇後》,那個比較正統。
有一部比較老的電影,講法國的《聖女貞德》。還有也是法國拍的,老片《埃及艷後》。
中國還有一部電視劇《成吉思汗》,也拍得滿正宗的,很精彩的。

㈦ 有什麼好看的歷史片推薦電視劇和電影都可以

《雪之女王》,還不錯

㈧ 關於中國歷史的電影和連續劇有哪些可以多列舉幾個嗎

我推薦老片 現在大多古裝片 不能稱之為歷史劇了 太現代化了。

電視劇:

《東周列國傳(春秋篇)》 唐國強等主演的 這個沒看過 據說很不錯 也是96的老片了。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經典軍事題材的 其中的孫臏塑造的很成功 基本能反映出春秋時期的社會風貌。
《漢武大帝》 這個也不錯 前幾年熱播過 喜歡漢代歷史的不能錯過。
《三國演義》 強烈推薦 雖然是演義和真實歷有區別 但是那種歷史的味道還很濃的。小時候很喜歡看 由此愛上歷史 。
《武則天》 話說不大喜歡這個 但還是能反映一點唐代歷史的。
《貞觀之治》 據說還算嚴謹 雖然不是老片。
《雍正王朝》 貌似沒康熙王朝火 但我認為它並不比康差 只是風格不同 其中的故事很有智慧性。
《康熙王朝》場面宏大 很有氣勢!故事情節完整。
《台灣巡撫劉銘傳》 近代史題材的 同樣的熱血愛國 。
《走向共和》由電視劇《雍正王朝》原班人馬主創,向我們展示了近代史上波瀾壯闊的那個年代,譜寫了中華民族的一曲慷慨悲歌。

電影: 近代的多

《林則徐》 這個很老了 但是絕對的經典 記得當年看的義憤填膺的!很有愛國主義精神。
《火燒圓明園》 貌似電影近代的多 在小時候看過這部 現在心裡對近代史的厭煩貌似從這部電影

《末代皇帝》 同樣很經典 不多少了。

《東京審判》較新 但是拍還好 對於戰爭的殘酷從另一個側面表現出來了。

比較新的
《南京!南京!》
《建國大業》
《十月圍城》 不光是大牌明星助陣 畫面的復古感很強 演員演技到位 故事情節緊密。

其它我比較熟的是大陸80-90年代的武打片 太多了 大多表現俠義 在此不多說了。

閱讀全文

與歷史電視劇和電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大電影製片方有哪些責任 瀏覽:920
昨天我在電影院看電影的英文怎麼寫 瀏覽:731
免費電影資源群的騙局 瀏覽:728
電影大紅包結婚的歌曲叫什麼 瀏覽:342
如何搭建電影下載網站 瀏覽:33
語文演講怎麼講電影 瀏覽:488
決不姑息電影怎麼看不了 瀏覽:544
移動硬碟下載電影不能在電視上播怎麼回事 瀏覽:478
韓國阿修羅免費播電影放 瀏覽:220
好看的槍戰美電影 瀏覽:138
蠟筆小新武士電影什麼時候出 瀏覽:495
芭比之秘密之門電影免費 瀏覽:365
現在哪些電影免費 瀏覽:787
電影的錢多少 瀏覽:483
長安V7如何放電影 瀏覽:314
有什麼比較好看的懸疑電影 瀏覽:174
韓國什麼學院電影 瀏覽:218
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動畫片 瀏覽:448
電影黑豹時間多久 瀏覽:217
哪些電影里有楊琴元素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