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影視藝術有哪些基本特徵
一、是視覺和聽覺形象
影視藝術是視聽藝術,電影電視都是通過畫面和音箱,直接訴諸於人們的視覺和聽覺,產生佔83%的視覺形象和佔11%聽覺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銀幕形象,進行敘事、抒情、表意,給人們以藝術的享受和審美的愉悅。
二、是時間和空間藝術
影視藝術既是空間藝術,同時又是時間藝術,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綜合體。電影電視都是時間的移動中展示空間,同時又是在空間變化中展示時間,二者聯系緊密,不可分割。這種時間和空間的復合,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綜合,是影視藝術的又轉自一基本特性。
三、是逼真性和運動性
影視是“活動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現生活,又能生動地表現生活的運動狀態和主體動作。逼真性和運動性是影視與生俱來的的本性。藝術家要努力發揮影視藝術的這一特性,將影視片拍的真實、生動、精彩。影視剪輯也要運用剪輯技術剪除虛假,剪出動感,剪輯出內在的真實與外貌逼真高度統一的影視片。
四、是綜合性和藝術性
影視即是現在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又有人類文化藝術發展的結晶。影視是新興的綜合藝術。科技是影視發展的決定因素。因此,綜合性和技術性也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把握的。
❷ 電影有哪些藝術特徵
電影的藝術特徵:
1、用直觀形象展現生活過程。
同時訴諸生理與心理層面,激發「通感」,全面調動人的興奮與亢奮;最完整,最宏觀,最主觀;講究原生感,質感,親近感,亦即現場性與人間性。
2、以運動的方式表現運動的事物。作為效仿最佳的造型藝術,直達生活的真相與本質,揭示事物的動態性質。
3、用綜合的方式實施藝術創造與傳達。
一切其他藝術的審美優點均為所用,但不是機械拼合,而是有機融合,服從自身目標,從而成為其實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2)電影的藝術性體現在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電影是由特定文化創造的文化文物。它們反映了這些文化,進而影響了它們。電影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大眾娛樂的來源,也是一種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電影的視覺基礎賦予了它傳播的普遍力量。
電影具有獨自的特徵,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
電影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❸ 結合一部經典影片論述影視藝術的特徵
1911年,義大利詩人和電影藝術者喬托·卡努杜發表了名為《第七藝術宣言》的著名論著,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綜合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的「第七藝術」。 電影作為一種可聽可感的事物,它主要是通過電影語言的各個方面來確定人們對其的審美。它的審美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同時也有很強的藝術性(含蓄的表達)。人們的直觀感受可以完全來自於人們對於一部電影最初的解釋、感覺。同時電影藝術中對美的表達也很具體,比如對於畫面的色彩的設定,對人物情境的表達就可以完全反映出電影中所要表達的美,也就體現拉其藝術性的一面。比如《天生殺人狂》這部影片的表現手法相當超前,MTV的拍攝手法和大量另類音樂的運用,充分配合了暴力,這個原始慾望的快速噴發,影片的快速剪接,不同質素膠片的使用和黑白與彩色膠片的不停轉換,而這種後現代的表現手法,現在十分流行。米奇和梅樂在大橋上結婚的那一場,兩人相擁而吻,隨風吹落的白紗向山水間飄去,異常浪漫,他們二人相融的血液瞬間化為兩條糾纏,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關於影視藝術的審美特性,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
1.綜合性是電影藝術與電視余數重要的美學特性之一。在人類眾多的藝術門類中,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文學、戲劇等都是早在蒙昧時代或者文明時代初期就已經出現,而影視藝術是綜合吸收了各門類藝術在千百年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藝術精華,它不僅綜合了各門藝術中的多種元素,並對其進行了具有質變意義的化合改造,使得這些藝術元素進入電影和電視之後相互融合,形成電影和電視自身的新特性,並捨得電影和電視最終成為兩門嶄新的、獨立的姐妹藝術。
2.影視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化現象,首先是技術的發明,才導致新藝術的誕生。一部世界電影史或一部世界電視史,既是影視藝術發展史,同時也是硬實技術發展史。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普通到3D立體,都是由於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和發展,越來越多新的技術成果被運用到影視藝術的創作和生產之中。
3.逼真性是影視藝術基本的美學特性。電影、電視的攝影技術,能夠逼真的記錄和復現客觀世界,科技的發展更使得它們能夠逼真地再現事物的聲音和色彩。因此,在所有的藝術形象中,影視藝術形象最真實、最具有直觀性,能在人們眼前精確地再現出事物的一切細微特徵,從而具有其他任何藝術無法企及的真實地反映對象的獨特能力。從這種意義上將,電影電視的本性就是活動的照相性,也就是逼真性。
美情趣日趨多元化,影視文化日益成為審美文化主流;審美文化的市場化、商業化,使受制於收視率、票房率的影視文化出現類型化、單一化等傾向,抑制著影視文化的質量提升和多樣化的繁榮。影視業必須重新建構自己的美學特徵,特別是從文學藝術中吸取精華,才能提高藝術品味,獲得藝術生命。
社會的發展使當下的審美情趣日趨多元化,使影視文化日益成為審美文化主流;但審美文化的市場化、商業化發展,又使受制於收視率、票房率的影視文化出現類型化、單一化等傾向,這些傾向抑制著影視文化的質量提升和多樣化繁榮。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影視業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審美價值體系,特別是從文學藝術中吸取精華,才能提高藝術品味,獲得藝術生命。
一
影視文化之所以成為當代審美文化的主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現代高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影視視覺文化的廣泛傳播的可能,但這也與現代人的生存方式有關。城市化、都市化的擴展使現代人之間越來越隔膜、越來越陌生。這就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對話和溝通越來越成為一種迫切的需要;而這種交往、對話和溝通的最簡便的方式便是通過直接的形象欣賞。當代審美文化也就適應人們的這一生存方式而向視覺文化轉化。現在人們到處可以看到形象,感受到形象,甚至觸摸到形象。有的研究者將這種形象稱之為「意象形態」,作為意識形態的對舉形態而出現,這深刻地概括了當代審美認知從「反映」到「反應」,從理性愉悅到感性娛悅的轉變。以「意象形態」為其表徵的審美文化當仁不讓地在社會審美文化舞台上成為主角,那些業已成為當前人們生活方式、生存範式所必不可少的享受需要的電視、電影、卡拉0K、MTV、廣告藝術、時裝表演等,正是意象形態的基本承載主體。在高度緊張忙碌的現代都市生活中,快節奏、高速率改變了人們的時間概念,多數人已無暇去淺吟低唱、品嘗玩味,去細細咀嚼、推敲和尋索那些潛藏在語詞和概念背後的意蘊,無暇進行精細的心靈內省和思想反芻。「形象」能夠消除以往人們對待外部事物的距離感和隔膜感,例如電視幾乎能將整個世界的「形象」搬進人們的客廳和卧室。精采紛呈的電視圖像使觀眾的審美需求得到很大的滿足,極大地豐富了家庭生活。
審美情趣日益多元化和視覺文化成為審美文化主流的發展趨勢,不斷向影視業提出新的要求,也不斷為影視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人們審美情趣的多元化發展要求影視業提供盡可能豐富的審美文化品種,滿足不同的審美文化需求。
二
當前世界影視文化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已經完全進入商業化運作軌道。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影視文化一方面受全球影視業商業化的影響,一方面受國內改革,特別是業內改革的影響,也越來越商業化了。商業化一方面為影視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內在的不竭動力,為影視生產的多樣化提供了動力資源,促進了影視產品的多元化發展;但另一方面,一切以利潤為中心的影視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抑制影視文化多樣化健康發展的不良傾向,即在影視審美情趣多元化的總體趨勢下,也呈現出一些影視作品類型化、單一化等不良傾向,嚴重影響著影視審美藝術的發展,影響著影視藝術的質量提升,影響著影視文化的社會功能的健康發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商業化的影響下,影視產品越來越呈現出新的類型化
觀眾審美情趣的多樣性決定了影視製作的多樣化。這既是大眾審美文化豐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視作為一種藝術審美形態的要求。藝術的審美價值首先在於鮮明生動的個性化。電影電視藝術作為一種審美形態,只有具備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徵,才能獲得真正的美學價值。歌德指出,「顯出特徵的藝術才是唯一真實的藝術。只要它是從內在的、專注的、注重個性的、獨立的感情出發,來對周圍事物起作用,對不相乾的東西毫不關心,甚至意識不到,那麼,不管它是出於粗獷的野蠻人之手也好,還是出於有修養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 ① 。然而,影視作為大眾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其審美情趣多元化發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收視率、票房率等影視市場機制的影響。影視的產業化發展勢頭要求把收視率、票房率作為影視生產的重要導向。影視的市場實踐證明,只有滿足數量最大的一類觀眾群的需求,才能獲得最大的收視率和經濟效益。而類型化的電影作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創新所致的商業風險,避開文化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因素。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節目部主任米契爾·丹曾指出,一個節目的成功與否僅僅根據其在收視率方面的競爭情況,而3/4以上的新節目註定要失敗。這表明,審美品味的創新意味著要承擔很大的風險,所以電影電視節目都傾向於模仿過去的成功作品,以保證收視率和經濟效益。在收視率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氛圍中,電視審美品味不迎合最大數量的觀眾的需求是不現實的。正如,美國電視製片人F.齊夫指出,「我們全都很了解美國公眾的口味,他們需要的是消閑的娛樂品……我們不搞高雅的東西,我們的產品要面向最大多數的觀眾。他們是電視機的最大買主。 他們買了電視機,啤酒商就會來找電視台了。啤酒商需要吸引的是卡車和計程車司機,普通人,他們對那些少數人喜歡的歌劇、芭蕾和交響樂不感興趣」 ② 。為此,好萊塢生產的電影幾乎完全按照若干成功作品模式進行類型化製作,並擴展成一種全球性的影視生產模式。
在這種世界模式的影響下,中國影視圈也呈現出嚴重的類型化傾向。「戲說熱」、「紀實熱」、「宮廷戲熱」、「武打熱」等類型化現象層出不窮。近幾年來,中國影視業發展迅猛,出現了一批具有較高審美品味的作品,如《牽手》、《圍城》等,但是從總的方面看,審美品味高、藝術創新大的精品電視劇太少,而類型化、雷同化的電視劇居多,審美情調單一化現象嚴重。例如,我國影視圈曾一度興起宮廷戲熱,一打開電視機,粉墨登場的將相帝王、皇後公主、皇嬪皇妃,盡收眼底。其中一些作品審美品味低下,藝術價值不大。與此同時,青少年題材、工業題材、部隊題材等反映邊緣領域的電視作品則明顯偏少。這表明,我國影視審美類型化問題也日益嚴重,亟待改善。
(二)在商業利益的誘導下,部分影視作品過分追求感官刺激,迎合庸俗低級趣味,致使影視文化中暴力和色情泛濫
❹ 電影藝術特性主要表現為哪幾個方面
綜合性。
電影既不是戲劇,也不是繪畫,也不是文學,也不是音樂,它包含了這些藝術的共性,而同時又表現了它們全部的差異。
2、運動性。
反映的是運動的畫面、鏡頭、運動的故事情節。
3、逼真性。
❺ 電影作為藝術的三個方面的特徵是什麼意思
1、電影藝術的真實性
藝術的審美個性都具有真實這一特徵,真實是藝術審美的首要前提。所謂真實,是藝術的真實,是藝術對生活准確的提煉和概括。它包括有內容的真實和形式的真實。內容的真實是藝術對社會生活內在規律的深刻反映,是社會生活本質規律的揭示。形式的真實是藝術對社會生活外在規律的反映,是社會生活外表的再現或是表現。
內容的真實,對於每個門類藝術來說,都是一樣,都要深刻地反映出社會生活的內在規律,揭示出社會生活的真正本質。而形式的真實就不一樣,因每個門類藝術的個性的差異,在表現形式上,每門藝術的真實表現特徵就會大不相同。就以電影和戲劇相比較,同是表現威武雄壯的戰斗場面,中國的戲曲可以用四個龍套一跑園場,兩軍將領用刀槍把子按規定動作對打一陣子就交待了;中國的話劇舞台可以通過若干演員模擬表演,通過導具的運用和聲響效果的配合再現出來。電影戰場的再現就與上面大不相同,必須真實地再現,像攝影機拍攝到的真實戰場一樣,讓人親臨其境。在電影里雖然也是在表演,也有導具類代用品,典型環境中也可能有布景之類,但顯露出的畫面是不易看破的,讓人感到真實,逼真。
藝術美學上的「似」的理論,在不同的藝術門類中有不同的尺度和標准。在藝術的感覺中,觀眾自有公論。在電影藝術表現里,凡是給觀眾所能感知到的,都必須是生活的真實,即在生活中所感知到的一樣。人的社會生活行為和語言都是在生活的邏輯中進行的,違反了生活邏輯就會不正常或是鬧笑話。在中國戲曲舞台上就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下不按生活邏輯進行表演,如《三岔口》的表演就可以是在燈火通明的舞台上表現黑夜中的行為,而在電影藝術中就不可以這樣,黑夜的行為必須發生在黑夜的典型環境中。這里附帶要說的是,有的電影導演過於死板,在黑夜發生的情節戲里,過於黑暗,乃至看不見,不能形成藝術知覺,也是錯誤的。
電影藝術表現的真實,體現在我們的藝術感知上,它與生活的感知基本上是相同的,這一點與其它的藝術感知是很不一樣的。不管電影表現手法中有多少技法在掩飾虛假,在模擬真實,但給觀眾的感知就如生活的真實一樣。所以電影演員與戲劇演員所掌握的表演技法是很不一樣的,「隔行如隔山」,一個表演者要做幾棲演員,又演戲,又演電影等,是很難做輕易到的。一個戲劇演員的舞台行為表演習慣,還有導演的戲劇表演風格的傾向,因而在電影藝術表現中顯露出來,就會影響電影藝術表現的真實性,這是無用置疑的。
另外,電影藝術表現除了藝術典型的真實外,還有絲毫不可忽視的細節真實,可以這樣說,細節的真實是電影藝術再現現實生活的必要和重要的手段。更具體的說,在電影的視知覺范圍內,每個細節都必須真實的,真實的細節,可使電影藝術語言的表現特別顯得流暢自然,使觀者不自覺地進入電影所創造的生活畫面里,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而戲劇藝術表現則著重於藝術典型的真實,對細節真實由於舞台小和距離的關系,一般都是忽視的。我們看戲主要在觀賞戲劇名作名家高超藝術表現功力,在一些精彩的典型化的表演程式中,藝術家們將表演形式與內容的巧妙地結合,使每個觀眾能獲得所需要的藝術享受。
二、電影藝術的價值性
電影藝術的審美價值和其藝術的審美價值一樣,它們都不具有物質的功利的價值,只有觀賞的藝術價值和凈化心靈、移風易俗的教育價值。但是,由於電影藝術的本性決定,電影藝術的價值性,除教育價值和各類藝術都基本相同外,在觀賞的藝術價值方面,電影藝術又有自己的特性。
電影觀賞藝術價值的特點,就是它能讓人們座在電影院里,以最好的視覺享受觀賞到你想看到或希望看到,在現實生活里必然要發生,或是可能要發生的一切事情的真實情景,讓你達到自己的目的。讓你親臨其境,親身感受,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