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十年代的電影特效是怎麼製作的
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電影特效的製作正處於起步階段,當時電腦技術的限制使得特效的創造充滿了創意與巧思,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方法:
1. 膠片特效:這種方法成本較高,涉及對已拍攝好的電影膠片進行二次創作。例如,為了呈現一個人物在同一場景中進行多個動作的效果,特效師會單獨為演員拍攝動作,然後逐幀從膠片上摳像,並與背景進行合成。這種技術在《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的激光效果製作中得到了應用。通過將不同顏色的光線(如紅、藍、綠)與動作畫面結合,逐幀製作,最終形成帶有動態激光效果的片段。
2. 模型特效:模型特效在黑白電影時期就已存在,其中《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以其精細的模型特效著稱。而成本最高的模型特效之一則出現在《泰坦尼克號》中。
3. SGI圖形工作站:這種工作站類似於現代電腦,但由於當時電腦技術尚未發展到處理完整視頻的程度,因此被稱為圖形工作站。它們主要用於逐幀處理圖像。至於背景顏色,雖然純色背景在電影拍攝中被廣泛採用,但並非總是藍色。在電影早期,白色背景更為常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電影製作人們根據場景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背景色,包括青色、藍色、綠色等。
值得一提的是,《終結者2》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其特效製作就綜合運用了上述三種方法。特效師首先製作了一個與真實比例相符的T-1000模型,並為其拍攝不同動作的逐幀畫面。隨後,這些畫面被輸入圖形工作站進行效果處理,如創建傷口或實現液態金屬效果等。最後,通過摳像技術將這些處理過的畫面與原始拍攝素材結合,進行二次曝光,製作成最終的電影特效畫面。
2. 我是一個喜歡看電影的人,尤其是科幻,最近迷上了那些電影製作特效。我也想學一學怎麼弄
電腦影視特效的軟體部分分為五個環節
1、圖稿,通過對原始視頻的合理性和對整體視頻內容引發的構思產生設計稿件
2、圖稿3D化,這里的3D化,並非是指單純的使用三維軟體完成一個素材輪廓。一般來說,作為動植物類,應具有良好的運動能力(骨架系統)。而作為建築物,則應該也是類似的。而這並非是一種三維軟體既可以完成的,大多根據需求,會使用不同的軟體進行骨架系統的完善、模型的建立,以及對物體表面融合進原始視頻而產生的環境化處理(包括後期的蒙太奇調色,也算是為此服務的。)
3、一般來說,具有特效效果的視頻部分完成都應該在三維軟體中生成,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但是,由於質量需求的不同,以及對時間的要求,給予了製作者一些可以鑽漏洞的可能。
即,單純的使用三維軟體渲染出一個物體後,再使用後期特效軟體進行與原始視頻的合成。
4、在上述部分完成後,如果有需要進行不同時長的剪輯,我們才會需要進一步採取用非編軟體製作的方式進行修繕。
===========
軟體的區分
1、三維製作軟體(比如Rhino、MAYA等)
2、動畫製作軟體(包括電腦分鏡頭手繪軟體及單幀動畫生成軟體,用於合成渲染後的單幀三維圖像)
3、特效合成軟體(鼎鼎大名的AE)
4、後期編輯軟體(包括視頻編輯軟體和音頻編輯軟體)
============
從用途劃分上來看,廣告、MV、特效電影雖然都是類同的視頻產生過程,但由於其側重不同,所以發生了質的不同。
目前一般來說,國內市場對於廣告仍然採用了以原始視頻為主,特效合成和三維製作為輔的製作理念(正在逐步改變)
而MV雖然也是如此,但在整個國際市場上,特效合成已經成為了主流。對於傳統影視特效的運用正在逐步減少,而近一步的採用了綠屏(藍屏)等更高層次的CGI合成技術。
特效電影應該是最為復雜的視頻製作部分,它不僅在積極的使用最新最前沿性的CGI技術,同時也在不停發掘完善著傳統特效部分。
譬如對於一些具有特異表現的化學和物理表現(比如後天可以看到一些),對於機械的表現效果和對現實場景、人物的再製作。(比如變形金剛或魔戒)
==============
所以,單純的想要學習電影特效製作,我只能說這是一個很美好的願望。
如果必須選用一個側重,那麼目前以國內來說,應該說電腦特效還是比較火的(國內現在傳統特效被人忽略了很多……野路子的美工師也很難得到工作機會……哪怕你是美術專業……)
3. 八十年代的電影特效是怎麼製作的
在上世紀電腦方興未艾的時候,大概是70年以後,到80年之間的時候,電影特效的組成部分非常復雜,有以下幾個方式是比較主流的
1、在拍攝好的電影膠片上製作,這個成本很高昂,因為需要很多拷貝來製作。比如像同場景下的同一個人出現進行復數動作,就需要將演員單獨拍攝一段動作後從膠片上一格一格的摳下來,配合背景進行二次曝光。另外,像激光神馬的也是這個道理
這種無需純色背景,而像星球大戰中的激光製作很簡單的。舉例說下,比如說兩組膠片,A是舉槍射擊,B是熒光燈管的全畫面拍攝,比如紅色、藍色、綠色這種。那麼在A拍攝完成後,順著槍口方向和煙火爆破效果之間,逐幀刻出一條漸進的鏤空線條,將剪裁好的B貼在A下面進行二次拍攝
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一段帶著激光飛舞的A片段,即C了。而之後,將C與其他片段組合,拷貝後,就可以拿到電影院去放映了。
2、模型的製作使用,這個同上面,很早在黑白電影時就有過了,最出名的模型莫過於星球大戰,但單價成本最高昂的卻是鐵達尼號……
3、SGI圖形工作站,這種東西效果類似於現在的電腦,不過很明顯那會電腦沒那麼發達,所以說對於完整視頻的處理根本無法想像,所以被稱之為圖形工作站,因為處理製作時都是單幀進行的。
====================
至於一樓所說的純色背景,這個在拍攝膠片時確實被電影人認識到了,但並不是必然肯定是藍色的,在最早時期,使用白色背景的更多,然後經歷了拍什麼背底的片段,用什麼顏色的背景;青色、藍色、綠色這樣一個階段
到現在為止,仍然會有因為背景需要而改變純色幕布的情況出現
====================
嗯,值得一說的是終結者2的那個液態機器人,在這部電影的拍攝中,上述三種方法都使用到了。
特效師先將機器人T-1000(後稱T1K)的扮演者製作出一個完整比例的模型,芭比娃娃那麼大的。然後將其擺放成不同動作進行逐幀拍攝(單幅畫面),然後將其放入圖形工作站上進行身上的效果處理(比如創口、比如透明液態化等等)
最後,將這段視頻進行摳像,再輸出、沖洗成膠片和原始拍攝素材進行二次曝光製作成成品。
(打字不易,知道這些東西也不易,所以說,採納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