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否可以讓小孩子看暴力片
我認為小孩子還是不要看一些血腥暴力的影片。因為小孩子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理解能力、認知能力都不成熟,對外界很多新鮮事物會感覺到好奇也會單純的模仿。
就像我,小的時候,就是因為看到電視上,某個人物抽煙的樣子很酷,於是自己也偷偷的抽煙,專門模仿電視上的明星拿煙的姿勢。我看到了打打殺殺的影片感覺非常的興奮,於是自己專門跑到玩具批發市場,掏出自己平時積攢的零用錢買了一把刀。
真正影響孩子成長進步的是大人的言行舉止。言傳身教才是最重要的。並不是所有的孩子看的暴力片就會變壞。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家長平時和孩子之間的溝通理解換位思考。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努力 ,才能讓孩子在各個方面健康的發展。
㈡ 電影《八佰》里有哪些不適合孩子看的情節
當然是一些比較血腥或者比較偏成年人羞澀話題的鏡頭不適合孩子看了。電影《八佰》本身就是戰爭題材的作品,自然少不了血腥的場面,當時我在電影院里看的時候,也是覺得這刺激地心臟都快感覺不好了,何況是小朋友呢?
整個電影里,歐豪飾演的端午在戲份上還是很多的。但是最後也還是英勇就義了。尤其是端午死的時候,連腸子都被槍彈打出來了,就過於血腥、,過於真實,可能大人看了都會覺得有點受不了,孩子是真的不適合看這種畫面。還有和端午差不多大的戰士,自己化身人肉炸彈,雖然其行為很感人,但是當他跳下去的瞬間,小孩子也是不適合看的,可能會起到不好的引導作用。總而言之,《八佰》這部電影如果給孩子看,向他們宣揚愛國情懷,還是有點不大適合的。
㈢ 哪些「有毒」動畫片不能給孩子看,存在隱患
“動畫片+平板電腦”——簡直就是當代哄娃神器:孩子不想吃飯?看看動畫片能再吃兩碗;孩子害怕打針?看看動畫片能忘記疼痛;孩子哭鬧要哄?看看動畫片能安靜2小時。
在不少娃的心裡,動畫片的重要性,都快趕超媽媽了,家長出於各種原因,給孩子看動畫片這無可厚非,但在給孩子挑選動畫片時,一定要用心,有些“毒動畫”給娃看了害處不少。
㈣ 那些年,我們一起看過的7部「兒童不宜」的電影
上世紀80、90年代,是一個硬核的年代,
那時候正值「改革春風吹滿地」的大好時代,不僅泊來的 時尚 事物層出不窮,本土的新鮮事物也是推陳出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就拿電影來說,那時候電影院上映的,電視台播出的,都是熱衷於嘗試各種商業題材,極富生命力的轉型期電影,而隨著畫像製品的流入,又讓我們看到了港台地區的優秀作品。
這些形形色色的好片都是我們童年的電影啟蒙,也多少影響了我們三觀的構建。
但也由於當時對青少年的保護意識沒有像現在這么嚴肅科學,令其中也有一些尺度極大的電影也被我們過早的接觸,導致這些電影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我們現在稱這些作品為「童年陰影」電影,雖然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看過的電影也不完全相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大家經常提到的電影,下面就來逐一盤點。
一、1966年由鮑方編導、朱虹主演的《畫皮》
《畫皮》是1966年出品的電影,但直到1979年才在我們內地上映。
這也是在我們內地上映的第一部恐怖電影,那時候的人都單純,沒見過這種會嚇人的片,據說就嚇死了一個農村老太太,結果電影就隨著一片非議被禁映了。
直到後來大家都被香港那些鬼片、僵屍片熏陶得差不多了,再重新看到它時,才發現那些鏡頭也實在挺普通的。
因此就有人認為以前看的並不是這部電影,而是另一版也叫《畫皮》的更為恐怖的片,儼然一個「曼德拉效應」個案。
但經過皮哥認真核實,那部「嚇死人」的電影的確就是1966年出品,於1979年1月引進內地的《畫皮》。而有些人之所以會有不一樣的記憶,都是和1969年的《雪娘》或1991年的《古墓荒齋》搞混了。
《聊齋志異》中的《畫皮》一篇就特別重口味,電影刪掉了陳氏救夫的一大段令人不適的情節,但仍然保留了畫皮鬼挖取王崇文心肝的一段。
那血淋淋的鏡頭就算現在看也很滲人,也難怪當年在電影院嚇壞了很多人,至於「嚇死人」的傳聞,皮哥是偏向於不信的。
鮑方改編後的《畫皮》故事情節比原著要更緊湊和合理一些,是一部很難得經典恐怖片。能成為內地的第一部恐怖電影本身就很難得,那些恐怖情節和血腥鏡頭現在也很難看到了,因此這第一個位置一定要留給它。
二、1982年由張旗執導的《人蛇大戰》
台灣商業電影的製作一般都比香港電影要粗糙,也更加「不依章法」,暴力和血腥程度更高。蛇蟲鼠蟻都是能令我們害怕的動物,而將這些動物對人類造成的威脅無限誇張化而創作出來的恐怖電影,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不會過時。
80年代沒有電腦特效,表現蛇患也不能像《狂蟒之災》那樣用CG特效打造一條大蛇出來,就只能在數量上下功夫。
《人蛇大戰》就是那種令人十分震驚的影片,片中出現的滿屏密集的蛇群絕對能引起觀眾的不適,雖然其中多數都是無毒的蛇種,也令人毛骨悚然。
電影其實也是在講一個人類與大自然需要和諧共處的主題。
一幢大樓在挖地基時,施工方挖到了一個巨大的蛇巢,但老闆為了趕工期,用鏟車把其中數百條小蛇都鏟死了。當大樓竣工之後,難以計數的瘋狂蛇群便來到大樓中展開復仇,
最後政府出動了帶著噴火槍的部隊將蛇燒死,但包括大樓老闆在內的大樓中的人都死於非命。
這些簡單的故事情節相信很多看過的80後現在回憶依然記憶猶新,因為在那個特效水平低下的年代,電影帶給我們的視覺沖擊和震撼效果實在非常大。
雖然《人蛇大戰》在香港只拿到64萬港元票房,在台灣卻很賣座,也刺激了台灣的電影市場。
此後不久就拍了一部續集《人蛇大戰之蛇魔轉世》,還有很多跟風作品如《勾魂蛇魔女》、《蛇魔轉世》、《蛇魔追魂降》等,但都沒有這一部好看。
三、1986年由阮繼志和王晶編劇、藍乃才執導的《原振俠與衛斯理》
王晶是倪匡小說的忠實粉絲,他自曝在讀書時期就熱衷於追更報紙上連載的《衛斯理》系列小說。
在進入電影圈之後,他也迫不及待想將倪匡小說搬上銀幕,而且把原振俠和衛斯理都放在一塊,但他選擇的卻是全港最Cult的導演藍乃才。
藍乃才是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的猛將,他的《城寨出來者》完整版本因為受到香港電檢處的「特別照顧」,直到今天仍然難見天日。
接手《原振俠與衛斯理》之後,他也沒想要走科幻路線,而是把電影拍攝成怪物與血腥並存的重口味猛片。
南洋的蠱術和降頭術向來令人談之色變,而降頭術就是片中的一大賣點。先後出現了黑心降、小鬼降、鬼面降、血咒等五花八門的邪術,令人感覺似假還真。
施術時往往伴隨著血漿橫流,又顯得詭異滲人,這些都是片中的獵奇與恐怖元素。
片尾的重頭戲是反派大巫師阿古拉召喚出蠱族「老祖宗」,是一具會變異的僵屍。
其形象設計明顯借鑒了《異形》中的外星怪物異形,但變異之後還按上了一對翅膀,變成了一隻會飛的異形。
這只僵屍製造的驚悚效果令多少80後小孩至今都難忘。
四、1989年由梁明、穆德遠執導的《黑樓孤魂》
這是另一部傳言在放映時「嚇死過人」的電影,而且還是我們內地深圳影業出品。
片中出現的「鬼」其實就是個用魚線吊著的布娃娃,長相還有點萌,但那時候就是嚇到了很多人,這得歸功於電影採用的立體聲音效。
作為內地第一部採用立體聲音效的電影,在電影院中產生的驚艷效果可以想像。加上德式舊孤樓的內景怎麼看怎麼嚇人,營造出來的驚嚇效果特別好。小孩看是肯定不行的,就算是膽子小點的成年人估計都接受不了,因此電影海報上就被打上「兒童不宜」的標簽。
在此之後的很多電影為了吸睛,也紛紛效仿本片,在海報上打著「兒童不宜」的字樣。
但《黑樓孤魂》在影迷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撼動,它代表了我們內地恐怖電影的底氣,就像一顆璀璨的流星劃過天際,向世人證明內地也能拍出高質量的恐怖片。
據說原版片長是100分鍾,在「嚇死人」事件之後就被回爐,將很多嚇人的鏡頭都刪了,剪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88分鍾版本。
皮哥也和廣大網友們一樣,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完整的100分鍾版本,但在目前的環境下,這也只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奢望。
為了能夠通過審查,電影還特地配上了一個和諧的結局,故事中出現的人物都成了精神病院中的病人,最後護士推著一輛車走進門,跟大家說:「該吃葯了。」這個結局意味深長,30多年來,我們的電影一直都在「被喂葯」中艱難前行。
五、1988年由牟敦芾執導的《黑太陽731》
731部隊,全名叫「日本關東軍駐滿洲第731防疫給水部隊」,是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假借研究防治疾病和飲水凈化為名,用中國人、朝鮮人和戰俘來做實驗,以製造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的實驗場。
在哈爾濱市的平房區新疆大街上,至今還屹立著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遺址,為世人訴說而那段不容掩蓋的 歷史 。
1988年,銀都機構決定用一部接近紀錄片的電影來揭露侵華日軍的暴行,他們找到了曾拍攝過《奸魔》、《碟仙》、《打蛇》等片的邪典導演牟敦芾。
這部戰爭題材作品的製作非常精良,表現也相當克制,與牟敦芾之前的電影相比顯得內斂了許多。
但為了使電影中的鏡頭顯得更加的真實,導演花了很多心血。其中一些焚燒屍體的鏡頭甚至用了真屍體,這種操作放在現在實在是難以想像。
皮哥小時候也和同學們一樣在電視上不小心看了這部電影,除去那義憤填膺的反戰情緒,便是深入骨髓的驚悚。
而當時在夥伴們中間就開始流傳著這部電影中出現的屍體都是真屍體的傳聞,聽起來更加令人害怕。
直到網路時代在網上看了一些文章,才非常吃驚的被證實了這個當年令人不敢相信的傳聞竟然是真的!
根據片中一位扮演副官的演員描述,片中所用的屍體來自長春白求恩醫科大學,以每具3000的價格入手,假如保存完好無損歸還,則能夠退還2000元。
劇組等於用「租」的方式挑選了12具屍體,其中一部分被演員肢解後燒掉,剩下的後來都還給了大學。另外他們還找到了12個群演來扮演那些遠鏡頭中躺著的屍體,就留下了那些令人害怕的畫面。
六、1992年由藍乃才編導、樊少皇主演的《力王》
在那個錄像帶時代,《力王》絕對是第一禁片。
雖然那時候小夥伴們中間一直流傳著關於這部電影的傳說,看到的人卻很少,原因是家長們之間早有「默契」,不能給小孩看《力王》。而那些不小心看過的夥伴,也都甘願「認慫」,承認自己看完之後當晚做了惡夢。
90年代初,蔡瀾在嘉禾的支持下組建了大路公司,由於製作資金有限,他便將目光投向了日本那些風格漫畫。
《力王》是猿渡哲也的代表作,走的是暴力血腥路線,因此蔡瀾選擇了讓香港最Cult的導演藍乃才來執導,主演則是樊梅生的兒子樊少皇。
片中的那些「肉體」道具其實做得很假,也是導演有意為之,不做得太逼真,讓人一眼就看出是假的,減少一些視覺沖擊力。
但10歲左右的小孩子哪裡分辨得了那麼多,就算是假的看了也會害怕,亦難免在心裡留下陰影,會做惡夢也是必然的事。
樊少皇當時正值壯年,他是童年出道,13歲習武,看那一身肌肉就知道他有多努力。《力王》是樊少皇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有不認識樊少皇的,但不知道《力王》的就很少。可惜在此之後他就沒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了,現在依然留在電影圈打拚。
七、1997年由崔小芹、孟衛兵執導的《瘋狂的兔子》
最後列舉的這部《瘋狂的兔子》,是90後們經常提起的「童年陰影」,甚至有人稱它為「兒童科幻邪典片」。
片中講述外星人通過一張「瘋狂的兔子 游戲 光碟」,控制玩過那款 游戲 的小孩們的思想,讓小孩們都變成了大腦被控制了的行屍走肉。
雖然結局是小夥伴們之間的友誼最終戰勝了外星人,但是全片都籠罩在一種詭異陰冷的氛圍當中。特別是被感染了的小孩們在大街上跳著機械的舞蹈,令人感覺毛骨悚然,比一些故意嚇人的恐怖片還要恐怖幾分,說它是「童年陰影」一點都不為過。
故事的編劇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他的很多作品很多都在80到90年代被改編成電影,其中不乏像《霹靂貝貝》這樣的經典作品。
本片的主題目其實是希望能夠教育青少年不要沉迷於網路 游戲 ,別受到那些 游戲 的「控制」,變成行屍走肉。
但這個故事也明顯夾帶私貨,它用一種詭異的手法展現了一個集體被洗腦的整個過程。集體產生的瘋狂就如同洪水猛獸一般,會欺壓那些保持頭腦清醒的人,強迫他們接受並順從被同化,身為異類註定要遭受集體的排斥。
90後的小孩們不能理解這么深層次的事物,但通過電影中的影像語言,同樣能夠感受到這個問題的可怕。
因此才會有那麼多人聲稱小時候被這部電影嚇到了,並且產生了陰影。這無疑是張之路和電影導演希望做到的,就是用這種簡單的道理來教育下一代。
其實80到90年代有很多看起來挺嚇人的電影,但即使是很膽小的小孩,看得多了自然就免疫了。
皮哥還記得生平第一次看鬼片,是在同學的家裡看鄭則仕的《捉鬼大師》,晚上睡覺還算做了惡夢,但二刷的時候就只是當做一部 搞笑 片而已。
這些曾經留下「童年陰影」的電影,也帶著我們孩提時候的美好記憶。
每當重溫這些老片,就會想起那些曾經跟我們一起看電影的夥伴們,這也是我們至今還對這些電影有情懷的原因。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㈤ 一部小孩不能看,大人看了會沉思的R級限制級動畫電影
這是一部90年代的動漫影片。
當時動漫中的人物線條、背景布置以現今的眼光看來,著實粗糙。
但時隔10年、20年再看,你依舊會被導演的故事架構和畫面表達能力所震撼。
在 豆瓣上評分達到8.8,列入爛番茄網的精選限制級的動漫影片 。
這就是《未麻的部屋》,獲得了亞洲奇幻電影節最佳亞洲影片獎。
我最開始是被這段小視頻和文字所吸引的。
R級限制,動畫片,反映現實,黑暗。
我很喜歡這類反映現實的影片,因為這會一次次的重塑我對這個美好世界的認知,生活需要更多的打擊才能虐的讓你一次次強大。
《未麻的部屋》,未麻是女主角的名字,部屋是指她的個人網站(那個年代來建立流行偶像的個人網站,是十分新潮的事情),也暗指她所住的居室。居室在整部影片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整個故事,偶像歌手轉型做性感演員的坎坷之路。她經歷著內心和外界的煎熬:堅持偶像還是轉行做演員?在這個過程中,開始產生了人格分裂。然而,這個只是表面說法。看到電影最後,你會恍然大悟,原來是她經紀人留美產生的人格分裂。
故事被我一句話描述的,很平淡。但是導演今敏卻 用戲中戲的方法,一遍又一遍推翻你對前半段電影的認知。你以為建立好了地基,看到了樓頂?他卻一次又一次的用錘子敲碎你之前的奠基。
大眾們都是八卦的,無論是豆瓣、知乎還是網路知道,都在問這個問題。
未麻扮演的女角色,是被看台底下亢奮的觀眾直接壓在台上被強J。未麻本來是偶像歌手出生,一上台就迎接這樣一部充滿挑戰的電影,於是看到鏡頭打向未麻的臉,一邊大聲嘶吼道「不要」!,一邊是經紀人在一旁看著早已淚流滿面。
由於未麻的情感表現太過於真實:恐怖、懼怕、擔心,導致我們看著都以為是真的在戲中被強J。然而畫風一轉,表演結束,經紀人在車上等未麻,未麻十分甜美的對經紀人打招呼。於是,我們不得不問自己,「這真的是一個被真實強J的人的行為?」
這就是導演今敏的高明之處,通過戲外戲內人物表現反差的對比,讓你不得不去思考,這是真的嗎?加上,在這里,也為經紀人留美的人格分裂做了伏筆:「我喜歡的未麻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單純可愛的未麻了。」
me-mania是一個狂熱的未麻迷,從她出道唱歌的時候就深深熱愛,容不得他人說未麻一點壞話。
在劇中,他記恨讓未麻走上了性感女演員的導演、給未麻拍露點的男攝影師,於是通通把他們殺害。在最後,me-mania決定殺害未麻,因為現在的性感未麻根本不再是以前那個單純可愛的女孩子了。
導演今敏又讓鏡頭一轉,未麻根本沒有被me-mania傷害,一切就像是未麻的想像而已。但是,卻又真實的發現,me-mania和另一具男屍躺在了一起……
於是,你又開始自我懷疑,這個me-mania是真正出現熱愛未麻的男粉絲,還是未麻人格分裂出來的跟蹤狂?
整部電影影片,是以未麻的角度來描寫,包括未麻的感受、夢境和人格,但是在影片的結尾,卻是未麻和醫生站在醫院一角,用憐憫的眼光望著留美,醫生說,「這就是留美的幻想,以為自己就是未麻。」
OK,到這里,你會發現,前面的推論全部是錯的?所以這部電影其實應該叫《留美的部屋》?
哦不,在電影的結尾,留美告別了醫生,上了自己的車,摘掉墨鏡,反光鏡映射出未麻的邪惡一笑,「我才是真正的未麻哦~」
所以,你還會覺得這一切都是留美的幻想嗎?嗯,瞬間讓人背脊發涼,不禁問自己,我剛才到底看了什麼?
在我的理解來看,未麻是真的未麻,留美也是真的留美,留美真的曾經是未麻的經紀人,不過不忍未麻從偶像歌手淪為性感女演員,加上經紀公司對留美的壓迫「現在做偶像歌手是沒有錢途的。」於是,讓留美開始自我懷疑,產生了人格分裂。而她,想在夢中殺死現在的女演員未麻,讓自己成為以前的偶像歌手未麻。
看完這部電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而且貌似都能解釋的過去。這就是不遜於宮崎駿導演的今敏先生,對電影掌控的魔力。
無論是從影片里未麻參演的那部戲,未麻試驗的就是精神病人,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里。通過未麻參演的這部戲那映射整部電影其實就是這樣的套路;
還是通過鏡子的實體與虛擬,來暗射出誰是未麻誰是留美;
亦或者通過未麻的房間里的金魚,來推動整部電影的情節發展與高潮;
……
都是觀影者或學習電影表達藝術的人,都值得思考和一看的電影。
我是嘰嘰咕咕大俠,只想一篇【 能勾起你想看這部電影的慾望 】的文章。
㈥ 《長津湖》電影被舉報血腥暴力,這樣的家長的舉報該不該採納
《長津湖》被家長投訴"太血腥",不建議給小孩子看,網友回復,這是要把孩子養在象牙塔里嗎?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一時間竟然無語了,如果先輩們聽到這樣的話語,會不會心涼啊?這部影片最值得讓人知道的就是背後的故事,這應該是除了書籍,了解歷史最直接的方式了。家長投訴的這部影片"太血腥",很多觀眾在看到流血的畫面哭得不能自已。真實的戰爭遠比影片中更加慘烈,而我們犧牲的先輩們是多麼渴望勝利,也正是他們的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可能大家對"血腥"這個詞的定義不一樣。
雞毛信,小兵張嘎等等,戰爭年代的孩子,都是及早的參與到了那種環境中。而如今,更應該讓孩子們體會和平的來之不易,將孩子放在象牙塔裡面,顯然是不對的。
㈦ 有很多的影視作品不適合小孩子觀看,有哪些作品看了給童年留下陰影
我覺著有很多,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封神榜》、《還珠格格》等等。小時候看到這幾部劇都感覺有點陰森的感覺,不過這幾部劇即使到現在也應該是小孩子的童年陰影吧。有些是特效逼真,有些則是演員們演得太逼真了。
每年芒果台假期都會播出的《還珠格格》,雖然是我們的童年回憶,但是我覺著裡面也有場景是童年的回憶,比如劇中容嬤嬤拿著針扎紫薇的樣子感覺好可怕,真的是我們的童年陰影,也是基本每年都要看的,不過不管看多少遍,我都是會跳過容嬤嬤扎針的那一段的。綜上所述,這幾部都是我覺著是童年陰影的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