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舊好萊塢電影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舊好萊塢電影創作遵循著一種戲劇電影的美學原則,其基本特徵體現在三個方面:即戲劇化的故事結構,類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
一、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的沖突,故事結構完整封閉,故事發展逐次遞進直到結尾的高潮並總離不開大團圓的結局。如《卡薩布蘭卡》《魂斷藍橋》。
二、在戲劇化故事情節結構模式確立之後,好萊塢經典敘事的人物形象構成也自然呈類型化的傾向。根據戲劇沖突原則,人物形象被確立為正反兩個陣營,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例如西部片總有代表正義和法律的警長及貪婪野蠻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對峙。
當然,在經典好萊塢敘事中,人物形象在遵循類型原則的大前提下又有無窮的取捨和 變化,但正反兩方人物所構成的戲劇沖突則是好萊塢永恆的法寶。
三、好萊塢經典敘事系統的核心是前面已經提到的連續性剪輯,連續性剪輯代表了好萊塢經典敘事的特徵,既是對戲劇化故事和類型化人物的發展,又是好萊塢製造夢幻和歡笑的基本前提。
因為自然流暢的連續性剪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簡潔方便而又真實可信的銀幕世界。
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
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
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系。
四、好萊塢大團圓結局作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好萊塢主流影片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簡單來說,其有兩個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循環型或封閉型故事結構;其二是達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結局。
例如在奧遜.威爾斯的不朽傑作《公民凱恩》開始時,鏡頭從報業大亨極盡豪華的「天堂庄園」的大門和大門上「禁止入內」的警告牌緩緩移入,最後則用一個慢慢拉出庄園大門的反向鏡頭結束全片,在影片的敘事結構和鏡頭語言上完成了封閉型的循環。
(1)黃金時期的好萊塢電影有哪些特徵擴展閱讀:
20世紀30—40 年代是美國好萊塢的全盛時期,這期間在好萊塢影片創作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就是按照不同的類型(或樣式)的規則要求創作出來的影片,實質上它是一種藝術產品標准化的規范。
這種規范的電影的實質就是運用一切能夠抓住觀眾視覺和心理的電影表現程式,它常常要比個人構思的有意識追求藝術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觀眾的興趣和道德標准。
類型片是好萊塢製片制度的產物,它從商業和票房的角度進行影片生產,並在大量的藝術實踐中建立並完善了一套電影創作方法。
類型片的主要特徵體現為:
1. 情節公式化
2.人物定性化
3.銀幕敘事標准化(類型片大都採用單一的線性結構,以時空轉換為順序,以事件發展為線索,較少使用閃回,交叉蒙太奇手法,而著重講述單向發展的故事)
4.視覺形象圖解化(如古堡或塔樓象徵危險,幽暗的森林隱藏著災難,實驗室里汩汩作響的試管則孕育著罪惡等)
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形成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復興期則出現在新好萊塢時代。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包括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恐怖片等。
50年代到60年代,由於電視產業的發展以及其他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方面的原因,經典好萊塢的類型片出現了衰退。
『貳』 好萊塢電影有哪些特點
1、從出品廠家來看,凡是屬於八大公司的電影,都是好萊塢電影。如米高梅,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華納、環球、哥倫比亞……
2、從演員角度來說,好萊塢電影是明星制,這是和其他地區電影的主要不同之一。
3、從生產方式上來說,好萊塢電影是工業化的製作,流水線式的生產,好萊塢電影是電影商品化的最高成就。
4、從內容和品質上看,好萊塢雖然也不乏大師級人物,但基本上是商業電影。
『叄』 為什麼好萊塢的黃金時代看起來如此特別
為什麼好萊塢的黃金時代看起來如此特別?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這個問題問的是「為什麼它看起來」如此特別,而不是「為什麼它」如此特別。而究竟是什麼(如果有的話)讓它變得獨特,以及這是否是一件好事,則要復雜得多。
當然,它看起來特別的第一個原因是時間過濾掉了垃圾。1940年上映的八部電影是《幻想曲》、《木偶奇遇記》、《星期五女孩》、《大獨裁者》、《麗貝卡》、《街角小店》、《費城故事》和《憤怒的葡萄》。當然,這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現在這不是批判那個時代的電影的理由,藝術不能控制它所創造的社會,但它確實是批判那個時代本身的理由。從宏觀上講,好萊塢的產業戴著有色眼鏡。
當真正偉大的藝術家,如希區柯克或威爾斯,能夠繞過他們所處時代的偏見,創作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復雜作品時,這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了。但它也會讓你覺得普通的電影從根本上平淡無奇。這個行業(除了少數例外)對他們所處時代的殘酷事實避而不談。
當時的好萊塢電影簡單而純粹,以至於我們可能再也不會看到這樣的電影了。憤怒的葡萄對應十個上流社會的葡萄。
我認為,經典與現代好萊塢之間最好的對比,是通過兩部音樂劇的發展軌跡來描繪的:《聖路易斯相約》(Meet Me in St. Louis)和《愛樂之城》(La La Land),這兩部音樂劇的製作時間恰好相隔60年。
兩部都是帶有一絲憂郁色彩的感人音樂劇。當艾瑪·斯通唱「Here』s to the fool Who Dream」時,朱迪·加蘭唱「Have Yourself a Merry Little Christmas」的場景幾乎與此相同。兩人都在激情地歌唱他們身後的快樂生活。
不同之處在於《愛樂之城》延續了下來。它描繪了你不可能通過拆散名義上的夫妻來獲得你所有的慾望。《聖路易斯見我》沒有。它追求的是簡單而幸福的結局,主人公所有的煩惱都變得遙遠。這使得不愉快結局的可能性更像是一個被操縱的情節點,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主題。
現在讀完嘔吐這個詞,你可能會認為我是一個當代電影精英,討厭任何沒有15 CGI猴子互相攻擊的東西,就像漢斯·季默(Hans Zimmer)的過度渲染配樂一樣。這與事實相去甚遠。
在我最喜歡的十部電影中,有四部是黃金時代的好萊塢電影(《卡薩布蘭卡》、《凱恩》、《迷魂記》、《唱歌》)。昨天我花了一整個時間點播中醫。在很多方面,40、50年代的電影是我終極的安慰食物。
但這並不意味著批判地看待那個時代的好萊塢是不重要的。是的,它很特別。但它的特別之處在於無知。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溫順。
我很高興他們沒有這樣做,如果電影產業沒有超越老好萊塢,它將是一個相當停滯的藝術形式,但我也很高興他們這樣做了。那些電影是那個時代的電影。他們是特殊的。
『肆』 好萊塢的電影通常有什麼特點
作為美國電影代名詞的好萊塢,匯集了著名的電影製片公司、名導演和名演員,擁有世界一流的電影製作技術和拍攝場地,攝制出許多聞名世界的影片。在無聲電影時代,好萊塢就通過推出卓別林等影星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在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沖擊下,歐洲電影業奄奄一息,好萊塢則憑借掌握的有聲電影專利和來自華爾街的大量投資,壟斷了世界電影業。從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電視給電影業帶來了強烈沖擊,加上歐洲電影的復興,好萊塢一度跌入低谷。經過對製作技術和題材、製作方法的革新,從50年代起,好萊塢又重新崛起。
『伍』 好萊塢電影中的典型特點
1、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經典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眾多技法中最明顯的傾向是採用「客觀化」,意即呈現一個基本的客觀故事,在此基礎上穿插人物的「知覺主觀」和「心理主觀」視點。因此,經典好萊塢敘事電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敘述手法。
2、戲劇化的故事結構:經典好萊塢電影在結構故事和展開情節方面明顯地以戲劇化作為基礎,故事情節充滿戲劇性沖突。
3、角色結構譜:經典好萊塢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動角色(active)。
被動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單線人物(one-string)、圓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4、蒙太奇技巧:美國電影導演格里菲斯在《一個國家的誕生》等影片中創造性的在場面之內進行大量的切換,直接把戲劇性空間解構,然後重新組合以適應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參與。
並由此發展出後來成為經典好萊塢敘事的一種拍攝和剪輯語法:用主鏡頭或交待鏡頭建立一個故事的發生地點,然後,當動作發展時,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戲劇性高潮時用特寫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5、全知的敘述模式:當攝影機採取全知的敘述模式時,觀眾對劇情的了解就遠遠大於劇中人對劇情的了解,觀眾就實際上進入到一個和導演無意的共謀。
即觀眾和導演都在劇中人「上面」,猶如上帝一樣俯視劇中人物困境。這時觀眾對劇中人物的認同轉移到對導演的認同,觀眾從劇情的參與者轉移為旁觀者。
『陸』 好萊塢電影有哪些特點
1、從出品廠家來看,凡是屬於八大公司的電影,都是好萊塢電影。如米高梅,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華納、環球、哥倫比亞……
2、從演員角度來說,好萊塢電影是明星制,這是和其他地區電影的主要不同之一。
3、從生產方式上來說,好萊塢電影是工業化的製作,流水線式的生產,好萊塢電影是電影商品化的最高成就。
4、從內容和品質上看,好萊塢雖然也不乏大師級人物,但基本上是商業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