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電影中開頭和結尾有哪些方式

電影中開頭和結尾有哪些方式

發布時間:2023-08-31 01:56:51

⑴ 電影有哪幾種轉場方式

無技巧的有12種。

1、兩極鏡頭轉場

前一個鏡頭的景別與後一個鏡頭的景別恰恰是兩個極端。前一個特寫,後一個是全景或遠景;前一個是全,遠景,後一個是特寫。

特—遠 特—全 全—特 遠—特

效果:強調對比。

2、同景別轉場

前一個場景結尾的鏡頭與後一個場景開頭的鏡頭景別相同。

全—全 特—特

效果:觀眾注意力集中,場面過度銜接緊湊。

3、特寫轉場

無論前一組鏡頭的最後一個鏡頭是什麼,後一組鏡頭都是從特寫開始。

其特點是,對局部進行突出強調和放大,展現一種平時在生活中用肉眼看不到的景別。我們稱之為「萬能鏡頭」,「視覺的重音」。

4、聲音轉場

用音樂,音響,解說詞,對白等和畫面的配合實現轉場。

5、空鏡頭轉場

空鏡頭是指一些以刻畫人物情緒,心態為目的的,只有景物,沒有人物的鏡頭。空鏡頭轉場具有一種明顯的間隔效果。

作用是渲染氣氛,刻畫心理,有明顯的間離感。另外也為了敘事的需要,表現時間,地點,季節變化等。

6、封擋鏡頭轉場

封擋是指畫面上的運動主體在運動過程中擋死了鏡頭,使得觀眾無法從鏡頭中辨別出被攝物體對象的性質,形狀和質地等物理性能。

7 相似體轉場

(1 )非同一個但同一類

(2) 非同一類但有造型上的相似性

8、地點轉場

滿足場景的轉換。比較適合新聞類節目。根據敘事的需要,不顧及前後兩幅畫之間是否具有連貫因素而直接切換(使用硬切)。

9運動鏡頭轉場

攝影機不動,主體運動。攝像機運動,主體不動。或者兩者均為運動。

作用:轉場真實,流暢,可以連續展示一個又一個空間的場景,是紀實紀錄片創作的有力武器。

10、同一主體轉場

前後兩個場景用同一物體來銜接,上下鏡頭有一種承接關系

11、出畫入畫

前一個場景的最後一個鏡頭走出畫面,後一個場景的第一個鏡頭主體走入畫面。

12、主觀鏡頭轉場

前一個鏡頭是人物去看,後一個鏡頭是人或物所看到的場景。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主觀性。此轉場要慎用。

13、邏輯因素轉場

前後鏡頭具有因果,呼應,並列,遞進,轉折等邏輯關系,這樣的轉場合理自然,有理有據,在電視片,廣告片中運用較多。

(1)電影中開頭和結尾有哪些方式擴展閱讀:

轉場簡介:

每個段落(構成電視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一個個鏡頭連接在一起形成的鏡頭序列)都具有某個單一的、相對完整的意思,如表現一個動作過程,表現一種相關關系,表現一種含義等等。它是電視片中一個完整的敘事層次,就像戲劇中的幕,小說中的章節一樣,一個個段落連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電視片。

因此,段落是電視片最基本的結構形式,電視片在內容上的結構層次是通過段落表現出來的。而段落與段落、場景與場景之間的過渡或轉換,就叫做轉場。

⑵ 電影的敘事手法主要有哪些

非線性單線敘事(單線、無序)

「非線性單線敘事」指的是含斷裂、省略、閃回、閃前的單一線索不完整敘事,這類故事雖然撲朔迷離,但基本上是圍繞著一條主線進行敘述的。

比如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成名作《記憶碎片》,雖然在敘事順序上錯綜復雜,呈現出一種「打亂」的狀態,但基本上圍繞著一條主線,即「患有短期失憶症的主人公,通過紋身、紙條收集線索,為妻子報仇。」

「非線性復線敘事」在影視作品中比較常見,簡單來說就是雙線或多線並行的敘事手法。然而,該結構卻存在很多復雜的表現形式。

「線性敘事」被認為是嚴格按照現實的時間雀拆向度來組織安排的,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四部分組成。

只要是一條線且前後有序,都是「線性敘事」。因此,文學中的倒敘、插敘都應該算作「線性敘事頃旁棗」,因為它們大體上都遵循「一條線」原則,只不過是以「曲線」的形式表現的。

(2)電影中開頭和結尾有哪些方式擴展閱讀:

電影的敘事手法,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沿襲傳統小說敘事學的電影敘事學主要研究故事的情節安排、啟碼行動動機、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關注電影劇作的技巧層次。

作為電影的基本敘事手法以及美學流派,與蒙太奇並存的還有長鏡頭技術、快速切換的剪輯方式及其理論,這些敘事手法如今已經越來越緊密的相互融合,成為當今電影敘事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影片《天生殺人狂》的鏡頭組接形式就是快速切換的剪輯方式。

這種剪輯方式已經成為現代電影創作中的思維觀念,導演將無數個場景處理成為一股急速流動的視覺,切換作為一種風格存在,鏡頭間、場景間的切換成為更換鏡頭、更替場景的主要形式。平行、交叉、聯想、錯覺、象徵、對照多種蒙太奇技法綜合運用,為敘事的快速推進達到了一種和諧。

想用怎樣的風格來傳達故事,剪輯師的剪輯是在導演風格上建立起來的。

⑶ 電影有哪些敘述方法

所謂敘事手法無外乎整部影片的敘事方式和技巧: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鐵達尼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3:2》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⑷ 電影的敘事手法都有什麼怎樣描述電影的敘事結構

敘事手法有:影像、聲音符號化。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

可以通過三個層面描述敘事結構:

1.第一個層面:

敘事結構的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

2.第二個層面:

敘事結構是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3.第三個層面:

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

(4)電影中開頭和結尾有哪些方式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

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

⑸ 電影中的時序

文/江寒園

顧名思義,時序即故事敘述者對事件的安排順序。我們知道,故事中事件的發生總是多維和共時性的,有些事情是同時不同地發生的,有些則是同地不同時,更有些事情是交纏在一起笑肢稿發生的。但是敘事只能沿著時間流程一件一件地往下講。於是就出現了故事敘述者對於事件的安排組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安排並非完全是隨意性的,而是有一定碰孝的文化和主題目的,大致概括一下就是通過對事件順序的安排與組織可以獲得最佳的效果,更能凸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一般而言,對於事件的安排組織,大致可以分為順敘和閃前、倒敘和閃回、插敘和預敘。下面從這幾個方面談一下電影中的時序問題。

一、順敘和閃前

順敘即敘述者嚴格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講述,事件在敘述中的前後時間順序與事件真實在故事中發生的順序相同,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電影敘述方法。順序嚴格遵循時間的自然流動,以時間為順序來串聯事件,其特點是時間前後分明,在時間的流動中把故事呈現與接受者面前。往往是最為經典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模式,順敘只是時間上嚴格遵循現實的時間向度,而如果將地點與事件也都高度統一起來,那麼基本上就回歸了飢山戲劇藝術的「三一律」,即時間、地點與事件的高度統一。《12怒漢》(1957)可以看做是三一律在電影當中的完美應用,全片在限定的時間里,一共12名陪審員在會議室里集中討論少年是否有罪,完全遵循了經典敘事學的線性法則。

最早的較為系統和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敘事作品可以追溯到《左傳》,它以歷史事件為中心,以時間為線索「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其開創了一種新的敘述方式——編年記事的順敘手法,而這個手法對傳統中國敘事作品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從此順時性的敘述變成了中國文學藝術作品的一條鐵律。

然而必須清楚的是,順敘≠線性敘事,我們之前專門討論過電影敘事結構的基本原則——線性、非線性和反線性。這是從敘事結構這個整體概念上看的,這個劃分可以說是多因一果的,對於線性敘事概念的界定不僅有順時性的敘述,還要考慮到受眾的接受度,而順敘僅僅是從故事敘述者的角度來看的。

順敘在電影作品中大致表現方式就是打上字幕「10年後」「20年後」,這樣的目的可以突出主人公在漫長時間里的命運轉變與某種堅貞不移的性格,如愚公移山,十年寒窗等等。

與順敘相似的是閃前的一種,它可以算作順敘的一個變種,同樣表現的是時間的流逝,不過時間的跳躍更加突兀與內心化,舉幾個例子就能看出來了:

庫布里克《2001太空漫遊》開頭還是遠古時代,黑石啟發了猩猩的智域,隨後一根骨頭扔上天空,一直飛到了銀河系變成了現代的衛星,這個鏡頭即使縱觀影史也是足夠經典,人類社會幾百萬年年華流逝。

《美國往事》。紐約火車站,出逃的Noodles站在鏡子面前,看著鏡中人變成了35年後的自己。

《美麗人生》里父親騎著白馬當眾搶親,和妻子回到自己屋子裡,過了幾秒,父親喊了一句什麼,有個小孩從房子里出來後,觀眾這才反映過來,原來已經是婚後幾年,他們都有兒子了。

《公民凱恩》里凱恩和他妻子的三次餐桌戲剪輯,表現夫妻二人的情感隨時間的變化。其作為現代電影的開山之作,被電影學院當作教科書式的範本研究。

上面舉的都是外國電影的例子,因為國內的電影在敘事手法上確實因循守舊得多了,這也是前面提到過的,自《左轉》起就確定的一條敘事作品的基本定律,不過近年來也有一些導演對閃前等敘事手法進行了成功運用。

《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主角小學時將書包扔上天空接到書包的已經成長為少年。

《一代宗師》大概1個小時20分,葉問和他妻子去影館拍攝全家福(這個全家福的構圖太完美了!一左一右一支花),然後現實場景化為一張照片擺在桌子上,再突然炸彈爆炸!日軍侵華。墨鏡王的構思實在是太妙了!

上面幾個例子基本都可以看做是閃前在電影中的運用,可以看出相比於順敘的緩慢和程式化,閃前更加突兀與內心化,手法也更加多樣,鏡頭轉場不露痕跡,變得更為藝術和圓融。

二、倒敘和閃回

倒敘即首先敘述故事的結果或其他關鍵情節,反過來再敘述故事的原因或開始。相比於中國敘事作品對順敘的偏愛,西方敘事自古以來就有運用倒敘的傳統,許多西方史詩都運用了倒敘法。最著名的如但丁在《神曲》那句名言「箭射中了靶心,離開了弦」。還有《奧德賽》的敘述是從故事的中間開始的,從特洛伊戰爭爆發20年後開始,然後再回溯前史,到了18世紀的小說家已經開始自覺地使用倒敘以達到故事的最好效果。現代派的小說家信奉的是永遠不要從故事的開頭講起,千百年發展出的十幾種故事類型幾乎已經為前輩所道盡,平鋪直敘會直接讓讀者猜到結尾,絲毫沒有懸念伏筆可言。

而中國文學作品恰與此相反,即使發展到了明清,出現了一些章回體小說,偶爾會採用一下這類倒敘手法,但並沒有得到推廣。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發展起來後,文學上的手法必然要影響到電影,甚至更有前輩告誡說:「千萬不要運用一切倒敘回憶等只有知識分子或慣看電影的人才懂得手法」,盡管如此為了敘事的需要,還是有不少電影謹慎地採取了倒敘。

電影發展到現代,倒敘已經被看做一種常見的手法,合理地結合閃回在電影中使用往往能達到特別的敘事效果。

一些經典的倒敘電影如如《美國美人》和《日落大道》。另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後現代超驗特徵的電影,採取漸次回溯的故事方式,把完整的故事拆成一段一段然後倒敘。如《不可撤銷》、故事拆分成了六七段,ABCDE然後從最後一段開始敘述就成了EDCBA,中間以攝影機旋轉向頭頂黑屏為截斷點;

諾蘭的《記憶碎片》能更復雜一些,順敘和倒敘兩段結構,分別以字母和數字代替,正敘ABCDE,倒敘54321,然後把這兩段拼貼起來,就形成了更為精妙的敘事結構:

A,5,B,4,C,3,D,2,E,1

閃回可算作倒敘的一個變種,與順敘/閃前的對比相似,閃回更顯得突兀和內心化,倒敘在電影使用上,導演會通過淡入、淡出、人物的畫外音等各種手段告訴觀眾「下一步我要倒敘了,請注意」。文學寫作上則有巴爾扎克等傳統作家,喜歡用「這就是為什麼」這樣的恢復性記號提醒讀者他剛才這是在倒敘,以免讀者糊塗。但到了普魯斯特這樣的現代作家則不然,他們「有意迴避銜接,不向讀者提醒倒敘的開始與結束,而是憑借作者自己的愛好隨時進行時空跳躍,甚至故意引起讀者的時間混亂,現代小說在這里就誕生了」。

倒敘與閃回的被採用主要由以下幾個目的:

1.戲劇性表現過去的事件或補充介紹故事的背景材料

2.滿足故事中人物的情緒需要,插入過去重要的場景過畫面

3.形式上的需要,使敘述本身更具突兀感和曲折感。

倒敘有明顯暗示和相對完整的特點,也可以存在於其他敘事文體當中,而閃回則是一種更加靈巧的、完全電影化的手法。

我們之前分析一部電影對話式復調時以《公民凱恩》、《羅生門》和《社交網路》舉過例子,《公民凱恩》里五個人物五次閃回,《羅生門》里五次回憶講述兇殺案,五次閃回到過去。在《蒙太奇是什麼》中也提到過閃回,講敘事蒙太奇時以《一代宗師》為例,有一個宮二低眉回憶的畫面,然後故事就跳回到了過去。

可以看出閃回是完全依循人物心理,並不按現實事理邏輯出發的一種是非理性,非邏輯的敘述手段。所以一般存在閃回的電影都可歸入非線性敘事當中。而倒敘相對完整、有條理,能為觀眾所接受,可以被歸入線性敘事,適當的倒敘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順時性的線性敘事。當然,諾蘭的《記憶碎片》當中雖然用到了倒敘,但還有閃回、拼貼等手法,自然不屬於傳統的線性了。

三、插敘

插敘與倒敘的不同在於,插敘所插入的場景或事件和中心事件沒有直接的時間和因果關系,而倒敘所述事件則屬於中心事件,只不過顛倒了前後因果時間關系。插敘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敘述者為拓展影片含義插入的一些場景和鏡頭,由主要情節生發而出,又自成一體,游離於中心情節之外。這一種插敘里的敘事經常是被停頓的。

常見的如傳統的中國章回體小說,故事進行得好好的,突然作者來一句,「什麼什麼有詩為證」,在這里主要情節就暫停住了,借用米蘭昆德拉的一個詞語就是離題「離題就是說,暫時甩開小說的故事」。

在這個時刻,小說的故事就暫停下了,轉入對人物的半抒情半議論。

另一種則是介紹中心事件的背景材料,插入的是對另一事件或場景的描述。如《卡薩布蘭卡》,英格麗·褒曼和她丈夫逃難到北非,「世界上有那麼多城市,城市裡有那麼多酒館,她卻偏偏走進鮑嘉的酒館」,然後開始了對中心事件的插敘,影片開始介紹他們倆之間的往事,但這往事並不屬於中心事件,只是為了中心事件更好進行下去而插入的背景材料。

四、預敘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如果看過《百年孤獨》那麼一定會對篇首這句話印象深刻。當時這種手法在國內文學界還未興起,自上世紀《百年孤獨》被譯介過來後,瞬間引爆了整個文學界。上世紀80年代還是文學還算是顯學,當時人人一本《百年孤獨》,開口馬爾克斯閉口魔幻現實,余華仿照著寫了一本《兄弟》,開篇是這樣的:

「李光頭坐在他遠近聞名的鍍金馬桶上,閉上眼睛開始想像自己在太空軌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測,李光頭俯瞰壯麗的地球如何徐徐展開,不由心酸落淚,這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經是舉目無親了。」

故事從中間開始敘述,從作品開頭就已經預示了後來的情節發展。本來這種手法是相當罕見地,但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之後,現在就連三流的網路文學也會用這么個手法了「多年以後,當杜微成為上海地下組織真正的幕後操縱者之後,他還記得這天晚上周群在卡車上給他說的這句話」。

上面從的這幾個例子可以看出預敘是「在某件事發生之前便預示了這件事」。但需要注意的是,預示的這件事必須得發生,也就是說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多年以後肯定會面對行刑隊;李光頭多年以後一定會坐在他那個鍍金馬桶上,意識到自己舉目無親;杜微多年以後一定會成為上海地下組織真正的幕後操縱者。像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馬曉軍想像自己在生日宴會上是如何英勇的和劉憶苦打起來,《八部半》里Guido四處的散漫的想像,這些因為並沒有成真,所以並不能算作預敘。

預敘這種手法,放在電影上則有王家衛的《東邪西毒》,一開始就有這么一段畫外音:

「很多年以後,我有了綽號,叫西毒。」

講這段話的時候歐陽鋒還不叫西毒,故事並未發生,但敘述者預示了故事的結尾,影片結束,歐陽鋒回了白駝山,如開頭所示,果然有了綽號叫「西毒」。預敘成立。

⑹ 電影開場鏡頭的10種典型手法

電影開場鏡頭的10種典型手法

一部電影能否在一瞬間抓住觀眾的眼球,和觀眾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開場鏡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電影開場鏡頭的10種典型手法,歡迎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電影若只如初見,對於任何電影來說,開場鏡頭就好像打開光影世界大門的鑰匙,引領觀眾開啟電影之旅。對於導演和製作人員來說,開長鏡頭必然經過深思熟慮,有時候它可以是整個電影故事的開端,有時候它也可以是整個電影故事的末尾,啟承轉折,柳暗花明。

首尾呼應

這應該是最司空見慣也最簡單粗暴的開場鏡頭手法。電影史上經典的首尾呼應電影數不勝數。早期有著名西部片導演約翰·福特的傳世之作《搜索者》,影片以一位女性為視角打開大門的門廊鏡頭為開始,以約翰·韋恩飾演的主角埃森落寞的走出大門的門廊鏡頭為結束,兩個鏡頭前後呼應,並形成巨大的落差,詮釋了男主角埃森在經歷復仇之旅的孤獨內心。影片對於門廊鏡頭的劃時代應用也成為後來電影人爭枯信清相學習模仿的對象。到了21世紀,一部來自科恩兄弟的《醉鄉民謠》對首尾呼應的手法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醉鄉民謠》所呈現出來的開頭即是結尾結尾即是開頭的敘事手法和結構,必將成為下一個經典。

鏡頭對准主角

又一個在現代幾乎被泛濫式使用的開場鏡頭手法,這種手法的好處在於可以第一時間拉近觀眾和電影的距離,讓觀眾和主角一開始就面對面,加強觀眾對電影的代入感。另外,把鏡頭對准主角也有利於電影故事的自然展開,總領全篇。

而對於此類手法最常見的應用莫過於以某個著名人物為主角的記傳體劇情長片。電影史上最經典的對准主角的開場鏡頭之一莫過於由馬丁·西科塞斯執導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憤怒的公牛》。影片的一開場便以一個幾乎靜止的鏡頭來展示這位由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義大利裔傳奇拳擊手傑克·拉莫塔,並在構圖中刻意的把主角放在畫面的左側,加上在黑白光影中都可以清晰感受到的昏暗燈光,一個拳擊手在擂台上肆意的揮舞,為影片打下了悲情英雄的基調。同樣出彩的還有來自韓國導演奉俊昊的《母親》,影片的開場由金惠子飾演的母親在一片長滿枯黃野草的偏僻荒涼的無人區有氣無力的跳著不知名的舞蹈,展示了這位母親孤寂無力的坦中蒼白內心和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絲幻想。

鏡頭對准暗示物

一切物語皆情語。幾乎所有的觀眾在看到電影開長鏡頭的一瞬間,都會在心裡開始思考這部電影接下來將要講訴的故事和揭示的寓意。而將鏡頭對准某樣事物,某種景色,或者回環曲折的描述某樣物體的全貌,就是為了刺激觀眾去思考,或者給觀眾留下一絲疑問。這算是開場鏡頭比較高明的手法,因而實際應用起來也往往能夠達到奇效,尤其在一些心理驚悚類電影中有著出色的應用。

典型的如《搏擊俱樂部》,影片一開場便用一個長鏡頭不停地給觀眾展示著某種不知名的物體,讓觀眾感到不解,直到鏡頭的結尾觀眾才恍然大悟這是從內之外的微觀人體,用來展示主角驚恐的面部表情。而到了諾蘭手裡,在諾蘭的多部電影如《致命魔術》和《記憶碎片》中,都會選取故事中某個帶有線索性質和暗示意味的事物作為影片的開場,而觀眾也會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慢慢了解這些線索和暗示所隱藏的故事內涵。

定場鏡頭

在影片的開場使用定場鏡頭,好處多多。一方面定場鏡頭交待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一方面定場鏡頭通常都有寬闊的遠景,鏡頭感和畫面感十足,對觀眾有較強的吸引力。同時定場鏡頭還能夠交待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為全片定下基調。

電影史上有很多經典的電影都用定場鏡頭作為影片的開場,典型的如《現代啟示錄》中對於殘酷越南戰場的描繪,塵土飛揚中一片茂密的熱帶雨林沒前,忽然間火光沖天,伴隨著直升機轟鳴的螺旋槳,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入了戰火滔天的戰場中。《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同樣使用了定場鏡頭並結合航拍技術交待了故事的發聲地點里昂。

倒敘

一般意義上,開場鏡頭所要描述的都是電影故事的開端,不過就好像文學中記敘文敘事手法有倒敘一說一樣,電影的開場鏡頭也存在著倒敘。影片會刻意地截取故事發展中期的某一個片段放在開場,至於以後的故事這慢慢過渡到這個片段,並交待該片段的後續故事,頗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意味。這種手法的好處在於可以豐富影片的故事結構,創造更多的戲劇沖突和張力,另外也有利於調動觀眾的思維,使觀眾不至於因為劇情簡單易懂而感到乏味。其中,諾蘭的《盜夢空間》便是這一手法的典型代表。《盜夢空間》的開場鏡頭直接跳到了整個影片故事的末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男主角在海灘上昏迷之後被發現,並被帶到了其盜夢對象的面前。接下來畫風一變鏡頭一轉,則正式開始影片的故事。觀眾腦海中一直都留有懸念,而這種懸念隨著故事的層層推進慢慢被揭開。

“走向太空”

太空題材電影可以算是世界電影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不僅因為太空題材電影促進了電影工業技術的發展,更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形式,延伸了人類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太空題材電影的出現也促使了電影開場鏡頭的變革,不僅很多太空題材電影如《星球大戰》、《地心引力》等在開場時把鏡頭對准未知的太空,描繪地球之外的壯闊宇宙,其中在現在看來仍然有巨大意義的莫過於羅伯特·澤米吉斯1997年的《超時空接觸》,影片的開場以地球為索引,依次以太陽為中心點依次從太陽系延伸到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何其深邃而遼闊!而在很多非太空題材電影中也會使用開場鏡頭來描繪太空,比如艾曼紐爾·盧貝茲基的'攝影代表作《生命之樹》。《生命之樹》毋庸置疑是一部思考生命探尋生活意義的佳作,影片的開場鏡頭由太空中閃耀變換的光團逐步過渡到小女孩的單純視角,鏡頭有致敬庫布里克神作《2001太空漫遊》的意味,更將影片對於生命生活的思索由地球拔高到宇宙的視角,完成了由人生觀到世界觀到宇宙觀的轉換,一下子升華了影片的主題。

黑白鏡頭

還記得侯孝賢導演《刺客聶隱娘》開場的那個黑白鏡頭嗎?通過這個鏡頭可以看出侯孝賢導演在鏡頭語言方面的非凡創造力,黑白鏡頭一方面給觀眾一種復古的情調,一方面又渲染了一種濃厚的歷史氛圍,一方面又展示了舒淇飾演的刺客聶隱娘高超的刺殺本領,一方面色調上的變化也隱晦地暗示出聶隱娘孤蒼白的內心世界。基本上開場黑白鏡頭的好處全部在《刺客聶隱娘》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歷史感,渲染氣氛,角色表達,引起觀眾共鳴。

靜止鏡頭

不太常用也不太常見的開場鏡頭手法,畢竟相對於運動鏡頭,靜止鏡頭在鏡頭語言的表達上有很多的局限性。選擇用靜止鏡頭,即固定攝影機進行拍攝,通常意義上都和電影故事的需要撇不開關系。對於那種生活化題材貼近現實的電影來說,靜止鏡頭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靜止鏡頭所獨有的紀錄片質感和化繁就簡的敘事風格,在描述平凡人物方面有著奇效。《橫道世之介》便是一個有利證據,影片的開場的三分多鍾全部由幾個靜止鏡頭組成,相對於鏡頭的靜止是人群的走動,交通工具的運行,而主角便在這種動靜結合中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觀眾的視線中,與影片簡單自然質朴的風格相得益彰。

長鏡頭

選擇長鏡頭作為開場鏡頭,這大概是電影史上用得最頻繁也是經典頻出的手法,沒有之一。提到長鏡頭,不得不說傳奇導演奧遜·威爾斯1958年的《歷劫佳人》,被譽為影史上最經典的長鏡頭之一,也是影史上最偉大的開場長鏡頭,沒有之一。開頭長達3分20秒的長鏡頭無論是對於光影的調度,還是對於鏡頭語言的拓展,都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性。另外,侯孝賢導演1998年的《海上花》中開場的長鏡頭同樣美輪美奐,從服裝到布景,從燈光到鏡頭。2015年薩姆·門德斯導演的《007:幽靈黨》雖然整體觀影效果不如上一部《007:大破天幕殺機》,不過影片開場長達十多分鍾的長鏡頭也是節奏緊湊,行雲流水,讓人血脈噴張。

黑屏

來自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上帝”斯坦利·庫布里切克的《2001太空漫遊》,關於《2001太空漫遊》開場的黑屏,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種黑屏是當時時代的產物,黑屏的時間剛好是觀眾入場的時間,有人認為這是導演庫布里切克刻意而為之,把黑屏巧妙地和影片的主題結合在一起。不管你相信哪種說法,都無法妨礙在後來發行的《2001太空漫遊》各種版本的電影中都保留了這段黑屏。

;

⑺ 好萊塢電影三段式情節模式是什麼

三段式情節模式是指結構分為頭、中、尾這樣的三段式傳統劇作模式。

相關介紹:

在電影劇作的教學領域里有一本廣泛流傳的教材:悉德.菲爾德撰寫的《電影劇本的寫作基礎》。其中在論述結構的部分依然將「沖突律」作為劇作家必須嚴格遵守的定律。

他認為:一部影片的開端就是建置沖突;中段就是發展沖突並使沖突雙方反復地較量;所謂高潮就是沖突的總爆發是沖突的至高點,因此也就是沖突的決戰時刻;至於結尾,無非是沖突過後所產生的最終結果。

(7)電影中開頭和結尾有哪些方式擴展閱讀

黑格爾總結出「沖突律」的結構思想的,他認為戲劇沖突是布局的依據,他進一步發展了亞里士多德關於「頭、身、尾」的三段式說法:「合式的起點就應該在導致沖突的那一個情境里,這個沖突盡管還沒有爆發,但是在進一步發展中卻必然要暴露出來。

結尾則要等到沖突糾紛都已解決才能達到。落在頭尾之間的中間部分則是不同的目的和相互沖突的人物之間的斗爭。」其實,從那以後,直到今天,這已經成為包括電影在內的劇作藝術所普遍遵循的結構法則。

可以說,以這樣的原則創作出來的電影劇本在今天仍然是電影結構類型的主流。這種被今天的人們稱作「戲劇式結構」的原則依然是我們進行電影劇作教學的基礎。

⑻ 有很多電影在開頭先放結尾的一些畫面或片段,然後再從頭開始演。這種手法叫什麼

是叫倒敘,寫文章講故事或者拍電影電視劇都有用過這種手法的。
倒敘(flash back),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邊,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事情先後發展順序進行敘述。
倒敘的類型大致有以下兩種:一是把結局提前,如《呼嘯山莊》;二是像《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那樣把中間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⑼ 電影的開頭和結尾專業術語叫什麼

序幕,閉幕

閱讀全文

與電影中開頭和結尾有哪些方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變形金剛電影怎麼總是狂派厲害 瀏覽:856
塵落電影精彩都好看 瀏覽:864
新的侏羅紀電影是什麼 瀏覽:23
兩個小米手機如何互傳電影 瀏覽:487
鬼娃回魂3電影免費 瀏覽:267
如何知道那些小視頻的電影名 瀏覽:119
有一部叫2020什麼的電影 瀏覽:632
電影布魯克林好看嗎 瀏覽:338
月滿軒尼詩這本電影怎麼樣 瀏覽:997
1月20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44
小沈陽點電影有哪些 瀏覽:842
蠟筆小新2017大電影免費完整觀看 瀏覽:23
姜子牙完整版電影院免費觀看 瀏覽:161
水幕電影怎麼形成的 瀏覽:22
2020疫情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39
韓國青春愛情電影有哪些電影 瀏覽:729
有個電影叫什麼爆炸 瀏覽:961
365天電影怎麼看 瀏覽:771
2018年有哪些搞笑的電影 瀏覽:99
如何根據內容查找電影 瀏覽: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