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京劇現代劇目是什麼
建國後,京劇租逗藝術得到新生。整理了大批傳統劇目,編演了許多新歷史劇和現代戲,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貢獻。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京劇藝術又得到了復甦,走上了新的發展道路。經整理、改編的主談型嘩要劇目有《白蛇傳》、《野豬林》、《將相和》、《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紅娘》、《望江亭》、《李慧娘》等。創作的歷史劇有《逼上樑山》、《三打祝家莊》、《滿江紅》、《武則天》、《謝瑤環》、《黑旋風李逢》、《海瑞罷官》、《正氣歌》、《徐九經陞官記》等。現代戲有《白毛女》、含行《趙一曼》、《黛諾》、《奇襲白虎團》、《節振國》、《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等。
希望採納
⑵ 1964年6月,全國的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了哪些現代戲劇目
1964年6月,全國的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9個省、市、自治區的28個京劇團演出了38台表現現代生活的「現代戲」。除了《紅燈記》、《蘆盪火種》(後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改名《沙家浜》)外,還有《奇襲白虎團》(山東京劇團)、《智取威虎山》(上海京劇團)、《杜鵑橡拿山》(寧夏京劇團)、《紅色娘子軍》(北京京劇四團),以及《苗嶺風雷》、《節振國》、《黛諾》等。在這次會演的前後,除了《梁態搭紅燈記》、閉碧《沙家浜》以外,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和交響音樂《沙家浜》也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修改。
⑶ 現代革命京劇都有哪些介紹一些,謝謝啦
《杜鵑山》《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紅色娘子軍》、《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 》、《平原作戰》、《龍江頌》。
《杜鵑山》講的是第一次國內戰爭時期,一支自發的農民武裝被黨教育改造成真正的革命軍隊的故事。
《智取威虎山》講的是解放戰爭時期,我國東北剿匪的故事。
《紅燈記》,《沙家浜》,《平原作戰》都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故事,分別講述了我黨地下工作者智斗敵頑;人民群眾掩護救治我新四軍傷病員;平原地區開展的敵後斗爭的故事。
《奇襲白虎團》講的是抗美援朝時,我志願軍一支小部隊奔襲消滅敵人團部的故事。
《龍江頌》是講發生在農村的發揚顧大局,無私奉獻的故事。
⑷ 現代京劇有哪些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什麼是現代京劇,懂行的人明白,不要不懂裝懂只談樣板戲。在京劇舞台上是有上百出現代京劇演出過,至今我也沒有看到一個較全的答案。
⑸ 戲曲片簡介及詳細資料
戲曲片是中國睜悶毀民族戲曲與電影藝術結合的一個片種。
戲曲片有記錄一出完整戲曲劇目的,也有記錄著名戲曲演員表演片段和摺子戲集錦的。如《群英會》、《蓋叫天的舞台藝術》。還有的突破舞台框子,採用布景或實景,將吸取藝術表現手段與電影藝術表現手段結合起來,使之兼備二者之長,比如《野豬林》(京劇)、《紅樓夢》(越劇)。
豫劇戲曲電影海報戲曲片是一種特有片種,是除歌舞片外唯一以影片中的一種藝術元素命名的電影類型。或者說,戲曲片是電影中唯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電影類型。基於電影的影像雙重性特徵,戲曲片從誕生那天起,其功能定位問題就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除了市場(片廠美學)與敘事(舞台美學)的矛盾及統一,戲曲舞台傳統的保存與傳承,一直成為困擾戲曲片存在與發展的難以逾越的"鴻溝"。戲曲片的兩種基本形態是在解決戲曲片的內在矛盾--程式性矛盾所採取的兩種不同的方法與途徑後的結果。
在美工及其他藝術處理上,戲曲片注意保持戲曲的特點和原劇的風格,以滿足觀眾對傳統戲曲的欣賞習慣與需要。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拍攝後,任慶泰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又拍攝了《長坂坡》、《青石山》、《艷陽樓》、《金錢豹》等,均為京劇短片。
1920年代,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
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後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沖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
京劇電影《生死恨》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中國第一部彩 *** --《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劇舞台電影。
1949年後,拍了梅蘭芳、周信芳、程硯悉備秋、蓋叫天等大師的舞台藝術片,但立意是很明確的,就是趁他們尚在世,留下珍貴的聲像資料,嚴格地說,那隻能算資料片,並非獨立的"電影"。
突破舞台限制,真假景結合、運用特技、並在社會上發生了廣泛影響的是黃梅戲電影《天仙配》。這部電影使黃梅戲這個地方劇種唱響全國、流傳港台,人人識得嚴鳳英。嚴鳳英樸素而甜美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像一陣山野清新的風,吹皺一池春水,戲曲電影開始吸引人們的注意。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問世,那也是戲曲片:由越劇大腕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一時風靡全國。該片被周總理帶到日內瓦,替新中國作了最為出色的形象宣傳。被譽為"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浙昆《十五貫》被拍成電影,受到 *** 激賞。豫劇《花木蘭》、評劇《劉巧兒》等地方劇種的電影也相繼問世,每一部都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許多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戲拍成電影,被全國人民接受和喜愛,正是建國後百花齊放的藝術政策以及重視民族民間藝術的結果。
戲曲電影的另一個高峰是越劇電影《紅樓夢》。以三個多小時的容量拍一部巨著,本身就是一個難題,所幸的是,該劇編劇徐進功力深厚,緊扣寶黛這條愛情主線,唱詞典雅清新,頗能傳神。導演將真假景銜接得幾乎天衣無縫(該劇的外景大都在豫園拍攝),節奏也把握得很好。表演更是上乘,王文娟的林黛玉,人稱活黛玉,直到今天,所有藝術形式塑造的林黛玉,沒有誰能夠超越她的角色。
五、六十年代,中國拍攝了大量的戲曲電影,在數量上幾乎可以與故事片相頡頏,如《女駙馬》、《牛郎織女》(黃梅戲)、《花為媒》(評劇)、《竇娥冤》(楚劇)、《二度梅》(漢劇)、《生死牌》(湘劇)、《羅漢錢》(滬劇)、《追魚》、《碧玉簪》(越劇)、《團圓之後》(莆田戲)、《搜書院》、《關漢卿》(粵劇)、《荔鏡記》(潮劇)、《穆桂英掛帥》、《朝陽溝》(豫劇)等,為嚴鳳英、新鳳霞、陳伯華、丁是娥、馬金鳳、紅線女、馬師曾等戲曲大師留下了珍貴的音像資料。這些影片,在藝術水平上雖有高下之分,但都保留了原劇精彩的唱念做打,為挖掘、搶救傳統戲曲立罩逗下大功。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甚至引得 *** 詩興大發,專門為其題詩一首,當然,政治斗爭的弦外之音與電影本身倒沒多大關系。戲曲電影之所以能盛極一時,也與當時的客群有關。五六十年代的觀眾,對民族傳統文化還是較感興趣的。
隨著文革的開開始,京劇樣板戲獨佔中國文藝舞台。
現代戲電影《紅燈記》1969~1972年間,為了"看戲難"問題,普及樣板戲,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等,由謝鐵驪等執導,將它們先後拍成舞台電影片,在全國發行、放映;三百多種地方戲曲劇種還對樣板戲進行了移植;並被錄製成各類唱片發售。因為樣板戲被神化,拍攝電影、錄制唱片和移植成地方戲曲,都嚴格要求不能走樣。
文革後期,由於 *** 希望看到傳統京劇,但限於條件和眼疾的限制,便調動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等為他拍攝京劇、崑曲等舞台紀錄片。這項拍攝任務,作為秘密任務一直拍攝。這一時期,由於 *** 喜歡高派,主要拍攝的為李和曾、李宗義等演出的京劇高派劇目。如《斬黃袍》、《斬馬謖》、《轅門斬子》、《逍遙津》、《連營寨(哭靈牌0》、《四郎探母(過關)》、《碰杯》等。
京劇電影《連營寨(哭靈牌)》文革結束後,中國電影復甦,禁錮已久的民眾對精神食糧如飢似渴,電影的地位空前之高,戲曲片也回歸正常軌道。八十年代電影的黃金時期,有五部比較受關注的戲曲片,分別是由京劇奇才關鷫鸘主演的《鐵弓緣》、由原樣板戲《龍江頌》的主演李炳淑擔綱的《白蛇傳》、蘇州京劇團演出的《李慧娘》、越劇小百花劇團的《五女拜壽》和豫劇名丑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關鷫鸘以五十高齡應工閨門旦、武旦、武生,銀幕上仍風華絕代、游刃有餘,這樣的奇才,如今已難再得。李炳淑本是梅派大青衣,演出的《白蛇傳》是田漢的本子,照著梅先生的路子來,該片斬獲了當年中國電影的票房冠軍。《五》劇則造就了茅威濤、何賽飛、陶慧敏等明星。
新世紀,著名導演張元拍攝了戲曲片《江姐》,《大宅門》的導演郭寶昌拍攝了戲曲片《春閨夢》。今天,戲曲片已經從電影膠片,走向電視、走向網路視頻。戲曲片不單單是戲曲電影了,新科技的誕生,特別是不同影像記錄模式的誕生網路視頻的傳播,使得戲曲片獲得了新的傳播空間和記錄形式。
今天,戲曲片為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與傳播發揮著新的魅力。
戲曲電影是中國電影百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電影類型,它在中國的中老年觀眾及世界各地華人觀眾中應該是有市場的,它是中國電影在世界影壇所獨有的特殊類型,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戲曲藝術與現代化的電影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它既保留了傳統戲曲藝術的特色,又發揮了電影的特長,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和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我們的電影藝術家們,在我國電影跨入又一個新的百年的時候,研究並且回顧一下上一個百年我國戲曲電影創作的規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對於繁榮和發展我國的電影藝術,是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
1905年,中國攝制的第一部無聲片《定軍山》,實際上是京劇老生譚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劇片段。
1948年,中國第一部彩色中國第一部彩 *** --《生死恨》是京劇舞台電影。
1954年新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是戲曲片。
⑹ 八個樣板戲都是什麼名字
8個樣板戲名稱:《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
1、《紅燈記》
革命現代京劇之一;《紅燈記》的故事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它的原創作者是黃泳江。《自有後來人》是一部以東北抗日聯軍為背景、反映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電影。
2、《智取威虎山》
1958年8月首演於南京中華劇場,其後又在蘇州、上海等地公演,廣受觀眾歡迎。 這一稿《智取威虎山)的劇本曾於1959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在上海京劇院以後的演出中,由沈金波飾少劍波,童祥苓飾楊子榮,唱做繁重。
3、《沙家浜》
《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盪火種》。《蘆盪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講的是1939年秋,在江陰縣顧山鎮對「忠義救國軍」的戰斗中,時任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二路政治部主任的劉飛,在戰斗關鍵時刻,親自率領警衛班向敵人發起沖鋒,打退敵人進攻,但自己也身受重傷。
戰斗結束後,面對日偽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盪」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幫助下,帶領數十名傷員,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斗爭事跡。
4、《海港》
1963年,江青插手上海的京劇現代戲創作,以需要一出寫工人題材的戲為由,決定改編李曉民創作的淮劇《海港的早晨》為京劇。1964年由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石西民、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太成具體負責。郭炎生、何慢、楊村彬編劇,取名《海港早晨》,楊兼導演,舞美設計幸熙等。
5、《奇襲白虎團》
該劇由李師斌、方榮翔、李貴華根據中國人民志願軍偵察兵副排長楊育才在金城戰役中的英雄事跡編寫,參照的是《志願軍英雄傳》中《奇襲》一文,後經孫秋潮執筆加工。此劇的初創是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京劇團早在1955年就進行了首演,1958年志願軍回國後,該團與山東省京劇團合並,遂修改上演此劇。
6、《紅色娘子軍》
本劇是六十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關懷下創作演出的;是我國芭蕾舞按照周總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進行改革的首次嘗試。
7、《白毛女》
1964年上海舞蹈學校根據同名歌劇改編 。藝術指導黃佐臨,編導胡蓉蓉等。主要演員有顧峽美、蔡國英和凌桂明。後逐漸發展成大型舞劇。1965年首演。舞劇塑造了喜兒、大春、楊白勞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礎上,融匯了豐富的中國民間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結合的典範。
(6)京劇電影現代戲有哪些擴展閱讀:
8個樣板戲影響:
八個樣板戲更是大眾中的大眾與經典。主人公清一色的剛烈,男主角都沒有老婆,女主角都不見丈夫。往往是拳頭捏緊,嘴一抿,而後大義凜然地開唱,連搖頭晃腦都極具革命性。裝容前所未有地同化,而臉譜則精簡得讓人驚駭。
八個樣板戲的普及程度,後來的文藝作品很難超越,這當然與特定的政治氣候有關。八個樣板戲中的許多台詞,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至今難忘,比如《紅燈記》中李玉和唱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鐵梅的「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沒有大事不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