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波蘭有哪些戰爭電影

波蘭有哪些戰爭電影

發布時間:2023-03-28 05:26:53

『壹』 【合集】波蘭的戰爭片,【在線觀看】免費百度雲資源

https://pan..com/s/1ZFITOUYXVrlrmlHIKmywhg?pwd=ca42

大型歷史電影史詩《解放》由五部電影組成。電影第五部是《最後一擊》。戰爭的最後幾天,戰斗在德國國會打響,紅軍爭奪了每一米的土地、每一層樓,最後,蘇聯紅軍在德國國會上插上了旗幟。第一批捷報已經發出,本片的主角在政府大樓的入口處相遇。

『貳』 二戰時期波蘭軍官逃離西伯利亞的電影叫啥

片名:西伯利亞波蘭人Syberiada polska
導演:雅努什•扎奧爾斯基Janusz Zaorski

影片改編自波蘭作家、法學家和外交官茲比格涅夫•多米諾(Zbigniew Domino;1929年12月21日~)出版於2001年的同名歷史小說。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進犯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此全面爆發。9月17日,蘇軍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等地區,以及位於波蘭東部邊境的克拉斯尼亞爾村。此後不久,克拉斯尼亞爾村的所有村民都被塞進火車驅逐到西伯利亞荒野深處的斯塔什卡山谷。命運將他們與一同成千上萬被驅逐到此的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猶太人、布里亞特人和車臣人聯系在一起。在這里,恐怖和無情的大自然已不再是他們的敵人。倦怠、疾病、暴力、敵意和死亡迫使他們必須重新審視他們的現實生活。他們明白唯一的生存機會就是互相幫助。盡管民族不同,但理解、友誼、愛情將幫助他們開始一場艱苦的生存戰斗……


電影名字是:《極地重生》。

《極地重生》(又名:《As Far As My Feet Will Carry Me》)是Eurocine Films製作發行的一部電影,改編自《OSEF MARTIN》-BAUER暢銷傳記小說。由Hardy Martins執導,Bernhard Bettermann、Hardy Martins等人主演的一部戰爭片,於2001年12月27日在德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二戰後被前蘇聯軍事法庭判處勞改25年的德軍少尉基文斯,被放逐到嚴寒的西伯利亞東部,他決定逃離這人間地獄,孑然一身展開一萬四千公里的「極地逃亡」的故事。

『叄』 請推薦一些優秀的波蘭電影

1896年波蘭開始有電影放映。1908年以前,電影放映只是作為戲劇演出的附加節目,後來才逐漸移到專門場所去放映。當時波蘭沒有自己的製片基地,電影工作者都是和外國人搞合作拍片的。
早期波蘭電影 1910年,波蘭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時,電影公司也開始出現,其中影響最大的、產量最穩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到1914年,影片產量已達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減至5~7部。1910~1918年間生產的影片,主要是改編本國的文學作品,如《罪惡的歷史》(導演A.別德那爾契克)、《上帝的法庭》(導演S.克那凱扎瓦斯基)、《密爾·葉佐福維奇》(導演奧斯托亞-蘇爾尼茨基)以及一些情節劇和喜劇。
1918年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後,地主資產階級政權僅僅資助拍攝宣傳政府政策的影片。一時間,電影的內容主要是宣傳軍國主義、民族主義和反共思想。由於通貨膨脹、失業,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電影觀眾人數銳減。影片產量也從1921年的17部跌至1925年的 5部。1926年後,影片產量有所提高,內容也開始涉及資產階級地主國家制度方面的問題。這一時期主要作品有《樂土》(1928,導演A.赫茨、Z.格尼亞道夫斯基)、《塔台烏施先生》(1928,導演R.奧爾登斯基)、《春的前夕》(1929,導演H.沙格)、《警察局長塔吉耶夫》(1929,導演J.加爾丹)等。
1933年,波蘭生產了第一部有聲片。1934年議會通過「關於影片及其傳播的規定」,加強了對電影的審查,加重了稅收。30年代,電影生產幾乎全部表現出商業性。不僅喜劇、情節劇、偵探劇如此,就連一些歷史題材片也為追求票房價值而違背歷史真實。甚至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不忠實原著。在改編片中,只有《玫瑰》(1936,導演J.列切斯)沒有歪曲原著揭示的社會矛盾,保持了原著的鮮明的形像。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輕的森林》(1934)、《來自諾沃立諾克的姑娘》(1937)、《界線》 (1938)等片則顯示出一定的專業技巧和思想藝術水平。 而《生活的判決》( 1934,導演加爾丹)、《風險》(1938,導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礫石》(1938,導演加爾丹)等片則表現出現實主義與民主的傾向
。 1939年9月,希特勒佔領波蘭後,電影生產完全停頓,只有A.鮑赫傑維奇領導的一個人數不多的地下電影小組拍攝一些報道戰況的紀錄片。
波蘭民主共和國電影 1945年11月13日波蘭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後,電影事業立即實行國有化。戰後第一個10年,波蘭電影作為一門藝術開始了一個新階段。人民的歷史經驗和愛國主義,英勇的戰斗經歷和苦難遭遇確立了電影的題材和樣式。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禁唱的歌曲》(1947,導演L.布齊柯夫斯基)、《華沙一條街》(1949,導演A.福特)、《最後階段》(1948,導演W.雅庫鮑夫斯卡婭)、《鋼鐵的心》(1948,導演S.馬爾諾維奇)、《不屈的城市》(1950,導演J.扎日茨基)。這些影片反映了波蘭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的光輝事跡。40年代末,電影工作者開始轉向現代題材的創作。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珍寶》(1949,導演布齊柯夫斯基)、《最初的日子》(1952,導演J.雷布柯夫斯基)、《村社》(1952,導演J.卡瓦列洛維奇、K.蘇米爾斯基)、《廣場奇遇》(1954,導演布齊柯夫斯基)、《華沙首次演出》(1951,導演J.雷布柯夫斯基)、《肖邦的青年時代》(1952,導演A.福特)等。
從50年代中期起,波蘭電影創作開始了一個新階段。影片產量不僅逐年有所增加(1953年 3部、1957年16部、1960年23部、1977~1978年達30部),在生產體制上也發生了變化,成立了獨立的創作集體,而且在創作上也出現了新的傾向,如在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題材時著重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表現人民在抵抗運動中蒙受的災難和損失、個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與價值;賦予英雄主義以新的解釋,表現個人在歷史事件中是自覺參加或被動捲入等。這類作品有《世界大戰的真正結束》(1957,導演卡瓦列洛維奇)、《第三交響樂(英雄)》(1958,導演A.蒙克)、《一代人》(1955,導演A.瓦依達)、《下水道》(1957,導演瓦依達)等等。表現兩種意識形態沖突的影片有《渣滓與鑽石》(1958,導演瓦依達);反對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影片有《鐵軌上的人》(1956,導演蒙克)、《天使修道院的嬤嬤約安娜》(1961,導演卡瓦列洛維奇)。還有對當代社會陰暗面進行抨擊,反映垮掉的一代青年的影片,如《夜車》(1959,導演卡瓦列洛維奇)、《水中刀》(1962,導演瓦依達)、《愛娃要睡覺》(1958,導演T.赫米列夫斯基)、《套圈》(1958,導演W.J.哈斯)、《一周第八天》(1958,導演A.福特)等等。這些作品不僅在劇作原則、造型與風格處理上略具特點,而且它們也反映了創作者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思想。這些創作者和作品被稱為「波蘭電影學派」。
60年代後,電影創作的特點是探索新的生活素材和能夠體現這一素材的形式。主要作品有《要是有人知道》(1966,導演K.庫茨)、《瘦弱的人及其他》(1967,導演H.克留芭)、《馬切烏什傳記》(1968,導演V.列申斯基)。此時期部分電影創作者著重改編本國經典文學作品,如《法老》(1966,導演卡瓦列洛維奇)、《在薩拉高斯找到的手稿》(1965,導演哈斯)、《玩偶》(1968,導演哈斯)、《沃羅德耶夫斯基先生》(1969,導演J.霍夫曼)、《樺樹林》(1970,導演瓦依達)、《婚禮》(1973,導演瓦依達)、《樂土》(1975,導演瓦依達)、《在沙漠和密林之中》(1973,導演V.什列什茨基)、《洪水》(1974,導演霍夫曼)等等。
70年代,波蘭電影工作者著重創作現代題材作品。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人與社會的新的聯繫上。一些影片的主題是人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工作與道德的關系。主要作品有導演庫茨的《黑土地帶的鹽》(1970)、《王冠上的珍珠》(1972)等。
80年代以來,波蘭電影工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力圖反映與當前政治形勢有關的問題,同時也更加註意表現人的內心世界,不同的創作者表現出不同的觀點和傾向性。主要作品有瓦依達的《大理石人》(1976)和《鐵人》(1981)等。
紀錄電影在整個波蘭電影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密切反映現實,表現形式多樣化,作品風格獨特,也形成具有特色的波蘭紀錄電影學派。其主要創作人員有K.扎努西、E.鮑薩克、T.馬卡爾琴斯基、L.彼爾斯基等。
波蘭電影事業 波蘭有兩個故事片製片廠:羅茲故事片廠和弗羅茨拉夫故事片廠。華沙紀錄電影製片廠自1963年起也拍攝故事片。此外,還有喬魯夫卡製片廠(建於華沙,生產紀錄片、教學及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影片)、科教片廠(建於羅茲)、信號旗製片廠(建於羅茲,專事生產短片)、小型電影製片廠(建於華沙)及兩個美術電影製片廠(建於別爾斯科-白雅拉和克拉科夫)。自1974年起每年在克拉科夫舉行全波影視故事片電影節,自1964年起在克拉科夫舉辦短片電影節。
羅茲高等電影電視學校成立於1948年,1958年它與高等戲劇學校合並,改名為席勒戲劇電影電視高等學校。該校設有電影導演、 表演、 攝影、電視、製片 5個系。一些高等學校也為電影培養專門人才。1949年波蘭科學院藝術研究所設立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研究部。文化藝術部與其他一些科研機構和大學,也設有電影理論研究部門。
波蘭擁有約400個電影俱樂部。出版《電影》、《銀幕》、《世界電影》、《電影技術》等刊物

『肆』 《波蘭保衛戰》為何被稱作正真殘酷的戰爭片

戰爭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講,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國家裡。但我們的國家也曾經被戰爭蹂躪過,那些凄慘的景象很多也都被記錄了下來,讓人每看一次就難過一次。現在有很多關於戰爭的影視劇,但很多都有些不尊重史實。在這么多的戰爭片裡面,一部不怎麼起眼的《波蘭保衛戰》反而是評價很高的,說那才是一部真正的戰爭片

在真正的槍炮聲中,他們的成員不斷的倒下,但他們從未放棄過,他們的口號是,哪怕流干最後一滴血。這部電影拍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那個年代的攝影技術,包括後期製作等,肯定是不如現代的,但正因為沒有那麼多花哨的修飾,所以它呈現出來的東西才顯得更加真實起來。其實戰爭一直都是殘酷的,所以請珍惜和平吧!

『伍』 跪求波蘭戰爭片,【免費高清】在線觀看百度網盤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ETTwJ_VrIzlJDXd8muU8FA

?pwd=cii2 提取碼: cii2

『陸』 浴血華沙的劇情簡介

在華沙起義爆發前不久,一群當地的年輕人加入了地下組織,不僅是為了履行愛國 義務,同時也開啟了一段青春冒險,可以跟同齡人吹噓還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組織培訓時,他們邊調情、炫耀,邊制訂計劃,殊不知接下來的那個夏天將是他們生命的考驗,而歷史已經為他們做好了計劃。

他們成為華沙起義戰斗中最為勇敢的組織之一,共同見證了犧牲精神和英雄氣概,也看見了殘忍、背叛與謀殺;他們懂得了愛,也體會了什麼叫仇恨。盡管他們不情願,歷史還是在他們成熟的過程中,給他們上了血腥殘酷的一課。

(6)波蘭有哪些戰爭電影擴展閱讀:

一、影片概述

《浴血華沙》,又譯《華沙一九四四》,是由揚·科馬薩執導,Maurycy Popiel、Filip Gurlacz、Michal Mikolajczak等人主演的波蘭戰爭片。影片講述了1944華沙起義期間的愛情、友誼、血腥和殘酷。

二、角色介紹

1、Stefan Zawadzki

一名波蘭的普通青年。在炮火下,他勉強逃出鄰鎮,不料卻發現和數以萬計的其他士兵被困於華沙海灘,聽天由命。

2、Biedronka

軍中的一名護士,在一次軍人體檢中與Stefan Zawadzki結識,迅速墜入愛河,與Stefan Zawadzki確定男女朋友關系。

3、Maurycy Popiel

是Stefan Zawadzki從小一起長大的死黨,而且還參加過戰爭的模擬訓練,在Stefan Zawadzki前往戰場時替他照顧女友Biedronka。

『柒』 二戰電影除了英法美蘇日中的其他戰爭片

芬蘭二戰電影:《家園保衛戰》、《沉默》、《無名戰士》、《血戰1944》
波蘭二戰電影:《華沙一條街》、《出生證明》、《卡廷慘案》、《陰雲彌漫的日子》
希臘二戰電影:《聲陷地中海》、《戰地情人》、《逃往雅典娜》
瑞典二戰電影:《雪野求生》、《橡樹少年》、《意志的毀滅》
丹麥二戰電影:《聖彼得堡的男孩》、《抵抗行動》、《加斯頓的戰爭》、《伯德街上的孤島》、《大地將變成紅色》

『捌』 請推薦一些優秀的波蘭電影

1896年波蘭開始有電影放映。

1908年以前,電影放映只是作為戲劇演出的附加節目,後來才逐漸移到專門場所去放映。

當時波蘭沒有自己的製片基地,電影工作者都是和外國人搞合作拍片的。

早期波蘭電影 1910年,波蘭建有近200家影院,同時,電影公司也開始出現,其中影響最大的、產量最穩定的是斯芬克斯公司。

到1914年,影片產量已達14部,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又減至5~7部。

1910~1918年間生產的影片,主要是改編本國的文學作品,如《罪惡的歷史》(導演A.別德那爾契克)、《上帝的法庭》(導演S.克那凱扎瓦斯基)、《密爾·葉佐福維奇》(導演奧斯托亞-蘇爾尼茨基)以及一些情節劇和喜劇。

1918年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後,地主資產階級政權僅僅資助拍攝宣傳 *** 政策的影片。

一時間,電影的內容主要是宣傳軍國主義、民族主義和 *** 思想。

由於通貨膨脹、失業,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電影觀眾人數銳減。

影片產量也從1921年的17部跌至1925年的 5部。

1926年後,影片產量有所提高,內容也開始涉及資產階級地主國家制度方面的問題。

這一時期主要作品有《樂土》(1928,導演A.赫茨、Z.格尼亞道夫斯基)、《塔台烏施先生》(1928,導演R.奧爾登斯基)、《春的前夕》(1929,導演H.沙格)、《警察局長塔吉耶夫》(1929,導演J.加爾丹)等。

1933年,波蘭生產了第一部有聲片。

1934年議會通過「關於影片及其傳播的規定」,加強了對電影的審查,加重了稅收。

30年代,電影生產幾乎全部表現出商業性。

不僅喜劇、情節劇悔嫌、偵探劇如此,就連一些歷史題材片也為追求票房價值而違背歷史真實。

甚至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也不忠實原著。

在改編片中,只有《玫瑰》(1936,導演J.列切斯)沒有歪曲原著揭示的社會矛盾,保持了原著的鮮明的形像。

列切斯的其他作品,如《年輕的森林》(1934)、《來自諾沃立諾克的姑娘》(1937)、《界線》 (1938)等片則顯示出一定的專業技巧和思想藝術水平。

而碧槐手《生活的判決》( 1934,導演加爾丹)、《風險》(1938,導演E.常卡里斯基、K.邵洛夫斯基)、《礫石》(1938,導演加爾丹)等片則表現出現實主義與民主的傾向



1939年9月,希特勒佔領波蘭後,電影生產完全停頓,只有A.鮑赫傑維奇領導的一個人數不多的地下電影小組拍攝一些報道戰況的紀錄片。

波蘭民主共和國電影 1945年11月13日波蘭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後,電影事業立即實行國有化。

戰後第一個10年,波蘭電影作為一門藝術開始了一個新階段。

人民的歷史經驗和愛國主義,英勇的戰斗經歷和苦難遭遇確立了電影的題材和樣式。

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有《禁唱的歌曲》(1947,導演L.布齊柯夫斯基)、《華沙一條街》(1949,導演A.福特)、《最後階段》(1948,導演W.雅庫鮑夫斯卡婭)、《鋼鐵的心》(1948,導演S.馬爾諾維奇)、《不屈的城市》(1950,導演J.扎日茨基)。

這些影片反映了波蘭人民英勇抵抗法西斯的光輝事跡。

40年代末,電影工作者開始轉向現代題材的創作。

這時期的主要作品有《珍寶》(1949,導演布齊柯夫斯基)、《最初的日子》(1952,導演J.雷布柯夫斯基)、《村社》(1952,導演J.卡瓦列洛維奇、K.蘇米爾斯基)、《廣場奇遇》(1954,導演布齊柯夫斯基)、《華沙首次演出》(1951,導演J.雷布柯夫斯基)、《肖邦的青年時代》(1952,導演A.福特)等。

從50年代中期起,波蘭電影創作開始了一個新階段。

影片產量不僅逐年有所增加(1953年 3部、1957年16部、1960年23部、1977~1978年達30部),在生產體制上也發生了變化,成立了獨立的創作明廳集體,而且在創作上也出現了新的傾向,如在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題材時著重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表現人民在抵抗運動中蒙受的災難和損失、個人在歷史中的地位與價值;賦予英雄主義以新的解釋,表現個人在歷史事件中是自覺參加或被動捲入等。

這類作品有《世界大戰的真正結束》(1957,導演卡瓦列洛維奇)、《第三交響樂(英雄)》(1958,導演A.蒙克)、《一代人》(1955,導演A.瓦依達)、《下水道》(1957,導演瓦依達)等等。

表現兩種意識形態沖突的影片有《渣滓與鑽石》(1958,導演瓦依達);反對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影片有《鐵軌上的人》(1956,導演蒙克)、《天使修道院的嬤嬤約安娜》(1961,導演卡瓦列洛維奇)。

還有對當代社會陰暗面進行抨擊,反映垮掉的一代青年的影片,如《夜車》(1959,導演卡瓦列洛維奇)、《水中刀》(1962,導演瓦依達)、《愛娃要睡覺》(1958,導演T.赫米列夫斯基)、《套圈》(1958,導演W.J.哈斯)、《一周第八天》(1958,導演A.福特)等等。

這些作品不僅在劇作原則、造型與風格處理上略具特點,而且它們也反映了創作者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思想。

這些創作者和作品被稱為「波蘭電影學派」。

60年代後,電影創作的特點是探索新的生活素材和能夠體現這一素材的形式。

主要作品有《要是有人知道》(1966,導演K.庫茨)、《瘦弱的人及其他》(1967,導演H.克留芭)、《馬切烏什傳記》(1968,導演V.列申斯基)。

此時期部分電影創作者著重改編本國經典文學作品,如《法老》(1966,導演卡瓦列洛維奇)、《在薩拉高斯找到的手稿》(1965,導演哈斯)、《玩偶》(1968,導演哈斯)、《沃羅德耶夫斯基先生》(1969,導演J.霍夫曼)、《樺樹林》(1970,導演瓦依達)、《婚禮》(1973,導演瓦依達)、《樂土》(1975,導演瓦依達)、《在沙漠和密林之中》(1973,導演V.什列什茨基)、《洪水》(1974,導演霍夫曼)等等。

70年代,波蘭電影工作者著重創作現代題材作品。

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人與社會的新的聯繫上。

一些影片的主題是人對社會應負的責任,工作與道德的關系。

主要作品有導演庫茨的《黑土地帶的鹽》(1970)、《王冠上的珍珠》(1972)等。

80年代以來,波蘭電影工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力圖反映與當前政治形勢有關的問題,同時也更加註意表現人的內心世界,不同的創作者表現出不同的觀點和傾向性。

主要作品有瓦依達的《大理石人》(1976)和《鐵人》(1981)等。

紀錄電影在整個波蘭電影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它密切反映現實,表現形式多樣化,作品風格獨特,也形成具有特色的波蘭紀錄電影學派。

其主要創作人員有K.扎努西、E.鮑薩克、T.馬卡爾琴斯基、L.彼爾斯基等。

波蘭電影事業 波蘭有兩個故事片製片廠:羅茲故事片廠和弗羅茨拉夫故事片廠。

華沙紀錄電影製片廠自1963年起也拍攝故事片。

此外,還有喬魯夫卡製片廠(建於華沙,生產紀錄片、教學及軍事愛國主義題材影片)、科教片廠(建於羅茲)、信號旗製片廠(建於羅茲,專事生產短片)、小型電影製片廠(建於華沙)及兩個美術電影製片廠(建於別爾斯科-白雅拉和克拉科夫)。

自1974年起每年在克拉科夫舉行全波影視故事片電影節,自1964年起在克拉科夫舉辦短片電影節。

羅茲高等電影電視學校成立於1948年,1958年它與高等戲劇學校合並,改名為席勒戲劇電影電視高等學校。

該校設有電影導演、 表演、 攝影、電視、製片 5個系。

一些高等學校也為電影培養專門人才。

1949年波蘭科學院藝術研究所設立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研究部。

文化藝術部與其他一些科研機構和大學,也設有電影理論研究部門。

波蘭擁有約400個電影俱樂部。

出版《電影》、《銀幕》、《世界電影》、《電影技術》等刊物

『玖』 《波蘭保衛戰》為何被稱作正真殘酷的戰爭片

戰爭對於我們很多人來講,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國家褲判里。

但我們的國家也曾經被戰爭蹂躪過,那些凄慘的景象很多也都被記錄了下來,讓人每看一次就難過一次。

現在有很多關於戰爭的影視劇,但很多都有些不尊重史實。

在這么多的戰爭片裡面,一部不怎麼起眼的《波蘭保衛戰》反而是評價很高的,說那才是一部真正的戰爭片

這部片子一看名字就知道,和波蘭有關,除了這個國家之外,還和德國、前蘇聯有關。

波蘭作為一個小國家,原本它是非常安全的,因為它夾在德國和前蘇聯兩個比較厲害的國家之間,但 到了戰爭時期,尤其是兩個軍事強國想要打仗的時候,波蘭就成了一個跳板,然後波蘭人民的日子就慘了

這個戰役發生在二戰時期,主要講述了波蘭陸軍第一師的建成和參戰歷程

這個師的所有組成人員都是生活在蘇聯的波蘭人,裡面有軍人,也有平民,在短暫的培訓之後,他們上了戰場。

那時候的蘇聯剛剛經歷過戰爭,而 波蘭人成立的這個部隊,雖然沒有太多的經驗,但他們還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一邊保衛蘇聯,一邊漏純並想辦法去解放波蘭

在真正的槍炮聲中,他們的成員不斷的倒下,但 他們從未放棄過,他們的口號是,哪怕流干最後一滴血。

這部電影拍攝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那個年代的攝影技術,包括後期製作等,肯定是不如現代的,但正因為沒有那麼多花哨的修飾,所以它呈現出來的東西才顯得更加真實起來。

其實戰爭一直都是殘酷返跡的,所以請珍惜和平吧!

『拾』 希特勒閃擊波蘭是什麼電影

希特勒閃擊波蘭是電影《波蘭閃擊戰》。

波蘭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也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者「1939年九月戰役」,西方各國稱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基本介紹

德軍為了消滅英法盟國波蘭,解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提高自己的戰略地位,增加軍事經濟來源和建立進攻前蘇聯的戰略基地,於是1939年3月21日,德國向波蘭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割讓但澤。

並賦予其在「波蘭走廊」建築公路、鐵路的權利。不過被波蘭拒絕了。1939年3月23日,英法正式結成軍事同盟,不久後承諾對波蘭的安全給予保證,使得波蘭態度更加堅決。

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著名的十大戰役之一「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而德國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

波蘭戰役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閱讀全文

與波蘭有哪些戰爭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抖音怎麼截取電影里的聲音 瀏覽:633
手機上怎麼下載可以編輯電影 瀏覽:484
影茶電影價格多少 瀏覽:714
好看的電影紅色主題 瀏覽:927
彪叔被拆遷是什麼電影 瀏覽:687
2020奧特曼電影有哪些 瀏覽:433
二戰時期的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82
四隻小獅子坐飛機什麼電影 瀏覽:134
有哪些好的英文電影配音軟體 瀏覽:833
電影論文框架結構怎麼寫 瀏覽:103
電影院一般層高多少 瀏覽:331
關於愛黨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8
哪些是正能量的電影 瀏覽:182
怎麼下載異種電影下載 瀏覽:743
手機上下載的電影如何傳到電腦上看 瀏覽:156
投名狀電影西瓜視頻免費 瀏覽:599
電影剪輯多少幀 瀏覽:649
微信買電影票記錄怎麼刪 瀏覽:241
近期上映的抗戰電影有哪些電影 瀏覽:285
怎麼去除電影中的文字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