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國大業》電影中的新中國經歷了哪些重大革命起義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
《建國大業》重現了抗戰勝利至建國前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從重慶談判到雙十協定、從遼沈戰役到淮海戰役、從定都北平到政治協商會議,傾心描繪了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幅幅眾志成城、厭難折沖的史詩畫卷,完美詮釋了英雄兒女在災難面前迸發出的一股股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澎湃力量,真實印證了中華民族戮力同心、萬眾一心開辟出來的一段段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光輝歷程。
《建國大業》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國歷史電影,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本片由黃建新執導,韓三平擔任製片人,雲集了華語影壇百餘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
『貳』 《建軍大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及意義
武裝起義。
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起義。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南昌起義與之後的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作為這段時期百餘次大小起義中最為重要的三次起義極大地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掀起了一波反抗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革命浪潮。
(2)電影建軍大業中有哪些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南昌起義,由於客觀上敵人力量過於強大,主觀指導上缺乏經驗,沒有和湘、鄂、贛地區的農民運動相結合,開展土地革命戰爭,而是孤軍南下廣東,企圖打開海口,爭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據地,再次舉行北伐,加之兩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殲敵,成為敵人各個擊破等原因,最後遭至失敗。
但這次起義的偉大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武裝斗爭旗幟,充分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畏強敵、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它以實際行動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鬥志。它對創建偉大的人民軍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叄』 《建軍大業》的歷史事件,就事件!
1945年8月抗戰勝利,中共毛澤東主席應國民黨蔣介石之邀毅然飛赴重慶,與國民黨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簽定《雙十協定》。 之後,國民黨蔣介石撕毀了《雙十協定》。 1948年五月,中國共產黨發表《五一宣言》,發出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這個號召得到各民主黨派的熱烈響應。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沈、淮海、平律三大戰役。之後,北平解放,既而南京解放。 1949年9月21日,群英薈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此後九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1.1945年8月抗戰勝利,中共毛澤東主席應國民黨蔣介石之邀毅然飛赴重慶,與國民黨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簽定《雙十協定》。
之後,國民黨蔣介石撕毀了《雙十協定》。
2.1948年五月,中國共產黨發表《五一宣言》,發出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這個號召得到各民主黨派的熱烈響應。
3.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沈、淮海、平律三大戰役。之後,北平解放,既而南京解放。
4.1949年9月21日,群英薈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此後九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肆』 建軍大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及意義
《建軍大業》,是獻禮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作品。 影片故事將圍繞「南昌起義」展開。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這次史稱「南昌起義」的愛國革命行動,標志著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人民軍隊的創建。
(4)電影建軍大業中有哪些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1927年,北伐戰爭剛取得重大成果之際,國民黨「右派」為奪權叛變革命,發動了瘋狂的「清共」行動,短短數月,近31萬進步同胞遭到殘酷殺害,全國震驚,剛剛看到希望的中國即將再次陷入軍閥混戰和獨裁專制的深淵。
由於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成立不足7年的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右派」的瘋狂進攻下,幾乎遭遇毀滅性打擊。血的教訓使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內進步分子認識到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硬道理。
生死存亡之際,他們臨危受命,冒著生命危險分赴湖南和南昌等地,聯合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一批愛國將領發動起義,誓要組建一支真正屬於人民的軍隊。鐵血鑄軍魂,舍己保家國。
『伍』 建軍大業歷史介紹 建軍大業涉及的事件
1、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中山船事變,攻擊工農。 他的立場轉變為「大地主階級,成為新右派」。
2、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共政變。 他打著「清黨」的旗號,在東南各省大規模抓捕殺害革命群眾。
3、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北伐軍2萬餘人在南昌起義,打響了第一槍。 武裝分子的槍殺。 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4、1927年9月9日,起義軍公開舉起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 起義軍在攻打長沙遭受嚴重挫折後,決定南下,轉移到敵控制相對薄弱的農村地區。 他們於10月7日抵達江西省寧岡縣茅坪,開始了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陸』 建軍大業重大歷史事件概括100字左石
《建軍大業》,是獻禮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作品。影片故事將圍繞「南昌起義」展開。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為了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這次史稱「南昌起義」的愛國革命行動,標志著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人民軍隊的創建。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導致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也從勝利走向失敗。在共產黨員、國民黨右派以及革命群眾被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大肆屠殺期間,共產黨人總結了經驗教訓,決定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隊伍。
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人在8月1日發起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毛澤東和盧德銘也於9月9日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發動秋收起義。
『柒』 建軍大業拍攝地有哪些 建軍大業涉及多少個革命事件
建軍大業拍攝地點:湖北、湖南、江西、廣東、江蘇、福建、北京、上海等近十個省市。主要根據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和井岡山會師等重大歷史事件,而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則作為其中的重點戰役,詳細拍攝。
《建軍大業》主要內容是:講述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為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1949年9月30日,北平南苑機場,一位無名的紅軍老兵闖入閱兵儀式,代表三河壩戰役犧牲的戰友們向毛澤東敬禮,勾起了56歲的毛澤東的回憶,那一刻,他似乎回到了22年前,1927年4月12日,上海爆發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批黨員幹部被屠殺。
共產黨人拿起武器,在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等人的領導下,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一支全新的強大的人民軍隊誕生了。影片以跌宕起伏的劇情、大氣磅礴的影像風格、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強大的演員陣容、精良的製作,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創建革命武裝的艱難歷程。
『捌』 《建軍大業》講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建軍大業》講述了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八一南昌起義,從而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影片劇情分成兩部分,前半截細述南昌起義的暗潮洶涌,到起義成功為一高潮。第二部分則講起義之後轉戰南方,在攻打城市的戰略中四處碰壁,最終定下農村包圍城市的方針。而影片彩蛋則是為了配合近幾年重新強調黨指揮槍口號而另加的三灣改編的片段。拋開彩蛋,整部電影情節完整,主線明確,主角突出,兩場戰役帶起兩波高潮,一喜一悲,感染觀眾情緒,也彰顯革命不易。
《建軍大業》的成功表明順應商業潮流才是主旋律影片出路:
時代在變,觀眾的審美與口味也在變,不順應時勢與潮流的電影形式註定被淘汰。用主流的類型片包裝主旋律電影,將復雜的口號與思想精簡成易於傳播的普世價值觀,才能達到極佳的宣傳效果。好萊塢電影就是這么做的。最重要的是,自古凡人愛英雄,打造出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而不是在集體的洪流中磨滅自我,最能被老百姓長時間銘記。
『玖』 《建軍大業》講的是什麼歷史事件
《建軍大業》主要講述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中國共產黨為挽救革命,於當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舉行武裝起義,從而創建自己領導的人民軍隊的故事。
這部影片讓觀眾在重新了解這段歷史的同時,再一次感受那一段慷慨悲壯的熱血歲月。
影片從一場工人的示威運動拉開了序幕,面對大批並沒有攜帶武器槍支的遊行隊伍,軍隊選擇了開槍掃射,大量無辜群眾倒地,哭喊聲、哀嚎聲響徹天空,屍橫遍野。剛剛看到希望的中國即將再次陷入軍閥混戰和獨裁專制的深淵。
劇情簡評:
就是為了紀念建軍節宣揚愛國精神,可以說這部影片所追求的社會效益圓滿的完成了,該電影內老一輩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深深的影響著每一位觀眾,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我國的愛國教育事業。
『拾』 建軍大業的歷史事件是什麼只要歷史事件
《建軍大業》涉及的歷史事件有八一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上海工人運動、秋收起義和反革命政變。先把一些基本的常識普及一下,大家讀起來也輕松一些:
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建軍的開始,黨指揮槍原則的發端。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第一次公開打出「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之後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7年12月11日廣州起義,對國民黨的屠殺政策發動了有一次英勇的反擊。
電影中的三河壩戰役奠定了朱毛紅軍井岡山會師的基礎。
當時的歷史背景就是國民大革命失敗,蔣介石、汪兆銘兩大集團先後被帝國主義勢力和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拉進了反革命堡壘中。雖然國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但是帝國主義列強並不甘心就此把過去爭奪來的利益拱手送出。一方面他們拉攏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另一方面,他們在中國集結兵力、製造事端,企圖以武力相威脅,阻擋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
1926年3月,蔣介石製造了中山艦事件,打擊共產黨和工農的力量,他的立場就轉到了「大地主階級方面,成為新右派」。推薦大家去看《人間正道是滄桑》,裡面從個人角度側寫了諸多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