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談一談對於韓國電影發展現狀的認識
呵呵,最大的感覺就是現在的韓國電影很像十幾年前的香港電影全盛時期的樣子。
一個是跟風,就像上面所說的,一個「野蠻」好賣,接下去「野蠻」無數,一部戰爭大片,後面總能看見很多這種片子的影子。
另一個是本土支持,十幾年前的香港電影,本土票房那是沒的說,而且周邊國家都很喜歡港片,基本拍一部賺一部。
還有,就是韓國人對自己的電影都非常支持,才有了現在的繁榮。
可是好象韓國的全盛時期,來的快,去的也快。
以現在來說,本土電影,越來越抵不過好萊塢的大片,很多導演也模仿好賴塢,什麼《怪物》《D,WAR》,或者乾脆直接去好賴塢拍片了,跟當年香港那批導演一樣。
題材創新太少,就像上面說的,跟風太厲害了,遲早和香港電影一樣,毀了自己的市場。
韓國人比較夜郎自大,很喜歡詆毀別國的形象,我們就有好幾部電影,因為韓國人篡改歷史,而沒有在國內上映。長久下去, 會有人買你韓國電影的賬才奇怪。
新人少, 這和香港電影就一個樣了,拍來拍去,賣坐的還是那幾個老人。
不過很幸運的是,韓國政府對電影的支持,比內地好多少倍都不知道。有了國家的支持,起碼不會衰敗到那裡去。
2. 韓國電影為何發展如此迅速
提起韓國電影不得不說1999年對韓國電影的意義。韓國電影興盛始於90年代末期,1999年韓國電影人發起的「光頭運動」可以說是韓國電影的分水嶺。光頭運動:1999年,為了抗議韓國加入WTO,開放外國電影配額,韓國電影人發起大規模示威遊行,不少男性影人甚至剃光頭在漢城國廳、光華門等地靜坐抗議。因為剃光頭在韓國是極強烈的抗議形式,而此活動又為全韓國影人集體參加,所以被世界媒體高度關注,韓國政府在極大壓力下,決定繼續Screen Quota政策令韓國導演士氣大振,成為韓國電影發展的一個契機。雖說韓國電影的配額制度不符合世貿組織公平競爭原則,但正是因為韓國電影人的抗爭,這一制度繼續保留,為韓國電影的發展鋪平了道路。1999年上映的《生死諜變》轟動了韓國,觀影人次579萬,上映57天就打破由《泰坦尼克號》保持的票房紀錄。 可以說,光頭運動促成了《生死諜變》的成功,而《生死諜變》反過來成了韓國電影的助推器。也是從《生死諜變》開始,韓國電影開始了其狂飆之旅。
3. 韓國電影振興的三個原因
韓國電影的發展與90年代的一系列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1998年韓國官方廢除了韓國的電影審查制度,採用西方的分級制度。1999年的光頭運動促使韓國電影的本土保護機制誕生,每年本土播放146天本土電影。這兩起重要的事件使得韓國電影的發展呈現一種井噴狀,使得韓國電影市場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為韓國電影的崛起並非由於電影審核制度的解禁,也不只是因為本土保護機制的產生。
韓國政府對電影的支持從側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韓國就讀影視方面的學子有非常多的機會參加各種藝術投資的電影拍攝,不僅是經濟上的支持和社會實踐,政府為這些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政府注重文化產業的投資,電影節遍地開花。大企業的財務支持,國家層面的重視,對國產電影的優惠,政策上扶持新人導演,增加出國交流的機會,引入國外最先進的技術手段,這一系列的發展為韓國電影的崛起奠定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韓國電影的創作更自由,制度完善,許多有良知的電影拍攝了大批具有具有批判性質的現實主義電影,由於韓國電影對本土的包容,韓國電影的題材不局限於商業和娛樂,大量具有自揭傷疤題材的電影應運而生。
題材方面的解解禁後,韓國電影人不斷探索類型片和本土文化的結合。獨特的文化構成,特殊的政治環境,改革中的矛盾和犧牲,正式這些特殊的元素,為韓國電影製造了特殊的表達方式。也使得韓國電影人另闢蹊徑,韓國電影不但在國際化的類型片上獲得成功,在藝術上絲毫沒有減弱。
韓國近些年的北韓題材電影大量涌現,南北韓高度僵持,戰爭危險的一觸即發,促使反戰類型的影片獲得成功,這其中包括99年的《生死蝶變》、00年的《共同警備區》03的《實尾島》、04年的《太極旗飄揚》。當然韓國電影人在自揭民族傷疤的同時,也關注的弱勢人群,這種題材的創作算是創作者的良心,一批諸如《熔爐》、《綠洲》、《馬拉松》等影片的成功,不得不說是韓國電影人關於社會的反思。類型逐漸多元化的韓國電影市場在犯罪題材上更是風生水起,《朋友》《殺人回憶》、《老男孩》都是風格清晰,黑暗氣質濃郁,但是這一類電影成功後,韓國的犯罪類型片大量涌現。
4. 韓國電影為什麼發達
在韓國電影產業振興的過程中,韓國政府尤其《電影法》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1999年,金大中政府對「電影振興法」的第二次修訂,是韓國歷史上最重要的電影政策,主要內容有4點:1、廢除電影審查制,轉為分級制;2.、以市場為主導,尊重電影產業自律權,成立專門的民間電影管理協會「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3、嚴格執行國產電影的銀幕配額制;4、資金上支持,允許和鼓勵風險投資進入電影產業。配額製作為保護傘,對於90年代體制、投資、技術等各方面還非常脆弱的韓國電影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1999年徹底放開管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成長和積累,本土電影逐漸具備了和好萊塢自由競爭的實力。
電影分級製取代電影審查制度改革成效十分顯著。如前所述的《生死諜變》創造了韓國商業片神話,與其說是好萊塢式間諜大片敘事模式的成功,不如說是取消了電影審查制度以後的效果。導演姜帝圭說:「因為這部影片除了動作,也刻畫了分裂的韓民族的痛苦,有國情、民情,也有愛情。」影片投資500萬美元,創下了660萬觀影人次的歷史紀錄,超越《泰坦尼克號》的417萬人次。在《生死諜變》之前,韓國人幾乎不看本土電影,韓國自己的電影市場在哪裡?就在人們普遍產生疑問的同時,韓國國產電影《生死諜變》誕生,振奮了疲軟的韓國國內電影市場,給韓國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興奮和感動。該片描寫南北韓之間的諜海風雲,充滿血腥、火爆和奇情,影片不但在本土引起轟動,也引起西方傳媒爭相報道。該片吸引人之處在於寫情,同時以接吻魚來貫穿情節,寓意南北朝需相濡以沫。
因為廢除了電影審查制度,《共同警備區》、《朋友》、《家族榮譽》、《殺人回憶》以及《實尾島》這些原來應該禁止的題材,紛紛問世,並且一再奪得票房冠軍。2003年的《實尾島》和2004年的《太極旗飄揚》開啟了1000萬觀影人次時代,這對全國人口只有4千多萬的韓國來說可謂是巨大的成就。銀幕數量的增加和2000年開始的大規模放映模式,使電影能更容易的在短時期內吸引大量觀眾。
5. 韓國電影對中國電影發展的影響和啟示有哪些
許多韓國電影,特別是一些對大陸來說是禁區的電影,在暴力、血腥、色情等元素里,不僅娛樂性極高,其人文思考和藝術探的情感與索精神更是溢於言表。所以在商業成功外,它們更是席捲各大國際電影節。
韓國電影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韓國電影人在電影藝術與商業化效果進行孜孜不倦的追求外,還歸功於韓國政府對電影產業的發展政策。
3、創建文化品牌,打入國際文化市場
韓國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在國際大市場中獨樹一幟是其順應文化經濟與消費經濟發展趨勢,引導社會文化需求的文化品牌。
6. 為什麼韓國電影在政治敏感題材上絲毫不避諱
韓國政府對本國影視產業實行的是「援助但不幹涉」的原則。
1997年廢除電影審查,積極開展電影振興政策。1999年成立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電影被選為重點扶持對象。2000年取消了電影審查機構,由影像物等級委員會負責電影上映等級的分類審核。於此,韓國電影法發生了重大改革,廢除審查制度,確立電影分級制。
7. 為什麼感覺近些年韓國電影質量越來越高
因為有韓版『巨石 強森』撐場面啊!
因為他我終於知道了什麼叫做一巴掌呼死你!
19年最火的動作電影應該就是這部《惡人傳》了。
這部電影的男主角就是馬東錫出演,《惡人傳》這部影片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
馬東錫在這部電影中飾演的黑幫老大有情有義,馬東錫對上窮凶極惡的殺人狂是這部電影最主要的賣點,黑幫老大馬東錫不僅僅有肌肉,還擅長動腦子,最終跟警察合作,抓住殺人狂,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主動站出來指正罪犯。結尾,馬東錫更是不惜入獄去結束殺人犯性命。真的太帥了有沒有?
《犯罪都市》《憤怒的黃牛》還有《壞傢伙們》可以說馬東錫演的每一部電影都非常經典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的確最近幾年有這種感覺,覺得韓國的電影好像製作水平逐漸提升,無論是質量還是其中的含義都逐步上升。
我個人覺得呢,有以下幾點。
(一)韓國一些質量好的電影他所反映的是一些 社會 底層的現實以及現狀,對於一些觀看電影的人容易產生共鳴,加大了對此類電影的支持與熱衷。咱們國家一些比較現實比較殘酷的一些題材很不容易過審或者是片頭一再刪減,然後讓觀眾看得沒有頭緒。
(二)韓國也不斷的加大對優秀電影的扶持力度以及相關投入,一個良好的創作氛圍,對一個優秀電影的產生是非常的重要,韓國的電影呢,很會發掘現有的資源以及相關的題材。
(三)同時的演員的演技其相關素養也顯得十分的重要,在韓國也不乏缺少一些老牌的演技明星,以及相關演繹程度很好的一些新興明星!
(四)同時呢,咱們中國近年來一些比較優秀的,能夠稱得上質量非常好的電影,相比韓國少了許多,這也是一個很鮮明的對比。
為什麼感覺近些年韓國電影質量越來越高?
韓國影視水平普遍高於國產,這是大多數國人總體的客觀評價,特別是剛剛接觸韓國電影的觀眾,都會深深被韓國影視的內容、表現表演力所折服,這是共識,為什麼呢?仔細分析如下:
1國產影視產量高精品少。國產影視劇近年產量噴發,但粗製濫造而無約束,相對韓國電影腳踏實地穩步的精益求精,一個退步一個進步,差距就變巨大了。
2韓國影視發展已經進入成熟期,也就是專業化水準在穩定期。政策,制度,利益分配,作品定製等等細化分工合作都很好,韓國方面配合也已達到了非常科學合理性,這也是韓國經濟發達的表現,同時也是能製作高質量影視作品大環境前提。
3韓國影視的特點所致。韓國人與中國人同樣是東方面孔,黃皮膚黑頭發黑眼睛,國人對他們的影視人物更有認同感,但因為是不同國度,又有異域的新鮮感。這也是韓國影視能吸引人大量國人關注的原因之一。
4韓國影視善長言情,人性方面的表演,國產電影也有這方面的但很少,這方面的精品就更少。他們能更大滿足了國人這方面的觀影心理需求。
5另外要說的是,韓國因為國家地理、 社會 環境等的限制,影視作品中表現的生活細節非常細膩豐滿自然,電影細節與現實生活非常貼近,真實感非常非常強,電影人物的一個日常舉動就會給人予震撼,而不是靠燒錢換視覺上的沖擊!韓國電影細膩到觀眾能同影視人物的內心一起波動,這是一個國產影視難以攀爬的高峰!
韓國電影確實在一個很高的水準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喜歡看韓劇,韓國綜藝,韓國電影和韓國明星的韓粉。
1:韓國演員演技豐富,就算在綜藝、電視劇、等節目中表現依然出色,也成了我國模仿的對象。
2:韓國電影製作精良,畫面效果以及製作成本很好的展現在電影中,不想我國成本大部分都被演員分走了。
3:韓國電影角色主要選擇合適的演員而不是流量演員,而且每個演員把握的很好。
4:劇中道具特效很得當,精彩畫面很多,而不是單獨的兩個主角單調獨白。
5:韓國電影敢於拍攝別國不敢拍攝的劇情,敢於拍攝當下最真實的 社會 ,揭露黑暗一面。
不懂電影。不過感覺韓國電影精品意識強,表現在劇本好,演員好,服裝道具美術布景高度還原現實。反觀我們的一些電影,一切都和電影生產規則對著干,怎麼難看怎麼來
1.首先受惠於政策支持: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韓國政府受好萊塢啟發,看到了電影產業帶來的巨大利潤,將電影定為政府一大重點文化發展方向,從立法、行政、資金等層面給予了巨大支持。
1995年制定《電影振興法》,將電影分級,分級制代替審查制,成立電影振興委員會,允許和鼓勵風險投資進入電影產業。
同時,政府對電影產業減免稅收、行政撥款、引入 社會 基金,包括網路融資,助力電影產業成長。
2.再看人才培養方面:
截止至2014年,韓國電影學科專業的高校已經達到了80餘所,電影創作的高端人才不斷地流入到高校擔任教職,培養後備人才。
除高等教育體系之外,韓國又形成了國家公共文化系統下的電影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出現了一些基於電影教育的公共機構和民間機構,比起學校教育更重視實務。
韓國電影藝術學院培養了大量適合韓國主流電影製作的人才,實現了電影教育和電影工業之間的良好銜接,培養了許珍浩、任相秀、奉俊浩、金泰勇、崔東勛等5000多名人才。
3.離不開國際交流:
韓國受西方特別是好萊塢的電影文化沖擊,很多電影人才輸送到美國進修學習,技術方面也展開了與好萊塢特效團隊的密切合作,加速了韓國電影的工業化、商業化程度。九十年代韓流引領文化東亞地區,也是本國文化產業走向世界的強勢推動。
韓國電影我很喜歡看。
韓國的電影更多是揭露人性,人性比病毒更可怕。其中《流感》《釜山行》《新世紀》《小姐》《南山韓城》《恐怖直播》等,簡直是舉不勝數。
其中《恐怖直播》,我感覺國內目前還沒有一部電影與之披靡。全局就一個直播間就貫穿始終,目前國內同類型劇情的電影應該還沒出世。這可以看出韓國編劇的才能真的是強大到讓你目瞪口呆的地步。
中國呢不是沒有好電影,出名的也有《霸王別姬》《我不是葯神》《狗十三》都是優秀的電影,但是你在國內接觸中國爛片的概率遠比韓國的要高。在一個重要的就是我們國內電影審核的局限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電影劇本往多方面發展的一個道路。
最後呢,狹隘,局限小,演技爛,流量明星費用高,都制約著我們電影的發展道路。
為什麼韓國電影的質量越來越高?在我看來主要有四點原因:
(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2019年韓國的國家GDP為1.63萬億美元。同時期的俄羅斯為1.64萬億美元,但要說明一點韓國的人口為5100多萬,而俄羅斯的則為1.44億。韓國經濟的高度發展帶來了文化市場的高度繁榮,且為文化市場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
(二):韓國政府對於韓國文化市場實行高度的自由政策。
韓國取消了電影的政府審查制度,講審查交給民間委員會。由此電影的創作和經營受到的意識形態管製取消了,韓國電影的創造力受到極大的鼓舞。沒有了政府的監管各種深刻的反應政府貪污腐敗和 社會 底層人民生活狀況就如雨後春筍般的大量出現。
恐怖直播
寄生蟲
(三):韓國電影的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保護政策。
韓國實行電影配額制,又叫義務上映制度。這是韓國政府為保護本國電影所進行的政府行為,強制規定韓國電影院每年每個廳都必須上滿146天的國產電影;全國電視台播放的本土電影也必須達到一定時長比例。
(四):韓國電影人也在不斷的思索年輕人的喜好。
大多數年輕人都比較喜歡喪屍題材的電影。這幾年在國際上大火的韓國古裝喪屍片《王國》、《釜山行》就是典型的例子。
王國
你知道那些熱門的韓國電影?
韓國電影近幾年確實很強勢 劇本好 演員的形象和實力也比較過硬 關鍵是敢拍一些敏感話題 而國內不行 推薦你看韓國電影《新世界》 個人覺得比《無間道》好看
個人感覺,韓國電影的質量一直都很高,除去男女主角的高顏值之外,其電影題材的選取真的很有水平,真正符合「電影源自生活,但高於生活」的境界,《辯護人》,《寄生蟲》,《釜山行》等一系列優秀電影,貼近生活,同時敢於把 社會 熱點問題直接通過電影的方式表達出來,十分敬佩。不吹不黑,就連韓國的愛情電影也是拍得很唯美的,可以建議看看[捂臉]
8. 韓國影視業現狀
當韓國導演姜帝圭1999年耗資350萬美元自編自導《生死諜變》的時候,業內人士普遍為他捏了一把汗。這個時期,亞洲金融危機後遺症仍然留存,以往支撐韓國電影的韓國工業巨頭們,出於企業集中產業優勢發展的需要,紛紛剝離了下屬的電影公司。而韓國電影的市場與票房,也被一系列好萊塢大片所霸佔。然而,姜帝圭的這部影片,最後的票房、錄像帶和出口三項收入竟超過了3500萬美元,突破了當時韓國有史以來最高的票房紀錄,打破了由《泰坦尼克》保持的票房霸主地位,被韓國人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大片。
《生死諜變》的成功,將韓國人民對本土大片的信心提到高點。2004年,姜帝圭執導的另一部影片《太極旗飄揚》又一次打破紀錄,獲得了56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
從《生死諜變》到《太極旗飄揚》的這幾年間,韓國電影取得了驚人的成長,「韓流」在世界各地迅速風行。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倪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韓國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電影產業大國。
倪震教授說,韓國政府給予電影產業發展在經濟、政策等多方面的推動和支持。從早期鼓勵國內非電影產業的大企業、大集團,如現代、三星等投產電影業,到後來對中小企業投資和獨立製片人的鼓勵,使韓國電影人在獲取資金方面渠道眾多。金大中總統在任時,廢除了《電影審查法》,從政策上給韓國電影百花齊放以沃土。
韓國電影走的是一條典型的商業路線。通過投資方、觀眾、製片方、發行方及院線的反復運作溝通,出產了一批票房價值高的電影。
「韓國電影一般描寫的是『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物件』,沒有多餘的雜質,構思新穎、取材巧妙,同時給人留下很多的想像空間。」從事媒體工作的張婉怡是韓國電影的忠實擁護者。
倪震教授表示,目前韓國電影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導演群體人數眾多,更換很快,給電影產業不斷注入新的生機。隨之出現的體制現象則是「獨立製片人制度」,中小型電影製作公司如雨後春筍般遍地而起。而中小型公司繁榮的背後,一個重要的支撐因素就是融資渠道的多樣化。
倪教授介紹說,亞洲金融危機之後,韓國電影投資找到了很多新的辦法。特別是民間吸納資金能力得到了極大增強,中小企業和風險資金投資踴躍。有統計表明,目前韓國每年出產的60部左右的電影,分別由當地30家左右的電影製作公司投產製作。這些製片人早期大多通過銷售發行權和版權獲取投資。之後則主動向一些風險資金和大企業拉投資,或向銀行貸款、抵押版權融資。最近兩三年,甚至出現了通過互聯網募集社會資金的情況。比如大獲成功的電影《我的老婆是大佬》就是通過互聯網融資,籌得了280萬美元的拍攝資金。這樣大膽而活躍的融資方式大大活躍了製片機制,同時推動了國民的電影參與意識。
與此同時,韓國政府也適時開辟了多個投資基金管理機構,比如韓國電影委員會(KOFIC)等,為林林總總投資電影的大小風險投資基金提供系統專業的指導、管理和服務。這些基金為韓國電影業發展打造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據了解,目前各種渠道的電影投資基金總額超過了1.5億美元,充沛的資金讓韓國電影有能力引進好萊塢的先進製作技術,同時也大大促進了韓國國內的影院建設。
現在,韓國電影融資又出現了新的趨勢,也就是時下最流行的IPO——到證券市場上上市融資。姜帝圭的電影製作公司不久前剛剛在漢城的高斯達克市場上市,為他的下一部影片融資。
與之相比,在融資方面,我國電影行業起步稍晚,1995年以前只有16家國有電影製片廠擁有影片出品權。盡管近年來政策逐步開放,但由於電影市場尚不規范,投資回報率較低,因此製片人在融資拍片方面相對困難較大。社會資金、民間資本的進入明顯不足,融資方式相對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