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悉尼歌劇院 北京
悉尼歌劇院位於澳洲悉尼,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已成為悉尼市的標志性建築。該歌劇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
基本資料
英文名稱:Sydney Opera House 地理位置:澳大利亞悉尼市貝尼朗岬角 歌劇院規模:悉尼歌劇院整個建築佔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 設計師:約恩·伍重(Jorn Utzon)(丹麥) 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 ,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這座綜合性的藝術中心,在現代建築史上被認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標志 悉尼歌劇院
。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每年在悉尼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歌劇院白色屋頂是由一百多萬片瑞典陶瓦鋪成,並經過特殊處理,因此不怕海風的侵襲,屋頂下方就是悉尼歌劇院的兩大表演場所─音樂廳(Concert Hall)和歌劇院(Opera Theater)。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州自有的風格。
編輯本段外觀及結構
總體情況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第一組殼片在地段西側,四對殼片成串排列,三對朝北,一對朝南,內部是大音樂廳。第二組在地段東側,與第一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而規模略歌劇廳。第三組在它們的西南方,規模最小,由兩對殼片組成,裡面是餐廳。其他房間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內。整個建築群的入口在南端,有寬97米的大台階。車輛入口和停車場設在大台階下面。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灣,三面臨水,環境開闊,以特色的建築設計聞名於世,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河邊,屋頂是白色的形狀猶如貝殼,因而有「翹首遐觀的恬靜修女」之美稱。
場館組成及配套
歌劇院整個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據設計者晚年時說,他當年的創意其實是來源於橙子。正是那些剝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啟發了他。而這一創意來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劇院前,供遊人們觀賞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偉大構想。 悉尼歌劇院遠景
悉尼歌劇院鳥瞰圖
悉尼歌劇院遠景
編輯本段內部裝飾
歌劇廳較音樂廳為小,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於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
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檯面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像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台燈光有200迴路,由計算機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瞭然。
編輯本段建造歷史
緣由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眾,通常用於舉辦交響樂、室內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此音樂廳最特別之處,就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由澳洲藝術家Ronald Sharp所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Grand Organ),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桿風琴(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由10,500個風管組成,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洲自有的風格。 悉尼歌劇院內部圖
殼體開口處旁邊另立的兩塊傾斜的小殼頂,形成一個大型的公共餐廳,名為貝尼朗餐廳,每天晚上接納6000人以上。其它各種活動場所設在底層基座之上。劇院有話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列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 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計劃始於1940年代,悉尼音樂學院的院長Eugene Goossens游說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悉尼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在1954年,Goossens成功取得了新南威爾士州總理Joseph Cahill的支持,Joseph Cahill要求要求設計一個專門用於歌劇的劇院。也是Goossens堅持將歌劇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盡管Cahill曾想將其建得離位於CBD西北方的溫耶德火車站(Wynyard railway station, Sydney)更近一點。 Cahill於1955年9月13日發起了歌劇院的設計競賽,共收到了來自32個國家的233件參賽作品。參賽作品的規定是必須有一個能容下3000人的大廳和一個能容下1200人的小廳,兩個廳都要被設計成有不同的用途,包括歌劇,交響樂和合唱音樂會,大規模的會議,講座,芭蕾舞演出和其他演講。
設計者
1956年,丹麥37歲的年輕建築設計師約恩·伍重看到了澳洲政府向海外徵集悉尼 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約恩·烏松
歌劇院設計方案的廣告。雖然對遠在天邊的悉尼根本一無所知,但是憑著從小生活在海濱漁村的生活積累所迸發的靈感,他完成了這一設計方案,按他後來的解釋,他的設計理念既非風帆,也不是貝殼,而是切開的橘子瓣,但是他對前兩個比喻也非常滿意。但是,當他寄出自己的設計方案的時候,他並沒有料到,又一個「安徒生童話」將要在異域的南半球上演。 1957年1月29日,悉尼N·S·W藝術館大廳里,記者雲集,評委會庄嚴宣布:約恩·伍重的方案擊敗所有231個競爭對手,獲得第一名。設計方案一經公布,人們都為其獨具匠心的構思和超俗脫群的設計而折服了。但是,誰又曾知道,約恩·伍重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數評委槍斃而出局。後來評選團專家之一,芬蘭籍美國建築師埃洛·沙里寧來悉尼後,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從廢紙堆中重新翻出。埃洛·沙里寧看到這個方案後,立刻欣喜若狂,並力排眾議,在評委間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游說工作,最終確立了其優勝地位。 1957年冬天,丹麥設計師約恩·伍重被宣布贏得了競賽,得到了£5,000的獎金。烏松於1957年訪問了悉尼,幫助監督該項目。1963年2月,他將他的工作室搬去了悉尼。
建造
悉尼歌劇院遠景 原本位於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的麥格理堡壘電車廠於1958年拆除,歌劇院的前期准備工作於1959年3月份開始。歌劇院的建造計劃一共有三個階段。階段一(1959年–1963年)包括建造矮牆。階段二(1963年–1967年)建造外部的「殼」結構。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1967年–1973年)。 階段一: 於1958年12月5日開始,建築公司為Civil & Civic,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們則負責監督和指導。政府出於對資金和公眾輿論的擔心力求工程盡快開展。然而約恩·伍重的最終設計卻仍未完成。1961年1月23日,工程已比預計延後了47天,這主要是因為遇到了一些沒有預料到的困難(包括天氣,沒有預料到的雨水改道,工程在正確的結構圖准備好之前就已開始,合同文件的改變)。矮牆的工程最終於1962年8月31日完成。迫使工程盡快開展的行為最終導致後來產生了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和這樣一個事實:矮牆的強度並不能夠支撐它的屋頂結構,因此必須要重建。 階段二: 在最初的歌劇院設計競賽中,這些殼並沒有幾何學上的定義,但在設計過程的開始階段,這些「殼」被定義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構件組成的排骨支撐起來的拋物線。然而,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們找不到一個建造這些「殼」的方法。使用原地澆築的混凝土來建造的計劃由於造價高昂而遭到了否決,因為屋頂的結構不同,這樣就要求有不同的模具,最終導致造價高昂。 從1957年到1963年,在最後找到一個經濟上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之前,設計隊伍反復嘗試了12種不同的建造「殼」的方法(包括拋物線結構,圓形肋骨和橢圓體)。在「殼」的設計工作是最早利用電腦進行構造分析來完成構造分析的工作之一。在1961年中期,設計隊伍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所有的「殼」都由球體創建而來。該辦法可以使用那個一個共同的模具澆注出不同長度的圓拱,然後將若干有著相似長度的圓拱段放在一起形成一個球形的剖面。究竟誰是這個解決辦法的發明者成了一些爭論的主題。 「殼」由Hornibrook Group Pty Ltd建造,他負責建造了第三階段。Hornibrook在工廠中製成了2400件預制肋骨和4000件屋頂面板,著加快了工程的進度。這個解決辦法的成就在於利用預制混凝土構建從而避免了建造昂貴的模具(他同樣允許讓屋頂面板在地上就大片的預先建造組合好,而不是在高處一個一個的拼接上)。Ove Arup和合作方的工地工程師驚訝於這些「殼」在完工前使用了創新的調節型彎曲鋼鐵桁構梁來支撐不同的屋頂。在1962年4月6日,悉尼歌劇院被估計將於1964年8月到1965年3月之間完成。 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 悉尼歌劇院夜景 從Utzon將他的工作室於1963年2月搬至悉尼後開始。然而,政府在1965年發生了改變,新的Robert Askin政府宣布悉尼歌劇院建造計劃將由公共工程部管轄。這最終導致約恩·伍重於1966年辭職。 到目前為止,甚至一直到1966年,悉尼歌劇院建造計劃的花費仍然只有2290萬元,少於最終預算1億零200萬的四分之一。然而在第三階段,設計上將會有很大的支出。約恩·伍重辭職的時候,第二階段的工程正接近完工。Peter Hall在他辭職後取代了他的位置,Peter Hall對內部的設計和裝潢負最大的責任。一些其他的人也在同年接受任命,取代約恩·伍重的位置。 在Utzon辭職之後,聲學顧問Lothar Cremer,向SOHEC證實Utzon最初的設計僅允許在大廳中安防2000個座位,並進一步指出如果將座位加至300個的話將會對聲音產生災難性的後果。Peter Jones在書中提到,舞台設計Martin Carr曾評論道「形狀,舞台的高度和寬度,為藝術家們提供的物質設施,更衣室的位置,門和電梯的寬度,以及照明設施的位置」。
完工以及花費
悉尼歌劇院於1973年正式完工,總花費為1億零200萬負責主管建造計劃的H.R. 『Sam』Hoare提供了截至1973的總花費: 階段一:矮牆:Civil & Civic Pty Ltd大約為5千5百萬。 階段二:屋頂M.R. Hornibrook (NSW) Pty Ltd大約為1千2百50萬 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The Hornibrook Group5千6百50萬 其他的合同:舞台設施,舞台照明和風琴9百萬 其他的花費和費用1千6百50萬 1957年初步計劃的成本為7百萬。最初預計完工日期為1963年1月26日(澳大利亞日)。
編輯本段悉尼歌劇院佚事
設計建造之曲折
悉尼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搜集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的設計屏雀中選,約恩·伍重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切開的橙子,該項目共耗時14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在建造過程中,因為改組後的澳洲新政府與約恩·伍重失和,使得這位建築師憤而於1966年離開澳洲,從此再未踏上澳洲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之後的工作由澳洲建築師群合力完成,包括Peter Hall、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三位,悉尼歌劇院最後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
宏大開幕式
悉尼歌劇院最後在公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開幕式邀請了英國女王親臨現場。悉尼歌劇院在英國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的親自主持下,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隨後,澳大利亞指揮家唐斯揮棒首演了普羅科菲耶夫的《戰爭與和平》。 悉尼從此結束了沒有自己歌劇院的歷史。這所劇院主要供2個澳大利亞的巡迴劇團演出之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也常在這里舉辦各種音樂會。自1976年起,由波寧基接任指揮。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經常用它來舉辦各種音樂會,它是悉尼市一個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
首場演出
悉尼歌劇院另一項傳奇是他的第一場演出。當然,正式的首演貴客盈門,開幕式(1973年10月)更邀請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臨現場,但也有人認為悉尼歌劇院的第一場演出是1960年由PAUL ROBESON為工作者獻唱的那次。這位黑人歌手當時爬上了還在興建中的鷹架引吭高歌。巧的是,他的生日與丹麥建築師Jorn Utzon竟然是同一天。 一切都太巧了。但關於悉尼歌劇院的種種幕後故事還不只這些。由於興建過程中的風風雨雨實在太肥皂了,有克服不了的技術難關、有拂袖而去的建築師,還有差點讓政府破產的超高工程費以及一隻在首演綵排時跑來插花的臨時演員——
負子鼠(Posum),後來有人將這些寫成了一出歌劇,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Eighth Wonder)。
編輯本段歷史資料
悉尼歌劇院與歐洲一些著名歌劇院那悠久的歷史不能相比。在悉尼還沒有歌劇院時,一批有志之士一直為建立固定的歌劇表演團體和歌劇院而四處奔走,積極地游說。經過他們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市政府的撥款和支持。可是,這座歌劇院從破土動工至建造完成,卻歷經14個年頭。當時,為建造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政府在世界各地公開徵求設計圖樣,結果丹麥建築師約恩·伍重以他那反傳統的獨特設計方案,奪得眾多投稿者中的第一名。1959年,劇院奠基破土,但在劇院乳白色貝殼的外形結構完成時,施工者發現原設計方案有某種不切實際的地方。這一發現無疑要將原方案推倒重來。難為的是,這時建造劇院的經費預算已經耗盡,無可奈何,工程只得暫時停頓下來。在一片要我悉尼歌劇院的呼籲下,澳大利亞政府請來了英國的建築專家對原設計做局部修改,為了籌集資金,澳大利亞政府還發行了彩票,經過一番艱苦的運作,好不容易才湊足了款項,工程繼續開工。當劇院建成後,又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澳大利亞有關當局認為原定擁有1500個座位的音樂廳是全年開放,而擁有2700個座位的歌劇院則是季節性演出廳,使用率不高。為了從經濟角度考慮;於是,將原來的音樂廳改換成歌劇院,而原先的歌劇院則裝上了擁有一萬根音管的大管風琴,使之變成一座音樂廳。這一改變造成了現在歌舞劇場舞台太小的遺憾。當然那音樂廳卻氣度恢宏,引人注目。
編輯本段社會評價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是公認的20世紀世界十大奇跡之一,是悉尼最容易被認出的建築,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絡繹不絕前往參觀拍照,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築。那些瀕臨水面的巨大的白色殼片群,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如一簇簇盛開的花朵,在藍天、碧海、綠樹的襯映下,婀娜多姿,輕盈皎潔。這座建築已被視為世界的經典建築載入史冊。 2003年4月,悉尼歌劇院設計大師約恩·伍重先生獲2003普利策建築學獎。普力策獎是對約恩·伍重和他的傑作的最終承認。 2008年11月29日,約恩·伍重在丹麥去世,享年90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位悉尼歌劇院的設計大師,在他生前直至去世都沒能夠親眼看過他自己的傑作。
編輯本段旅遊提示
歌劇院規模宏大,陳設講究,演出頻繁,每年在悉尼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眾前往共襄盛舉,是全界最大的表演藝術中心之一。除聖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每天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個不同的活動項目,可同時容納7000餘人。歌劇院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旅遊者、觀眾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入夜,到這里來的人,不只是看演出,還來貝尼朗餐廳吃飯和觀賞夜景 欲在悉尼歌劇院欣賞表演者,最好先向悉尼歌劇院索取節目表並預先訂位。
景點旅遊提示
1、1小時劇院參觀 門票:成人26 澳元/172.1876人民幣/人,優惠卡持有者18 澳元/119.2068 人民幣/人。(澳大利亞老年卡及福利卡持有者、學生、年齡在16或16歲以下享受優惠卡價格) 時長:1小時 2、後台參觀 門票:140 澳元/ 927.164人民幣/人 時長:2小時
旅遊注意事項
1.門票可在底層平台悉尼歌劇院商店的參觀游售票處購買。 2. 1小時劇院參觀無需提前預訂門票。 3.演出套票和後台參觀必須提前預訂。 4. 建議穿著平底鞋進行後台參觀。 5、後台參觀有如內參觀的條件限制。 6. 每天的11:00和14:30(星期六的14:30除外),都會有普通話的導游服務。
2. 悉尼歌劇院不包括以下哪幾個部分
首先,就是它體現了建築與設計水平,美觀與實用兼具,建在海上,不懼海風。二來,在建築造型上,反映了建築家的自然美學思想,各個角度都很美觀,將設計的美學很好的運用到了實物中,建築取材等也反映出澳大利自有的一些風格。符合現代設計與建築的美學思想吧。還有,投入大,花錢多,哈哈。而且它好看,旅遊者加上歌劇等的愛好者慕名而去的話,知道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反正,在某個時代,出了某個有特色又很優秀的東西,再加上浩大的聲勢來宣傳一下,能不有名都難啊。就像中國的鳥巢啊,不也是舉世聞名嘛!ps(第一段很官方的文字是書上的哈,剛好在復習藝術概論……)悉尼歌劇院是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的產物,它的建立標志著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美學追求來看,悉尼歌劇院這一建築作品具有鮮明突出的個性,它的設計師丹麥建築家伍重,強調現代建築應當從屬於自然環境,崇尚「有機建築」理論,認為建築應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在一起,彷彿是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一樣。在海灘上設計建造的悉尼歌劇院,遠遠望去,似萬頃碧波中的片片白帆,又如荷花盛開,充滿浪漫的詩情畫意。其實主要來看,
3. 有哪些中國明星登過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的舞台。
李玉剛在2009年去開過個人演唱會<盛世霓裳>
4. 為什麼悉尼歌劇院那麼出名
悉尼歌劇院是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的產物,它的建立標志著在現代工業社會中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從美學追求來看,悉尼歌劇院這一建築作品具有鮮明突出的個性,它的設計師丹麥建築家伍重,強調現代建築應當從屬於自然環境,崇尚「有機建築」理論,認為建築應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在一起,彷彿是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一樣。
在海灘上設計建造的悉尼歌劇院,遠遠望去,似萬頃碧波中的片片白帆,又如荷花盛開,充滿浪漫的詩情畫意。
其實主要來看,首先,就是它體現了建築與設計水平,美觀與實用兼具,建在海上,不懼海風。二來,在建築造型上,反映了建築家的自然美學思想,各個角度都很美觀,將設計的美學很好的運用到了實物中,建築取材等也反映出澳大利自有的一些風格。符合現代設計與建築的美學思想吧。還有,投入大,花錢多,哈哈。而且它好看,旅遊者加上歌劇等的愛好者慕名而去的話,知道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反正,在某個時代,出了某個有特色又很優秀的東西,再加上浩大的聲勢來宣傳一下,能不有名都難啊。就像中國的鳥巢啊,不也是舉世聞名嘛!
ps(第一段很官方的文字是書上的哈,剛好在復習藝術概論……)
5. 什麼電影名稱場面好大。悉尼歌劇院被炸
出自電影《僵屍世界大戰》
http://ke..com/subview/1528745/10208377.htm?fromId=3019169
豆瓣有劇照
首發命中,望採納,謝謝。
6. 悉尼歌劇院在那部電影中出現過
有 諜中諜
新警察故事
7. 有什麼關於悉尼歌劇院的資料嗎
我找了幾個:
英文介紹性網站1:
http://www.greatbuildings.com/buildings/Sydney_Opera.html
英文網站原版搜索1:
- Along with the Harbour Bridge, the Sydney Opera House is the city's most recognized structure.
- On January 29, 1957 Jorn Utzon was declared the winning architect of the design competition out 233 worldwide entries.
- Construction began in March 1959.
- The tip of the tallest shell reaches 67.4m (222ft) above Sydney Harbour, which equates to half the height of the nearby Harbour Bridge (134m).
- The Sydney Opera House boasts 20,000 light fittings. Its gleaming white sails comprise 1,057,000 Swedish tiles.
- The magnificent site of the Opera House was originally Bennelong Point tram depot which opened in 1902. During the 1950s Sydney's trams were graally phased out in favour of buses and the tram shed became rendant. It was demolished in 1958 to make way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Sydney Opera House.
- Uses 6225 square metres of glass and 645 kilometres of electric cable.
- Opened by Queen Elizabeth II on October 20, 1973.
- Over two million people attend performances here annually.
- Joern Utzon's design was chosen from 233 entries in the 1956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 The Sydney Opera House was put on the State Heritage Register on December 3, 2003.
- The building occupies an area of 1.8 hectares whilst the roof is comprised of 2,914 pre-cast segments weighing in total some 26,700 tonnes.
- In 2001 the architect Jørn Utzon was called upon in the capacity of consultant to oversee the refurbishment of his building.
(以上為具體介紹,以及外形介紹)
原版2:
夜景:
Sydney Opera House at Night
The Sydney Opera House has about 1000 rooms, including five theatres, five rehearsal studios, two main halls, four restaurants, six bars and numerous souvenir shops.
The roofs of the House are constructed of 1,056,000 glazed white granite tiles, imported from Sweden. Despite their self-cleaning nature, they are still subject to periodic maintenance and replacement. The House interior is composed of pink granite mined from Tarana, NSW and wood and brush box plywood supplied from northern NSW.
The five constituent theatres of the Sydney Opera House are the Concert Hall (with a seating capacity of 2,679), the Opera Theatre (1,547 seats), the Drama Theatre (544 seats), the Playhouse (398 seats) and the Studio Theatre (364 seats). The smallest building is home to the Bennelong Restraunt.
The Concert Hall contains the Sydney Opera House Grand Organ, the largest mechanical tracker action organ in the world with over 10,000 pipes.
The theatres are housed in a series of large shells, conceived by dissecting a hemisphere. The Concert Hall and Opera Theatre are contained in the largest shells, and the other theatres are located on the sides of the shells. Large free public performances have also often been staged in front of the Monumental Steps that lead up to the base of the main sets of shells. A much smaller set of shells set to one side of the Monumental steps houses one of the formal dining restaurants.
歷史:
History
The Sydney Opera House can be said to have had its beginning ring the late 1940s in the endeavours of Eugene Goossens, the Director of the NSW State Conservatorium of Music at the time, who lobbied to have a suitable venue for large theatrical proctions built. At the time, the normal venue for such proctions was the Sydney Town Hall, but this venue was simply not large enough. By 1954, Goossens succeeded in gaining the support of NSW Premier Joseph Cahill, who called for designs for a dedicated opera house.
It was also Goossens who insisted that Bennelong Point be the site for the Opera House. Cahill had wanted it to be on or near the Wynyard Railway Station,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Sydney CBD.
The competition that Cahill organised received 233 entries. The basic design that was finally accepted in 1955 was submitted by Jørn Utzon, a Danish architect. Utzon arrived in Sydney in 1957 to help supervise the project.
The Fort Macquarie Tram Depot, occupying the site at the time of these plans, was demolished in 1958, and formal construction of the Opera House began in March, 1959. The project was built in three stages. Stage I (1959–1963) consisted of building the upper podium. Stage II (1963–1967) sa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uter shells. Stage III consisted of the 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1967–73).
Stage I was started on December 5, 1958, and work commenced on the podium on May 5, 1959 by the firm of Civil & Civic. The government had pushed for work to begin so early because they were afraid funding, or public opinion, might turn against them. However major structural issues still plagued the design (most notably the sails, which were still parabolic at the time).
By January 23, 1961, work was running 47 weeks behind, mainly e to unexpected difficulties (wet weather, unexpected difficulty diverting stormwater, construction beginning before proper engineering drawings had been prepared, changes of original contract documents). Work on the podium was finally completed on August 31, 1962.
Stage II, the shells were originally designed as a series of parabolas, however engineers Ove Arup and partners had not been able to find an acceptable solution to constructing them. In mid 1961 Utzon handed the engineers his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the shells all being created as ribs from a sphere of the same radius. This not only satisfied the engineers, and cut down the project time drastically from what it could have been (it also allowed the roof tiles to be prefabricated in sheets on the ground, instead of being stuck on indivially in mid-air), but also created the wonderful shapes so instantly recognisable today. Ove Arup and partners supervi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hells, estimating on April 6, 1962 that it would be completed between August 1964 and March 1965. By the end of 1965, the estimated finish for stage II was July 1967.
Stage III, the interiors, started with Utzon moving his entire office to Sydney in February 1963. However, there was a change of government in 1965, and the new Askin government declared that the project was now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Ministry of Public Works. In October 1965, Utzon gave the Minister for Public Works, Davis Hughes, a schele setting out the completion dates of parts of his work for stage III. Significantly, Hughes withheld permiss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lywood prototypes for the interiors (Utzon was at this time working closely with Ralph Symonds, an inventive and progressive manufacturer of plywood, based in Sydney). This eventually forced Utzon to leave the project on February 28, 1966. He said that Hughes' refusal to pay Utzon any fees and the lack of collaboration caused his resignation, and later famously described the situation as "Malice in Blunderland". In March 1966, Hughes offered him a reced role as 'design architect', under a panel of executive architects, without any supervisory powers over the House's construction but Utzon rejected this.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even in October of that year, was still only $22.9 million, less than a quarter of the final cost.
參考網站:
http://sydneyarchitecture.com/ROC/QUA01.htm
8. 除了悉尼歌劇院,還有哪些著名的歌劇院世界聞名
10、莫斯科大劇院,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在18世紀90年代建成時是一座不惹人注意的磚石結構,多年來,其主建築經歷過數次大的翻修。據謠傳,其2011年的整修花費高達10億美元,但劇院的音響效果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9. 悉尼歌劇院的介紹中英文版
The Sydney Opera House is a multi-venue performing arts centre in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It is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famous and distinctive buildings.
悉尼歌劇院是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悉尼的多場館表演藝術中心。它是二十世紀最著名和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
Designed by Danish architect Jørn Utzon, the building was formally opened on 20 October 1973 after a gestation beginning with Utzon's 1957 selection as winner of an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這座由丹麥建築師尤特松設計的建築於1973年10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贏得了國際設計大獎。
The Government of New South Wales, led by the premier, Joseph Cahill, authorised work to begin in 1958 with Utzon directing construction.
由首相約瑟夫·卡希爾領導的新南威爾士政府授權烏特松在1958年開始指導建設。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to build Utzon's design is often overshadowed by circumstances that followed, including cost and scheling overruns as well as the architect's ultimate resignation.
政府決定建造Utzon的設計常常被隨後的情況所掩蓋,包括成本和進度超支以及建築師最終辭職。
The building and its surrounds occupy the whole of Bennelong Point on Sydney Harbour, between Sydney Cove and Farm Cove, adjacent to the Sydney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and the Royal Botanic Gardens, and close by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
該建築及其周邊地區占據了悉尼港本尼龍點,位於悉尼灣和農場灣之間,毗鄰悉尼中心商業區和皇家植物園,靠近悉尼港大橋。
Though its name suggests a single venue, the building comprises multiple performance venues which together host well over 1,500 performances annually, attended by more than 1.2 million people.
雖然它的名字意味著一個單一的場地,但該建築包括多個表演場地,每年一起舉辦超過1500場演出,參加人數超過120萬。
Performances are presented by numerous performing artists, including three resident companies: Opera Australia, the Sydney Theatre Company and the 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
表演是由許多表演藝術家,包括三個常駐公司:澳洲歌劇、悉尼劇院公司和悉尼交響樂團。
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visitor attractions in Australia, more than eight million people visit the site annually, and approximately 350,000 visitors take a guided tour of the building each year.
作為澳大利亞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每年有800多萬人參觀這個景點,每年約有35萬名遊客參觀這座建築。游牧。
On 28 June 2007, the Sydney Opera House became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having been listed on the (now defunct) Register of the National Estate since 1980.
2007年6月28日,悉尼歌劇院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自1980年以來被列入(現已失效)國家遺產登記冊。
the National Trust of Australia register since 1983, the City of Sydney Heritage Inventory since 2000, the New South Wales State Heritage Register since 2003, and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Heritage List since 2005.
澳大利亞國家信託登記冊自1983年以來,悉尼市遺產登記冊自2000年以來,新南威爾士州遺產。ge注冊自2003年,澳大利亞國家遺產名錄自2005年。
(9)哪些電影中悉尼歌劇院擴展閱讀
或許你沒有去過澳洲,但你一定聽過悉尼歌劇院。它的外形像三個三角形翹首於海邊,白色的屋頂猶如貝殼。你一定想不到,這座「殼形」的屋頂,並不是真正的薄殼結構,而是採用了肋拱結構。
其設計建造過程極其曲折艱辛,歷時14年,超支達1457%。從設計圖紙被選中的那一刻起,正式拉開了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長達十幾年的「斗爭」。
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聳立在南北長186米,東西最寬處為97米的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座上。
由三大部分組成:音樂廳、歌劇廳和貝尼朗餐廳,前面兩個是音樂廳和歌劇廳,後面較小的是貝尼朗餐廳。
大家進入歌劇院內參觀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各種素麵朝天的水泥柱子。很多人會覺得幻滅。然而,當年這一條條如肋骨狀的預制混凝土嵌板可是偉大的建築創新。這些混凝土肋一共有2194個嵌板,每個重量約15噸。
10. 悉尼歌劇院整個分為幾部分
悉尼歌劇院1959年3月破土動工,歷時14年,耗資1億多澳元,1973年10月落成揭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專程前來剪綵。 悉尼歌劇院整個建築佔地1.84公頃,長183米,寬118米,高67米,相當於20層樓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土平台上。門前大台階,寬90米,桃紅色花崗石鋪面。據說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室外水泥階梯。
整個歌劇院分為三個部分:歌劇廳、音樂廳和貝尼朗餐廳。歌劇廳、音樂廳及休息廳並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崗岩石基座上,各由4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後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象是兩組打開蓋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象豎立著的貝殼,又象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那貝殼形尖屋頂,是由2194塊每塊重15.3噸的彎曲形混凝土預製件,用鋼纜拉緊拼成的,外表覆蓋著105萬塊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磚。
休息室設在殼體開口處,配有大片玻璃牆面,由2000多塊高4米,寬2.5米的法國製造的玻璃板鑲成,臨牆眺望,白天絢麗的悉尼灣風光一覽無遺;夜晚市內的萬家燈火,盡收眼底。
歌劇廳可容納1547名觀眾,內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板鑲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產的黃楊木和樺木製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採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舞檯面積440平方米,有轉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兩幅法國織造的毛料華麗幕布。一幅圖案用紅、黃、粉紅3色構成,猶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藍色、綠色、棕色組成,好象一彎新月隱掛雲端,稱「月幕」。舞台燈光有200迴路,由計算機控制。還裝有閉路電視,使舞台監督對台上、台下情況一目瞭然。音樂廳裝潢華麗,有2690個席位。
殼體開口處旁邊另立的兩塊傾斜的小殼頂,形成一個大型的公共餐廳,名為貝尼朗餐廳,每天晚上接納6000人以上。其它各種活動場所設在底層基座之上。劇院有話劇廳、電影廳、大型陳列廳和接待廳、5個排列廳、65個化妝室、圖書館、展覽館、演員食堂、咖啡館、酒吧間等大小廳室900多間。
歌劇院規模宏大,陳設講究,演出頻繁,除聖誕節和耶穌受難日外,每天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個不同的活動項目,可同時容納7000餘人。歌劇院已成為澳大利亞最熱鬧的場所,旅遊者、觀眾從早到晚絡繹不絕。入夜,到這里來的人,不只是看演出,還來貝尼朗餐廳吃飯和觀賞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