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長城主要演員都有誰
馬特·達蒙 飾 威廉·加林
很小的時候就被俘虜並被迫參軍,打仗是他生命的全部,可以為任何人賣命,誰付他錢,就為誰賣命,他的人生觀就是生存而戰。當他第一次面對中國這支軍隊時,顛覆了他之前的人生觀,而他發現了有比個人利益更偉大的目標值得為之戰斗,這對他的內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最終改變了他。
景甜 飾 林梅將軍
一位非常勇敢、堅強很有責任心的女將軍,帶領一支女軍作戰,學習和戰斗是她最大的能量,邵將軍將一生所學傳授給她,她們的關系如師如父。在林梅的世界裡她生命全部的意義就是忠誠於國家,保衛人民共同去抵抗饕餮。
佩德羅·帕斯卡 飾 佩羅· 托瓦爾
歐洲僱傭軍,為錢賣命,是個武藝高群而且非常有創造力的戰士,任何東西在他手裡都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武器。他和威廉是很好的朋友,彼此不用言語,也能心領神會,兩人配合默契的戰斗組合。
威廉·達福 飾 巴拉德
長城中如幽靈般的囚犯,被困在長城25年,自稱是西方上流人士,他的確見多識廣,為了生存他讓自己變的有利用價值。當威廉和托瓦爾來到時,他立刻想用邀請二人加入自己的逃跑計劃。
劉德華 飾 王軍師
科技專家和軍事參謀,作為軍師,性格比較執著,研究了一輩子怪獸與作戰技巧,將自己的精力完全放在了工作上。其所在部門承擔了武器設計的工作,研製出威力更大、更適合作戰的武器,為五軍在長城前線英勇作戰對抗饕餮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而他也是唯一一個堅信饕餮已經進化的人。
張涵予 飾 邵殿帥
無影禁軍中英勇的熊軍統帥,經歷過饕餮的六十年一次的襲擊,他英勇無畏,是與饕餮怪獸短兵相接的近戰部隊。與鷹軍將領陳將軍有著深厚的友誼。戎馬一生,駐守著人類最後一道防線。
鹿晗 飾 彭勇
正在接受訓練的熊軍年輕士兵,性格非常膽怯、特別懦弱,很容易害怕,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緊張就手抖,因為手抖犯了很多錯誤就會被訓。將做出最大的犧牲,成為一名真英雄。
彭於晏 飾 吳將軍
無影禁軍中一位非常忠心的將領,也非常熱愛他的士兵,在戰爭中留下疤痕,與饕餮短兵相接的這支軍隊主要以力量為主,他們操控重型機關,巧借水力痛擊饕餮。
林更新 飾 陳將軍
鷹軍將領,率領神射手組成的鷹軍,主要使用弓箭作為兵器,是一支遠程攻擊部隊。饕餮來犯時,萬箭齊發如大雨傾瀉而下。
鄭愷 飾 沈大人
皇宮派遣的大臣,一名文官,是皇帝身邊最信任的大臣,擔負押解饕餮進京的重任。對他來說,和保衛世界相比,讓皇帝滿意才是頭等大事。
Ⅱ 電影《長城》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按照《長城》中所說,饕餮每 60 年出動一次,一直持續了幾千年,直到宋朝被滅。
契丹人不可能不知道有饕餮的存在。
而契丹人和饕餮都在長城外,為什麼契丹沒有被滅?
換句話說,饕餮為什麼不吃契丹人?
好了,接下來魚叔要開一下腦洞。
《山海經 · 北山經》是這樣描述饕餮的:
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也就是說饕餮長著人面獸身。
結合《路史 · 蚩尤傳》:
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
這里說到蚩尤外表長得像獸,是貪婪的代表。
與饕餮不謀而合。
所以民間認為,饕餮是蚩尤的化身。
有些魚友可能不知道蚩尤是誰。
明年杜琪峰將拍一部奇幻大片《黃帝大戰蚩尤》,號稱投資 10 億,故事講的就是歷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戰之一,黃帝戰蚩尤。
黃帝,號軒轅氏。
正是因為這一場戰役,名震當時的世界,各部落擁護他為天子,尊稱他為黃帝。
在此之前,黃帝曾打敗了炎帝,炎黃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
所以凡華夏兒女,都把黃帝和炎帝並稱為華夏的始祖。
而我們就是炎黃子孫。
魯迅有一句詩叫," 我以我血薦軒轅 ",也把黃帝作為偉大的民族象徵。
綜上,是否明白饕餮為什麼不吃契丹人了?
因為蚩尤是被黃帝所殺,然後化身為饕餮,是為了報仇。
它不吃契丹人,是因為要吃的對象就是炎黃子孫。
幾千年來活動的目標是滅掉華夏。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饕餮沖破長城之後,就直奔皇宮,因為它首先要滅的是皇族。
修築長城是為了保皇。
《長城》中還有一個細思極恐的細節。
饕餮在大戰之後,撤退時寧可受傷,也要帶走同類的屍體。
有人會認為這是饕餮不想留下屍體,被人類拿回去研究。
錯了,人類研究需要是活體,屍體沒用。
而這些屍體,極有可能是給獸王吃的。
這里需要再引用《左傳》: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
而《史記 · 五帝本紀》寫到:
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
通過這兩句典籍,可以推斷蚩尤就是縉雲氏的 " 不才子 " 饕餮,並且蚩尤姓姜,是炎帝的後裔。
也就是說,饕餮和炎黃子孫是同胞。
說回張藝謀給饕餮下的註解:貪婪。
饕餮最大的特點是貪吃,甚至連同胞都吃。
這也就印證了那些被拖走的饕餮屍體,是被獸王所吃;
而饕餮吃人,其實也是同胞相食。
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獸王一死,所有饕餮全都滅了。
因為獸王就是蚩尤。
蚩尤每 60 年出動一次,一心要滅掉炎黃子孫,一直持續了幾千年。
直到宋朝滅亡。
為什麼要選宋朝,而不是秦朝、漢朝、唐朝呢?
因為饕餮的使命在宋朝就已經完結了。
饕餮亡,契丹不斷進犯,然後是金。
也就是那個時候,外族占據了大半華夏,直到元,全部吞並。
Ⅲ 電影長城中將軍犧牲那段,一邊打鼓一邊唱不教胡馬度陰山那段,找不到啊誰唱的
片尾曲:緣分一道橋 演唱:王力宏 譚維維另外還有兩首分別是 張靚穎的 Battle Field 和饕餮你說的那一段是 鼓王趙牧陽唱的 我在電影院時也感覺那一小段超級震撼很好聽喜歡他的話可以去搜索一下 他在中國好歌曲和喜劇人里都有露面,最近讓他成名的個叫「俠客」行,本人很喜歡。
Ⅳ 電影長城小鮮肉配角都死了嗎
第一個死的林更新!被饕餮從熱氣球上撞下來!上面的所有隊員全部陣亡!第二個是鹿晗!他們去地道奇襲時,被饕餮從上面抓傷,除了鹿晗受傷外其他士兵全體陣亡,之後饕餮來了一股小分隊鹿晗為了掩護他們引爆了身上的火葯箭和那股小分隊一起同歸於盡!劉德華後來好像也死了!
Ⅳ 電影《長城》結局如何
在我個人看來,在《長城》結局中,大家齊心合力戰勝了饕餮,但是威廉卻和他的夥伴一起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片中,不少大腕明星齊聚一堂,對於他們的演技,網友們也有話說:「鹿晗的回眸一笑太感人了,這個角色雖然戲份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鄭愷雖然只有一兩場戲,但存在感極強。」「劉德華、張涵予兩位資深演員的表現非常敬業,馬特·達蒙等幾位好萊塢演員則依然演技在線。」
怎麼樣?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給我留言點贊哦~
Ⅵ 電影《長城》有很多鏡頭讓人有些害怕,其中哪些鏡頭讓人細思極恐
《長城》有點接近於科幻吧,畫面效果挺龐大的,看見那麼多的龐然大物攻擊過來,毛骨悚然。裡面有好多畫面讓人起雞皮疙瘩。我相信所有看電影的小夥伴們,在饕餮第一次進攻長城的時候,不禁都在感嘆這支軍隊的裝備精良。
《長城》講述了歐洲僱傭軍威廉與同伴不遠萬里來到北宋時期的中國盜取火葯配方,卻誤打誤撞地進入神秘的長城關城,見識到一支強大的秘密軍隊並邂逅女將軍林梅。意識到人類正面臨危難,威廉決定和秘密軍隊一道與怪獸決一死戰的故事。
這是中美合作的影片,我覺得還是不錯的把。
Ⅶ 長城電影彭於晏是怎麼死的
哈哈,當時在電影院看沒注意,只記得劉德華是守最後那個塔的時候怪物沖進來瞭然後掛了,鹿晗是之前自己點炸葯阻擋饕餮死的,彭於晏應該在更前面。沒辦法,也不能再進電影院看一遍啊,只能等著ABC.movie更新後下載了再看一遍了,然後再來詳細回答
Ⅷ 還有哪些英雄人物在長征中犧牲了
介紹一個張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 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據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突然高興地叫起來:『野蘿卜!野蘿卜!』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形狀跟蘿卜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緊接著,他肚子一陣絞痛,大口嘔吐起來。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就摔倒了,一時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就是這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們,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很快,這件事被朱總司令知道了,他表揚了張思德。
12歲就參加紅軍的鄧岳當年是個人見人愛的紅小鬼。長征途中因患瘧疾,被部隊發了10塊光洋動員就地復員當老百姓。倔強的鄧岳堅決不幹,咬著牙堅持行軍。有一天突然發作,躺在路邊抽搐。正巧一輩子都愛跟孩子扎堆的陳賡騎馬路過,心痛得不得了,「這不是小鄧嗎?趕緊上我的馬!」鄧岳知道陳賡也是拖著一條殘疾的腿,死活不肯。自己常常都是大孩子的陳賡怎麼也說服不了這位執拗的小戰友,只好讓他牽著馬尾巴跟著走,馬蹄濺起的泥土糊了他一臉,他就閉著眼睛跌跌撞撞地跟著走了一路。
經過諸多類似的艱難困苦,以及無數次與倒在雪山草地的戰友灑淚而別,他用一個孩子稚嫩的雙腳,量完了兩萬五千里的漫漫征程,終於走進了黃土高原上那個有著一座寶塔的小城。
而當今許多相同年齡的小皇帝,還在鋪天蓋地的營養品中挑挑揀揀呢。
Ⅸ 長征有那些故事 有哪些人犧牲
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樂於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於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於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於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長征好比是人類的一次極限挑戰
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一袋干糧》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英雄故事
《馬背上的小紅軍》
「快出草地了。但許多事情都是越到最後越難,俗話說,行百里者半九十嘛!」陳賡同志深情地回顧著往事,他說一生中,只是這時承認過「難」字。
那是個霜雪紛飛的深秋,太陽早偏西了。他感到十分疲憊,掉下隊來,同他那也十分疲憊的瘦馬,慢慢地朝前走著。忽然來到一個掉隊小紅軍的身旁。這個小傢伙,看來不過十二歲,一口四川腔,圓溜溜的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翹。穿著一雙破草鞋的腳板子,凍得又青又紅。陳賡靠近他身邊說:「小鬼,你過來騎一會兒。」
小鬼拿出一副蠻不在乎的樣子,盯著陳賡那滿臉鬍子的瘦臉,微微一笑說:「老同志,我的體力可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陳賡用命令口吻說:「上去,騎一段再說!」
小鬼用倔犟的語氣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一個准備跑的姿勢。
「那,我們就一塊走吧。」
「你先走,我還要慢慢走,等我的同伴呢。」
陳賡無奈,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糧口袋一拉,輕輕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比你還要多呢。」
陳賡終於被這個小鬼說服了,他只好爬上馬背,一個人朝前走去。
不知為什麼,陳賡此時心情總是靜不下來。他腦子里,出現一連串孩子的影子。從上海灘上、廣州沿街直到香港碼頭,他所打過交道的那些娃娃們,都向他的眼裡直湧上來。陳賡突然喊了一聲:「不對,我受騙了!」他調轉馬頭,狠踢著馬肚,向來路奔跑起來。
當陳賡尋找到這個小鬼時,已經晚了。
陳賡把小鬼抱上馬背時,有一件硬物觸到他的左手。他順著摸出來一看,原來正是小鬼那個鼓鼓的干糧袋,裡面只有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留有幾個牙齒印。
陳賡全明白了。正在這時,小鬼停止了呼吸。
《馬背上的小紅軍》一文記敘了在長征路上,一位小紅軍戰士犧牲在馬背上的故事。文中既沒有波瀾壯闊的長征場面,也沒有...,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具有舍己為人,忠於革命,對革命忠貞不渝的崇高精神。
關於"長征"的演講稿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關於長征的紀念活動自然也就很多,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中央電視台崔永元做的一個節目,叫「我的長征」,就是要找20名志願者重走長征路。我報了名,不過沒選上,我想是因為他們看了我的照片後覺得我太象專業演員了,不適合參加這種平民化的紀實性節目。報名的時候我就在想一件事,如果見到了崔永元,他一定會用他那因為抑鬱症而失眠而熬的布滿血絲的眼睛看著我,然後問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走長征路?」我想答案可以有很多,比如要體驗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比如要宣傳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比如要考察長征沿途革命老區的風土人情,為老少邊窮地區的群眾做一點貢獻;甚至可以說是為了磨練自己的意志等等,當然我不會告訴他我是為了減肥。其實這些理由都沒錯,但對於我來說,都不太真實。一個人如果願意在他的一生中拿出10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去走完一萬公里的路,他的目的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知道當年那些參加長征的紅軍戰士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當我每次看到關於長征的故事的時候,我總在想,是什麼讓這些人能夠走完這么長的路,而且是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冒著隨時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答案可以很簡單,是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可以再具體一點,是為了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和蔣家王朝,建立一個新中國。這些理由都很崇高,也很正確,但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件事。在鄧小平晚年的時候,他的子女曾問他:為什麼很少聽他講過去戰爭年代的事情,在長征的時候您做了什麼呢?鄧小平只說了三個字—「跟著走」。
紅軍的全稱應該是中國工農紅軍,而其實它的主要組成成分是農民,是大多數不識字的農民。我不清楚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列寧的革命理論他們能夠知道和理解多少,但我想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他們有堅定的反抗意志,反抗現有的政權統治,反抗外來民族的侵略,反抗階級壓迫和剝削,而他們知道,共產黨是能夠領導他們實現這些目標的,所以他們堅定地跟隨著共產黨,組成了黨領導的軍隊,不惜冒槍林彈雨,不惜拔山涉水,長征二萬五千里。他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並不知道這次遷徙的目的的在那裡,甚至連我們的黨中央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才知道在陝北還有一塊革命根據地,那裡的領導人是劉志丹。但正是這些堅定的跟著走的大多數紅軍戰士,創造了人類戰爭史的奇跡,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讓後人震驚的字匯——長征。
跟著走是大多數人在長征中的選擇,是長征勝利的保證,但不是長征勝利的原因,長征的勝利開始於遵義會議,在此之前紅軍可以說是大潰敗,而且損失慘重。正是遵義會議確立了新的領導指揮集體,而新的領導指揮集體又實行了正確的方針路線,所以中國工農紅軍才擺脫了幾乎被徹底消滅的命運。由此可見,正確的領導,正確的方針路線對於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上,與遵義會議有著同等重要地位,並且有著驚人相似性的另一個轉折點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兩個會議同樣是用和平、民主的方式更換了中央領導集體,並重新確定了方針路線,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方針路線,一個在過去可能被視為背叛革命、大逆不道的方針路線。
為什麼會有這樣開天闢地的轉折?為什麼會有這樣歷史性的會議?原因很簡單,形勢所迫。在遵義會議以前,紅軍失去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根據地,傷亡近十萬人。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的國家經歷了十年浩劫,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正是嚴峻的現實促使人們去重新思考,思考過去的方針路線是不是錯了;去重新選擇,選擇一條新的符合實事求是原則的道路。所以,我們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取得了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但我們在此之前付出了什麼呢?付出了十萬人的生命,付出了一個國家十年的時間。
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進入了2006年,在年初的人大會議期間,一條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就是所謂「物權法草案違憲,背離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質疑。因為時間的關系,在這里我不想就兩種觀點的孰是孰非談自己的看法。但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法律專業畢業的學生,我知道中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自己的民法典,而作為民法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權法,卻也因為這種爭論而推遲審議。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曾經提出不要討論姓資姓社的問題,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指導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非常正確的,而且也取得顯著的成效。但時至今日,改革開放已近三十年,成績固然是巨大的,新的問題也出現了。醫療改革以後我們看不起病了,教育改革以後我們上不起學了,房地產改革以後我們買不起房了,而現在"八榮八恥"的提出也正證明了一個時代價值判斷的迷失.一個社會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而相應的制度、體制、觀念和文化等方面卻不能隨之發展的話,就必然成為其進一步前進的瓶頸。
如果說在三十年前我們不知道白貓和黑貓那一隻會抓老鼠,所以我們說「不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話,那麼經過三十年的考察,是到了該選擇一隻貓的時候了,以便這只有本事的貓能夠繼續抓老鼠。
如果說剛下水的時候我們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話,那麼現在我們已經越走越深了,手已經摸不到石頭了,是該挺直身板,看看河面,選擇一條正確航線的時候了,以便我們能造一艘可以走的更遠的船。
在建國前夕,毛澤東曾經說過:「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到現在建國已經快57年了,我們的萬里長征走到了第幾步呢?
1935年長征路上的遵義會議,1978年建國三十年後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向我們不止一次的證明了,一條正確的路線在一個國家發展道路上的重要意義,只有有了一條正確的路線,人民才能跟著走,才能取得象長征一樣的偉大勝利,象改革開放一樣的輝煌成就。但歷史也告誡我們,不要等失去了十萬人的生命,浪費了十年的時間以後,才知道那一條道路是正確的。
弘揚長征精神,繼續新的長征(演講稿)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每次聽到這首豪邁激昂的《七律·長征》時,我的眼前都會浮現出這樣的一組場景:瀘定橋邊、大渡河畔珍藏了他們英勇無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嶺留下了他們堅毅執著的腳步;四齣奇兵,赤水河記錄著他們勝利後的笑容;三軍會師,會寧載歌載舞恭賀他們創造人間神話。七十年前,先輩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長征之歌。七十年後,作為新世紀的主人,我們又會做出怎樣的回答呢?
今天,我們重溫長征的歷史,並不是號召大家再次用腳步去丈量那漫長的征程,而是要我們用心靈去感受去領悟長征精神,去傳承去發揚長征精神,進而培育我們新時代的長征精神。
堅定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是戰勝困苦的精神動力。長征途中,先輩們腳下踏著華夏堅實的土地,手中高擎著民族振興的大旗,心中升騰著祖國飛翔的夢想。正是這樣的信念將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築成一道摧不垮、壓不倒的鋼鐵長城。正是這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走過艱難,走過凶險,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藍天。今天,我們面前雖然沒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進的道路依然漫長而曲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偉大而艱巨的長征。進行新的長征,我們同樣需要有堅定信念,堅強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心。
艱苦奮斗、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是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長征途中,在強大的敵人和險惡的自然環境面前,紅軍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征服千難萬險,戰勝了強大敵人,取得了最終的偉大勝利,為中國革命闖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紀的我們,是否還需要這種精神呢?輕歌曼舞的歡樂,鳥語花香的芳馨,相敬互愛的甜蜜,燈紅酒綠的痴迷,艱苦的環境似乎已離我們悠然遠去,然而,親愛的朋友,你可曾想到,伴隨著時光流逝的不僅僅是我們的青春,還有我們絢爛的嚮往和似錦的前程啊。我們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需要甘於奉獻的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從容地藐視困難、頑強地面對困難、樂觀地克服困難,有了這樣的精神,我們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風貌,激發創新能力,燃燒創業的激情,煥發無堅不摧的力量。這樣的精神是我們人生走向輝煌的基石。
七十年前的長征,已經作為一個符號,走進了歷史,銘刻在我們記憶的深處。而歲月積淀的長征精神,卻像古酒一般在我們的心中釀出了感情,釀出了味道,成為我們多彩人生的一道美味佳餚。
新世紀,新時代,新希望,新藍圖,一切都是新的。作為有著鴻鵠之志的新青年,你可曾想過,在新的長征中,我們肩上負載著怎樣全新的理想?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一起書寫我們新的長征。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想那七十年前,工農紅軍在黨中央毛主席的領導下,經過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做出了重大的犧牲,翻過了一道道山,涉過了一道道水,行程兩萬余里,陸續到達陝北,終於完成了一、二、四方面軍的勝利大會師,為悲慘壯烈、史無前例的長征,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實事求是地說,長征,是我們黨和軍隊,由於一錯再錯的錯誤路線的領導,迫於嚴酷形勢的一次無奈的戰略大轉移。「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紅軍主力上征途,戰略轉移去遠方……」這是老紅軍蕭華同志所創作的《長征組歌》里對中央紅軍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時的悲壯寫照。但是,正是在這個戰略大轉移的過程中,一次次失敗的教訓和血的事實,使我們的黨和軍隊認清了錯誤路線的本質和危害,從而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同志用他那政治家的敏銳目光洞察形勢,用他那軍事家的雄才大略指揮紅軍,戰勝了無數的艱難險阻,終於到達了陝北,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也使中國革命走向了一個新的起點,從此踏上了勝利的坦途。
在長征勝利以後的歲月里,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著中國人民前赴後繼,用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又經過了十幾年的艱苦鬥爭,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長征,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沒有改革開放的今天。而在堅苦卓絕的長征過程中所形成的長征精神,正是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能夠領導中國人民取得輝煌勝利的強大精神保證。
歲月悠悠,轉瞬已經七十年過去了。當年那支衣衫襤褸、疲憊不堪,依靠著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實現共產主義,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讓全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堅定信念走出雪山草地的軍隊,已經成為了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的國家武裝力量,成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師。撫今追昔,讓我們深深的理解到,人是要有理想和信念的。「革命理想大於天」,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那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正因為有了理想和信念的支撐,我們的紅軍才走出了雪山草地,才完成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理想和信念,是革命勝利的可靠保證!可以設想,如果沒有了理想和信念,或者說失去了理想和信念,那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現在,經歷了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的祖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千變萬變,人民群眾的理想和信念沒有變,對黨和政府的期望和信任沒有變。人民群眾渴望革命老傳統、老作風的回歸,期盼著革命老前輩為之奮斗的目標早日實現的願望沒有變。
隨著時光的流逝,老一輩紅軍戰士大都作古,離開了我們,但他們的精神和信念卻留存了下來,成為了我們黨,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現在,在我們的黨內,特別是在一些領導幹部中,很有一些人對長征精神,對老紅軍的革命精神和信念、對革命的老傳統不屑一顧,有的甚至於肆無忌憚地糟蹋這些寶貴財富,這是非常令人震怒和痛心的。誰褻瀆了紅軍的精神和信仰,誰就是人民的敗類,就是人民的罪人!
現在,我們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正在率領全黨和全國人民,為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讓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進行著新的長征。而長征精神必將為激勵和教育全黨、全國人民「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在新的長征中實現我們的最終理想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紀念紅軍開始長征70周年紀念》演講稿
尊敬的領導:
每當五星紅旗隨太陽一同升起,耳邊又響起雄壯昂揚的《義勇軍進行曲》,總會令我感動,每次我感動就會憶起我們人民革命的艱苦歷程,想起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
七十年前的今天,由於王明的「左」傾錯誤,八萬紅軍被迫離開中央根據地,從南中國的崇山峻嶺中開始了漫漫長征。長征路上,面對著自然界種種艱難困苦,地方軍閥、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他們都毅然挺過去了。瞧!那冰冷的空盪盪的十三根鐵索,他們「飛」過去了;瞧!那高聳入雲的大雪山,他們翻過去了;瞧!那杳無人煙的草地,他們踏過去了。在整個長征的368個日日夜夜裡,他們一共爬過了18座崇山峻嶺,渡過了24條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部隊的包圍,挺進和順利通過了6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這支由年輕人組成的紅色大軍,面對著30萬武裝精良的敵軍,攜帶著數量龐大的輜重,在一個地球上最為險峻的地帶迂迴穿插,最終征服了二萬五千里的艱難險阻。這一切,讓今天的人們,長久地發出神奇的感慨。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毛澤東主席寫的《七律.長征》
詩: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正是這些肩負著偉大使命的中華兒女,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走完了如此漫長的道路。是他們,嚇得敵人聞風喪膽,狼狽而逃;是他們,突破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婁山關;是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將共和國的國旗抹成了紅彤彤的顏色;是他們,憑著一股執著的精神,創造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奇跡,走向抗日的最前線,提起了祖國生死存亡的重擔!
怪不得毛主席會這樣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歷史上曾經有過像我們這樣的長征嗎?12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個人的兩只腳,長驅2萬余里,縱橫12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沒有,從來沒有的。」
沒錯,這正是我們這些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引以為驕傲的。我們不會忘記這一輝煌的斗爭業績。今天,我們要從紅軍長征的精神中汲取勇氣、力量和智慧,繼承先烈們的遺志;把我們祖國建設成現代化強國,讓我們的人民自由幸福!
我們年輕一代,正走在先烈們為我們開辟的社會主義大道上,走向現代化燦爛的未來。
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的獲獎演講稿
——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淚流滿面
「年輕人,你難以理解我們這些老人面對浴血奮戰換來的太平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險境里我們始終不動搖,就是因為我們堅信我們的努力能換來今天的安定繁榮!」這是14歲參加紅軍,曾經三過草地,戎馬生涯半個世紀的老紅軍戰士,原濟南軍區副政委任思忠老人的肺腑之言。說起過去的崢嶸歲月,這位83歲的老人的話匣子打開了,神情激動起來,雙唇有些顫抖:1933年15歲的他成了171名紅小鬼的「頭領」,在他的帶領下,夜襲扇子隊,一戰成名。任老前段時間堅持每天收看電視連續劇《長征》,他看得比家裡每個人都專注,他為這部電視連續劇感動,但仍然對家人說,「有些苦他們拍不下來」。一過草地,竹簽穿透了他的腳堂。任老頭頭上的三塊傷疤和腳弓部位所受的一次穿透傷都是長征時留下的。二過草地,鬼門關口揀回性命。任老在和平年代練起了書法,每當朋友求字時他總忘不遞上一個章,或者是「長征戰士」,或者是「倖存者」,這是老人晚年給自己的定位。因為當年任老帶171人參加紅軍,但經歷歷次事件,解放後任老再沒能見到其中的任何一位。他說:「戰爭年代,我們身邊倒下了太多的好戰友,比起他們,我是一名倖存者,更是一名幸運者」,」我能親眼看到自己為之努力的目標實現就是最大的幸運,真正的榮譽歸於那些光榮獻身的烈士們。」
任老的經歷是紅軍長征的縮影。1934年10月開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縱橫十一個省份,攻佔七百多座縣城,進行了三百於次戰斗,突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巧奪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跨過了千里冰封的皚皚雪山,穿過了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終於勝利的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天地,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已經一往不復,但一段段膾炙人口的長征故事流傳至今,為人傳頌,林莽沉沉,裸山如刃,黃沙大漠,激浪長河,刻下長征者鏗鏘的足音;寒風刺骨,雪壓冰封,矗立起長征者英勇的雕像。
70年了,整整70年了。紅軍長征的壯舉已經成為歷史,但那烙印在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的「長征精神」,與我們黨和人民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壯麗進程中創造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航天航空精神一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的延續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凝聚民心,催人奮進!在近幾年中一些鮮活的事例也漸漸浮現出來。
任長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個女英雄。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噓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雲,那是流動在百姓心中的豐碑!
孫必干,他於花甲之年臨危受命,遠離故土只為續寫使命傳奇。為了達成和平,他游刃於戰火之間,為了挽救生命,他斡旋在死亡邊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前方,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後,是讓他驕傲的祖國。
還有背妹求學的洪戰輝,堅守承諾的陳鍵,用一個人的長征傳郵萬里路的王順友……
這些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不正是聯系群眾,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長征精神在新時期的真實體現嗎?
作為一名有著百年光輝歷史的師大附中的莘莘學子,凝望著校園內的革命英雄紀念碑,讀著碑文中先烈的赫赫功績,紅軍長征途中,那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壯舉,驚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靈,那一幕幕歷史畫面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那濃濃的炮聲,震天的吶喊,成為激人奮進的咚咚戰鼓!長征中那無數烈士和無數動人的事件折射出來的「長征精神」,必將成為我們奮進的動力和學習的源泉,成為我們成長進步的催化劑。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長征,是一首雄壯豪邁,大氣磅礴的革命交響曲;是一幅波瀾壯闊,無堅不摧的歷史畫面;是一種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不朽精神。
有一種力量,正從你的指尖悄悄襲來,你感覺到了嗎?有一種關懷正從你的眼中輕輕放出,你看到了嗎?那種力量它讓我們淚流滿面,讓我們抖擻精神,它驅使我們不斷尋求「正義、愛心、良知。它就是長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