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國電影有哪些題材是絕對不能拍的
沒有限制。
1、《楚門的世界》
影片講述了楚門是一檔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他身邊的所有事情都是虛假的,他的親人和朋友全都是演員,但他本人對此一無所知。最終楚門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這個虛擬的世界。
⑵ 介紹幾部有點低俗又很搞笑的美國電影
1、《Casablanca卡撒布蘭卡、北非諜影》
2、《The Godfather 教父》
3、《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
4、《Lawrence Of Arabia阿拉伯的勞倫斯》
5、《The Wizard Of OZ綠野仙蹤、奧滋國歷險記》
6、《Psycho精神病人》
7、《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飛越瘋人院》
8、《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環游太空》
9、《Taxi Driver出租汽車司機》
10、《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
11、《Patton巴頓將軍》
12、《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13、《Platoon野戰排》
14、《Pulp Fiction低俗小說》
15、《異形 Aliens》
16、《離開拉斯維加斯 Leaving Las Vegas》
17、《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終結者2:世界末日》
18、《普通嫌疑犯 The Usual Suspects》
19、《七宗罪 Seven》
20、《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月黑高飛,刺激1995》
21、《Forrest Gump阿甘正傳》
22、《燃情歲月 Legends Of The Fall》
23、《泰坦尼克號 Titanic》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榮獲199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11項大獎,並創造了18億美金的累積全球票房記錄, 這一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24、《心理游戲 The Game》
25、《新娘不是我 My Best Friend's Wedding我最好朋友的婚禮》
26、《新小婦人 Little Women (1994)》
27、《夜訪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28、《勇敢的心 Brave Heart》
29、《拯救大兵雷恩 Saving Private Ryan》
30、《老大靠邊閃 Analyze This》
31、《The Matrix黑客帝國》
32、《Blade Runner銀翼殺手》
:怪獸電力公司
辛普森一家
精靈鼠小弟
加菲貓
空中大灌籃
魔法奇緣
聯邦大蠢探
美人魚
米老鼠和唐老鴨
成長的煩惱
小鬼當家
變相怪傑
⑶ 美國電影是怎樣侵略我們的文化的
像我們這樣出生在80——90代中後期的年輕人,其中不乏存在眾多的好萊塢電影鐵桿粉絲,從9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動作大片在中國大陸地區佔領市場,《真實的謊言》、《第一滴血》、《亡命天涯》等諸多好萊塢大片一次又一次地沖擊了中國大陸觀眾的感覺器官,也讓無數青年觀眾的心扉為之動容。直至現今時期,好萊塢的電影技術呈直線上升趨勢,始終稱霸著全世界的電影市場,無別國能夠逾越。有人曾對此種現象作出評論,說藝術是沒有國界的,人家老外拍的就是比咱們好,咱們要看就得看人家拍的電影,學習人家的電影技術和拍攝技巧。但本人覺得,學習人家老美的電影技術固然沒有錯,可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也要保持住我們國產電影的文化特色,堅持將這種特色發揚光大,讓中國的年輕人在欣賞國外優秀藝術作品的同時,也能領悟和體會到中國文化元素的可觀性,使每一個人都能從對比中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和知識面拓寬,個人認為,這才是中國電影逐步走向國際舞台的關鍵。放眼現今國產電影市場,真正的優秀作品數量寥寥無幾,許多電影公司一味地將幾個大牌明星和猶如天花亂墜似得炒作形式當成票房的重要保障,其它的像劇情、特效、動作設計等基本上一概全然不顧,這樣拍出來電影的受歡迎程度是能夠想像的。例如,2015年取得24.38億票房成績的電影《捉妖記》,出現了「幽靈場」的造假現象(即:影廳里幾乎沒人,但是售票處顯示已滿)。
當然,也有一些突出中國特有傳統文化的優秀作品,如馮小剛導演的作品《老炮兒》、姜文導演的《讓子彈飛》、徐克導演的《七劍下天山》,這些作品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無一不彰顯了炎黃子孫身上的那種俠肝義膽和赤子之心,這些文化元素即是中國的文化特色,是別國所不具備的,如果國內電影市場中能夠多一些此種類型的電影,我想,美國電影也不會在本國國土上如此肆無忌憚了。
⑷ 世界電影史上有哪些電影的價值觀曾經引起巨大的社會爭議
第一類:情色
《巴黎最後的探戈》、《感官世界》、《半熟少年》、《深喉》、《午夜牛郎》等
「性」永遠是最容易引起爭議,激起社會輿論大嘩的話題。同時,它也往往是電影人打破禁錮所最願意選擇角度。
1971年的影片《深喉》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幾乎一無是處,但因為影片大膽的題材處理正好趕上美國70年代性解放風潮,成為了風口浪尖上的一部爭議之作。
影片相當於把硬性的色情片拿到了影院中來放映,其結果就是在美國23個州遭禁,5個有關公司和12位演職員被告上了法庭。不過一些支持性解放和主張藝術自由的人士卻選擇了支持本片。法官陳詞說:「這部影片的喉嚨應該被割掉。」當天,放映本片的世界劇場就打出標語:法官割喉,舉世悲哀。
諷刺的是,一名官員查爾斯·吉丁評價本片說:「污穢物像洪水一樣吞沒了美國人的大腦、心靈和靈魂!這是前所未有的災難!」結果這位官員後來被控貪污。另一名官員羅伊·科恩發誓要把男主演雷恩斯送進監獄,但科恩不久後死於艾滋病——原來他一直是個同性戀者。
最終,影片男主演還是因此坐了5年大牢,而女主演後來也聲明說,在拍戲的時候「有一把槍指著我的腦袋」。
1972年的《巴黎最後的探戈》因為出自著名導演貝托魯奇之手,更堪稱情色與藝術之爭的經典案例。因為影片的性愛描寫,羅馬高等法院認定貝托魯奇和男女主角犯有「猥褻罪」。判處貝托魯奇兩個月的徒刑,剝奪公民權十年,並要求其銷毀電影膠片!歐洲一些國家也禁映了影片。
大島渚的名作《感官世界》也因為大膽直接的性描寫,只能變成一部法國影片,到法國去做後期和剪輯——因為法國當時剛剛解禁了對色情電影的限制。影片在日本本土卻遭到禁映。
近年來,像《半熟少年》《反基督者》《女性癮者》等在情色上大膽表現的電影也屢見不鮮,但引起的社會反響已經遠不像40年前那樣強烈。
第二類:宗教
《基督受難記》、《基督最後的誘惑》、《驅魔人》《萬世魔星》等
宗教也一向是個敏感的話題,尤其在美國、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等宗教傳統濃厚的國家。很多電影人敢於去拍攝大膽的社會性題材,甚至去突破性的禁忌,卻對宗教內容極為謹慎。
馬丁·斯科塞斯拍攝《基督最後的誘惑》時,其老搭檔羅伯特·德·尼羅就因此最終放棄出演。影片因為把基督描寫成了一位凡人,甚至一度決定與妓女抹大拉的瑪莉亞成婚生子,由此引起一些教會機構的強烈不滿,一些教眾甚至到放映本片的影院外進行抗議,阻止觀眾入場。一個宗教團體甚至想花650萬美元把影片拷貝從環球公司買來銷毀掉!不少國家也把它作為了禁片。
於此類似的還有經典恐怖片《驅魔人》和拿耶穌惡搞的《萬世魔星》。前者影片中出現了用十字架插入女孩下體的情節,後者則講述了一個普通男子布萊恩因為各種陰差陽錯被當做了救世主最終被釘上十字架,極盡諷刺誇張惡搞之能事。可以想見,兩部影片都遭到了教會組織的強烈抵制——《驅魔人》一度在英國被禁,甚至不允許發行錄像帶。
2004年著名演員梅爾·吉布森執導的《基督受難記》可謂是個反例——除了影片極其直接的暴力血腥鏡頭,更重要的是其宗教傾向和反猶傾向引起的廣泛爭議。不過這次,力挺本片的卻是教派一方。
《基督受難記》對耶穌最後走向十字架的歷程進行了細膩真切的呈現,將其所受的困難和內心的矛盾痛苦展現出來。上映後影片得到了教皇的認同,大量基督教團體在復活節來到時團體組織觀看(這種群體組織看電影的情況在北美可算罕見),以致影片在北美拿到了3.7億美元的驚人票房(《超人:鋼鐵之軀》現在北美票房也不過2.5億美元),全球票房也達到了6.1億美元。這是很多商業大片都難以達到的驚人數字!
《紐約客》等左翼雜志以漫畫、評論等形式對其進行了諷刺、批評,認為該片對宗教精神的宣揚毫無新意,等於在拍教會的馬屁。爛番茄網站上,影片的新鮮度僅有49%!影評人大多對本片持否定態度。更嚴重的是,影片中若有若無地表現了猶太人對基督之死必須負責的指責態度——在1965年,羅馬教廷已經正式赦免了猶太人的「罪行」,聲明他們從此以後不再需要背負「害死耶穌」的沉重罪名。本片舊話重提,又是在猶太人佔主導的好萊塢,自然引起軒然大波。(後來吉布森和他老爸都又爆出過反猶言論)
新千年到來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等各教派也都在進行改革,力圖在新時代展現新的面貌。畢竟嚴酷恐怖的中世紀早已成為了過去。當同樣涉及宗教問題的《達芬奇密碼》上映時,教會對其已經非常寬容,不再說三道四,他們大概也明白,那不過是一部以宗教為噱頭的商業片而已。
第三類:政治
《一個國家的誕生》《意志的勝利》《清宮秘史》《武訓傳》等
政治正確(簡稱PC)也是電影潛在的准則之一,這個標准往往隱藏在更深的層面之中。由此引起的「爭議」,對電影本身以及電影人來說,其結果經常是事關生死的!
當年的國產電影《清宮秘史》和《武訓傳》就是最好的例子。前者講的是光緒、珍妃與慈禧時代的故事,因為片中對義和團的描寫較為負面,正好撞到靶子上,被作為打擊劉少奇的工具被大遭批判。當時香港報紙全文轉載了戚本禹的《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評反動電影》,影片導演朱石麟讀後氣惱交加,因病整日躺在帆布椅上的他激憤起身,沒走幾步突然跌倒,送醫院後不治身亡!《武訓傳》更是一禁多年,至今都難得一見。影片所引出的已經不是價值觀的爭議,而是被上升到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路線之爭的高度,殺雞儆猴了。
一部電影是否PC,是否有價值觀問題,並不是肯定或否定一部影片的基本依據——除非影片真喪心病狂到觸犯人類共識的基本底限(例如為納粹翻案或者歌頌紅色高棉)。即使是里芬斯塔爾為納粹做宣傳拍的紀錄片《意志的勝利》,還有歌頌臭名昭著的3K黨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也沒有被打入冷宮。《一個國家的誕生》把黑人描寫得醜陋不堪,而白人一個個都是「偉光正」的樣子,影片在1915年上映後就遭到了美國全國范圍內的抗議,但到了1993年,影片還是被列入美國國家電影名冊(National Film Registry),作為重要電影文化資料保存保護起來。
第四類:暴力與社會准則
《天生殺人狂》《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發條橙》《邦妮與克萊德》《索多瑪120天》
暴力也是電影樂於表現內容,這其中有反思、否定,但也得承認暴力的影像往往能給觀眾帶來腎上腺的刺激,產生驚悚的愉悅感。所謂銀幕上的暴力美學,就是把暴力場景非現實化、誇張化之後,令其盡量脫離現實的威脅與可怕,轉化成一種美感和儀式感。
但有很多電影為了追求真實感,不願把暴力虛幻化,這些電影往往把血淋淋的暴力和令人不適的強奸、兇殺場面呈現在銀幕上,逼迫觀眾去感受、去體驗,進而去思考(未必都能達到這個程度)。
例如七八十年代的幾部B級片《我唾棄你的墳墓》《魔屋》《學校風雲》等,對暴力、強奸的描寫都非常露骨寫實——影片《魔屋》在拍強奸戲的時候,女演員Sandra Peabody感覺自己受到了傷害,竟然無法控制必須離開片場。
《發條橙》和《天生殺人狂》因為似乎採用了一種中立的態度去看待影片的主人公:混混、殺人犯、濫施暴力者,結果引發了很多模仿犯罪的行為。據統計,在北美及海外有12起模仿《天生殺人狂》產生的謀殺犯罪行為,其中一個案子的受害家庭為此把導演的電影公司華納都告上了法庭。
當年,開啟了新好萊塢時代的《邦妮與克萊德》就被認為是美化了罪犯,有傷風化,引發了後來「壞蛋當主角」的電影風潮。《索多瑪120天》更是把暴力、虐待、情色展現到了極致!——1977年,當英國一家影院放映本片的未刪減版時,遭到了警察的突襲!直到2001年,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才同意影院放映本片的一個刪減很多的版本。
我們看到,性、暴力、標準的社會行為規范、宗教、政治,都是電影最容易產生爭議之處。這些充滿爭議性的電影,隨著時過境遷,往往已經顯得不那麼驚世駭俗難以接受,今天習慣了邪典電影B級片重口味的觀眾看起來有些恐怕毫無沖擊力。這些當年的話題之作電影有的並不出色,但大部分從電影藝術角度看都堪稱經典,不是僅靠爭議性流傳至今。它們或是勇於打破禁忌和封閉的界限;或大膽觸及敏感的社會、宗教、政治問題;或突破陳腐的道德准則和虛偽乏味的社會規范;或敢於描繪血腥暴力的真實……但無論如何,電影的獨特性、其藝術或商業品質,才是電影真正的價值所在。
⑸ 為什麼現在的美國電影那麼難看為什麼20-30年有許多美國大片還能看
時至今日,「好萊塢」這三字,在中國便是好看的電影的確保,那時候許多觀眾都惦記著看一下這種外國大片,對國內電影或是別的小語種專業電影都立即忽視。
殊不知,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趨勢,現如今說白了的「好萊塢大面積」早已不是什麼金飯碗了。
豆瓣網上一大堆得分非常低的西片自不必說,剛公映的好萊塢片子如果有網路水軍沒腦子捧上天,也會沒多久就被其它網民反駁。
但必須了解的是,好萊塢影片在中國愈來愈不受歡迎,並不是什麼觀眾為了更好地維護國產影片因此遏制。
事實上,西片被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迅速便是首位了)抵觸在外面,緣故比較簡單:如今的好萊塢從此並不像之前那般用心拍片子了。
跟中國的詳細情況不一樣,好萊塢的電影市場在20世紀就早已逐漸健康成長,通過十餘年的發展趨勢,在各層面其實都早已十分健全了。
所以說,別的後發展趨勢的銷售市場可以說是由於電影工業,自然環境這些的要素,造成電影品質良莠不齊,而好萊塢則不能也不應該用這類原因。
那麼,究竟為什麼如今的好萊塢影片總體品質特別差呢?主要是「中式快餐時期」對銷售市場的沖擊性。
影片的類型有很多,為了更好地讓大夥兒更快的辨別,這兒就用絕大多數人的觀點,便是正所謂的文藝電影跟商業片。
必須了解的是,無論是哪個時代,商業片始終是1個電影市場的流行系列產品,這也是不太可能更改的。
事實上,商業片變成電影市場的核心是某種天氣現象,自身也並沒有不良影響。
真真正正沖擊性到全部銷售市場的,是「中式快餐時期」。
那麼說難免過度常用,這兒就舉一點事例吧,或是相同系列產品的事例,《速度與激情》。
這一系列產品在絕大部分人眼中,便是單純的爆米花玉米片子,事實上仍然有差別。
⑹ 美國最臭名昭著的電影有哪些
最差電影:本能2(Basic Instinct 2)
最差男主角:馬龍·韋恩斯、肖恩·韋恩斯《小矮人》/ Marlon Wayans & Shawn Wayans, Little Man
最差女主角:莎朗·斯通《本能2》/ Sharon Stone, Basic Instinct 2
最差銀幕搭檔:肖恩·韋恩斯和馬龍·韋恩斯或者和凱莉·華盛頓《小矮人》/ Shawn Wayans & EITHER Kerry Washington OR Marlon Wayans, Little Man
最差男配角:M·奈特·沙亞馬蘭《水妖》/ M. Night Shyamalan, Lady In The Water
最差女配角:卡門·艾萊克拉《約會電影》、《恐怖電影4》/ Carmen Electra, Date Movie, Scary Movie 4
最差導演:M·奈特·沙亞馬蘭《水妖》/ M. Night Shyamalan, Lady In The Water
最差劇本:本能2(Basic Instinct 2)
最差翻拍:小矮人(Little Man)
最差續集或前傳:本能2(Basic Instinct 2)
⑺ 美國電影的特點有什麼啊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的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7)美國電影有哪些糟粕擴展閱讀:
美國電影傳播策略:
1、打造產業化的運作模式。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電影便形成企業生產模式,即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商業化運作管理,實現生產製作與傳播發行的緊密集合。
電影製作、發行和放映,條塊分割,分工合作,責任明確。電影製片方、發行方與技術團隊等通常是長期的固定合作夥伴,利益緊密相關。同時,美國電影的蓬勃發展和融資渠道廣、資金雄厚密不可分。
2、實施全媒體的宣傳營銷。
在傳統媒體時代,美國電影按報紙、廣播、電視的視聽說特點,三管齊下,打造全方位的電影傳播路線。在新媒體時代,美國電影充分利用網路的互動性,使新舊媒體平台相配合,實施全媒體的營銷策略
⑻ 電影《美國往事》口碑褒貶不一,這部電影何以在一些人眼中成了爛片
《美國往事》在1984年02月17日波士頓首映以來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在貓眼電影里被評9.1分,在豆瓣上有23萬人打出9.1的高分。這是一部80年代的平民傳記電影,講述了一個叫noodle的小混混的一生。
這兩件事,穩居他的前兩位。但可悲的是,無論是黛博拉還是他最好的兄弟馬克斯,愛情和友誼從來都不是他們價值觀中的第一。他們有他們更在乎的東西。於是,Noodles到老才發現恍如一場大夢。不同的人看這電影總有不同的感悟,不論是看懂與否,竟然都能產生一種滄桑感,彷彿跟著主角真的過了一生。值得被稱道「美國往事」。